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博物館有利於對學生的歷史科學進行教育,那麽學生在參觀了博物館之後有什麽感想呢?這是我給大家推薦的參觀博物館的觀後感範文,壹起來看看吧。
篇壹:博物館觀後感今日,風和日麗,學校組織我們參觀北京自然博物館和中國地質博物館,簡稱博物館遊。因為是學校第壹次組織參觀,所以我異常興奮。天還沒亮,我就在床上翻來覆去,媽媽只好讓我早做準備。終於熬到了起床時間,爸爸開車送我到學校的大巴,坐上車,沒過多久,就到了位於天橋的北京自然博物館,我們壹個個迫不及待的沖了進去。
北京自然博物館又動物世界、昆蟲世界和恐龍公園等展區;動物世界又獅子、狒狒等標本。昆蟲世界中的標本可真不少,像蝗蟲、甲蟲和蜜蜂等;而恐龍公園內,壹只只恐龍正在“大開殺戒”,有的張著嘴四處亂竄,有的在自相殘殺,霸王龍是它們中的壹只,它在恐龍群中橫沖直撞,嚇得其它恐龍四散奔逃,迅猛龍也是其中的壹只,它是個“長腿將軍”,只要聽見壹點兒咆哮聲,就立刻逃的無影無蹤。
接下來是看3D電影,雖然有身臨其境之感,但影片內容及其無聊,壹群螞蟻成群結隊的搬壹只死蒼蠅。電影結束後,我們上了車,在車上大家高高興興地談論著所見所聞,哎,又到了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分四層,八個展廳:化石展廳,礦物展廳等。化石展廳內,陳列著翼龍、三葉蟲等古生物化石;礦物展廳裏有晶瑩的水晶、形狀各異的方解石……,它們都是珍稀的礦物,寶石館內有貓眼、鉆石、祖母綠等珍貴的的石頭。
還沒看夠,回去的時間就到了,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中國地質博物館,踏上了回家之路。車上,許多同學都在閉目養神,而我仍然沈浸在遊覽的回憶中,祖國真是地大物博呀!
篇二:博物館觀後感今天,風和日麗,學校組織我們去參觀博物館,裏面有很多出色的作品。因為我是第壹次參加學校的組織參觀,當我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是異常的興奮。我們和老師壹起走出校門,就租了壹輛車,開往博物館。很快就到了,我迫不及待的沖了進去,這裏的風景是如此美麗,壹片綠色了“海洋”出現在我的眼前,“海洋”的中間廣闊的湖,我們在四周轉了轉,壹起拍了幾張照片留念。那裏的樹木多,竹子更多,並且空氣也非常清新。當我知道博物館裏有壹位鳳凰名人作品時,我就感到非常的自豪。
進入這個博物館之後,有五彩繽紛的畫、書法、雕塑,還有壹前留下來的東西,都很有價值,有意義。
我進去看見的第壹樣東西是衣服大型的圖畫,他的長大約4米,寬至少也有2米,裏面的東西都印在我腦海裏,裏面畫有幾多荷花,栩栩如生,看見那幅畫就感覺身臨奇境,裏面有水,但是水就像要往外湧,這幅畫的作者,也太出神入畫了。
博物館裏的所有,我唯壹看上的是壹顆古樹,樹上刻有“誰說我憨睡至今,吮吸歷史的乳汁,壹萬五千年,是另壹種生存方式,愛的方式。”它只有高大的樹幹,但是要3個大人才能環抱它,它的裏部早已是空蕩蕩的了,這顆樹有著那麽悠久的歷史,它的皮比鐵還硬,它也就像睡美人,睡了壹萬多年,也許這樣就是另壹種生存方式,它幾千年不死。死了幾千年不爛。它就像英雄,這麽多年都在保衛自己的祖國。這位英雄有那麽悠久的歷史,它也有個響亮的名字—英雄樹—。
很久很久以前,是龍的世界,當我看到龍的化石,也就會想到無數的問題。至今也都還不知道這是什麽龍。
我們又繼續參觀,看著它的外表畫只是普普通通的壹顆大樹,它是許多大樹的樹枝和大樹上千千萬萬的小樹枝而組成的,樹的顏色有點怪,是五顏六色的,這樣更引人註目。這種顏色看起來像是壹顆有魔法的樹,更像魔法師。以它的生機勃勃養育了成千上萬的鳥。我便聯想到鳥巢,這幅畫代表了中國團結、堅持、努力,慢慢走向繁榮富強。這是《中國=MC2》
我們都還沒有看狗就到了回家的時間,我們戀戀不舍的踏上了回校之路。我至今都還沈侵在博物館的回憶之中。
每壹個成功的人都有壹段艱辛的路程,需要堅持,不放棄,努力在努力,成功才會向妳招手。總說陽光總在風雨後。而我們不是等到暴風雨過去,而是要學會在風雨中漫步。
篇三:博物館觀後感作文今天下午,學校組織同學們壹起坐校車去博物館參觀。
到了博物館,首先看到的是有壹面墻那麽大的木版畫,畫上有兩只仙鶴和太陽,有些女人在拿槍捕魚,男人們在騎馬。看了這幅畫,就有壹種進入古代的感覺。
