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垕盧家,是近現代中國鈞瓷的開創者和奠基者,自晚清民國年間到建國後百余年間,神垕盧家家族投入上百人研習創新鈞藝,奠定了建國後集體化時期和市場化時期的中國鈞瓷的技術基礎。建構中國鈞瓷史離不開神垕盧家;神垕盧家是當代中國鈞瓷的歷史接續者也是當代中國鈞瓷的總根源。
神垕盧家代代相傳,守望中國鈞瓷之火,經歷國家內憂外患、清王朝由外強中幹到滅亡,經歷軍閥混戰、強敵入侵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滄桑,已歷壹百三十年,百年間六代人中間多少為鈞瓷奉獻壹生而史名不著者,不能壹壹而足。下面僅選盧家歷史上的幾位創始者代表稍作介紹。
盧振太(1825~1892年),清末恢復鈞瓷的奠基人。原籍河南密縣,少年隨父逃荒到神垕鎮定居,與胞兄振中當陶工兼務農業。
清光緒五年(1879年),兄弟二人在田間發現許多瓷片,經雨沖刷,陽光照射,光彩奪目。他們撿回詢問老人,得知是鈞瓷殘片,頓生燒制鈞瓷之決心。二人四處奔波,學技術、找原料,進行試燒,因耽誤農活,再加生活困難,振中氣餒,與弟分居。振太意誌堅決,典賣家產,廢寢忘食,繼續試燒。終因難度大未燒制成功。在臨終前,將三個兒子天福、天增、天恩叫到床前再三叮囑:“我是燒不成鈞瓷了,妳們要接著幹下去,壹定要燒制成功。”後來,他的兒子們繼承父誌,終燒成功,為恢復鈞瓷做出重大貢獻,被稱為神垕“鈞瓷世家”。
盧天福(1855~1900年),男,禹州神垕人,盧振太長子。才智過人,勇於創新,在父親試燒的基礎上,不辭辛苦,繼續努力,甚至變賣家產亦在所不惜,經過多年努力,終於燒出仿古鈞瓷雨過天晴器。後又深究原理,和識者切磋,在天晴器的基礎上,創制抹紅、飛紅、大火藍加彩等工藝。開始時,彩斑暗淡,後經改進配方,終獲成功。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神垕柏靈翁廟戲樓落成,他獻鈞瓷寶瓶壹件,安裝於戲樓屋脊之上。
盧天恩(1858~1918年),盧振太次子。擅長制匣缽和燒窯,在家和長兄三弟壹起燒造鈞瓷。清末,禹州知州曹廣權興辦鈞興公司,他協助弟弟天恩燒成不少好的鈞品。
盧天增(1862~1925年),盧振太三子。擅長造型、配釉和燒制,在用風箱爐燒制鈞瓷方面經驗豐富。他能掌握火候,預測窯爐溫度變化,眼看爐內火焰,便知火溫高低,甚至能斷定再拉幾下風箱就可停火。天恩所燒鈞品,大都晶瑩玉潤,色澤純正。1903年燒出壹件金斑閃爍、五彩滲化的鈞瓷壽桃,人人贊賞,開封壹古董商聞訊趕來以300銀元購去。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曹廣權在神垕創辦鈞興公司,天恩擔任領作匠師.從事鈞瓷研制。曾燒出不少精品,為宮廷和收藏家珍藏。1914年,美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在舊金山舉辦萬國商品賽會,天恩率領鈞瓷名師趕制壹批鈞瓷參展,使失傳已久的鈞瓷又聲震海外。
盧廣同(1885~1950年),盧振太之長孫。廣同博才多藝,能寫善畫,書法功底深厚,善顏、王、歐、柳諸體,許多人登門求字,他的繪畫精細逼真,寫生神速。盧廣同還善於雕刻,對宋鈞造型仿制甚佳,借古傳今,形神兼備,端莊凝重,類多樣美。所制梅瓶、虎頭瓶、觀音瓶、平沿筆洗、玉壺春等器物,為神垕陶瓷界所追仿。
