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床由虎爪山、大嶴山、甘家巷、北象山和平山頭五個礦段組成,成因類型為中溫熱液礦床。礦區內斷裂構造較為發育,上構造層為中生代象山群,下構造層為誌留系三疊系。礦體主要產於下構造層的NE向縱向斷裂帶中,其次為上構造層與下構造層的不整合及構造裂縫。礦體呈脈狀、透鏡狀和不規則狀。已探明的礦體數十條,主要礦體三條,長950-2160米,寬185-400米,厚4.42-50米。礦石具有顆粒結構、交代溶蝕結構、塊狀、角礫狀和網脈狀構造。礦石礦物包括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菱錳礦、黝銅礦、黃銅礦、深紅色銀礦、自然金等。主礦段礦石平均含鉛量2.6%-5.81%,含鋅4.81%-7.61%,含銀61.42-77.63克/噸,含錳0.17-1.7438,含黃鐵礦、鎘、鎵、硒等5438.500000606。與之伴生,其選礦性能良好。
在原棲霞師範學校附近的棲霞山腳下,有多個渣堆,平均含鉛量為10%,面積約1000 m2,厚度約1m,上面覆蓋著黑土,說明這個礦已經開采冶煉很久了,無法知道什麽時候開采,冶煉什麽礦物。1941年,日本人開始露天開采風化錳礦。
1948期間,謝等多次到棲霞山考察。首先,在錳礦堆上發現了帶有黃綠色晶體的礦物。起初,人們認為它們是含有稀有元素的礦物。後來經過化學分析,確認為次生鉛礦物(碳酸鉛和磷酸鉛)。第三次礦產調查發現了原生鉛礦。6月,1949,華東工業部礦產勘查司、沈、龔正對棲霞山鉛礦進行地質調查和探槽工作。實際工作歷時約壹個月,按1∶2500比例尺制作了礦區地形地質圖,面積約1平方公裏,完成了11的探槽工作。1950年4月提交江寧縣棲霞山鉛礦地質報告,預計鉛遠景儲量4000噸。
5月26日,1950,華東工業部礦產勘查司嚴金安、馬祖旺組成鉆探隊,前往棲霞山開始地質調查和鉆探。* * *施工了12個鉆孔,其中2號鉆孔在121 m處發現了礦體,但直到151 m處才穿透礦體,124 m以下的7號鉆孔也發現了礦體..這是第壹次在這個地區鉆探原生礦體。此外,在本次工作過程中,沿斷裂帶在趙虎山腳下發現了3處長約1000米、寬約幾米的北東向鉛錳礦露頭,為進壹步部署找礦工作提供了依據。
1958年,江蘇省地質局南靖地質隊李承國對礦區進行了普查勘探。截止1959年底,完成探槽1738立方米,淺井94米,鉆探2154米。1961年9月提交南京棲霞山鉛鋅錳礦地質調查勘探報告。可利用儲量:鉛7942噸,鋅4萬噸,錳礦40萬噸。認為棲霞山可能成為中型多金屬礦床,貴金屬和稀有分散元素可綜合利用,值得進壹步地質工作。由於1959年底煤礦勘探加強,領導決定暫時撤出礦區。
1960期間,江蘇省冶金地質勘探總隊物探壹隊在礦區做了物化探工作,並提交工作簡報,用自然電流法在礦區內圓確定了壹個異常,認為該異常是黃鐵礦引起的。同時,江蘇省地質局物探大隊401隊在棲霞山鉛鋅錳礦區及其外圍做了原生暈測試,提交了1961 * *棲霞山礦區外圍普查報告,發現異常13條,其中三茅宮和南象山被認為有遠景。
1960為滿足礦井生產建設的需要,該礦成立了地質隊(地質隊長孫賢)開展探礦工作。隨著采礦和探礦的進展,地質資料逐漸增多。通過綜合研究,認為該錳礦為錳帽型,深部為多金屬礦,將尋找鉛鋅礦與錳礦聯系起來。為此,在虎照山地區打了5個鉆孔,在上下構造層的不整合和錳帽深部找到了原生鉛鋅礦體。
1961年6月,江蘇省冶金地質勘探總隊第壹地質勘探綜合隊地質組林(技術負責人)和徐延明在礦區陸家山、南相山進行了綜合調查找礦工作,並於1962年6月提交了《南京棲霞山鉛鋅錳礦外圍陸家山南相山綜合地質調查報告》。
在1963-1964期間,江蘇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八壹隊(以下簡稱八壹隊)技術負責人鐘繼續進行探礦勘探工作,在山麓和九襄河畔打了11鉆孔,發現10鉆孔效果良好。在綜合分析以往物化探資料的基礎上,結合虎照山找礦勘查中對成礦規律的認識,在北象山、南象山、甘家巷、大嶴山等地開展了深部找礦工作。鉆探了7個鉆孔,包括大嶴山的ZK107孔,在上、下構造層之間的不整合中發現了5.12米的鉛鋅礦,這在該地區尚屬首次。
1973,八壹隊技術負責人、、張、肖振民繼續對該礦虎照山礦段進行普查和評價。1977轉入詳查,9月1980提交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山鉛鋅礦區虎爪山礦段詳查地質報告。歷年來,* * *施工鉆探44232米,坑探1.704米,隧道鉆探5867米。累計探明可用儲量:鉛40萬噸,鋅74萬噸,銀1.808噸,達到中型礦床規模的金儲量,硫鐵礦702萬噸,暫不可用儲量:鉛654.38+0.6萬噸,鋅654.38+0.6萬噸;有錳及伴生組分銅、鎵、鎘、銦,可綜合利用。經審查批準,該報告符合礦井設計的基礎。
