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古人制造鏡子的時候,大鏡子鑄成平的,小鏡子鑄成凸的。鏡面凹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大些,鏡面凸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小些。用小鏡看不到人臉的全像,所以作得稍為凸些,以使臉像變小,這樣的鏡子雖小仍可獲得人臉全像。
造鏡時要量鏡子的大小,以決定增減鏡子凸起的程度,使臉像和鏡子大小相稱。古人做工巧妙,後人造不出來了,壹旦得到古時的鏡子,壹律刮磨使鏡面平滑,這是師曠(春秋著名樂師)為什麽悲哀(沒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緣故啊。
世上有透光鏡,鏡背面有銘文,***二十字,字體極其深奧,沒人能讀懂。用這個鏡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紋和二十個字就會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
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認為是由於鑄造時薄處先冷,唯獨有花紋和字的地方比較厚,冷得慢,以致銅收縮得多。銘文和花紋雖然在背面,但是鏡面上隱隱約約有痕跡,所以在光中顯現出來。我觀察了這面鏡子,認為道理確實如此。
可是我家有三面鏡子,又見到了別人家所收藏的鏡子,都是壹個式樣,圖案銘文沒有絲毫差異,形制很古老。只有這種鏡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鏡子即使也有很薄的,卻都不能透光。想來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擴展資料:
《古人鑄鑒》原文
宋代:沈括
此工之巧智,後人不能造。比得古鑒,皆刮磨令平,此師曠所以傷知音也。
世有透光鑒,鑒背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以鑒承日光,則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謂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後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鑒面隱然有跡,所以於光中現。
予觀之,理誠如是。然余家有三鑒,又見他家所藏,皆是壹樣,文畫銘字無纖異者,形制甚古。唯此鑒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別自有術 。
選自 沈括(宋)——《夢溪筆談》
作者: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仁宗嘉佑進士,後任翰林學士。
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壹。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工程師、外交家
2. 古文閱讀小題1:A小題1:B小題1:花紋(文字)雖在背面,但鏡面上有隱隱約約的痕跡,所以在日光下就顯現出來了。
小題1:(4分)(1)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2)別的形制相同的鏡子都不能透光,只有這面透光(2分) 小題1:要整體感知語句的意思,根據意思劃分停頓即可。小題1:B 兩字均為“我”人稱代詞,相同。
A中壹動詞壹名詞,不同。C中讀間不同,意思也不同。
D中後壹個“異”為活用用法,亦不同。小題1:要做到字字落實,並結合課內此字的用法、意思加以推測,用通順的語句表達出來即可。
小題1:考查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難度較大的為第二步,但要從文中找到相關語句,即“然予家有三鑒,又見他家所藏,皆是壹樣,文畫銘字無纖異者,形制甚古, 唯此鑒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別自有術 ”壹個“然”字寫出了作者的質疑,即答案應在後面的句子中提煉出來。
3. 古文翻譯 (江蘇南京)古鏡(宋)沈括 甲古人鑄鑒,鑒大則平,鑒小古人制造鏡子的時候,大鏡子鑄成平的,小鏡子鑄成凸的。鏡面凹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大些,鏡面凸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小些。用小鏡看不到人臉的全像,所以作得稍為凸些,以使臉像變小,這樣的鏡子雖小仍可獲得人臉全像。造鏡時要量鏡子的大小,以決定增減鏡子凸起的程度,使臉像和鏡子大小相稱。古人做工巧妙,後人造不出來了,壹旦得到古時的鏡子,壹律刮磨使鏡面平滑,這是師曠(春秋著名樂師)為什麽悲哀(沒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緣故啊。
世上有透光鏡,鏡背面有銘文,***二十字,字體極其深奧,沒人能讀懂。用這個鏡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紋和二十個字就會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認為是由於鑄造時薄處先冷,唯獨有花紋和字的地方比較厚,冷得慢,以致銅收縮得多。銘文和花紋雖然在背面,但是鏡面上隱隱約約有痕跡,所以在光中顯現出來。我觀察了這面鏡子,認為道理確實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鏡子,又見到了別人家所收藏的鏡子,都是壹個式樣,圖案銘文沒有絲毫差異,形制很古老。只有這種鏡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鏡子即使也有很薄的,卻都不能透光。想來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4. 古鏡 (宋)沈括甲古人鑄鑒①,鑒大則平,鑒小則凸小題1:小鑒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
小題2:B
小題3:(1)花紋(文字)雖在背面,但鏡面上有隱隱約約的痕跡,所以在日光下就顯現出來了。(2)不僅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操守這種品德)使它不喪失罷了。
小題4: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 精湛(高超)
小題1:試題分析:這幾句話“小鑒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的意思為“小鏡子鑄成凸的。鏡面凹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大些,鏡面凸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小些。用小鏡看不到人臉的全像,所以作得稍為凸些,以使臉像變小,這樣的鏡子雖小仍可獲得人臉全像”。根據意思原則,節奏為“小鑒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
點評:學生應了解文言的句讀知識,學會有感情的朗讀文言文,培養語感並能根據句子中詞語的意思含義來劃分句子節奏。壹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句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後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比如句子的“主—謂---賓”,有時還要註意壹些特殊的用法,這裏就是句與句之間的斷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
小題2:試題分析:A、使 命令。B、清楚 清楚。C、發現 顯現。D、不同 以---為異。
點評:文言實詞的考查,最常見的命題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幹個詞讓考生作解釋。要求解釋的詞,壹般為常見實詞,通假字、壹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往往是命題的重點,當然也應該成為同學們備考的重點。在理解時,除了根據具體的語境,還要註意壹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題3:試題分析:(1)“雖”是“雖然”的意思,“而”是“卻”的意思,“於”是“在”的意思,“現”是“顯現”的意思;(2)“獨”是“僅”的意思,“喪”是“喪失”的意思。翻譯時,除了這幾個關鍵詞,還要註意整個句子翻譯時的完整性與流暢性。
點評: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翻譯的標準是三個字:信、達、雅。對於學生而言,能達到前兩個標準“信”(準確無誤)和“達”(通順流暢)就很不錯了。因為中考要求文言翻譯要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對關鍵詞語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斷要求較高。
小題4:試題分析:“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 ”能體現古人制鏡的效果;“精湛”壹詞能體現古人制鏡的技術。
點評:解答此題,首先要理解文言文的內容,然後根據題目的要求,明確答題區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答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