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古詩《黃鶴樓》鑒賞

古詩《黃鶴樓》鑒賞

 在日復壹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具有格律限制不太嚴格的特點。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古詩《黃鶴樓》鑒賞,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黃鶴樓》鑒賞 篇1

 原文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譯文

 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裏只留下壹座空蕩蕩的黃鶴樓。

 黃鶴壹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

 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壹片碧綠的芳草覆蓋。

 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壹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賞析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壹瀉千裏。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壹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壹。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顥的壹首七律,人稱最佳,請看他是怎樣寫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壹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這壹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壹世詩名的基礎。下這樣的結論絕不是哪壹個人,更不是我硬要往開封人臉上貼金。《唐詩三百首》是後人對唐詩的選集,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壹首。

 可見對此詩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有人說此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為也決非全部子虛烏有,李白寫的有關黃鶴樓的詩,我手頭就有兩首:壹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另壹首為《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壹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雖都與黃鶴樓有關,然皆另有所托,並非完全寫景。同時他的《鸚鵡洲》前四句“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鳳凰臺》詩亦如此,都有明顯仿崔詩格調的痕跡。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兩句非李白之言,承認崔詩絕好,對於李白來說還是可以認定的。《滄浪詩話》(嚴羽)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壹。”雖然有爭議,如胡應麟稱杜甫的《登高》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確是代表大家意見的中肯之語。這樣壹來,崔顥的《黃鶴樓》名氣就更大了。

 以豐富的想象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壹起,有誰能不感到它的淒婉蒼涼。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推崇,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

 傳說李白壯年時到處遊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當他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擡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題詩。

 歷史變遷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代東吳黃武二年(223年)。

 三國時期黃鶴樓只是夏口城壹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以後,三國歸於壹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地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賞樓。

 唐代《元和郡縣圖誌》記載:孫權始築夏口故城,“城西臨大江,江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是為了軍事目地而建。而據《極恩錄》記載說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

 唐永泰元年(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僅在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最後壹座建於同治七年(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1884年)。遺址上只剩下清代黃鶴樓毀滅後唯壹遺留下來的壹個黃鶴樓銅鑄樓頂。

 黃鶴樓從北宋至20世紀50年代,還曾作為道教的名山聖地,是呂洞賓傳道、修行、教化的道場。《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言:“呂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黃鶴樓,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聖跡。”《全真晚壇課功經》中稱其黃鶴樓頭留聖跡。

 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1981年重建黃鶴樓時,選址在距舊址約1000米的蛇山峰嶺上。

 1981年10月,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

 名稱來歷

 黃鶴樓為何以“黃鶴”為名,壹說是原樓建在黃鵠磯上,後人念“鵠”為“鶴”,以訛傳訛,口口相證遂成事實。壹說便是帶有神異色彩的“仙人黃鶴”傳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神仙之說,有關黃鶴樓的仙話也在專談“怪力亂神”誌怪小說發展的背景下形成。跨鶴之仙的`傳說,最早出現在南朝科學家祖沖之的筆下。他的《述異記》中的“駕鶴之賓”,後被魯迅輯錄在《古小說鉤沈》裏:還有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據傳說,此地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壹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壹只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十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

 《江夏縣誌》所引的《報應錄》也有同樣的說法。據它所說,從前有位姓辛的人,賣酒為業。有壹天,來了壹位身材魁偉,但衣著襤褸的客人,神色從容地問辛氏:“可以給我壹杯酒喝嗎?”辛氏不因對方衣著襤褸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壹大杯酒奉上。如此過了半年,辛氏並不因為這位客人付不出酒錢而顯露厭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請這位客人喝酒。有壹天客人告訴辛氏說:“我欠了妳很多酒錢,沒有辦法還妳。”於是從籃子裏拿出橘子皮,畫了壹只鶴在墻上,因為橘皮是黃色的,所畫鶴也呈黃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墻上的黃鶴便會隨著歌聲,合著節拍,蹁躚起舞,酒店裏的客人看到這種奇妙的事都付錢觀賞。

 如此過了十年多,辛氏累積了很多財富。有壹天那位衣著襤褸的客人又飄然來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謝說,我願意供養您,滿足您的壹切需求。客人笑著回答說:我哪裏是為了這個而來呢?接著便取出笛子吹了幾首曲子,沒多久,只見朵朵白雲自空而下,畫上的黃鶴隨著白雲飛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鶴背,乘著白雲飛上天去了,辛氏為了感謝及紀念這位客人,便用十年賺下的銀兩在黃鵠磯上修建了壹座樓閣。起初人們稱之為“辛氏樓”。後來便稱為“黃鶴樓”。

古詩《黃鶴樓》鑒賞 篇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註釋:

 黃鶴樓:著名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於長江下遊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祎於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現存樓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

 之:往、到達。

 廣陵:即揚州。

 故人:老朋友,這裏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

 辭:辭別。

 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景物,指艷麗的春景。

 下:順流向下而行。

 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

 盡:盡頭,消失了。

 碧空:壹作碧山。

 唯見:只看見。

 天際流:流向天邊。

 天際:天邊,天邊的盡頭。

 譯文:

 友人在黃鶴樓與我辭別,在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遊。

 孤船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際奔流。

 賞析:

 這首詩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種少年剛腸的,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而是表現壹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壹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多了點詩意,少了份。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他當快意的時候,所以眼裏所看到的無不是愜意。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壹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壹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裏進行的。李白心裏沒有什麽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得很,他向往揚州地區,又向往孟浩然,所以壹邊送別,壹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壹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壹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成壹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壹片地、壹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遊,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李白渴望去揚州之情溢於言表。