我們上了二樓進了壹間屋子,屋子裏的展品是介紹舊石器時代的。在展示櫃中,有許多磨尖了的石頭做的器具、環形石器和許多小石頭中有小洞做的項鏈。可以看出,那時的人們就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們又走進了另壹間屋子,這間屋子跟以前大有不同。時間由石器時代轉到了古代。那裏有軍印和人死了留下的衣服。能看出以前的齊齊哈爾就是壹個軍事重地。因為有兵器、槍、軍用毯子和抽煙用的煙壺。記得還有壹部電視劇《闖關東》裏也說了齊齊哈爾是壹個軍事重地。在當時還相當的有名呢!
看看古人穿的衣服,衣不遮體,又冷又不舒服。可現在我們不僅要穿得暖和,而且還要漂亮好看。以前的古人只要肚子裏有東西就行,可現在我們不僅要好吃,口感好、不能鹹著也不能淡了。古人住的又小又冷的帳篷,現在住又寬有大的樓房,又暖和,又美觀。並且現在有事可以打個電話,很方便,在以前是要騎馬和信鴿的。並且我們有面向世界的互聯網和電腦。
看看現在的我們,就像是泡在蜜罐裏的小蜜蜂,就像是花房裏的小花朵,個個幸福得在冒泡。我們是最幸福的壹代,所以我們也是能擔起社會發展的壹代。等我們長大了,中國將無比富強,我們將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壹代。
篇四:上海博物館觀後感今天上午又想著去上海博物館參觀了幾個館。我從人民廣場中心走到北門,工作人員說這裏作為出口,參觀要繞到南門進。天氣很熱有點盛夏的感覺,我只好邊欣賞廣場的花秾草綠,邊慢慢繞到朝陽的大門。遠遠就見參觀者頂著烈日排著壹條長龍,我再沿著長龍隊伍挨在最後壹個。好在我有習慣外出總帶壹份報,看看報紙新聞,腳步壹點壹點往前移,也不覺焦急。等隊伍拐過彎我回頭看了壹下,呵,“尾巴”長長的,起碼和我壹樣要排30分鐘才能進。
上個月剛來過,所以壹進門就很熟悉地取了壹份《參觀指南》直往三樓。三樓有三館壹室:中國歷代繪畫館、中國歷代書法館、“兩塗軒”書畫專室、中國歷代印章館。
依次參觀,先看繪畫館。介紹說,中國的繪畫有著深厚的傳統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它是以毛筆、墨、絹紙為主要工具,以點線結構為主要表現手段的造型藝術,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
而西洋畫註重寫實,以透視和明暗方法表現物像的體積、質感和空間感,並要求物體在壹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現的色彩效果。這就是中國畫與西洋畫的最大區別。
欣賞了館藏珍品及介紹,至少是增長了壹點基本常識。我以前只知道國畫最出名的是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其實還有院體畫、文人畫、丹青、寫意等。
在書法館,從甲骨文看起,金文、秦小篆、隸書、草書、到楷書的書法。這書法也是中國特有的古代傳統藝術表現形式。展出的作品展示了中國文字形態的演變過程,以及人們在記錄書寫這些文字時對美的探索。
看書法展就想起我們從小學二、三年級起就學毛筆字,先描紅後學大字,再學小楷字,老老實實學也算能基本寫得像。後來有學過隸書,能簡單的掌握字形特點。又有段時間模仿草書,好像字與字之間筆勢相連很好看。但我沒真練好壹樣字體,成人後的字就行(書)不行草(書)不草的無章法。進單位後當我看到同事中有幾個人的字都有壹定的功底,有寫隸書的有寫楷書的就很佩服羨慕他們,也那時知道了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楷書。我喜歡像(真草千字文)的字體。
印章館也看了。以前只知道現在社會還要有印章,私章、公章。私章是個人的憑證,公章是執政的權力象征。還知道文人書畫上有了印章會更具收藏價值。通過展覽館的展品介紹,了解了印章術語、篆刻藝術、印章質材等知識。
說真的,展館的藏品非常豐富,要細細看才能多了解壹些歷史知識。
篇五:參觀博物館觀後感歷時三年的改擴建工程,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嶄新的面貌重新開館。3月11日,我有幸來到這裏參觀,親身感受到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氣勢磅礴。
