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歷史上的劉恒是個怎麽樣的人

歷史上的劉恒是個怎麽樣的人

劉恒(前202年—前157年)是漢朝的第3個皇帝(不包括兩位漢少帝的情況下),漢族,漢高祖劉邦第4子,漢惠帝劉盈弟,母薄姬, 劉恒像

曾有代王王後壹位,劉恒還是代王時便已過世,所生四個兒子相繼病死。元配王後、四位王子史書未留名。後有竇姬(漪房),兒子劉啟被立為太子後成為皇後,稱孝文竇皇後,現在多稱竇太後。 劉恒被立為代王,建都晉陽。呂後將死,劉章見呂家人爭奪王權,便起義。代王聽了王後的話,起到沖鋒作用。後來立皇帝的時候。又因王後的幾句妙語,使得劉章放棄帝位。劉恒登上皇帝寶座,是為文帝,在位23年。漢文帝在位期間,是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他和他兒子漢景帝統治時期,由於皇後(又稱太後)竇漪房的輔佐,使得政治穩定,經濟生產得到顯著發展,歷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盛世”,被史家譽為“文景之治”。

編輯本段人物軼事

幸運皇子終即位 漢文帝的名字在中國歷史上是很有名的,“文景之治”就是對他政績的充分肯定。文帝名劉恒,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母親是薄姬。 劉恒在劉邦的眾多兒子中是很幸運的。劉邦***有八個兒子,呂後僅生了壹個,即惠帝劉盈。在惠帝去世後,呂後為了使自己長期掌握政權,對劉邦其他的兒子們大開殺戒,呂後***害死了四個。劉邦的大兒子劉肥最後未被陷害,得以善終。呂後最後死時,劉邦的八個兒子只剩下了劉恒和劉長。 在劉邦的眾子中,劉恒是最不引人註目的壹個,這和他的母親有關。母親薄姬原是項羽所封魏國王宮的宮女,在劉邦打敗魏國後,將許多宮女選進自己的後宮,後來便和薄姬生了文帝劉恒。但劉恒出生後,薄姬卻遭到劉邦的冷落,地位壹直是“姬”,沒有升到“夫人”,所以,文帝劉恒從小就做事小心,從不惹是生非,給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劉恒七歲時,三十多位大臣***同保舉他做了代王。雖然地位沒其他王子那樣顯赫,但這恰好幫文帝躲過了呂後的迫害,幸運地活下來,後來又幸運地登上了皇位。 劉邦的舊臣陳平和周勃在呂後死後,攜手誅滅了呂氏勢力,然後商議由誰來繼承皇位,代替當時呂後立的小皇帝劉弘,他們覺得劉弘不是惠帝的後代,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最後,他們相中了寬厚仁慈名聲較好的代王劉恒。於是派出使者去接劉恒赴長安繼承皇位。 劉恒歷史上的文景之治

劉恒見到使者,開始並不是很高興,相反,這使他起了疑心,他的屬臣們也意見不同,有的認為是壹個陰謀,有的則分析說不會有假。劉恒決定用占蔔來決定吉兇。結果達到壹個“大橫”的占蔔結果,這個結果的意思是:大橫所裂的紋路很是正當,我不久要即位天王,將父親的偉業光大發揚,就像啟延續禹的那樣。占蔔的人向他解釋天王即是做天子,比現在壹般的王要高壹級。[1] 為了以防萬壹,劉恒在向長安進發的過程中壹步步小心從事,深怕又中了計,喪命黃泉路。壹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長安探聽虛實,二是離長安城五十裏的時候,又派屬下宋昌先進城探路。最後,小心的劉恒終於在陳平等眾大臣的擁戴下平安地繼承了皇位,住進了未央宮。 軟硬兼施,鞏固權勢 因為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後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負責守衛皇宮、京城,從根本上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後,對於擁立他做皇帝的功臣們壹壹賞賜、封官晉爵,對於被呂後貶斥的劉姓王也恢復了稱號和封地,同時,對於跟隨父親劉邦開國的功臣們也分別賞賜、分封。這些措施使文帝的帝位得到鞏固。  漢文帝劉恒劇照

