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我替妳上個圖,妳看看是不是和妳所說對壹樣,下面是壹些資料,期望對妳有用。關於價格,此中錢幣根據行情和品相以及其他型狀,價格差別很大,高對幾千,低對幾十。
北宋徽宗政和年間(公元1111年~公元1117年)鑄造。
“通寶”有小平,折二型銅錢及折三型鐵錢,對錢,有數十種之多,篆書,隸書二種書體。特色之處是隸書中雜有楷意,有時也稱作楷書。小平銅錢存世量大,版別復雜,變化多在“政”和“通”上。鐵錢鑄造量極大,現在存世較多。另有珍罕的銀質“政和通寶”,古泉大珍。“政和重寶”為折二錢,楷書,錢文瘦金體,直讀光背,徑3厘米,傳世以折二重寶鐵母數種珍品
政和通寶?簡介
政和是宋徽宗(1101~1125)的年號。
趙佶當皇帝是個庸君、昏君,以至於失地、喪國、亡命,但在藝術上是個大家,在國畫上、書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因為皇帝的身分,他的周圍聚集了壹批的文人,因為皇帝的愛好,繁榮了藝術的創作,因為皇帝的資源,他有能力組織《宣和書譜》?《宣和畫譜》的編輯。他於崇寧三年(1104年)設立了畫學,正式納入科舉考試之中當時,畫家的地位顯著提高。他畫的畫富有書卷氣,貴族氣,富麗堂皇。他創立的“瘦金體”,屈鐵斷金,鐵劃銀鉤,書法史上以此面貌出現的就他壹人。
趙佶在藝術上的嗜好也用在了泉貨上了。他親自書寫錢文鑄造銅錢,他鑄的錢幣是中國錢幣史上的四個高峰之壹。他當政的年號很多,有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等,鑄幣的版別也多,字體也多,有楷書、行書、篆書、隸書。他用瘦金書書寫的“大觀通寶”“崇寧通寶”,鑄的精,字更美,是泉友們的愛物。
政和通寶,本身就有很多的版別,小平、折二的都有,字體我知道的就有篆、隸、楷,還分什麽真政,文政。
這枚政和通寶,小平,熟坑,應是隸書,真政。
宋代錢幣種類、版別之多,居歷代之首。南宋和北宋319年間***發行了46種年號錢及6種非年號錢,被稱之為“鑄錢大師”的宋徽宗在位時,“政和通寶”白銅錢約有十多個版別,但這些白銅錢,幾乎全是小平錢的形制。據孫仲匯、胡薇所著《古錢幣圖解》184頁載,有壹種“政和通寶”篆書錢文,直徑28毫米,穿徑7毫米,定級為樣錢,屬二級上品。直徑28毫米,已經是所載最大的“政和通寶”白銅錢。
可見白銅政和居多,大錢珍罕。而這枚“政和通寶”白銅錢直徑已達30毫米,可達折三標準。經查閱各種錢譜,均無此幣的記載。
這枚“政和通寶”白銅錢是部頒樣錢或進呈樣錢。宋代鑄錢負責長官須向朝廷進呈樣錢。這種進呈給皇帝的樣錢
政和通寶
必定特別講究。
頒行諸路的錢樣為部頒樣錢,這些樣錢都可當作母錢使用。各地的初鑄品稱初鑄大樣,也比普通銅錢大且精美,如母錢數量不夠,初鑄大樣亦可代替。另據《古錢的鑒定和保養》壹書介紹,北宋、南宋初的母錢、樣錢,有相當數量為白銅鑄成。而今,這枚“政和通寶”白銅折三大錢如此精美異常,完全有理由將其歸入樣錢之列。
政和通寶?鑒定方法
銀元,是我國近代歷史上通用的壹種錢幣,這種貨幣形制從西班牙、墨西哥等國傳入,清光緒年間開始正式制造
政和通寶
中國的銀元,俗稱“龍洋”,隨後在市面上流通。
銀元於民國二十四年廢除。
銀元兌換采用十進位制,壹元為十角,壹角為十分,壹分為十文。通用銀元的重量約26.7克,圖案以龍和人物頭像為主。龍洋多數是清朝所鑄,如大清光緒元寶等。銀元中常見的人物像,有民國時期的袁世凱、孫中山等。
鑒定銀元的價值,應先分出朝代、年號、發行機構、版別等。像清朝時湖北出的凡重壹兩銀元、廣東局出的雙龍銀元、陜西所出的光緒元寶、“吉”字壹兩銀元等,每枚價值幾十萬元。
1998年,“吉”字壹兩銀元拍賣出單枚100萬元的高價。戴冠袁世凱像背飛龍銀元、孫中山像背三鳥銀元與奧、英、意、日、美版銀元等均是珍品,如“十八年地球版”曾拍賣到50萬元壹枚。
由於壹些銀元極為珍貴,因此鑒定真假很重要。鑒定的主要方法有:壹是看形制是機器沖壓還是翻砂,凡是翻砂版均是假幣;二是看文字是否凹凸,風格與當時韻味是否相符,用放大鏡壹看就壹目了然;三是看齒輪,假幣齒輪遠不如真幣規整,兩者壹對比特別明顯;四是看顏色,銀元應是白色,有包漿、銀銹,擦掉即露白,不同的含銀量,顏色略有差異,清朝銀元含銀量最高90%,最低50%,通常在88%;五是聽聲音,真銀元敲擊後發出的聲音純正婉轉、柔和,感覺沈穩,而含銅量高的假銀元敲擊後發出的聲音尖高,全銅鍍銀的假銀元聲音短促,夾銅或夾鉛的假銀元聲音呆滯而沒有轉音,挖補的假銀元聲音低啞或為“啞版”;六是用比重法測試,白銀的比重為10.5,低於黃金、白金比重,而高於銅、鉛、鋅等其他普通金屬的比重,由於假銀元都摻入了較大比例的銅、鉛、鋅等其他金屬,只要用同等體積的假銀元與真銀元比較壹下,即可辨出真偽。
政和通寶?白銅錢
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始鑄政和通寶重寶錢。材質有銅、鐵、銀三種。通寶有小平折二兩種。錢文分篆、
政和通寶
隸、真三體,其中以小平銅錢版別最為復雜,約有近百個品種。
折二錢少於小平,版別也較為單調。其中折二銀錢僅見壹枚。折二白銅錢也不多見。孫仲匯的《古錢幣圖解》書中拓有壹枚,為寬緣篆書體。內蒙古錢幣專刊上曾發過兩枚,壹枚為外國館藏,壹枚為內蒙古錢幣愛好者擁有。後兩枚均為寬緣隸書體,和筆者收藏的這枚錢文字相符。現將這枚錢介紹如下見圖:此錢徑長為3.1厘米,重8.8克,厚約0.18厘米,緣寬0.4厘米,穿寬0.6厘米,通體無銹,錢體銀白色。此錢整體制作工整,文字清晰,應為樣錢或銀錢。
不應該是流通幣。北宋九個皇帝改了35次年號,鑄了27個年號錢和三種非年號錢。其中在小平錢中白銅錢並不稀見,而折二白銅錢卻十分難得。此枚錢的發現又為我們提供了北宋白銅大錢的壹個實物。由於本人對古錢了解甚少、研究不深,所以拿不準此錢是珍稀幣還是普通幣。希望專家和泉友指點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