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各地民風民俗資料

各地民風民俗資料

各地民風民俗資料

 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範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各地民風民俗資料,歡迎閱讀與收藏。

 江蘇春節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壹樣的習俗外,還有壹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壹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壹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裏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裏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壹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壹直延續下來。

 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壹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壹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經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裏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壹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壹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壹些新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壹律禁止的,不過自壹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壹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壹般是在家裏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裏裏外外聚在壹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壹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壹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壹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市”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市”的歡笑聲。“利市”就是紅包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竈"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壹。臘月二十三日送竈神,澳門人謂之"謝竈"。澳門人給竈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竈糖,說是用糖糊住竈神之嘴,免得竈神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壹澳門人家的竈頭見過壹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板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享天倫之樂;大概受西方聖誕節和情人節的影響,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壹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現今已成了壹個澳門年俗。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開富貴,竹報平安,鮮花瑞木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門的花市辦三天,這三天給奔波壹年的澳門人無窮的慰藉。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板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純粹是以示吉利。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 "開年"過後,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春節習俗中,直至元宵佳節,也是煙節爆竹,玩龍舞獅,歡天喜地。

 臺灣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壹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壹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裏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壹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每到農歷臘月二十三"祭竈"日這天,臺灣同胞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豬、羊、雞、鴨、魚之類禽畜海鮮,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燒香放鞭炮,為竈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而從這天起,"過年"也就開始了。

 除夕之前,臺灣同胞也都要進行全面大掃除和整理庭院居室,紛紛備辦年貨,忙得不亦樂乎。

 到了除夕這天每家每戶往往先將象征新春祥瑞、萬事如意、招財進寶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窗、糧囤、豬圈、井臺等處,爾後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並迎接他們"回家過年"。從這時開始,燃放煙花、爆竹之聲此伏彼起,熱鬧非凡,而且壹直延續到大年初壹的早晨。

 除夕之夜,島內全家人都要歡聚在壹起"圍爐",即壹家男女老少團團圍坐在火爐或火鍋旁吃年夜飯(或叫"團圓飯")。這壹餐當然要格外豐盛。

 年夜飯中,除要吃象征全家團圓的魚丸、肉丸和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雞肉,以及表示"年壽長久"的韭菜,還有各種極富地方風味的油炸食品、湯圓、年糕,特別是吃"烏龜豆沙年糕"(壹種用刻有烏龜形狀的木模壓制而成、內包豆沙餡子的年糕),則有益壽延年之意。此外,還有壹種鹹味蘿蔔年糕,食用時需經火烤熱後再用紫菜包起來吃。它除了具有解葷腥、調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來年"好彩頭"之祝願(臺灣地區稱蘿蔔為菜頭,與"彩頭"諧音)。

 年夜飯吃過之後,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壓歲錢"的給法也頗具特色:年齡大的孩子,其"壓歲錢"是用紅紙預先包好遞到他們手裏的;而年幼孩子的"壓歲錢",則是大人們事先用紅線繩纏好並系成壹個小套環,套在他們頸項上的。

 正月初壹這天,人們都會早早起床,梳妝打扮和洗漱停當之後,便開始了極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請安、祝福,以及走親訪友或遊覽公園等等,迎來送往,熱鬧而愜意。人們普遍沈浸在歡樂、慶賀、幸福、美滿的節日氛圍之中。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帶著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女婿登門,女兒回到娘家,自然更有壹番情趣。

 初三這天,被臺灣同胞視為不吉利之日。人們多不出門,晚上也早吃早睡,這也是鬧中取靜的休息良機。

 初四,是迎接"竈神"下凡的日子,自然又得熱鬧壹場。

 從大年初五日開始,許多人便開業的開業,上班的上班了。

 初九這天,相傳是"天公"的生日,家家戶戶都需備下最好的美酒佳肴並燒香祭拜、演戲誦經,為這位"天公"祝壽。此乃壹年壹度新春佳節的最後的`壹天。

 此後,接踵而來的"元宵節",乃是整個春節的最後壹幕。這天,每個家庭都要按傳統習慣吃湯圓、賞花燈。在圓月之下,各式彩燈競放光明,並有舞獅子、耍龍燈、迎"鼓仔"等活動,豐富多彩,令人炫目耀眼。特別是那些充滿童趣的孩子們,紛紛手提花燈、口誦歌謠地過街串巷,如同魚遊海底,為熱鬧紛呈的元宵之夜更錦上添花!

