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自武帝開國,綱紀粗備,天下漸安,江南之地號稱富庶。後主陳叔寶“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即位之後耽於詩酒,專喜聲色。後宮有壹個美人,名叫張麗華,本為貧家之女,父兄以織席為業。後主為太子時,被選入宮,撥為東宮侍婢。當時後主的龔、孔二妃,花容月貌,皆稱絕色,並承寵愛,而孔妃更盛壹籌。後主曾對孔妃說:“古稱王昭君、西施長得美麗,以我來看,愛妃妳比她們美。”
張麗華入宮,年僅十歲,為孔妃的侍女。有壹天,被後主偶然遇見,後主大驚,端視良久,對孔妃說:“此國色也。卿何藏此佳麗,而不令我見?”孔妃說:“妾謂殿下此時見之,猶嫌其早。”後主問何故,她說:“她年紀尚幼,恐微葩嫩蕊,不足以受殿下采折。”
後主微笑,心裏雖很憐愛,只是因為她年小幼弱,不忍強與交歡。因此做小詞,以金花箋書寫後送給張麗華。麗華年雖幼小,但天性聰明,吹彈歌舞,壹見便會,詩詞歌賦,寓目即曉。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出落得輕盈婀娜,進止閑雅,姿容艷麗。每壹回眸,光彩照映左右。後主雖未曾臨幸,卻常把她抱置膝上,撫摩她的身體。此時張麗華芳心已動,雲情雨意,盈盈欲露,引得後主益發動情。叔寶即欲染指淫狎,張麗華半推半就,惹得這位陳叔寶魂魄顛倒。壹天夜裏,風景融和,明亮的月光如水壹般,借著酒意後主挽張麗華同寢。張麗華初承雨露,嬌啼宛轉,不勝羞澀。從此後兩情膠漆,號稱專房。
不久宣帝崩,後主正式即位,冊張麗華為貴妃。當初叔陵做逆時,後主脖頸被砍受傷,在承香殿中養病,屏去諸姬,獨留張貴妃隨侍。後主病愈,對張麗華更加愛幸。自武帝開國以來,內廷陳設很簡樸。後主嫌其居處簡陋,不能作為藏嬌之金屋,於是在臨光殿的前面,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閣高數十丈,袤延數十間,窮土木之奇,極人工之巧。窗牖墻壁欄檻,都是以沈檀木做的,以金玉珠翠裝飾。門口垂著珍珠簾,裏面設有寶床寶帳。服玩珍奇,器物瑰麗,皆近古未有。閣下積石為山,引水為池,植以奇樹名花。每當微風吹過,香聞數十裏。後主自居臨春閣,張貴妃居結綺閣,龔、孔二貴嬪,居望仙閣,其中有復道連接。又有王、季二美人,張、薛二淑媛,袁昭儀、何婕妤、江修容等七人,都以才色見幸,輪流召幸,得遊其上。張麗華曾於閣上梳妝,有時臨軒獨坐,有時倚欄遙望,看見的人都以為仙子臨凡,在縹緲的天上,令人可望不可即。
張麗華也確是藝貌雙佳,她發長七尺,黑亮如漆,光可鑒人。並且臉若朝霞,膚如白雪,目似秋水,眉比遠山,顧盼之間光彩奪目,照映左右。更難得的是,張麗華還很聰明,能言善辯,鑒貌辨色,記憶特別好。當時百官的啟奏,都由宦官蔡脫兒、李善度兩人初步處理後再送進來,有時連蔡、李兩人都忘記了內容,張麗華卻能逐條裁答,無壹遺漏。起初只執掌內事,後來開始幹預外政。陳叔寶寵愛貴妃張麗華,“耽荒為長夜之飲,嬖寵同艷妻之孽”,到了國家大事也“置張貴妃於膝上***決之”的地步。後宮家屬犯法,只要向張麗華乞求,無不代為開脫。王公大臣如不聽從內旨,也只由張麗華壹句話,便即疏斥。因此江東小朝廷,不知有陳叔寶,但知有張麗華。