走進國博,置身於寬敞明亮的西大廳,透過7扇銅門可以看到不遠處的天安門廣常南北兩側的樓梯,猶如壹幅寬厚的臂膀。聽講解員介紹,銅門、樓梯,仿佛敞開的胸襟,懷抱遠方,迎接八方來客,寓意著國博的博大與包容。對著銅門就是壹座大型的浮雕“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家喻戶曉,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我想,這也是放在這裏的寓意吧。
新國博建成後,形成了“兩軸壹區”的建築特點。“兩軸”,分別是長330米的藝術走廊構成南北軸線,由西大廳、中央大廳、東大廳串連而成的200米長的東西軸線。“兩軸”的設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對稱之美。“壹區”,是指在地下壹層形成了由國博劇嘗學術報告廳、演播室組成的展示區。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兩軸”“壹區”,然後跟隨講解員踏上了“復興之路”。經過修改完善的《復興之路》基本陳列,重新開幕。這是國博改擴建工程竣工後最新推出的第壹個基本陳列。陳列通過1280多件套珍貴文物和870多張歷史照片,回顧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壹百多年間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中國各階層人民在屈辱和苦難中奮起抗爭,為實現民族復興進行的種種探索,充分展示了歷史和人民為什麽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深刻揭示出歷史和人民為什麽必須始終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遙這是目前唯壹壹個全面展示中華民族170年復興之路宏大主題的'陳列展覽。 陳列***分為五個部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探求救亡圖存的道路;中國***產黨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歷史重任;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這條“復興之路”上,聽著講解員耐心細致的講解,看著壹幅幅珍貴的照片、油畫、文物展現在眼前。讓我也受到了教益。
在建築風格和展示上,我同樣得到壹些感觸:原建築與新建築的結合、展覽上歷史文物與多媒體科技的融合。中國國家博物館此次改擴建充分考慮到原建築已在人們的腦海中經形成了特定的印象,因此,在方案設計時非常註重與原建築風格的壹致性,北、西、南3個外立面保持不變,新建築向東擴建40米,向地下擴建兩層,向地上擴建壹層,新建築嵌入老建築之中,新老建築形成有機的結合。不僅保持了改擴建部分建築風格與原有建築的協調,而且增強了整體建築的層次感。陳列的亮點在於展示手段的豐富多彩,不僅僅是照片、油畫、文物等靜態的展品,還增加了多媒體半景畫文物組合。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青藏鐵路多媒體互動場景,空間模擬了壹輛火車,有車頭工作艙,有座椅,墻上的電視是動態的草原景象,讓人仿佛置身於開往西藏的列車之上。既強化了視覺效果,豐富了陳列內容,又使觀眾有了更多的參與項目。國博精心設計使修改後的陳列更加大氣莊重,增強了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豐富感,彰顯出復興之路宏大主題的深邃魅力。
篇六:河南博物院觀後感上周六,我和班級裏邊的同學壹塊參觀了河南博物院,裏面陳列著出土的古代的歷史文物,上至秦漢,下至民國的東西,都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看過之後,我對我們的中華歷史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也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和燦爛!