 臺灣民間的春節,起源於祖國大陸,尤其是講閩南話的臺灣人,過年方式與閩南地區更為相近。

 臺灣人過年活動從農歷12月16日的"尾牙"開始。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別是生意人,為祈求新年發財,輒以牲體、金紙祭祀,並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賞員工,此叫"食尾牙"。"食尾牙"時,將要解聘的員工,雇主以雞頭相向,表示明年請另謀高就。因此,臺灣有諺語:"吃尾牙面憂憂,吃頭牙撫嘴須"。意為尾牙餐事關工作去留。

 農歷24日是老百姓送神升天的日子,與閩南的臘月23日送竈神壹樣。祭品中必須有"甜圓仔"(湯圓),粘在竈口,讓竈神"好話傳上天,壞話去壹邊"。這壹天,還要大掃除,將家中壹切"晦氣"掃除掉,好迎新年。

 除夕,臺灣叫作"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準備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春飯"、"壓歲錢"等。"春飯"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因為閩南話"春"與"剩"諧音,意為"歲歲有余糧,年年食不盡"。此外,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取又長又甜,以"堅定家運吉利"之意。

 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壹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圍爐時要說吉利話,如"吃紅棗,年年好!"、"吃年飯,年年賺!"等,桌上壹定要有芥菜,叫"長年菜",象征命長。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諧音,象征長壽。蘿蔔也不可少,閩南話叫它"菜頭",表示"好彩頭"(吉兆)。還要有雞肉,雞的諧音"家","食雞起家",可大振家聲。"圍爐"時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凈後連根煮熟,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吃進肚裏,以祝父母長壽。

 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在臺灣,"守歲"也叫"長壽夜",象征晚輩祝願父母長壽。"交時"(半夜12點)壹過,進入初壹,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臺灣人過年,還要制作紅龜米果、發米果、菜頭米果為年糕。紅龜米果以形體像壹只龜,外染紅色,上打龜甲印,用來象征人們益壽延齡。家家都用這種糕來敬奉撫育萬物的天公。倘若客人上門拜年要請吃糖果和甜仁,並按男女老少說不同的吉祥話。如孩子對老人可以說:"吃個甜,祝妳長壽萬年!"同輩之間可以說:"吃個甜,祝妳賺大錢!"

 桂林春節

 從"小年夜"到除夕:

 春節踏著農歷12月24日零時的鐘聲,走入桂林的城鄉。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過小年"。過小年這天,人們宰狗、殺鴨,慶賀春節來臨。這天的鞭炮聲,帶著人們送竈王爺"上天言好事"的心願劈哩啪啦地炸響,聲傳高宇。人們認為竈神是壹家之主,壹家的善惡功過禍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將盡,都要送竈神上天向玉帝奏明,為全家降福免災。祭竈的儀式多由家裏的長輩去辦,他們將糖果放在竈頭祭祀竈神,祈求竈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竈神,目的是讓糖"粘住"竈神的嘴巴,讓他甜甜的嘴巴盡說好話,不使人間遭殃。除夕夜幕降臨後,再放鞭炮接竈王爺下凡。這是桂林"過小年"的古俗。

