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越寺 千山祖越寺
祖越寺是千山最早的廟宇建築之壹。相傳,在開始建寺時,有壹位祖師從這裏路過,曾仔細察看該寺的建築,遂名為祖越寺。據考證,它最初建於唐朝,當時的建築寬闊宏偉,大於現在幾倍。後來,在金、元時期,山洪暴發,寺廟被沖毀,遺址就在現址前的低窪開闊處。從遺址中曾發掘出較大的浮雕石欄板、望柱蓮花佛座、柱基、殘石碑頭、瓷片等。這些遺物為考察千山的廟宇建築和宗教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祖越寺現址為明朝時建築,清乾隆、道光、光緒年間曾相繼重修、整飾,解放後,又多次進行修繕。現有建築七幢,釋迎殿為正殿,它的東側是胡仙堂和客室,正殿階下為東西配殿,配殿南有鐘樓、鼓樓,呈東西對稱。釋迦殿正對寺門,門外是壹堵石墻,長達五十多米。祖越寺的建築比較緊湊、集中、規整。它建造在蜿蜒、狹長的喇叭形山谷中,山的地勢北高南低,寺前的平地邊沿距下面坡地約有十余米,廟宇低窪部分全由石塊壘築墊高,可見當時的建築工程是很艱巨的。 祖越寺殿宇壯觀,山色秀麗,景致優美。東西兩面山峰將它緊緊抱合,如雙手捧著壹顆明珠。上面峰青壁翠,林濤激湧;下面柱紅瓦綠,殿宇輝煌。寺旁,山水汩汩而下,清新涼爽;後山,小亭岌岌而立,幽靜雅致,使人留連忘返。古人多有遊祖越寺頌詠唱和之詩作,今人也多贊嘆祖越寺之秀美壯觀。前人用“祖越多奇境,天工亦幻哉”的詩句來贊頌,明人徐文華也寫詩贊賞:“常遑回合水潺湲,路轉坡坨百折還。上界鐘聲霄漢杳,前山塔影夕陽間,松濤漲壑千巖響,花雨浮空滿地斑。坐久虛堂疑誤入,恍然身世出入寰。”明禦史程啟充、明前給事中劉琦、給事中薛廷寵、監察禦史朱篪、巡按禦史史褒善等都有唱和。有的贊嘆祖越寺“巖松宿霧常浮翠,石澗流泉漾落花”,有的贊“山引樓臺連碧落”,“山川迤邐畫圖中”,令人“***來不倦登臨興”,樂遊忘返。 龍泉寺 龍泉寺,在千山北溝中部,東距無量觀約1.5公裏,立於群峰環抱中,地勢寬闊,建築宏偉,是千山五大禪林中現存最大的佛寺。該寺始建於唐代,金元時期規模還小,明代大興土木,建築較多,後來重修仍保持明代風格。該寺半依峭壁,半築短垣,坐落在幽壑叢林之中。寺內現存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韋馱殿、毗盧殿、龍王廟、藏經閣。寺中神像造型、雕刻精巧,栩栩如生。 寺後有清泉壹處,常年流水潺潺,相傳是“龍誕水”,又由於山水下流彎曲似龍,因此得名龍泉寺。壽後山坳有後閣,是明嘉慶年間和尚劉賓創建。寺周圍有松門塔影、瓶峰晨翠、螺峰月夜、黽石朝日、獅口鐘聲等16景,在千山風景區中亦久負盛名。清人王爾烈曾吟詩贊嘆龍泉寺勝景:“壹千峰呈煙霞勝,十六景中圖畫存”。 南泉庵 南泉庵是壹座道院。據明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重修碑記載,自唐建庵,中經很多朝代,屢次重修,壹直到萬歷已酉年(公元1609年),“孫公”等人見古剎已成廢墟、便募金伐石,開始重建南泉庵。先後建了佛堂、齋堂、門樓、垣墻等,後來又經數歲補茸,又開拓殿宇三間。