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對全國博物館的評估,最終確定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館、湖南博物館、河南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湖北博物館、浙江博物館、遼寧博物館等8家博物館為中央首批建設的博物館。這八個國家重點博物館位於中國歷史發展和文化旅遊的核心。它們是展示中華文明、體現中國文化價值觀、具有壹定國際水準的博物館。
以下是全國八大重點博物館之四——河南博物館的40件重要文物介紹(上)。
賈湖骨笛出土於賈湖遺址,距今7800年至9000年,是同期最豐富的史前聚落遺址。先後出土了30多件丹頂鶴尺骨骨笛。笛孔有2,5,6,7,8,大部分還是7孔。實驗表明,賈湖骨笛不僅能演奏傳統的五音或七音音樂,還能演奏多種音調的少數民族或外國音樂。賈湖骨笛是中國出土最早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能演奏的樂器。它被稱為“中國第壹笛”,它的發掘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個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1987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賈湖遺址M282號墓出土,現藏河南省博物館。這支賈湖骨笛形制完整,因石化而晶瑩潔凈,幾乎可以與梅雨媲美。在迄今發現的30余支賈胡骨笛中,這壹舉世聞名的產品能在危難中受到追捧,也算是“中華第壹笛”的代表作,河南博物院九鎮館之寶之壹,國家級文物。。
這個壺高20厘米,由兩個形狀相同的壺體組成,腹部連接處有壹個橢圓形的孔。水壺有喇叭口,束徑,小平底,壹側有半圓耳。壺為泥質陶,通體繪棕紅色陶器。橫線和平行線從頸部到底部塗成黑色,壹邊畫15線,中間畫豎線和短線。另壹邊只畫14線,斜線豎短線畫平行線。據專家考證,彩陶雙聯壺是壹種神聖的祭祀用品,是部落首領、長輩在民族結盟或重大禮儀活動時飲用的酒具。它是和平、友誼、相互尊重和相親的象征。1972河南省鄭州市大河村遺址出土,現藏於河南省博物館。此壺造型獨特,構思新穎,彩繪線條簡潔流暢,風格獨特。對研究原始社會的生活習俗和制陶藝術具有重要價值。大概是膠杯酒的鼻祖,被譽為中國古代彩陶之冠,國寶級文物。
這個鼎,在淩渡又叫方鼎二號,高87厘米,口寬61厘米,耳高17厘米,足高25.5厘米,重約64.25公斤。此鼎與淩渡方鼎壹號形制相同,鬥形方腹,口緣略平凸筋,方唇,兩側對稱圓拱形豎耳,略呈喇叭狀。耳朵外側呈凹槽狀,凹槽內有三條圓拱形凸筋。鼎腹四壁上部飾有八組條形饕餮紋,四壁中間壹組,四角壹組。1974出土於河南鄭州市淩渡商城遺址,現藏於河南省博物館。這個鼎,造型厚重,紋飾神秘莊嚴,是皇家重量級,距今已有34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最早的裝飾有饕餮紋和胸釘紋的禮器,也是人類已知的最早的青銅重量級器皿之壹,體積最大,鑄造最完善,保存最完整,是國寶級文物。
全器高24.5 cm,直徑13cm,器壁薄,口收斂,頸長,肩折,腹深,圈足高。梁頸上部向外卷曲弧度小,下部向外卷曲弧度大;折疊的肩部較寬,肩部與腹部交叉處有明顯的折線;箍腳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較寬,向外卷曲較小,下部分較窄,向外卷曲較大,上下兩部分結合處有窄折邊。銅編鐘的琴頸上端周圍裝飾有緊密的凸弦;和弦圖案下,等距裝飾三個龜形圖案。龜形紋整體似龜,頭似商周青銅器常用的蛇頭,背有圓渦紋,四足雲紋,尾尖;肩與頸的連接處用斜角雲雷紋帶裝飾壹周;腹部紋飾由三部分組成:狹窄的上下雲雷紋帶和中間寬闊的動物臉帶。