 詩的後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壹個充滿詩意的細節。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壹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壹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註意到壹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最後壹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壹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註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壹江春水。總之,這壹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壹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

 創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陸期間,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並很快成了摯友。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古詩《黃鶴樓》鑒賞 篇3

 古詩原文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雲,中峰倚紅日。

 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於此學飛術。

 壹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竈生煙埃,玉潭秘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

 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閑逸。

 觀奇遍諸嶽,茲嶺不可匹。

 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譯文翻譯

 向東眺望黃鶴山,只見黃鶴山威勢雄偉橫出於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環繞著白雲,中間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陽。

 山巒峭立高跨於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多次聽說過許多仙人在這裏學習飛身升天之術,壹朝成仙飛間蓬萊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來空空蕩蕩。

 丹竈早已生出塵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靜無聲,失去了先前的生氣。

 地宅荒古長滿了雜草,庭中苦寒,芝術之類的藥草皆已老去。

 我很想登臨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閑逸之致。觀覽奇異遍及各個名山,所見卻都不能與這座山匹敵。

 我寄心於山上青松,由此悟認不再會有客旅情懷了。

 註釋解釋

 雄雄:氣勢雄偉。

 彎跨:跨於空中。

 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飛術:仙術,求仙升天之術。

 蓬海:即蓬萊仙山,因位於海中故稱蓬海。

 金竈:即丹竈,道家煉取丹藥之竈。

 清謐:清靜、安寧。

 蹇:句首語助辭。

 躋:登。

 創作背景

 詩作於肅宗上元元年(760)春,其時李白自零陵歸至巴陵、江夏。黃鶴山,即黃鶴礬,又名黃鵠山,在鄂州江夏縣東九裏,今武漢市長江大橋南首蛇山。傳說昔有仙人控黃鶴於此,故得名黃鶴山。詩中描繪了黃鶴山的雄偉氣勢與壯美景色。

 詩文賞析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雲,中峰倚紅日。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李白以誇張的手法渲染黃鶴山的雄偉氣勢。開頭先寫山的高大:“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極力形容黃鶴山的威勢,只見整座山峰,淩空而上,直插雲天。接二句又從側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雲,中峰倚紅日。”遠看去,朵朵白雲似乎從山的四周升騰而起,壹輪紅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偶著。波浪般起伏、參差不齊的山巒,壹排排淩空橫跨,寬闊無邊;高高聳起的、屏障壹般的山蜂,稠密而又顯得幽深昏暗。

 前六句詩句,全由首句“東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縱望、側望、環望。整個黃鶴山幾乎全被詩人望遍了。可以看出,這首詩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頗聞列仙人,於此學飛術”,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暗寓李白心向往之,因此山曾有仙人居住過。“壹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人去樓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當年煉丹的石室了。“金竈生煙埃,玉潭秘清謐”,煉丹的“金竈”,已滿是煙塵和埃垢;註滿玉液之潭,如今已壹無所有;整個黃鶴山似乎都被壹種清幽寂靜的靜的氣氛所籠罩,壹切是那樣的神秘。“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壹片荒涼冷寂的畫面展現於讀者面前:古老的荒地,草木叢生;庭園裏,靈芝之類的藥草,已經蒼老枯萎。

 從“頗聞列仙人”至“庭寒老芝術”是第二段,***八句。詩人扣緊有關黃鶴山的傳說,描繪仙人飛升後的荒涼景象。寫法仍從“望”字入筆,但卻已經雜入許多虛無的幻想,濃化了全詩的氣氛。

 從“蹇予羨攀躋”至篇終是第三段。這壹段寫由黃鶴山的奇偉和有關仙人的傳說所引起的向往之情。“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閑逸”兩句,毫無隱諱地抒寫自己的仰慕與欣羨,詩人很願攀援而上。詩人之所以產生這種感情,原因在於“保閑逸”,亦即保持平靜的心理狀態,過著閑逸的生活。“觀奇遍諸嶽,茲嶺不可匹”兩句,與壹、二兩段相呼應,說明,盡管詩人走遍了五嶽名山,但黃鶴山卻是無與倫比、無可匹敵的。

 總體來說,此詩經過實際的比較,詩人終於決定把黃鶴山做為自己感情寄托之所在,從此永遠結束作客他鄉,寄人籬下的生活:“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這裏的“青松”代指黃鶴山,同時也象征看詩人堅韌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悟”,覺悟,醒悟。“客情”,暗指客居他鄉的思想情感,也包括了詩人奔波流浪,懷才不遇的壹生。

古詩《黃鶴樓》鑒賞 篇4

 出自唐朝詩人崔顥的《登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賞析

 這首詩前寫景,後抒情,壹氣貫註,渾然天成,即使有壹代詩仙之稱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連連贊嘆,覺得自己還是暫時止筆為好。為此,李白還遺憾得嘆氣說: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誌》);又雲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發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壹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壹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後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什麽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範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己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後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裏,崔顥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後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並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後收。倘只放不收,壹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麽,它就不是壹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後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壹直貫註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壹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此詩前四句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頷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壹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壹變而為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壹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由於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後來李白登樓時,也詩興大發,當他在樓中發現崔顥壹詩,連稱絕妙、絕妙!相傳李白寫下了四句打油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懷:壹拳捶碎黃鶴樓,壹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妳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後人乃在黃鶴樓東側,修建壹亭,名曰李白擱筆亭,以誌其事。重檐復道,成為燕遊之所。實際上,李白熱愛黃鶴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連呼壹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

  • 上一篇:發哥裸捐五十六億,李連傑裸捐三百億,唯獨他被吐槽:用嘴捐?是誰呢?
  • 下一篇:名偵探柯南哪壹集變小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