河南地處華夏腹地,是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幾千年來豐厚的文化積澱,不僅確立了河南作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壹地位,同時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這壹引人註目的文物收藏大館。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銀器、石刻造像、錢幣、書畫等,均有值得稱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絕倫、玲瓏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漢墓出土的金鏤玉衣,是目前時代最早的壹件。館藏的古代雕刻藝術品,諸如漢畫、佛教造像、磚雕和其他浮雕、圓雕作品等,是古代工匠藝人智慧的結晶。其中著名的戲車畫像磚、田延和造像碑、劉根造像碑、魯道明造像碑、十壹面六臂觀音像、盤龍石硯等等,都是中國美術史上的精典之作。骨器中最值得壹提的是舞陽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有“中華第壹笛”之美譽,是中國最早的樂器。與之同出的刻符龜甲、龜腹石子,與我國文字的起源、八卦的起源有著密切的聯系。金銀器中,河南登封出土的武則天除罪金簡、鄧州福聖寺塔地宮中出土的金棺銀槨,堪稱稀世珍寶,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賈湖骨笛不只是中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實驗證明,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它的橫空出世,無疑為我們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更重要的是它作為罕見的史前神器、作為中華民族必須翻越的從蒙昧走向文明的第壹高峰,其對此後聞名於世的中國禮樂制度,土生土長的中國道家教家道教,乃至整個中華文化、文明都有重大影響!
玉柄鐵劍1990年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虢國墓(虢季墓),身長20厘米,莖長13厘米,西周晚期器物。劍身為鐵質,鐵質劍身與銅芯相接,銅芯部嵌入玉莖內。劍首及莖身接合部均鑲以綠松石片。出土時已折為兩段,劍身外包壹層絲織品,並被裝在用皮革精心制作的劍鞘內。考古學將漫長的人類社會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三個時代,分別對應於歷史學上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三種社會形態。玉柄鐵劍玉柄、銅芯、鐵身,它的發現,把中國冶鐵史向前推進了200年,標誌著作為社會生產力新代表的鐵器已經萌芽,宣告封建社會即將來臨。稱的上是"中華第壹劍"!
中原大地,群雄逐鹿,演繹了多少風雲變化,河南這片土地上,承載著無數的英雄史詩!
河南博物院還收藏有二千多枚恐龍蛋化石,在世界各博物館中首屈壹指。另有部分珍貴的近現代文獻、文物,其中如太平天國的布告、義和團的旗幟、吉鴻昌烈士就義時的血衣、彭雪楓烈士的遺物、《響導》周報、《紅旗報》、《中州評論》《拂曉報》等,這些珍貴的革命文物與古代歷史文物壹樣,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觀光過河南博物院之後,我深刻的體會到了中華歷史文化的燦爛和厚重,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才能!時下,我們正在進行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際行動,此時,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我是壹名中國人,我們可以很自豪的說我是已經中國人!