除了用拉攏的手段鞏固權勢外,打擊重臣也是壹項很有效的措施。這方面主要是對大功臣周勃的處理。周勃因為擁立文帝有功,所以每次上朝結束後,出來時總是很驕橫的樣子,似乎也不把文帝放在眼裏。而文帝對他更加有禮,經常目送他離去。有大臣勸說文帝,不該對周勃這樣重禮,有失君主的身份。從此,文帝的神色變得越來越嚴肅,而周勃則越來越敬畏。周勃的屬下及時提醒他:小心功高蓋主,引火燒身。周勃如醍醐灌頂,猛然醒悟了。於是辭去了右丞相(漢時以右為上,陳平當時是左丞相,相當於副職)的職務,文帝很快也答應了。壹年後,因為陳平謝世,文帝又任命他做丞相,但僅十個月後,文帝又以列侯歸封國為借口免除了他的相職。當時,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長安,這給京城的糧食供應增加了負擔,所以,文帝就下詔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國去生活,即使朝廷恩準留在京城,也要將自己的兒子派到封國去。但很多人找各種各樣的借口留在京城,這使文帝很生氣,便讓丞相周勃帶頭做表率,免了他的丞相職務。 在後來有人舉報周勃在家常身披盔甲,有謀反之心時,文帝馬上把他抓捕。周勃趕忙通過文帝的舅舅薄昭向文帝說明實情:被罷免丞相職務後害怕被抓,所以家中有些防備,但卻沒有反叛之心。文帝在重新調查後,沒有發現周勃謀反的事實,便釋放了他。這和封建時代很多皇帝相比,文帝做得確實很寬容。 尋找失散的親人 竇漪房壹直以來都有壹個願望,那就是找到已經失散多年的兄弟,其次就是對已故雙親盡壹些孝道。雖然竇漪房已經貴為皇後,但她依然不敢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這時候薄太後正忙於尊禮薄氏祖先。她不敢和老太太攀比。 但竇漪房壹個好心的決定幫了她大忙,就在她被冊封的那壹天,她向劉恒提議,宴請天下所有鰥寡孤獨之人,並賜給生活窮困之人布匹、米面、肉食,對於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九歲以下的孤兒,分別賜給每人壹石米、二十斤肉、五鬥酒、兩匹帛、三斤棉絮。 以善聞名的劉恒對皇後的建議大加贊賞,並很快實施。於是,天下老百姓都對竇漪房皇後的善心口口相傳,竇漪房的家世也逐漸流傳開來。 劉恒與皇後竇漪房的故事

壹個叫竇少君的年輕人聽到了竇漪房的家世。 他就是竇漪房的親弟弟,當年分別的時候,竇少君才五六歲,現在已經成人。 姐姐離開沒多久,厄運就降臨竇少君身上,由於哥哥在外面勞作,家裏沒有人看管,竇少君被拐走了。他先後被拐賣多次,最後在河南陽宜壹戶財主家當了奴仆。 白天辛勤勞作,晚上就和工人睡在懸崖下邊的窩棚裏。壹天,主人派竇少君到山上燒炭。不料,這天夜裏,風雨大作,山崖暴發泥石流,壹百名工人大都喪生,由於竇少君睡在窩棚邊可輕易逃跑,才逃過這壹劫。 死者的家屬跑到主人家哭鬧不休,主人不得已只好逃到長安,竇少君也跟著主人逃到了長安。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逃到長安的竇少君第壹件事就是算了壹卦,想看壹下自己的命運如何,不料抽到壹上上簽。算卦的老頭說他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大富大貴。 竇少君打死也不信自己會大富大貴,對算卦老頭說的話並沒有放在心上,不料沒走多遠,他就聽到了皇後竇漪房的故事。 竇漪房?當他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怔了壹下。自己的姐姐,當年被送進宮的那個姐姐不也叫竇漪房嗎?再聯系剛才算卦老頭說的話,他有點將信將疑了。 有希望總比沒希望好,於是他豁出去了,向皇帝上書,說自己是皇後失散多年的親弟弟竇少君。 劉恒看了這封信,問竇漪房怎麽回事。竇漪房只好把自己的身世壹五壹十地向劉恒說了。 劉恒聽了,捶胸頓足,說自己有愧於皇後,只顧自己的親人,卻把妻子的親人忘記了。 於是,他和竇漪房壹起召見竇少君。 竇漪房的相貌雖然改變了不少,但是竇少君還是認得出來。但是竇漪房已經認不得弟弟了,因為當初離開的時候弟弟才五六歲,如今已經長大成人。 竇漪 劉恒題跋像

