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古蓮花池為什麽會獲得“城市蓬萊”的美稱?

古蓮花池為什麽會獲得“城市蓬萊”的美稱?

古蓮花池是我國著名的十大古代園林之壹,自元代以來已經有近800年的歷史了,特別是設在蓮池的蓮池書院,在清代聲名顯赫,曾造就了不少學子。

關於蓮池的始建時間,傳說較多。有壹種傳說認為蓮花池是唐代開鑿的,唐代曾建有臨漪亭。不過,真正見於史籍記載的是元代始建。

在元代初年,當時的保州城,經宋元戰爭,已破爛不堪。當時張柔為汝南王,駐守保州,也就是後來的保定,決定復建此城。張柔在復建保定城時***建有4處園囿,其中種香園歸自己占有,在當時叫“雪香園”,被作為張柔的部將喬維忠的別墅。

芳潤園和壽春院為其他部將占有。在開鑿蓮池時引壹畝泉河水入園,河水由城西水門經西渠入池,向南流出蓮花池為東渠,經蓮池書院泮池過南水門註入清苑河。自蓮池開鑿以來,院內的水壹直是活水,常年清澈見底。

當時的萬卷樓為副帥賈輔的藏書樓。當時張柔任保州元帥,賈輔任副帥。賈輔酷愛藏書,於兵荒馬亂之中獨喜收書:

南北之書皆入侯府,不啻數萬卷焉。始貯於室,室則盈;貯於堂,堂則盈;乃作樓,藏之樓。

時人郝經受賈輔賞識,得盡讀其藏書,成為元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

他在《萬卷樓記》說道:“私家之藏,幾逾秘監,故賈侯之書甲天下。”

這些家族隨著元代的衰落也相繼衰落了,他們的別墅在明代被征為公用,為水鑒公署,成為保定府衙辦公人員辦公和休息的場所。

1587年,保定知府查誌隆對蓮池進行過大修,還特地增建壹門,上懸“水鑒公署”4字橫匾。由於池內荷花茂盛,當地人俗稱為“蓮花池”,蓮池名字便由此產生,清代正式命名為“蓮花池”。

清代初期經過幾度興廢,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園內環境才被皇家認識到,被辟為皇家園林。經過直隸總督方觀承徹底整修後才正式命名“蓮池十二景”,蓮池的發展達至頂峰,當時蓮池的占地面積約有100多畝。

古蓮池園林以池為主體,臨漪亭為中心,主要建築有水東樓、藏書閣、藻詠廳、君子長生館、響琴榭、高芬軒、寒綠軒及臨漪、濯錦、哂然、不如、六幢、觀瀾等亭,宛虹橋、曲橋和元建白石橋等,構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詩”的優美畫卷,使人領略到古典園林之美。

古蓮池園內瓊樓玉閣,典籍文物,珠璣珍玩,以及奇花異卉,仙禽靈獸,畫舫樓船,芙蕖香荷,盡托於山山水水之間,交織成畫,交織成詩。

山、水、樓、臺、亭、堂、廡、榭參差錯落,組成了著名的蓮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萊”的美稱。

君子長生館緊鄰北塘西岸,半面建在水上。它典雅潔凈,超凡脫俗,好似水中宮廳。正門高懸“君子長生館”匾額,寓意君子之德,如池中出淤泥而不染,歷久繁茂的蓮花,與世長存。

該館為歇山五脊廡殿式建築,面闊5間,進深兩間,四周廡廊環抱。隔扇門窗均為步步錦圖案,蘇式彩繪雕梁畫棟,十分精美。

正間前面突出有羅鍋脊抱廈3間,抱廈之外有平臺建於水上。館南北有配房,壹稱“小方壺”,壹稱“小蓬萊”,益增其古色古香,優雅清幽之氛圍。

藻詠樓是在蓮池的水面中區墊造的南北大小兩島。其北島甚小,即是笠亭所在之處。而由宛虹橋與北島連接的南島面積卻約有兩畝之大,俯視池塘,兩島中分水面。

這壹改造,使水由西渠過麗然橋註入池後,原來自西向東的自然流向分為南北兩大股。

北流直接向東,穿過曲徑橋到水東樓前東渠出水口處。南流,自麗然橋向南,過課榮書舫,由西面環繞流過南島,經南島南側的水塘,過東南渠穿含滄亭與北流會合後,***出東渠。