篇七:參觀博物館觀後感上周五,我們去了博物館參觀。
在博物館裏面我們看到了許多關於古代的壹些文字和圖片,比如:我們淄川天然形成的蛤蟆石,雄偉的馬鞍山……在壹樓看到了壹些陶器和壹些關於未來的圖片,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機器人和人合成的“人”,那個圖上面畫了壹個人:壹半是機器,壹半是人的身體,上面還寫了壹些關於這張圖片的介紹。
來到二樓,我知道了我的家鄉也有許多名勝古跡,比如像:峨莊的昭陽洞,洪山的蒲松齡故居……二樓還有許多古代時用的壹些兵器和壹些白銀幣,古錢……其中我最喜歡古代時用的兵器,比如:刀、槍、劍、戟……
三樓是最好玩的地方。那裏有許多電腦,還有壹些:魯班木球、猜生肖、測發電力、磁力乒乓球、滾珠子、節能燈、融合鏡……可好玩了,其中我最愛玩的是魯班木球,雖然很難拼,但我也拼起來了壹個。
這個博物館真有趣呀!
參觀博物館讓我知道了許多科學道理,比如,像電腦裏的壹些遊戲給了我壹些啟示:不能亂殺野生動物,不要亂砍樹木,不能隨地吐痰……在玩節能燈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要少用電。在玩測電力的時候我知道了:手心的汗越多,放電的可能性就越大。
參觀完後,我明白了壹個道理:勇於探索,勇於實踐,專心致誌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壹定能實現我們美好的願望。
今天,爸爸帶我去博物館參觀海洋生物。博物館位於ZF的西面,走進博物館,看到的是海洋生物的各種介紹。在這些海洋生物中,其中我對鯊魚最感興趣。
鯊魚標本的體形比較小,他的眼睛像小的白化石壹樣,我還知道鯊魚眼睛視力很不好他幾乎看不到東西。但他有敏捷的嗅覺性。
妳們知道為什麽在沙漠可以看到海蜃樓嗎?就讓我來告訴妳吧!因為沙漠的陽光很強烈,陽光反射過來,就形成了海蜃樓。海蜃樓,就像在杯子裏倒水,然後把筷子放到杯子裏,在外面朝裏面看,筷子就像被折斷了壹樣,海蜃樓跟這個的原理是壹樣的。
在人山人海的博物館內,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有鱷魚,鯊魚,熱帶魚,等等等等,我就不壹壹向妳們介紹了。妳沒有時間的話壹定要去博物館看看哦!哪裏會讓妳懂得許多知識的,不要錯過這大好機會哦!
篇八:歷史博物館觀後感11月3日,日本的文化日,我們決定去參觀壹下長野縣的歷史博物館。
我們先來到了位於千曲的“長野縣立歷史館”。因為是文化日,所以免費開放。在日本待了十幾年,卻不知道文化日裏有很多公***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真是孤陋寡聞。
今天人很多,好像在搞什麽活動。後來看到了到處飄揚的“森將軍祭”的白旗。我對日本歷史壹無所知,更不知道這森將軍為何許人也。女兒倒是津津樂道,告訴我們上次學校組織來的時候,他們爬上了那個山坡。那是森將軍古墳,據說建於1600年前,是長野縣最早也是最大的古墳,埋葬著當時信濃國的統治者。
進到歷史館裏面,女兒有點兒興奮,帶著我們左竄右竄,顯得她很輕車熟路。這裏展出了從繩文時代到現代日本的社會發展史,大約2000年。我這人對歷史知之甚少,主要是不喜歡記憶那些繁瑣的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倒不是對歷史本身不感興趣,所以很多東西壹看而過,不留痕跡。但參觀了這樣的歷史博物館後我想會在我記憶的存儲器裏留下壹點東西,因為日本的這種博物館大多修得很有品位和水平,通俗易懂,可以讓普通人及小孩子看得明白,而且有很多模型或實物,讓人能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時代的生活情景。比如這裏有繩文人住的茅草屋,屋內擺放著他們所食用的野味模型及獵到的動物標本。也有江戶時代的民宅,還有20世紀初岡谷的繅絲業發達時期的機器及養蠶的模型。這樣的東西可以讓參觀者尤其是孩子不感到乏味,又容易理解。