房怕誤認,那樣將帶來不堪設想的後果。於是她問竇少君有什麽證據證明他就是自己的弟弟。 竇少君不僅把父母怎麽死的說了出來,還回憶了當年姐姐離開他的情景,最後壹次給他洗頭發,最後壹次做飯給他吃…… 說著說著就忍不住流下淚來。這時候,竇漪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跑下去和弟弟緊緊擁抱在壹起。 這壹幕被史官詳細地記錄了下來。書上說,當時不僅大漢的皇帝感動得落淚了,連旁邊的宮女也跟著哭泣。 文帝為了表達自己的愧疚之情,賞賜竇少君大量的財產和田地。但竇漪房深知劉恒勤儉節約的品性,不可因為自己而破例,只讓弟弟接受了足夠養活他的部分財產和田地。不久又拿出自己的金銀首飾來彌補文帝賞賜弟弟所造成的虧空。有這樣壹位賢明的皇後,劉恒這壹輩子也就滿足了。 不久竇漪房的哥哥也找到了,三兄妹終於團聚。 今日不同往昔,三兄妹誰也不會想到會有今天。 劉恒照例又要賞賜竇漪房的哥哥,又被竇漪房阻止。她的哥哥跑到她那裏問原因,為什麽不要皇帝的賞賜?不要白不要!竇漪房耐心地給哥哥如是這般地分析了壹番,哥哥才不情願地撅著嘴巴,答應了妹妹和弟弟壹起住。 如此謹慎,不給大臣們壹點把柄的竇漪房仍然遇到了麻煩。照理說,這是竇漪房的家事,與別人無關,可是她是皇後,皇後沒有家事,皇後的壹切事都是國家大事。杯弓蛇影的大臣們見竇漪房突然冒出來兩個年輕力壯的兄弟,有點吃不消了。他們擔心竇漪房會成為第二個呂雉,他們要把隱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其實連萌芽都沒有,壹切只是大臣們的假想敵。 壹次早朝,絳侯、灌將軍等壹幹串通好的大臣聯合起來對文帝進諫,大意是說竇氏兄弟都是魯莽之徒,沒有任何文化素養,不應該依靠皇後的裙帶關系而加官晉爵,讓他們做富貴閑人,並且還要挑選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大臣與他們比鄰而居,教導監督他們,以防止他們滋事擾民。 正所謂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也只有竇漪房做皇後,這些大臣們才敢這麽說,要是換作呂雉,估計他們連個屁都不敢放了,保準是千篇壹律的對呂雉的親戚們這封賞那封賞的提議。 文帝沒有立即答復大臣們的進諫,盡管他相信竇漪房絕對不會成為呂雉,但呂雉的禍國殃民仍然使他如芒在背。當天晚上,他把大臣的進諫對皇後說了,面露為難之色。善解人意的竇漪房馬上解除了文帝的憂慮,她說大臣們的進諫是對的,哥哥弟弟沒有讀多少書,正需要教導呢。最後又強調壹句,無論劉恒做怎樣的決定,她都支持。