1973-1975期間,成和江蘇省地質局第壹地質大隊對大嶴山礦段進行了普查評價,在香山群砂巖構造裂隙和不整合面部位發現了多金屬礦體。1978年5月,他們提交了《南京棲霞山大嶴山多金屬礦普查總結》。之後,根據江蘇省地質局的要求,該隊於1979下半年繼續在該區開展地質找礦評價工作。根據以往地質資料分析,找礦重點在下構造層。經過多年的地質勘探,* * *已鉆探21.206米,勘探1.40立方米。65,438+0,982年底提交江蘇省南京市東郊大嶴山鉛鋅硫多金屬礦詳查地質報告。累計探明可用儲量:鉛654.38+0.2萬噸,鋅24萬噸,銀246噸,金654.38+0.983噸,硫鐵礦586萬噸。
65438-0979,八壹隊張主持甘家巷礦段探礦設計。、張、唐金印等人對該礦段進行了普查。施工時鉆的第壹個鉆孔見礦9.43米,後來又有多個鉆孔見礦(包括核工業部272隊在該段找鈾見到的鉛鋅礦體)。隨著工作的深入,勘探項目的網格滿足了精細勘探的要求。圈定盲礦體17個。鉛鋅礦體中,部分金銀品位符合工業要求。6月5438+0981、10提交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山鉛鋅礦甘家巷礦段初步地質勘探報告。探明可用儲量:鉛11萬噸,鋅20萬噸,銀197噸,黃金儲量達到中型礦床規模,硫鐵礦28萬噸。
在1982-1987期間,八壹十隊技術負責人陳小冰、曾正海、歐益軍對礦區及其外圍預測的有利成礦部位和物化探異常進行了鉆探驗證,發現了部分礦體和礦化。北象山鉆探後,鉛和鋅的遠景儲量分別達到6.2萬噸和9萬噸。由於埋藏較深,等級較低,工作暫停。直到1991年65438+2月,常寶年、孫華貴等人才完成了《南京棲霞山礦區外圍地質調查報告》。在甘家巷發現大嶴山背斜北翼2號盲礦體規模,在南翼發現4號盲礦體,完成普查評價任務。1987年4月提交了南京棲霞山鉛鋅礦甘家巷礦段2號、4號礦體評價報告,可作為礦山建設規劃和詳查勘探的依據。2號和4號礦體的探明遠景儲量分別為9.5萬噸鉛和1.38萬噸鋅。
1988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的要求,八壹隊技術負責人陳小冰、曾正海、歐益軍對甘家巷礦段進行了詳查,並於1989+0提交了《江蘇南靖棲霞山鉛鋅礦區甘家巷礦段詳查地質報告》。到目前為止,甘家巷經歷了多年的普查勘探工作,施工鉆探41.7萬米(其中利用核工業部272隊75次鉆探資料鉆探241.00萬米),圈定礦體35個,累計探明可用儲量為:鉛221.00噸,鋅37萬噸,鋅365438。
1987平山頭礦段金銀礦普查開始,後轉入詳查。至1990年2月,提交《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山礦區平山頭銀金礦詳查地質報告》,探明可利用儲量銀428噸,金4.9噸,鉛3.7萬噸,鋅4.5%。通過對礦石加工技術性能的試驗研究,可以綜合回收銀、金、銅。該報告已經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華東地質勘查局審查批準,可作為詳細勘探、礦山總體規劃和礦山建設的依據。
1986-1990期間,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華東地質勘查局研究所、810隊、814隊開展了“七五”子項目“華東地區隱伏礦床研究”,課題負責人葉水泉、郭小山。研究成果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棲霞山鉛鋅多金屬礦床的成礦理論和成礦機制。對礦區外圍及長江下遊尋找類似礦床具有指導意義。專項研究成果經評審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
經過50多年的普查勘探,棲霞山鉛鋅銀礦床已累計探明可用儲量:鋅654.38+0.4萬噸,鉛78萬噸,銀2752噸,金儲量達到大型礦床規模,硫鐵礦654.38+0.6萬噸。
棲霞山鉛鋅銀礦床早在遠古時代就被開采。1941年,日本人在這個露天礦開采風化錳礦。1949馬鞍山鋼鐵廠組織開采。1956年由南京采石場廠接管,1957年更名為南京鉛鋅錳礦,開采淺層氧化錳礦。1960建成日產100噸的棲霞山鉛鋅錳礦,邊開采邊勘探虎照山礦段鉛鋅礦。1969,棲霞山由錳礦開采轉型為鉛鋅銀開采。從1971開始,設計開采該礦段原生鉛鋅礦體。後來礦山更名為南京鉛鋅銀礦,1987擴建。設計年采選能力達到65438+萬噸,實際年產量達到12萬噸。是江蘇省最大的鉛鋅銀多金屬礦和鉛鋅銀金的主要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