清代道教進入千山以後,經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相繼重修與擴建,使南泉庵才具有現在這樣的規模。 南泉庵當年是收藏經版和刻印經文之所。據清嘉慶十四年九月(公元1809年)、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所立之碑文載,南泉庵道人“南泉庵觀商議”,“處心數載,募化八年,敬刊經版百余塊”,“印經者俱來此”;“道教經版久存千山”,“不意前有之經施散已盡,吾等遂捐資重修刷印,並增金科玉律之版”。南泉庵收藏經版和刷印經文的經堂現已無存,但遺址尚可見到,壹進院門,即可見地下有青石房基,這就是當年經堂的遺跡。 香巖寺 香巖寺在千山南部,雖處諸峰環抱之中,但入其境並不覺其狹,反有遠峰近坡層次鮮明、深遠開闊之感。《遼陽縣誌》載:“寺當山陽,山花極盛,春夏之交,滿山花開,香氣氤氳,故名香巖寺。昔人謂香巖寺中名勝最多,為壹山之冠。蓋龍泉至狹,大安近險,祖越亦少紆回,惟香巖外境既曠,近復雙崖夾護,鳥道千盤,如往而復,萬樹參差陰翳,時有怪石出沒其間”。 香巖寺是千山的早期建築,相傳始建於唐,最遲也不晚於金、元時期。寺東山上的“雙峰塔”就是金代留下的古塔,是千山現存的最古建築,塔上有磚雕飛天等圖案,建築美觀大方,是香巖寺的著名景點之壹。寺前還有元代和尚雪庵的墓塔,元代皇慶時雪庵碑,寺內有明、清石碑十余塊。據文獻記載,香巖寺曾遭災被毀,現址是在廢舊址上重建的。清代,香巖寺已遠近聞名。清雍正、乾隆、道光、光緒等年間又相繼對其進行重修和擴建。 香巖寺的建築藝術素為人們所贊嘆。它那精巧的結構,玲瓏剔透的雕刻,秀麗華美的裝飾,為千山其它廟宇所不及。這裏的廟宇都屬單檐硬山式,脊上有彩色浮石雕裝飾,斜脊有跑獸,檐下有五鋪作的補間、柱頭、轉角鬥拱等,枋下燕尾,有盤龍與脊牛等透雕,梁、柱頭有三重昂和逼真的動物、花草等彩色裝飾。這樣精湛的雕刻與裝飾,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藝術才能。 香巖寺古跡很多,這些古跡又多半和寺僧連在壹起。俗話說:名寺出高僧。雪庵就是香巖寺的高僧。《東北文獻征略》載:“雪庵和尚名普光,字元暉,號雪庵,俗姓李氏,大同人。元(代)至元(年)間,特封昭文館大學士,賜號玄悟大師,圖繪寶鑒,但載其善畫山水,學關同,墨竹學文湖州……雪庵善書八大人覺經,用筆俊勁,深得魯公三昧。”由此看來,雪庵是頗有才學的。《遼陽縣誌》還記有雪庵的壹段軼事:雪庵是元代人,家居鞍山西溝家寨。當時戰事頻繁,雪庵從征十年,壹日歸家,時已夜半,借著月光,從窗外窺見其妻與壹個少年同床***寢,心中大怒,頓起殺心。但又轉念壹想,何必慈紅塵煩惱,不如棄家出走,以斷塵念。於是就把刀扔在窗下,到千山附近崔家屯的“夕陽寺”出家。他的妻子探聽到他的消息,就領著女兒去找他,說:“妳冤枉了我,睡在床上的是妳走後生下的女兒。”可是雪庵佛心已定,誓不歸凡,為避妻女哭訴,就轉往香巖寺,在這裏苦修得道,成為高僧。香巖寺的“雪庵塔”、“老祖洞”和“煉魔石”等都是同雪庵有關的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