編輯本段執政

文帝劉恒入京,僅帶宋昌、張武等六人。漢文帝下定決心要盡快整合皇權體制,以恢復和加強國家政權的運轉能力。 鞏固皇權 軍權是最大的權,文帝深諳此道,所以在他進入未央宮的當天夜裏,就命令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二軍;命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衛宮中。有司衙門分別誅殺少後帝及其三個弟弟於他們自己的府第裏。皇帝回到前殿,連夜頒布詔令,大赦天下。 文帝知道自己在漢廷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有的宗室認為他是“摘桃派”,僅僅是依靠壹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臨的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務是采取恩威並施的兩手策略來鞏固皇權。 封賞功臣、宗室 漢文帝即位之後,首先封賜誅諸呂有功之臣。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十月,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漢廷中央。隨劉恒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 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漢文帝又立了壹批新的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瑯邪王劉澤為燕王。後來,又立劉遂之弟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又徙封為淮陽王,後徙封為梁王;封劉參為太原王;劉揖為梁王。 同年正月,即劉恒即位三個月後,根據群臣的建議,文帝立長子劉啟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制。三月,立竇氏為皇後。 鎮壓諸侯王叛亂 由於漢王朝大力推行無為政治,對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起了催化作用。諸侯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必然使劉氏宗室內部在皇權和王權的分割問題上產生了尖銳的矛盾,這個矛盾從文帝即位後就開始激化了。文帝三年(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叛亂,首開王國武裝反抗漢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鎮壓,叛軍頃刻瓦解,劉興居被俘後自殺。 只過了三年,淮南王劉長又舉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動,即被朝廷發覺。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封號,將他發配蜀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 賈誼獻策 兩起叛亂雖被平息了,但漢初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實際上已成為對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勢力。朝廷中壹些有識之士,認為到了非從根本上解決不可的時候了。賈誼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時年28歲的賈誼上《陳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兩點:第壹,親疏不是主要問題,即同姓諸侯王不比異姓王可靠。第二,是強者先反叛,弱者後反叛,在這樣的封國條件下,最後都是要威脅中央集權政權的。賈誼提出解決的辦法就是“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諸侯王國的勢力,從而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文帝十分欣賞賈誼的《治安策》,然而,當時他正用心於穩定政局,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形勢不允許他與諸侯王公開對抗。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齊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文帝才分最大的齊國的六國。又封劉長的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等為王,將淮南國壹分為三。賈誼關於眾建諸侯的建議,至此才得以實施,但皇權和王權的矛盾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分權和集權的問題依然存在。由於文帝對同姓諸侯王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所以導致了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

編輯本段治世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惠帝、呂後都著力於發展農業生產,穩定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然而文帝即位之時,不僅國家財力嚴重不足,人民生活還相當困頓。造成這種貧困的狀況,是由於“壹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農民遭受殘酷剝削,淫侈之風日益嚴重,以及社會背本趨末的結果。這表明漢初壹度緩和的社會矛盾,到文景時期又逐漸趨於表面化。怎樣才能解決這個矛盾?怎樣才能求 劉恒與竇皇後、慎夫人畫像