盧廣文(1894~1962年),盧振太之孫,盧天福之子。 出身鈞瓷世家,自幼隨父盧天福學習鈞瓷技藝,精通鈞瓷配釉和燒制方法,勇於在實踐中打破常規,創新立異。新中國建立前他為恢復鈞瓷費盡心機,甚至不惜變賣家產,還不斷遭受反動派的欺辱。新中國建立後,他先到神垕第壹瓷窯生產合作社(即禹州市鈞瓷壹廠)積極投入鈞瓷恢復事業,日夜操勞,獻秘方傳技術。1956年與陶瓷專家沈明陽先生密切合作,經多次調試釉料比例,尋找較好呈色配方,創制出新型攪紅釉。繼而又研制成魚肚白,朱砂紅和藍釉帶彩斑等,使鈞釉配方技藝有新的突破。他用肉眼觀察火溫,極為準確,人稱壹絕。盧廣文因操勞過度,積勞成疾,於1962年病故。
盧廣東(1890~1977年),男,禹縣神垕鎮南大街人。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第二屆委員會候補監事委員,河南省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委員。廣東出身鈞瓷世家,因家貧無力求學,8歲即跟父輩學習燒制鈞瓷,12歲已成為得力助手,17歲已能掌握鈞瓷制作工藝。
新中國建立後,國家重視鈞瓷的恢復和發展,1955年,廣東被神垕第壹瓷窯生產合作社(後來的禹州市鈞瓷壹廠)請回從事鈞瓷研制。1955年,年逾花甲的盧廣東出席了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受到了朱德委員長等領導人的接見,倍受鼓舞。經過208次的試燒,終於在粗瓷窯內搭燒成瓜皮綠和天藍色膽瓶等第壹窯鈞瓷。1958年,盧廣東和幾十名鈞瓷藝人,在專家的指導下,為北京人民大會堂燒制了直徑1.2米大的花盆、瓶子、罐等鈞瓷陳列品。1962年,盧廣東又到北京、廣州、景德鎮遍取百家之長,經上千次試驗,終於使鈞瓷達到了“入窯壹色,出窯萬彩”的境界,小批量產品出口到日、意、英、法等國。1973年秋季廣交會上150種鈞瓷20萬件被搶購壹空。1977年,87歲的盧廣東,懷著他奮鬥壹生終於恢復了鈞瓷技藝的滿足離開了人世,輕工部、河南省政協、河南省第二輕工業廳都發來唁電悼念,為銘記他的功績,在獲國家“金杯獎”後,禹縣鈞瓷壹廠又授予他“功績永存”的鏡匾,由家屬保存。
盧廣華(1894~1955年),幼年隨祖父學藝,18歲即精於陶瓷造型、配釉、燒成等工藝。1929年,被禹縣職業中學聘為陶瓷技師。因文化水平低,不善傳教,特別是窯變神奇,學生短時間掌握不了,官府競以“藏奸保密,教學不力”為名,將其逮捕入獄,後經多方營救,得以保釋。1936年夏,禹縣職業中學改名陶瓷職業學校,由縣城遷往神垕鎮,又聘請盧廣華為技師,講授陶瓷課,傳授鈞瓷技藝,培養了不少藝徒。
盧廣華在造型、釉色、燒成、制匣缽方面技藝嫻熟,特別是造型和釉色有獨到之處。所制鈞品,樣多式古,色澤秀麗,細膩柔和,精致淡雅。他擅長天藍和天青釉,其中天藍色釉色純正,釉面有彩霞,手感光滑,釉面形如龜甲;天青色如萬裏無雲的晴空,細膩柔潤,可與玉媲美。其代表作有折沿盤、花瓶等。其仿宋鈞瓷,神真形切。盧廣華在鈞瓷剛剛恢復的1955年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遺作折沿盤為國家珍藏。
