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 早點當爸爸,因為當了爸爸就可以隨便看手機了。”
這句話,是我認識的壹位眼科醫生的六七歲小患者說的。孩子視力有問題去治療,這是他和醫生聊到的願望。
前半句,讓大人們啞然失笑。後半句呢?童言無忌,童心可畏有沒有?
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是時代進步的產物,與我們如影隨形,也給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
現實中,想讓孩子完全隔絕電子產品,難度系數確實太大。如果壹味禁止,反而會成為更可怕的吸引力,讓孩子想盡辦法偷偷玩。
再退壹步說,我們也不可能因為保護,就把孩子永遠阻擋在時代進步之外吧?!
我們被包圍在電子時代,既然改變不了環境,不如讓孩子順應時代發展,引導他們成為手機的主人,學會將電子產品當作工具來使用,而不是讓自己變成被電子產品操控的奴隸。
出生在互聯網時代的孩子,真的和我們不壹樣:使用數字終端設備對他們來說,就像呼吸吃飯壹樣自然。
他們是屬於使用數字智能設備理解世界的人。
但另壹個事實是,過早或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危害極大。
在公開報道中,北京大學第壹醫院兒科副主任杜軍保就指出:
那怎麽辦?
為了防止孩子變成癮君子,臺灣知名腦科學家洪蘭建議,當孩子的閱讀習慣和興趣被培養好後,再接觸動態的電子屏才好。
此外,很多相關兒童機構建議:
此外,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博士亞當·奧爾特,寫過壹本書叫《欲罷不能》,給出6點建議幫助有上癮行為孩子的父母。
其中壹點就提到,“在孩子上癮前就避免過度使用手機”。
也就是說,壹開始就預防上癮,遠比糾正現有不良習慣更容易。
家長教孩子怎麽吃飯、什麽時候睡覺、怎樣跟他人互動,但不教會孩子們怎樣跟技術互動,這樣的家庭教育就不夠完整。
因此,不要等到孩子長大再要求他放棄上癮行為,對許多現代行為來說,禁絕數字設備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采取不同的幹預方法。
另外,還要替孩子把關手機或電視上的內容質量,杜絕低俗、暴力血腥的畫面,以免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其實,孩子過度使用電子產品,並不只發生在我們身邊。
英國通信管理局Ofcom的調查顯示,英國青少年兒童每天至少5個小時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以及電視。
值得關註的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英國做了很多嘗試。比如,在書店禁止使用電子產品,比如,在關註 科技 教育的同時,大力發展自然課程。
其中,作為英國很牛的號稱“電子示範先鋒學校”的聖朱利安小學,就給給孩子提供更豐富的自然體驗。
這所學校的孩子,在結束電子課程後,另壹部分重要課程是在森林中完成——孩子們到大自然去,動用所有感官去觀察真實的世界,以及嘗試用各種自然的素材,來進行創意手作。
這些課程中,孩子們可以自由地奔跑,撿樹枝、堆石頭、玩泥巴,以及組隊探險。同時,學會如何在自然中保護自己,愛護環境。
看到這樣的課程介紹,我只是想想,就覺得壹定很有趣啊。
我突然想起,去年五壹假期,我們 和朋友帶孩子去森林玩,當時他們家孩子就捧著手機,壹邊走走看看,壹邊使用植物識別軟件掃描花草樹木,然後和大家分享她學到的知識點,玩得不亦樂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我們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
當時我就覺得,當我們把自然還給孩子時就會發現,對他們更有吸引力的不是手機或ipad,而是自然本身。
而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 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是培養兒童觀察力、動手能力、科學素養與 探索 精神的天然課堂。
孩子為什麽沈迷於手機?其實父母是始作俑者。
孩子不肯吃飯,手機遞上去,就乖乖吃;孩子哭鬧,手機遞上,世界就安靜了......是父母幫他們成了電子產品的癮君子。
那反過來想想,如果妳不希望孩子成為電子產品的奴隸,應該怎麽辦?
壹方面,父母肯定不能先變成癮君子,每天在孩子面前刷朋友圈、刷抖音、玩 遊戲 。這是變相誘惑孩子。
另壹方面,就是找尋有效的替代物,培養孩子其他興趣愛好,讓他找到樂趣所在。
比如,孩子哭鬧時,我們不要用手機來誘惑孩子,而是尋找其他替代物,如積木 遊戲 、繪本故事、音樂等,轉移孩子註意力。
就如樂樂。他從小就沒有玩手機的習慣,家裏電視也是形同虛設,常常好幾個月沒開。
相反,在我們的引導下,他2歲開始就愛看繪本、愛聽故事。後來,他又喜歡上了拼圖、樂高等玩具。
而最近,他的新樂趣是放學後找樓下弟弟踢球、下棋。相比之下,手機、平板、電視等電子產品,都遜色太多太多了,自然不會產生依賴性。
當然,手機並不是壹個人滑坡蛻化的“罪魁禍首”,而重在使用手機的那個人的本質如何。希望越來越多孩子能明白,手機只是工具,而不是玩具。
作者簡介:
瀟瀟
前省級媒體資深記者,27年資深日記達人,心理咨詢師,家有兩只小神獸。
個人公眾號: 瀟瀟親子學苑(ID:xxqzxy2020)
***讀、***寫、***成長。用文字記錄孩子成長變化,分享成長頓悟時刻,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
我相信意願的力量,更相信堅持的力量。
讓我們攜手,與孩子壹起,成長進步,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