東、西出入水口處皆有小水閘,用以控制和調節池中水量。這樣,池水形成了蜿蜒縈洄的態勢,又保持了終年澄澈空明的效果。

藻詠樓坐落於南島之西南,“前矗峻巖,後臨芳渚,池水三面環之,嘉木扶疏以映階,靈石隈佹以延牖。”樓為馬鞍形雙重檐脊,底層紅柱明廊,欄檻迥繞。

樓堂上下,棱窗錦幔。壁間字畫琳瑯,幾上香熏冉冉。在當時,這裏是分曹射覆和詩賦酬唱的場所。

由畫廊復道可直接來到藻詠樓樓上,在此循欄四望,園中諸景依次浮現眼前。從當年著名學者章學誠登樓賞景,謂為“步移影轉,處處嘆絕!”的贊美,道出了此樓的修造,在於綜覽全園的妙旨。

由此進而可以想見,樓名“藻詠”的佳妙之處。藻詠樓下層當年名為“澄鏡堂”,堂上懸有“理笏”兩字匾額,此是出自“海嶽拜石”的典故。

史載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曾出守無為軍州,到任伊始,見衙署內有壹巨大的太湖石,形狀奇醜,大喜道:“此足以當吾拜!”

肅然整衣正冠,持笏下拜,並呼石為兄,後世因而留傳下來這壹典故。澄鏡堂外也有巨石,可知這裏也是贊石之意。

高芬軒在蓮花池北面、哂然亭之東,前有高大太湖石,鐫刻篆字“太保峰”。西有金絲黃古柏,東有古槐藤蘿,前臨池水單檐卷棚布瓦頂。

軒面闊兩間,內有穿廊復道,外有平臺伸入水中,軒內北墻上嵌清代康熙帝擘窠大字“龍飛”兩字。

據誌書記載,清代同治年以前此軒為雙層樓閣,取“高芬遠映”之意題名,是清同治“蓮花十二景”之壹,後毀於戰火,遂改建為軒。

軒後是碑刻長廊,箍達33米間,內壁嵌有碑刻82方,分為3段。西段有14方,自明王陽明《客座私祝碑》至《蜀山圖歌》,草書居多,其中有《羅漢贊》、《蓮池十二詠》等;中段有14方,以行草居多,多為詩歌。

東段有42方,是著名的《淳化閣帖》碑刻,有晉王羲之、唐懷素及顏及顏真卿、宋米芾、明王陽明及董其昌等書法大師傑作。

響琴榭在蓮花池園內西北角、蓮花池之西岸。榭為3間,東南北三面為敞軒,中為明間,頂部平直,南北兩次間頂部分別向兩側傾斜,結構靈巧。

榭下是當年引雞距泉入池的渠道,稱“響琴澗”,呈窄口闊底的幾何形圖案,上有響琴橋,流水擊石,聲若琴瑟。

榭東為哂然亭,又名“聽琴樓”,氣爽風清,是讀書作畫之地。響琴榭與響琴澗、響琴橋、哂然亭組成“響琴”壹景,造型別致,構思獨特,為清代同治年間“蓮花池十二景”之壹。

蓮池還收藏著相當可觀的經幢碑碣和石造像,它們大多被安置於東碑廊、壁刻長廊和水東樓南側的木欄中,也有壹些散置於園中的假山之上和庭院內、樓堂前,是壹份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

壹進園門,便可見到春午坡東廂八間碑廊內排立著的19通豎碑。其中有清代乾隆、嘉慶皇帝“巡幸”蓮池時賜給直隸督撫疆臣的禦制詩碑,有自1587年開始,歷代修葺蓮池或創辦書院、設置行宮的碑記。

碑廊中還有蓮池管理處收集來的清代康熙和道光年間立的《重建張光祿井亭碑銘》、《張羅彥贊碑》和《那彥成紫光閣畫像贊碑》等,在壹定程度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狀況。