獸臉帶由三組相似的獸臉紋飾組成,獸臉的眼、眉、鼻、口略突出於獸臉。環足上部有兩條間距較大的凸弦,三個等距分布的十字形刻孔將兩條弦打斷。1955出土於河南省鄭州市白家莊,現藏於河南省博物館。這個壇子的腹部有明顯的扇縫痕跡,扇線都穿過三個十字形的孔。是研究早期青銅範鑄造邏輯的重要資料,是目前科學發掘出土的最早的青銅罐,是商代中早期不可多得的文物,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此塑像高46.3厘米,口長16.4厘米,足高13.2厘米,蓋高13.4厘米,重16公斤。貓頭鷹的耳朵很小,頭頂很高,眼睛圓圓的,嘴巴很寬,翅膀靠在壹起。粗壯的腳和下垂的寬尾巴形成了三個支點。整個地面排列著雷紋,蟬紋、雙頭奎文紋、饕餮紋、蛇紋交互使用。喙面和胸前飾以蟬紋,頸兩側飾以兩端奇特的梳子。每個翅膀的前端都有壹條盤繞的蛇。蛇頭呈三角形,蛇尾延伸至尾部,與翅膀平行。頸背部和蓋飾有饕餮紋,底部和尾部各有壹只貓頭鷹。蓋子的下邊緣具有向內折疊的子開口,該子開口可以與容器的嘴結合。器皿口下內壁刻有“福號”字樣。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出土了傅浩墓,現藏於河南省博物館。這座雕像造型實用,紋飾精美,繁復無窮,讓人嘆為觀止。生動的造型結合復雜的紋飾,將豐富的想象力與合理的誇張相結合,蘊含著商代先民獨特的宗教情懷和審美觀念。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早的鳥形銅像,堪稱中國古代青銅藝術品中的精品,國寶級文物。
這個裝置高36厘米,長46.5厘米,重8.5公斤。呈牛形,有蓋,短流,扁圓短腿,再與牛頭相連。整體來看,前腳為蹄,前如牛馬,昂首挺胸;後腳是爪子,後腳看起來像貓頭鷹。收起翅膀,挺起胸膛。前部像牛站著像動物,頭上有卷曲的角,中間脊至尾部有龍紋,後部有鳥形,兩腳兩爪,尾部有頭形扳手。通體布滿真龍紋、鳥紋等神秘動物圖案,給厚重增添了更多美感。器內底和蓋鑄有“繼母辛”字樣。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出土了傅浩墓,現藏於河南省博物館。這個裝置設計巧妙,造型獨特,裝飾精美。牛和貓頭鷹的組合充滿了想象的張力,瑰麗而奇妙。是傅浩死後專門為她鑄造的紀念器,對研究商代晚期的青銅鑄造、禮儀制度、皇室傳承等具有重要價值。
此器高24厘米,長365,438+0.8厘米,圓形蘆葦狀,大口,鼓肚,圓滾滾。該裝置的壹側斜伸出壹條寬闊的短溪流,與溪流相對應的壹側裝有壹個半圓形的動物頭。頂蓋為龍頭形狀,龍頭雕成圓形,長頸鹿有雙角的角,官眼,圓眼,大彎鉤眉,和平臉。龍身浮雕至兩角間蓋面,繞蓋鈕盤旋,長尾卷進,前部伸足,四爪鋒利。在這條龍的外圍,浮雕著2條龍,環繞封面半周。三條龍,張著嘴,張牙舞爪,盤繞在封面上,顯示了工匠們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藝術水平。1997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太清宮場子口墓出土,現藏於河南省博物館。是西周早期的壹部獨特作品。其碑文“長子口”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對研究長氏家族與商周的關系,中原文化與東夷文化的關系具有重要價值。
這幅圖像高5厘米,寬2.5厘米,厚2.8厘米。從正面看,像個“虎頭”。人物端坐,虎頭高,口綻,牙明,上牙鉤,鼻小,鼻孔雙,眼長圓形,虎視眈眈,耳朵半圓形。虎頭以下是人的形狀,身體前傾,踮起腳尖坐著,雙手撐膝,五指朝下,穿著衣服。從反面看,整個背部(人物的背部)是貓頭鷹的形狀,貓頭鷹是蹲著的形狀。老虎的耳朵是貓頭鷹耳朵,大鉤鼻,圓眼,喙下有壹個圓孔。人的背是身體,胳膊是翅膀,腳是腳,昂著頭,發光向前。1997出土於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太清宮長子墓,現藏於河南省博物館。這幅圖像很小,很少能在上面生動地表現出虎頭、人體和站立的貓頭鷹三個圖像。此外,三個意象的完美結合,使得整體造型流暢和諧,更是難得的沒有任何突兀感。該器無論從造型、雕刻還是創意上,都是商周玉雕的傑作,對研究殷周史具有重要意義。
