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10-晚清四大日記-《緣督廬日記》

10-晚清四大日記-《緣督廬日記》

壹、作者其人

二、日記介紹

三、日記展示

四、個人心得

壹、作者其人

葉昌熾(1849—1917),字蘭裳,又字鞠裳、鞠常,自署歇後翁,晚號緣督廬主人。原籍浙江紹興,後入籍江蘇長洲(今蘇州市)。晚清金石學家、文獻學家、收藏家。光緒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國史館協修、纂修、總纂官,參與撰《清史》,後入會典館,修《武備圖說》,遷國子監司業,加侍講銜,擢甘肅學政,引疾歸,有五百經幢館,藏書3萬卷。著有《語石》(作者訪求逾二十年,藏碑至八千余通”,在此基礎上撰寫出這部講碑刻的專著)、《藏書紀事詩》、《緣督廬日記》等。

二、日記介紹

《緣督廬日記》自同治庚午九年閏十月十三日起,至民國六年九月十五日止,前後四十八年,約有二百萬字。內容豐富,其數十年間學術興衰,政治得失,風俗變遷,無不包括,兼具史料學術價值和書法珍賞價值。《緣督廬日記》原本有四十三冊,卷帙繁富,後來王季烈抄錄“原稿十之四”,1933年出版《緣督廬日記抄》。1990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四十八冊線裝本,以日記全貌問世。2002年該書又影印出版十二冊精裝本,是最便於讀者閱讀研究的壹個版本。

《緣督廬日記》內容有幾個特點:

壹是葉昌熾結識許多著名藏書家,如蔣鳳藻、繆荃孫、鐵琴銅劍樓瞿氏兄弟、潘祖蔭、吳大瀓,見過不少珍貴宋刻本,如《陶淵明集》《管子》《易林》《老子》《文中子》等等,並感嘆“宋本可貴如此”,能夠改正訛誤甚多。

二是葉昌熾宦遊途中,到處搜訪考察古碑石刻,如“得唐墓誌造像***八通”(《葉記》第3405頁),“錄會昌三年天寧寺陳榮經幢壹通”(《葉記》3411頁)。

三是葉昌熾文筆佳美,描繪旅途中山水風景,不亞於《徐霞客遊記》。這是有原因的。王季烈指出葉昌熾青年時代“銳意治詞章,為文力追漢魏,唐以後不屑學”(《緣督廬日記抄》序),對於文章之道下過壹番苦功。

三、日記展示

由於葉先生酷愛碑石,也曾從各地搜尋。從日記中可以看到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當時的壹些細節:

葉昌熾大概在上任不久就接到汪宗翰關於莫高窟藏經洞情況的報告,所以他會托汪宗翰為《語石》壹書代求些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碑刻資料,先後得到《大中五年(851年)洪辯告身牒碑》拓片、《宋乾德六年(968年)給水月觀音像》、絹本《水陸道場圖》、《大般涅盤經》四卷、梵文寫經31頁等;然後向甘肅藩臺建議將所有這些古代文獻和文物運到省城蘭州保存。然而,敦煌離蘭州路途遙遠,葉昌熾估算這些東西光運費就要五、六千兩銀子,壹時經費無處落實,於是就讓汪宗翰責令王道士暫將發現的文物和文獻放回洞中封存起來,等候處理。汪宗翰在1904年5月執行了這條命令。

光緒二十九年十壹月十二日(1903年12月30日)、三十年八月二十日( 1904年 9月29日)分別記載道:

汪栗庵大令自敦煌寄至唐元拓片。……栗庵***拓寄:《唐索公碑》,其陰《楊公碑》;《李大賓造像》,其陰《乾寧再修功德記》;經洞《大中碑》。皆六分。元《莫高窟造像》四分,《皇慶寺碑》二分,皆前所已收……又舊佛像壹幅,所繪系水陸道場圖。……又寫經四卷,皆《大般涅盤經》。……敦煌僻在西荒,深山古剎,宜其尚有孑遺。聞此經出千佛洞石室中,至門熔鐵灌之,終古不開,前數年始發而入,中有石幾石榻,據上供藏經數百卷,即是物也。當時僧俗皆不知貴重,各人分取,……《大中碑》亦自洞中開出。

汪栗庵來公私兩牘。……又宋畫絹本《水月觀音像》,下有《繪觀音菩薩功德記》,行書右行,後題"於對乾德六年歲次戊辰五月癸未朔十五日丁酉題記"。……又寫經三十壹葉。……皆梵文。以上經像栗庵皆得自千佛洞者也。

在這兩則日記中,所說的汪栗庵就是汪宗翰,汪宗翰除了迷上壹些敦煌文物文獻,還通報了藏經洞發現的情況,可是很不準確,給葉昌熾的印象只有數百個卷子,而且已經被各人瓜分了。這說明汪宗翰當時還沒有弄清楚莫高窟藏經洞的實情,可能只是聽了王道士的謊話,並沒有親到洞窟檢點。除此之外,葉昌熾還從敦煌文人王廣文手上得到壹些敦煌文物和文獻。葉昌熾《緣督廬日記》光緒三十年九月五日(1904年10月13日)記道:

敦煌王廣文宗海,以同譜之誼饋塞外土宜,拒未收。收唐寫經兩卷,畫像壹幅,皆莫高窟中物也。寫經壹為《大般若經》之第百壹卷,壹為《開益經》殘帙。畫像視栗庵所貽壹幀筆法較古,佛像上有貝多羅樹,其右上首壹行題"南無地藏菩薩",下側書"忌日畫施"四字,次壹行題"五道將軍",有壹人兜牟持兵而立者即其像。在壹行題"道明和尚",有僧像在下。其下方有婦人拈花像,旁題壹行雲:"故大朝大於金玉國天公主李氏供養。"元初碑版多稱"大朝",然不當姓李氏。此仍為唐時物耳,公主當是宗室女,何朝厘降,考新舊《唐書》外夷傳或可得。

四、個人心得

從日記中能感受葉先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不論是典籍的收藏(3萬卷)還是碑石的篆刻。其中,葉先生花費逾20年持續專註在碑石的收藏上,而那個時代的交通條件,旅行和運輸都是極大的問題,需要耗費相當大的人物和物力,先生還是不畏艱難,做下來了(藏碑至八千余通)。這種將生命融入到壹件事情中、持續專註做的精神值得自己學習。

  • 上一篇:勵誌經典段落摘錄
  • 下一篇:博雅收藏夏香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