1689年,直隸總督於成龍在張府花園舊址重建張羅彥殉難井亭,並親自寫了碑文。至1849年,清朝朝廷再次在於碑之旁立了《贊張羅彥詩碑》。

水東樓南木檻內***有6通碑碣經幢,皆是移入蓮池的文物珍品。其間的《田琬德政碑》和《王陽明詩碑》都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

《田琬德政碑》刻於740年10月,碑高丈余,額篆文行,碑文29行,每行60余字,是田琬由易州刺史改任安西都護時,易州士紳紀念其“德政”而立的,碑由徐安貞撰文,蘇靈芝書丹。

蘇靈芝是武功人,生活於唐代開元和天寶年間,曾任過易州錄事。他的書法技藝對當世和後代都有很大影響。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稱譽蘇靈芝為唐代寫碑手,他寫碑很多,但留傳下來的已為數寥寥。此碑書體健美,筆法瀟灑流暢,剛柔相濟,是研究我國唐代行書法度的重要“唐碑”之壹。

《王陽明詩碑》鍥刻王陽明草書七絕兩首,為王氏寓居廬山時所作。1682年保定浙紹會館修建王陽明祠堂時,其再傳弟子魏蓮陸將自己珍藏的兩詩真跡獻出,請人刻石成碑,立於祠堂中。

此碑高丈余,碑陽為《天池月下聞雷詩》:

昨夜月明峰頂宿,隱隱雷聲在山麓。

曉來卻問山下人,風雨三更卷茅屋。

碑陰為《夜宿天池詩》:

野夫權做青山主,風景朝昏頗裁取。

巖傍日晴半溪雲,山下雷聲壹村雨。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其書法藝術也頗具獨特風格。此碑字大徑尺,筆力雄健蒼勁,章法謹嚴,氣度非凡,和詩文交融壹體,堪稱“藝林雙壁”。

這兩通碑的後面是明代所刻的《河圖碣》和《政訓碑》。《河圖碣》正面刻河圖,背面刻歷朝更叠簡表。

《政訓碑》是1564年,監察禦史徐驤巡按保定時留下的訓政詩文,由保定知府和清苑知縣會銜刻立於府衙庭院之中的。碑文分政訓和民隱兩部分。政訓告誡父母官行政要知大體,馭吏要察隱微,使民要知甘苦,自奉要嘗辛味。

民隱是4首民情詩,兩者內容都是曉諭官吏隨時體察民間疾苦,從而做廉潔奉公、忠君勤民的稱職官員。

在碑北側還立著兩幢珍貴的西夏文陀羅尼經幢,兩經幢均由幢帽、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組成,保存情況完整。幢身為八棱狀,上面刻有西夏文字的陀羅尼經。兩幢皆刻於1502年。

西夏黨項族是我國古代的少數民族之壹,宋朝初年在我國西北部曾建立了西夏國,歷時達200年之久。13世紀初,成吉思汗西征時滅掉西夏。元朝統壹我國後,黨項族被列為色目人之壹。

明朝朝廷也曾吸收壹些色目人參加國家的政事,另壹方面,實行不準其本民族通婚,鼓勵與漢人同化的政策,因而該族逐漸遷徙內地。但是同化有壹個過程,黨項族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保留著本民族的習慣和使用本民族的文字。

經幢的發現,證明了至明代中葉黨項族尚未消失。從幢文所涉及的近百個人名中,既有漢族姓氏,又有黨項族姓氏,而且壹些黨項人還擔任壹定官職,從中反映了此階段該族與漢族最後融合的情況。

濯錦亭西有長達33間的半壁廊,廊壁上嵌有3段82通碑刻,其中主要部分即是著名的《蓮池書院法帖》。清代末期書院南樓被焚毀後,這些法帖石刻被移嵌在半壁廊廊壁上。在蓮池園的藏石刻中,大部分的法書名刻薈萃於此。

保定古蓮花池

  • 上一篇:發誓要成功減肥的文案 收藏
  • 下一篇:紀堯格、李世創、楊帥傑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