這根骨笛上端齊平,下部由短到長傾斜。它由65,438+03個長度遞減的家禽腿骨管組成。最長管32.7 cm,最短管11.8cm,外形輕巧。其管理規範,選材精細,制作精良。演奏時,左右手應握在壹邊,低音(長管)在左邊,高音(短管)在右邊。骨笛的吹孔多為開放式圓孔,演奏者可以根據吹孔的角度和力度來調節樂器的音高、音色和音量。左右搖動以吹出音階旋律。1997太清宮長子墓出土於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現藏於河南省博物館。這支骨笛是陸毅太清宮場子口墓出土的四支骨笛中保存最完好、骨管數量最多、最精美的壹支。距今3000多年,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骨笛,填補了我國只有甲骨文記載笛子,沒有實物的空白,是國寶級的。
這種蘆葦的高度為16.5厘米,直徑為17厘米。它有壹個圓形的開口,傾斜的嘴唇,短的脖子,淺的腹部,隆起的腹部和輕微的下垂。腹部有壹對龍形的耳朵,上端位於頸部,下端位於下腹部。耳朵微微下垂,內部附有喇叭狀支架。頸部飾有兩組* * *八條真龍紋,以細雷紋為地紋,每組四條真龍紋以壹個浮雕獸首為中心,分別在兩側,同側真龍紋前後相隨,均朝向獸首。簧片底部鑄有八行***74字銘文,表明制造者是左博。柞帛圭形制獨特,口開、卷邊、縛頸、豎腹、斜直短圈足、喇叭形托,在目前發現的商周銅圭中獨壹無二。1993出土於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242號,現藏於河南省博物館。此簧片制作精美,花紋布局合理,對稱莊重,線條自然流暢,輕盈飄逸。《碑文》是壹部優秀的記敘文,記錄了周康王在周都射禮的過程。字體優美,布局緊湊,堪稱早期書法珍品,為研究中國古代射禮制度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料。
高25.2厘米,長31.8厘米。它是用鴨子的肚子做的,背部有壹個開口,肚子下面鑄有壹個圓柱形的腳。鴨頭流水,鴨尾當木筏。壹個小小的青銅人站在木筏上,手腳熟練地將身體和蓋子連為壹體。封面邊緣和嘴巴裝飾著長尾巴鳳鳥紋壹周。封面內有43處題字,筆畫均勻,字跡清晰。碑文記載,郢國使臣曾在此地拜見邢國國君邢公。行宮派了壹個名叫的官員去迎接他,並送給他壹些禮物。後來他用行宮給的銅做了這個杯子作為紀念。之所以設計成鴨形,是因為它是按照西周嚴格的等級制度制作的。像舒這種大宗師的貴族,只會用鴨鵝形狀的物件。65438年至0988年,河南平頂山市應國墓地出土,現藏河南省博物館。此杯構思巧妙,造型優美,富有想象力,整體設計巧妙獨特,銘文證實了古代文獻中應國和郭興存在的真實性。堪稱壹部中國早期外交史,壹部將藝術之美與生活之美完美結合的絕妙佳作,令人嘆為觀止,蘊含藝術氣息。是研究西周禮儀制度的實物資料,是國寶級文物。
父親角* * *出土兩件。西周早期,此件高29厘米,長20.3厘米,寬9.8厘米,上有蓋,蓋頂有脊,脊中間有橋鈕。器官口呈橄欖形,頸部收斂,腹壁略隆起,壹側有頭、底和三棱錐形足。封面和正文用饕餮紋和帶雷紋的芭蕉葉裝飾,封面內側和正文壁上鐫刻有12字樣:“晨趙店為尊易為父寶之書”。銅角作為酒器的壹員,傳世和出土的數量都很少,而且由於銅角流行時間較短,只在商代晚期和周初有發現,出土器物較少。1986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浉河港出土,現藏於河南省博物館。此器烏黑發亮,漆古黑漆,觀賞效果極佳,造型獨特,紋飾精美,銘文清晰,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它是已知的喇叭裝置中體積最大、裝飾最精美、銘文最多的喇叭,被專家譽為“西周第壹角”,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傑作。