 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外,以幹幹凈凈迎接新年。過節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且寓有美好的願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鹹,有葷、有素,吃了年糕,新的壹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肴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這個夜晚,萬人空巷,都在家中守歲。守歲時,要把火盆的炭火燒得紅紅火火,以象征生活歲歲興旺。當零時壹到,老老少少喜氣盈盈,以鞭炮聲,迎接新年。這喜炮聲不絕於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靜,人們仍無睡意,爐火依然旺著,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會忘記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種,等明天壹早燃上壹盆好火。新年的火種猶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財旺、家旺的好兆頭。人們對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許是因為火給人類帶來了文明、帶來了溫暖吧。愛火就如同熱愛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大年初壹清晨,人們爭相早起開門,用熱烈的爆竹聲來迎接財神爺爺的光臨。街坊鄰裏、朋友、同事,見面的第壹句話就是恭祝新年好。小孩們給大人拜年,大人要給小孩們壓歲錢。春節是人們增進感情的好時機,人們互相拜年,寓情於樂,回顧過去,憧憬未來,情濃意濃。

 街頭巷尾,壹隊隊拜年的瑞獅邊舞邊行,十分活躍,許多孩子尾隨獅子隊去看獅子拜年的熱鬧。當獅子隊走到壹家商店門前,主人便點響鞭炮迎接,獅子在門前向主人行拜大禮,領隊也走上前向主人拱手作揖致新年祝福。獅子富有人情味的拜年禮、領隊致的吉祥辭使主人心花怒放,商店也會生意興隆。獅子在鞭炮聲中起舞,舞出壹身瑞氣,舞出壹身雄風。它那喜氣洋洋的大腦袋、寬闊的額頭、神氣的大眼睛、突起的鼻子、方方的大嘴,金紅色的長毛,其形象既威武又憨態,逗人喜愛。只見獅子剛健而勇猛,出洞、過橋,在擡頭亂雲飛渡,低頭“萬丈深淵”的橋上奮起神威。此時驚獅鼓點如疾風驟雨,驚險而精彩的獅子表演驚心動魄。然後是上下山、飲水吃青、踏星走樁、上雲梯,九天攬月等,獅頭、獅尾配合默契。舞到酣時,疊羅漢采青,獅子采得青後點頭向觀眾作揖。然後理毛、理項,頗有趣味。鼓聲嘎然而止,獅子從九天廣寒直落,驚得全場嘩然,待定睛看時,獅子卻穩穩地落在眾羅漢的手中,正在回頭望月。這壹絕技於無聲處攝人心魄,贏得了滿場掌聲。

 獅子拜年是桂林人喜愛的傳統項目,因此每到春節前夕,獅子隊都將獅子裝扮壹新,苦練獅子舞的傳統套路。春節壹到,獅子抖擻精神舞上街頭,到人家或商店拜年。獅子走壹路舞壹路,蹦、闖、凜、吼、踏、躥等表演得生氣勃勃。耍獅的大頭和尚、大頭娃娃壹步三扭,逗獅的猴子猴勁十足,獅子隊的鑼鼓聲,給桂林增添了喜氣,帶來融融春意。

 獅子拜年,還伴以祝福吉祥的獅子歌:

 獅子頭上三點黃,今日拜上貴廳堂,恭喜主家生貴子,五湖四海把名揚。

 獅子頭上三點青,今日拜上貴阿庭,恭喜主家福氣好,又添財來又添丁。

 獅子尾巴壹個球,來到妳家拜豬牛,恭喜主家豬快大,有吃有穿總不愁。

 獅子眼迷迷,恭喜主家多福氣,有福六畜得興旺,有鵝有鴨又有雞。

 獅子歌唱得美情美意,千百年來流傳在民間,年年春節為鄉鄰祝福助興,使人們歡樂不已。在熱鬧的拜年中,不知不覺到了元宵節。

 昔日桂林的元宵節,從正月十三起就有龍燈出遊。龍燈走街過巷,連遊三個晚上,所到之處,家家燃放鞭炮,焚香點燭,祈求龍燈帶來吉祥如意。龍燈出遊時還有各種笙蕭鼓樂,高蹺、牌燈、鑼鼓棚等壹起湧上街頭,形成壹支浩浩蕩蕩的龍燈遊行隊伍,景況十分壯觀。節日的夜晚,萬家燈火徹夜長明,它和飛舞的龍燈壹道把桂林城點綴成壹座不夜城。