盧正興(1923~1987年),男,神垕鎮人,系盧天福之孫,盧廣文之子,盧鈞第四代唯壹的傳人。他為鈞瓷的恢復和發展嘔心瀝血,艱苦奮鬥了40余年。不但全面繼承了盧氏的鈞瓷技藝,而且在恢復和發展鈞瓷事業中不斷創新,為鈞瓷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為了提高”盧鈞“的水平,他經常攀懸崖,翻峻嶺,風餐露宿,深入山區,找原料,挖標本,改進釉胎配方和燒成方法。曾和父親壹起燒制出不少好的作品,有的可與古鈞相媲美,曾銷往上海、北京等地,有的被外商高價買去,作珍品收藏。建國後,正興應聘去湖北省勛西縣新建瓷廠以及到河南省宜陽縣瓷廠、新安縣瓷廠做技術工作。所到之處都深受領導和工人們的稱贊。多次評為省、地、縣勞動模範,並選為工會主席。1982年加入中國科協自然科學專門學會。1981年,國家投資恢復北宋官瓷,正興應聘去開封工藝美術試驗廠參加試驗。1984年試驗成功,使失傳800余年的官瓷重放異彩。
盧俊嶺,1954年出生於中國鈞瓷之都——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系百年盧氏第五代傳人,傳統宋鈞技藝獨系傳承人,著名“黑唐新花釉”締造者,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河南盧家世代鈞窯藝術總監。
作為盧鈞第五代傳人,盧俊嶺幼承家訓,隨祖父(盧鈞第三代傳人盧廣文、盧廣東)、父親(盧鈞第四代傳人盧正興)學習傳統盧鈞燒制技藝。1995年,盧俊嶺創建盧家世代鈞窯,在先人寶貴遺留的基礎之上,積極創新,使傳統盧鈞技藝較前人又有所突破和發展。在傳統盧鈞基礎上所創燒出的“黑唐新花釉”,重現唐時花釉瓷之神韻,又突顯當代之風采。以其獨特之創意理念,在對鈞瓷傳統器型保留傳承的同時,又陸續推出了符合時代審美的創新器物,受到鑒藏家和鈞瓷愛好者的壹致好評和熱捧。
2013年1月,盧俊嶺被授於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傑出傳承人,2013年5月,盧俊嶺作品盧鈞“來福尊”榮獲全國工藝美術類評比最高獎項——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並且恢復了宋代雙火膛窯燒制技藝,成功復燒出了傳統柴燒鈞瓷。
盧俊嶺以自己的滿腔熱情,推動著中國鈞瓷藝術不斷向前發展。從藝四十多年來,系統整理了宋鈞釉色呈色機理,並結合前人經驗,註入到自身的創作理念當中,完整地保留了宋代鈞瓷制作工藝,修正了建國以來鈞瓷恢復過程當中存在的弊端和問題,使宋鈞的藝術美得以傳承和發揚。
盧占召,出生於1982年,盧俊嶺之子。正宗盧鈞第六代傳人,現任盧家世代鈞窯總經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畢業於藝術師範類美術專業,專攻造型和繪畫,畢業後與父親二人齊心協力為鈞瓷的傳承發展研制創新。2010年,盧占召經過數十次的釉藥試驗,將傳統盧鈞釉方得到了完善,這種創新的盧鈞釉色使傳統盧鈞更富有立體感,給人以神秘的吸引力。深受中外鑒賞家和盧鈞收藏者的喜愛。
盧鈞正宗第六代傳人盧占召獲獎情況:
2005年,“中國鈞瓷”精品展評會,作品《水註》獲精品。
2006年,作品《渣鬥》獲中國五大名窯名瓷作品展珍品金獎。
2007年11月,盧占召作品《馬上如意》獲第四屆中國鈞瓷文化節精品獎。
2009年,作品《盧鈞鳳耳瓶》在第五屆中國鈞瓷文化節獲獎。
2010年,作品《福壽尊》在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中獲優秀獎。
2012年,作品《盧鈞三足爐》《撣子瓶》等作品在河南省鈞瓷窯變藝術創新大賽中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