這把劍的長度是20厘米,劍柄的長度是13厘米。劍身插在精心制作的牛皮鞘中,劍身外有絲綢包裹的痕跡。這把劍的劍柄是用和田青玉制成的,看起來像壹根破土而出的竹子。竹節分明,玉質細膩,潤澤光滑。劍柄是空心的,裏面插著壹個銅芯,連接劍身和劍柄。據專家考證,鐵劍是壹塊滲碳鋼,滲碳鋼是壹塊鐵經過長時間的滲碳和反復鍛造而成的,所以鑄造出來的物件更加鋒利堅韌。1991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吉果墓M2001,現藏於河南省博物館。此劍制作精美,集鐵、銅、玉於壹體。是我國考古發掘出土的最早的人工冶鐵制品。距今2800年,將中國人工煉鐵的時代提前了近兩個世紀。因此被譽為“中華第壹劍”,河南博物院九鎮之寶之壹,國寶。
玉飾面具又稱玉飾面具,由1唐寅、2條眉毛、2只眼睛、2只耳朵、2張臉頰、2根胡須、1鼻子、1嘴巴、1下巴、* * 14下巴組成。這些玉器,除了象征下巴的玉黃外,大部分都是由其他舊玉器制作而成,有些玉器在改造時還小心翼翼地保留了原玉器的局部花紋。玉繡件均為新疆和田藍寶石,少數仍可見淺冰青色或深冰青色。但由於墓內填土或積水的長期侵蝕,大部分整體或局部呈黃白色、灰白色或土黃色。1990河南三門峽市上村嶺郭墓地2001號墓出土,現藏河南省博物館。這套玉飾眼保存完好,由58塊玉組成。是西周墓葬發掘中所能見到的結構最完整、形制最規範、工藝最精湛的墓葬。它為我們探索西周時期的玉飾制度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對我國玉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是國寶級文物。
這套玉佩長約87厘米,由七塊從上到下、從小到大、大小依次遞增的玉黃拼接而成,兩排瑪瑙和玻璃珠對稱排列在其間。上部由壹個龍紋玉佩、18玉管和103紅瑪瑙珠組成,分別為兩排和12組。下部由7顆玉黃色、20顆圓形紅瑪瑙管、117顆紅瑪瑙管狀珠、108顆淺藍色菱形珠縱向排列成兩排四排組成。這種大規模的群玉佩在我國考古發現中也是罕見的,為研究我國古代玉器的種類、材料、工藝和古代禮玉制度提供了寶貴的資料。1991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吉果墓M2001,現藏於河南省博物館。這套玉佩結構復雜,組合規則,花紋精美。是西周國君郭地位的象征和標誌。它代表了西周貴族的玉佩風格,是西周玉佩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規範、最完整的壹套周代玉佩。充分體現了西周時期的佩玉制度,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制玉的高超工藝,是國寶級文物。
此壺高117厘米,長30.5厘米,寬24.9厘米。壺身紋飾為淺浮雕,有刻有陰紋的龍鳳紋飾。有幾只蜿蜒飛翔的應龍緊貼著它的腹部,它正在慢慢地向上移動。有的是鳥獸結合的形式,都在鍋的周圍。壺頸四面有龍形耳,前兩面的龍形耳構成銅壺的耳,有花冠形的角,較大較長,冠和壺身有精美的鏤空花紋。壺腹下部的四個角上附著著有翼的龍。動物的角是翻過來的,角的末端像花壹樣,使它們來回攀爬。圈腳有兩條龍,有鱗,有弓,有尾,頭轉向外,交錯,分支角。支撐壺身的龍與附在壺身上的龍獸向上攀爬的氣勢相互對應,在視覺上給人壹種壺身輕盈動感的感覺。1923出土於河南鄭州新鄭市李家樓,現藏於河南省博物館。此壺的裝飾構圖極為復雜,圖案十分奇妙,鑄造工藝精良精美,體現了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同時也說明了鄭的工業技術水平在春秋時期的領先地位,尤其是當時的青銅鑄造水平。是中國出土青銅器中的稀世珍品,是國家級文物。