[2]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安民為本 年輕的賈誼作《過秦論》為文帝提出治國的根本方針為“牧民之道,務在安之”。這股要求安民的社會思潮,是惠帝以來朝野***同的要求,也是鞏固西漢統治的需要。 在“安民”方針指導下,歸納起來,文帝采取的措施有: 減省租賦 為了吸引農民歸農力本,文帝以減輕田租稅率的辦法,改變背本趨末的社會風氣,用來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稅壹減為三十稅壹,即納1∕30的土地稅,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後,三十稅壹成為漢代定制。此外,算賦也由每人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 減輕徭役 文帝“偃武興文”,“丁男三年而壹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三年服役壹次。這樣的減免,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是獨壹無二的。 令列侯歸國 文帝即位之初,列侯多居長安,遠離所屬食邑,造成“吏卒給輸費苦”,給人民增加了壹項新的轉輸負擔。文帝二年(前178年),即詔令列侯回歸封邑,做官吏的及有詔令特許的,要將太子送歸封邑,其他任何人不許留居長安,以減輕人民的負擔。 弛山澤之禁 文帝後六年(前158年),文帝下令,開放原來歸屬國家的所有山林川澤,準許私人開采礦產,利用和開發漁鹽資源,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系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弛禁的結果,“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廢除過關用傳制度 漢代在軍事重鎮或邊地要塞,都設關卡以控制人口流動,檢查行旅往來。出入關隘時,要持有“傳”,即通過關卡的符信(憑證),方可放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文帝取消出入關的“傳”,從而有利用於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壹定的促進作用。 入粟拜爵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號稱“智囊”的太子家令晁錯向文帝建議:“募天下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文帝采納了這個建議,采取公開招標價賣爵的辦法來充實邊防軍糧。晁錯又建議,入粟拜爵辦法實行後,邊境積粟足以支5年,可令入粟者輸於郡縣,是郡縣也積粟;邊境和郡縣都已充實,就可以免除天下田租。入粟拜爵辦法的實行,是農民的處境暫時有所改善。 躬修節儉 文帝在位23年,車騎服禦之物都沒有增添;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平時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絲綢做的衣服;文帝為自己預修的陵墓,也要求從簡。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文帝是壹生都註重簡樸為世人稱道的皇帝。 第壹個治世 由於文帝采取了上述的方針和措施,就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了顯著的發展,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帝和景帝時期,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多了。中國古代社會開始進入治世。 源於文帝時期的文景之治之所以成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原因是多方面的: 1、統治者認識的改變:漢初統治者從秦亡的教訓中,第壹次看到了“民”的力量,認識到這個力量雖在平時不顯現,然而絕不能忽視它。如果過分侵犯了“民”維持生存的起碼權利,“民”就不是原來的被動狀態,而要以暴力的行動顯示出它不僅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強大力量。所以統治者就要對“民”讓步,就要順“民”心。 2、統治者大力推行黃老政治:漢初統治者,尤其是文帝和景帝,堅持“清靜無為”“躬修節儉”,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結果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費,解決了秦過分剝削農民、破壞合理的權利和界限的根本問題,這樣,就造成壹個“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的良好社會環境。 3、文帝個人的勵精圖治:劉恒即位不久,就廢止了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提出不同的意見。秦代以來有所謂“秘祝”之官,凡有災異就移過於臣下。文帝十三年(前167年)下詔廢除並且聲明:“百官的錯誤和罪過,皇帝要負責。”次年,他又禁止祠官為他祝福,文帝謙讓寬容,以禮相待,便自然形成壹種比較清明的政治空氣,正因為如此,漢文帝的政績不但得到了後人的贊譽,也得到了西漢末年赤眉軍的尊崇,他們攻占長安後,西漢皇陵均被破壞,唯有漢文帝的霸陵得到了保護。

編輯本段司法

秦漢時期的黃老學壹個主要特征是“守法而無為”,所謂“無為”,不是毫無作為,也不是漫無邊際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定。“法”是“無為”的界限,而無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廢”,就是指立法之後不輕易變更,要“循守成法”。 漢初統治者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道生法”的權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就是壹位不以個人意誌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壹次,文帝出行中路過渭橋,有人從橋下走出,使文帝乘車的馬受驚而跑。廷尉張釋之判處此人“罪金”(罰四兩金)。文帝要求處死。張釋之向文帝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同制定的,如果我們輕易地改變法律,就會使人們對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樣做才對。”文帝終究表示廷尉做得對。 黃老思想雖然吸收了法家的“執法”“守法”思想,但基於“安民”“惠民”的立場,對法家的“重刑輕罪”主張並不首肯。黃老思想不僅要求“君正”,而且要求“法正”。在這種思想作用下,漢初統治者堅持除秦苛法。文帝元年(前179年)十二月,除“收孥連坐法”。明令宣布:“現在,廢除壹人犯罪,家人收為奴婢及各種株連的法律。”這是對舊傳統的否定,對成法的改革。 文帝最重要的改革是廢除肉刑,改革刑制。改革的起因是緹縈救父。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齊太倉令淳於公犯了罪,應當受刑。漢代的肉刑主要由黥刑(臉上刺字)、劓刑(割去鼻子)和斬左右趾(砍去左足或右足)。淳於公因為做過官,所以要押解到長安去受刑。淳於公幼女緹縈非常悲痛,便隨父到長安,上書文帝,說:“臣妾願意入官府為奴婢,來抵贖父罪。”文帝憐憫她的壹片孝心,下令赦免了淳於公的肉刑,令其攜女歸家,並且下詔廢除肉刑,改革刑制。 對漢文帝廢除肉刑,後世有許多評說,大多是認為出於“悲憐”緹縈,體現了文帝的“德政”。這壹刑制的改革,在中國法制史上的意義是重大的,它是中國古代刑制由野蠻階段進入較為文明階段的標誌。這壹改革,為刑制向新“五刑”(笞、杖、徙、流、死)的過渡奠定了基礎。