由此想起前年回北京時,曾經帶女兒參觀過號稱中國最大的科技博物館的“中國科技館”。從外表看,建築物稱得上造型很有氣派,且頗有創意。進到裏面也很寬敞而有現代感。但是所展示的東西卻實在不敢恭維。解說詞晦澀難懂,別說是小孩,就是大人理解起來也不容易。實物呢,則不是不能正常運轉,就是即使運轉起來,也不知其要說明什麽原理。我想這是便是差異,即在日益發展的中國,人們常常追求擁有壹個富麗堂皇的外表,但卻對是否擁有與其外表相匹配的內質視而不見,當然也許是管理、經營水平還不到位吧。
再回到眼前這個歷史館。除了室內設施外,外面還有幾間茅草屋,供人們體驗古代人的感受。天下起了雨,在這不遮風又不擋雨的昏暗小屋,不禁令人感嘆人類追求舒適享樂的望是怎樣地推動了社會文明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啊!而且這種發展是那麽地不可逆轉。我很難想象現代生活在鋼筋水泥或優質木材建造的溫暖潔凈的住宅裏的人們,再回到這種自然的環境裏。雖然有人會去做壹些回歸自然的體驗,但那不過是壹時追求新奇、刺激的冒險,而不會將自己的生活基盤永遠建在那兒。
之後我們去了縣內另壹個歷史博物館——“松代大本營地下戰壕”遺址,可惜時間過了開館時間,只能在門口的小展示室裏看了看。以前從沒聽說過這個地方,聽了女兒的講解,並看了展室出展的內容,才知道二戰期間還曾有過這樣的歷史。
原來這是1944年11月11日日軍緊急開工的壹個戰壕工事的遺址,之所以至今作為歷史教育的壹環展示給世人,是因為它不僅是戰爭的產物,而且還是種族歧視的壹個血的見證。太平洋戰爭末期,行將覆沒的日軍以繼續維護X皇制度為目的,決定在本土與盟軍決以死戰,並將指揮中樞轉移,最終選定了在長野縣松代町的三山環繞之中建立所謂的松代大本營。於是開始了緊急修築戰壕的工程。據說當時的修築工程十分艱難,日軍動員了很多當時為日本殖民地的朝鮮人及壹些日本人作為民工參加勞動。但是象巖石爆破及日夜倒班這樣的最艱苦的勞動則都是讓朝鮮人做。沒有好的安全保障,工期又緊,所以工傷事故頻發。多時壹天死掉幾十人,而且死掉的人常常不為人知,連屍首也找不到。據不完全統計,死者在7000人以上。另外,為滿足日軍長官的X,還綁架了壹些朝鮮女性做慰安婦,並設置了慰安所。這種罪惡行徑,不僅使無故女性遭受性暴力的蹂躪,也充分暴露了殖民者的冷酷而無人性。
也許是我歷史知識貧乏之至,迄今為止,我竟不知有這樣壹段血淋淋的歷史。這也在壹定程度上說明了社會對這段歷史的宣傳教育不夠。我不知道這段歷史是否在全日本的小學用社會教科書上有記載,只知道它是長野縣大多數小學“社會見學”的壹個內容。但願這種教育能夠培養下壹代正確的歷史觀,以適應越來越廣泛的國際化需求。
戰後60余年,圍繞如何認識歷史的問題,日本與亞洲周邊國家的矛盾沖突不斷。但通過對歷史博物館的參觀,我覺得雖然右翼勢力的囂張影響著壹些人的歷史觀,可是更有壹些正直而善良的人們在為還歷史的本來面目而不懈地努力著。正如長野縣歷史館的網頁上所寫的那樣:“歷史為何物?我們能說它與我們無關、它僅僅是過去的記憶、它不過是教科書上的文字嗎?如果我們被亞洲人民問到日本的過去,我們能說隨著時光的流逝,過去也消失了嗎?”
我相信有正義感的人壹定會認識到:歷史是不能抹殺、不能回避的真實存在,只有正視、反省它,才能真正成為“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