這個裝置呈長方形,高28.8 cm,長131 cm,寬67.6 cm,重94.2 kg。整根銅條由三層粗細不壹的銅梗拼接而成,纖細精致,似焊無縫,似鉚無鉚痕,通體鏤空,雕有雲紋。以故宮為例,青銅故宮裝飾有雕刻的多層雲紋,通透性好,像天上飄著的白雲。有12只龍形動物緊貼在紫禁城的上部。它們彎腰卷尾,伸出頭來,面向紫禁城的中心,形成了龍守護的景象,另外十二只動物蹲伏在紫禁城下。它的身體由粗細不壹的銅桿支撐,共分五層,最厚的壹層是梁架。每個梁架的兩邊都有很多分支,就像古建築上的鬥拱。1978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司夏楚墓出土,現藏河南省博物館。整件雲紋銅版采用失蠟法(熔模工藝)鑄造而成,精美復雜,令人嘆為觀止。堪稱禁級中的精品青銅器。雲紋銅版的發掘將中國失蠟鑄造工藝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100年,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失蠟法青銅器和國寶級文物。
王孫專利的壹組26個鈴鐺,最大的重152.8kg,最小的重2.8kg,形狀相同,大小遞減。鐘呈瓦形,舞中有圓柱形的雍。雍的下部有壹個環形的旋和壹個長方形的圖案。鐘腔前後各有36個圓柱形片,口部呈弧形,內壁口部有調音造成的銼痕。這套編鐘是吳王的兒子王孫帕特為父親鑄造的禮器和樂器,充分體現了楚國王室的威嚴、古樸、輝煌和凝重的氣氛。1978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司夏楚墓出土,現藏河南省博物館。這套編鐘有17銘文,長度為117字。是春秋時期所見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音域最廣、旋律準確、保存完好的青銅打擊樂器。比湖北曾國墓的編鐘早100多年,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藝術魅力。這是研究中國音樂史不可多得的實物。
這個三腳架高62厘米,直徑62厘米,長63厘米。這是淅川司夏二號楚墓出土的七鼎之壹。此鼎口小,耳外翻,腰紮,腹鼓,平底平,獸頭有蹄,身有六怪,昂首卷尾,攀壁而立。鼎面飾有淺浮雕、扭線、豎線。在容器的內壁和底部,有14行84個字的銘文,大意是:王子武制作了壹個青銅鼎來祭祀祖先王文並宣誓。我以德待人,所以受人尊敬。希望後人以我為準繩。“王子武”是文獻中記載的楚莊王之子,本名子楚,楚康王時是靈隱。1978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司夏楚墓二號墓出土,現藏河南省博物館。該器造型精美,氣勢雄偉,姿態剛健,紋飾生動,體現了楚文化獨特的藝術風格。是典型的春秋中後期最具楚風的青銅鼎。六個妖怪是用失蠟法鑄造的,具有很高的藝術和科學價值。鼎中鳥印銘文精美,人名、日期清晰,為研究楚歷史文化提供了參考。
此壺高79.2厘米,壺頸、壺肩、壺腳上飾有平條紋和雲雷紋。龍須和耳朵附在脖子上。封面裝飾著壹條空心的龍。從口沿到底座整個線條收放自如,龍耳方壺整體造型大氣磅礴。壺蓋以鏤空龍紋裝飾,頸部鑄雙龍耳,雙虎俯下支撐整個壺身。形象生動怪異,使莊嚴的造型蘊含著活力和旋律。1978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司夏楚墓出土,現藏河南省博物館。此壺造型獨特,氣勢磅礴。與鞏崢墓中的蓮花鶴方壺壹起,是南與北,堪稱春秋方壺的絕世雙絕。此壺將楚人的聰明才智發揮得淋漓盡致,堪稱精品。是楚青銅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