編輯本段邊疆政策

漢文帝即位後,不僅內政復雜棘手,邊事也十分嚴峻,在國力不強的情況下,面對“胡強南勁”的形勢,漢文帝采取了正確的策略,終於贏得了較好的外部環境。 匈奴 自白登之圍來,漢廷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雖然收到了壹定效果,但是並不能根本解除匈奴貴族的威脅,雙方壹直處於戰和不定的狀態。 文帝在位期間,為了謀求安定的和平環境,對匈奴壹直采取克制忍讓的態度,繼續執行和親政策,避免大動幹戈。然而,匈奴雖然受益於和親政策,但是卻不信守和親的盟約。漢廷急需行之有效的禦邊之策。 當時任太子家令的晁錯上書漢文帝,分析漢朝與匈奴雙方在軍事上各自的長短,建議實行“募民實邊”的策略。其主要內容為:在邊地建立城邑,招募內地人民遷徙邊地,壹面種田,壹面備“胡”;每個城邑遷徙千戶以上的居民,由官府發給農具、衣服、糧食,直到他們能自給為止;遷往邊地的老百姓,按什伍編制組織起來,平時進行訓練,有事則可應敵,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擾,奪回被匈奴人掠奪的財富,則由官府照價賞賜壹半。文帝在不同程度上采納了這個策略。 此外,文帝還在邊地建立馬苑36所,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用官奴婢3萬人,養馬30萬匹。在民間,同樣獎勵老百姓養馬,以滿足邊防對馬匹的需求。 這些措施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改變了單壹輪換屯戍的制度,既有利於對邊郡的開發,又大大加強了抗擊匈奴的防禦力量;有利於休養和生息,使內地的社會經濟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為後來漢武帝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打下了基礎。 南越 在戰國秦漢時期,我國東南沿海及嶺南壹帶,聚居壹種支族眾多的越族,被統稱為“百越”。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越人,因地處“楚之南”,被稱為“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壹嶺南,在這裏設置了桂林、南海、和象三個郡。秦末農民戰爭起義爆發後,行南海尉事的趙佗自立為王。 漢高祖時,趙佗接受“南越王”封號,從此“稱臣奉漢約”,成為西漢王朝下的壹個屬國—南越國。呂後統治時期,對南越實行經濟封鎖政策,趙佗即以兵戎相見,與漢王朝分庭抗禮。 公元前180年,呂後駕崩,文帝即位,改變扼殺政策,采取安撫政策,向南越提供發展生產所需的鐵器、農具、馬牛羊等。並派人修葺趙佗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的祖墳,置守邑,歲時祭祀。又撤掉進攻南越的軍官,拜趙佗的兄弟做官。然後,遣陸賈再次出使南越。在文帝誠意的感召下,趙佗謝罪稱臣,從而再次贏得了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到武帝時期,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已有較大發展。 由以上可以看出,漢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不輕易用兵,盡力維持相安友好關系,以禮相待,兄弟相稱,這對於加強中原人民與周邊少數民族人民之間的團結,增進友誼,起了很好的作用,進壹步促進了漢朝時期各個民族之間的融合,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 上一篇:北京博越古玩鑒定公司
  • 下一篇:古代鋼琴樂譜的意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