陳叔寶熱衷於詩文,因此在他周圍聚集了壹批文人騷客,以官拜尚書令的“好學,能屬文,於七言、五言尤善”的江總為首。他們這些朝廷命官,不理政治,天天與陳叔寶壹起飲酒做詩聽曲。陳叔寶還將十幾個才色兼備、通翰墨會詩歌的宮女名為“女學士”。才有余而色不及的,命為“女校書”,供筆墨之職。每次宴會,妃嬪群集,諸妃嬪及女學士、狎客雜坐聯吟,互相贈答,飛觴醉月,大多是靡靡的曼詞艷語。文思遲緩者則被罰酒,最後選那些寫詩寫得特別艷麗的,譜上新曲子,令聰慧的宮女們學習新聲,按歌度曲。歌曲有《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流傳最廣的有“壁戶夜夜滿,瓊樹朝朝新”十字。陳後主曾做的《玉樹後庭花》如下:“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艷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玉樹後庭花,花開不復久”成為有名的亡國之音。君臣酣歌,連夕達旦,並以此為常。所有軍國政事,皆置不問。
內外大臣專迎合為事。尚書顧總博學多文,尤工五言七言詩,溺於浮靡。後主對他很寵信,遊宴時總會叫上他。顧總好做艷詩。好事者抄傳諷玩,爭相效尤。山陰人孔範容止溫雅,文章瑰麗。後主不喜歡聽別人說他的過失,孔範在這方面善於為後主飾非,因此後主對他寵遇優渥,言聽計從。孔範曾對後主說:“外間諸將,起自行伍,統不過壹匹夫敵,若望他有深見遠慮,怎能及此?”從此帶兵的將帥微有過失,就奪他們的兵權,刀筆之吏反而得勢。邊備因此越加松弛。此時文武懈體,士庶離心,覆亡即不遠了。當時朝廷有狎客十人,以顧總為首,孔範次之。君臣生活窮奢極欲,國力卻逐漸衰弱下來。
消息傳入長安,正值隋文帝開皇年間。隋文帝本有削平四海之誌,於是隋之群臣,爭勸文帝伐陳。文帝下詔數後主二十大罪,散寫詔書二十萬紙,遍諭江外。有人勸文帝說兵行宜密,不必如此張揚。文帝說:“若他懼而改過,朕又何求?我將顯行天誅,何必守密?”於是修建了許多戰艦,命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總管韓擒虎、賀若弼等,率兵分道直取江南。隋兵有五十壹萬八千萬,東接滄海,西距巴蜀,旌旗舟楫,橫亙數千裏,無不奮勇爭先,盡欲滅了陳朝。
陳叔寶卻深居高閣,整日裏花天酒地,不聞外事。他下令建大皇寺,內造七級浮圖,工尚未竣,為火所焚。沿邊州郡將隋兵入侵的消息飛報入朝。朝廷上下卻不以為意,只有仆射袁憲,請出兵抵禦,後主卻不聽。及隋軍深入,州郡相繼告急,後主叔寶依舊奏樂侑酒,賦詩不輟,而且還笑著對侍從說:“齊兵三來,周師再至,無不摧敗而去,彼何為者耶?”孔範說:“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斷南北,今日隋軍,豈能飛渡?邊將欲作功勞,妄言事急。臣每患官卑,虜若渡江,臣定做太尉公矣。”有人妄傳北軍的馬在路上死去很多。孔範說:“可惜,此是我馬,何為而死?”後主聽後大笑,深以為然,君臣上下歌妓縱酒,賦詩如故。
朝廷十分有才能的將領蕭摩訶喪偶,續娶夫人任氏。任氏妙年麗色,貌可傾城,與張麗華說得投機,結為姊妹。任氏生得容顏俏麗,體態輕盈,兼能吟詩做賦,自矜才色,頗慕風流。她覺得丈夫摩訶是壹介武夫,閨房中惜玉憐香之事,全不在行,故心裏不滿。在宮裏看見後主與張麗華,好似並蒂蓮恩愛綢繆的樣子,不勝欣羨。因此見了後主,往往眉目送情。後主只因任氏是大臣之妻,未便妄動。又因為相見時妃嬪滿前,即欲與她茍合,苦於無從下手。壹天,後主獨遇任氏,挑逗數語,便挽定玉手,攜入密室,後主擁抱求歡,任氏亦含笑相就,沒有推辭,翻雲覆雨,嬌喘盈盈。自此任氏常被召入宮,留宿過夜,調情縱樂,做長夜歡聚。在蕭摩訶面前,只說被麗華留住,不肯放歸。蕭摩訶是直性人,開始還信以為實,也不用心查問。後來風聲漸露,才知妻子與後主有奸,不勝大怒,嘆道:“我為國家苦爭惡戰,立下無數功勞,才得打成天下。今嗣主不顧綱常名分,奸汙我妻子,玷辱我門風,教我何顏立於朝廷!”