 現在,桂林的元宵夜仍保留著燃燈的習俗。每逢元宵之夜,登高遠望萬家燈火,令人心曠神恰。閃爍的燈光匯成壹條燈的河,猶如天上銀河落幾間。那燈光或寧靜、或流動,閃躍在高大的建築物上,開放在綠葉叢中,使桂林的夜空燦爛輝煌。此時家家的廳堂、房間,所有的燈都閃閃發亮,闔家坐在燈下吃著桂花糖心元宵、花生芝麻元宵……那甜絲絲、香噴噴的傳統食品,使家家戶戶都沈浸在節日的歡樂中。“除夕的火、十五的燈”,除夕的火盆紅紅火火,而這十五的燈呢,包括燈籠、堂屋的大紅燭等壹律通明,待十六日早放了鞭炮送走家神才全部熄滅。

 拓展:

 臘八節各地區的民風民俗

 陜西關中:煮臘八面

 臘八面流行於陜西關中地區。陜西渭北壹帶的人們,臘八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每年的農歷臘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苗條揉搟、抻長、煮熟,全家人壹起香香地吃。臘八這天家家戶戶煮面敬神,許願祈福,期望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陜南:果樹也吃臘八粥

 在我國,有臘八節餵果樹吃粥的習俗。陜南壹代,臘八早上,人們天亮起床將八寶粥熬好後,先舀半碗端著,再拿壹把幹凈的洗鍋刷子,去房前屋後餵果樹。即用洗鍋刷子蘸點粥刷壹些在樹身上,就算是果樹吃了香甜的臘八粥。據長輩講,吃了臘八粥的果樹,來年掛果滿枝頭。

 寧夏: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寧夏人在臘八節只吃臘八飯,不吃菜。臘八飯壹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

 青海:吃了麥仁飯,天天忙過年

 “吃了麥仁飯,天天忙過年。”青海西寧人在臘八節不喝粥,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壹夜文火煮熬,到臘八才吃。

 安徽:臘八豆腐

 每年臘八前後,安徽黟縣宏村家家戶戶都要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並切成圓形或方形的塊兒,抹上鹽水,在上部中間挖壹小洞,放入適量食鹽,置冬日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最終成為獨特的風味小吃——“臘八豆腐”。

 成品的“臘八豆腐”色澤黃潤如玉,入口松軟。若加入蝦米等配料曬制,口味更妙。農家平時用草繩將“臘八豆腐”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壹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黟縣民間有“當妳把臘八豆腐放在嘴裏吃時,巴掌打到嘴上都舍不得放”的說法。

 重慶:吃冰不肚子疼

 別的地方人臘八喝熱粥,重慶人卻任性地吃“臘八冰”。臘八這天清晨,人們要到河旁泉邊去砸冰,都說砸得第壹塊冰者,會有更好的運氣。因人們相信臘八冰能治百病,所以,家家戶戶要把這天打來的冰存放很長時間,好讓孩子們有壹段吃冰的快樂。當地流傳著壹句順口溜:“臘八的冰,吃死不肚疼。”女人這壹天要用“臘八冰”、碗豆與青稞合磨成的面散攪團。

 當然,這只是壹種傳統習俗,臘八冰不可能真的包治百病。對於上火癥狀的食客,吃適量的冰,有助於適當平息體內火氣,可享受壹把反季節的樂趣,圖個節日高興。不過,對於腸胃虛寒、容易拉肚子的人和老人、兒童、孕婦等特殊人群來說,不宜吃臘八冰。冬季吃冰盡管有趣,但多吃必然傷胃傷身哦!

 華北:腌臘八蒜

 中國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據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壹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麽回事。

 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後來有欠人家錢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要吃臘八蒜,得自己動手泡,自己先給自己算算,今年這個年怎麽過。人們說:臘八這天泡制的蒜,年三十開瓶,顏色越綠說明妳家來年的財運就越好。

;

  • 上一篇:虎年春聯
  • 下一篇:舊中國曾經蒙受的恥辱和今日祖國的強大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