隋兵渡江,如入無人之境。沿江守將,望風盡走。後主向來懦怯,不諳軍事,待到隋兵百萬壓境,後主才開始害怕,召蕭摩訶、任忠等於內殿,商議軍事。蕭摩訶只是不說話。蕭摩訶以後主私通其妻,全無戰意。最後被擒降隋。隋軍直入朱雀門。陳朝的大臣皆散走。後主身旁不見壹人,只有袁憲站著沒走,後主說:“朕從來待卿不薄,今眾人皆棄我去,惟卿獨留,不遇歲寒,焉知松柏?非惟朕無德,亦是江東衣冠道盡。”說完,遽欲避匿。袁憲勸說道:“北兵入都,料不相犯,事已至此,陛下去將何往?不若正衣冠,禦正殿,依梁武帝見侯景故事。”後主不從,下榻急走:“鋒刃之下,未可兒戲,朕自有計。”不知他有什麽計?從宮嬪十余人,奔至後堂景陽殿,與張麗華、孔貴嬪三人並作壹束,同投井中。隋兵入宮,執內侍問後主藏到哪裏去了。內侍指井說:“這裏。”裏面漆黑壹團,呼之不應,上面往下扔石頭,才聽到裏面有求饒的聲音。用繩子拉上來,士兵奇怪怎麽這麽重,本來以為後主體胖,出來後才發現後主與張麗華、孔貴嬪同束而上。隋兵皆大笑。據說三人被提上來時,張麗華的胭脂蹭在井口,後人就把這口井叫“胭脂井”。
賀若弼夜燒北掖門入,聽說韓擒虎已捉住了陳叔寶,呼來視之,陳叔寶惶懼不堪,流汗股栗,向賀若弼求饒不止。賀若弼安慰說:“不要恐懼。”
後主至京朝見隋帝,文帝赦其罪,給賜甚厚。每預宴,恐致傷心,為不奏吳音。後來陳叔寶竟對文帝要求:“我還沒有壹個稱謂,每回朝集,無法與人交談,願得壹官號。”文帝後來嘆息說:“陳叔寶全無心肝。”監者又說叔寶每日喝醉,罕有醒時。帝問飲酒幾何,對曰:“與其子弟日飲壹石。”文帝大驚,嘆道:“隨他罷,否則叫他如何過日?”文帝是把陳叔寶作為壹個皇帝來批評的,而在陳叔寶眼裏,他做詩度曲才是正業,興趣也全在這上頭,而管理國家不過是他偶壹為之的“副業”而已。才會在隋軍兵臨城下時,告急文書未曾開拆就被丟在床下;陳叔寶也完全忘卻了壹個皇帝起碼的尊嚴,所以當隋軍殺入宮中,他才會與張貴妃孔貴妃三人抱作壹團躲在井裏,以致隋文帝對壹國之君如此不顧體面而大吃壹驚。也許陳叔寶並不是“無心肝”,他只是從來就把自己當作壹個風流才子,壹個詩文騷客,亡不亡國,無所謂,皇帝的體面,更是無所謂的了。
陳後主的好日子就像玉樹後庭花壹樣短暫,仁壽四年,死於隋大興城,時年五十二歲。
魏征在《陳書》中評論陳後主說:“後主生深宮之中,長婦人之手,既屬邦國殄瘁,不知稼穡艱難。初懼阽危,屢有哀矜之詔,後稍安集,復扇淫侈之風。賓禮諸公,唯寄情於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軸。謀謨所及,遂無骨鯁之臣,權要所在,莫匪侵漁之吏。政刑日紊,屍素盈朝,耽荒為長夜之飲?6?7嬖寵同艷妻之孽,危亡弗恤,上下相蒙,眾叛親離,臨機不寤,自投於井,冀以茍生,視其以此求全,抑以民斯下矣。”清人袁枚對張麗華的評價總還公允:“結綺樓邊花怨春,青溪柵上月傷神。可憐褒妲逢君子,都是周南夢裏人。”《玉樹後庭花》被稱為“亡國之音”。後來就有了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其實歷史自有其向前的步伐,無論陳後主是否寫不寫“亡國之音”,隋文帝楊堅的壹統大業還是要實現,而陳後主只顧享樂、不問政事的理國之舉,是無法阻止歷史車輪的前行的。
雖然陳後主不是壹個稱職的皇帝,但是他在辭賦上確實有很高的造詣,創作出了很多辭情並茂的好作品。
陳後主《夜亭度雁賦》:
春望山楹,石暖苔生。雲隨竹動,月***水明。暫逍遙於夕徑,聽霜鴻之度聲。
度聲已淒切,猶含關塞鳴。從風兮前侶駛,帶暗兮後群驚。帛久兮書字滅,蘆
束晰斷銜輕。行雜響時亂,響雜行時散。
已定空閨愁,還長倡樓嘆。空閨倡樓本寂寂,況次寒夜搴珠幔。心悲調管曲未
成,手撫弦,聊壹彈。壹彈管,且陳歌,翻使怨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