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其他(文)人各自探求壹個方面,同背道而馳的人相較,差距仍要更遠。
背景:出自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該文是柳應嶽家要求給楊評事文集作序,難免有過溢之詞,至少我們很難聽說這麽壹位楊淩楊評事來。但文中還是表述了柳宗元作為倡導古文運動的壹代文宗的壹些文論觀點。文中,“著述”指文,“比興”指詩,柳宗元認為二者“旨義乖離”,故“罕有兼者”。其後,他論及當代文人,首尊陳子昂,然後抑張若虛及張說不能兼顧二道,最後評其他人距兼顧之道就相去更遠了(這邊是lz提問句)。緊跟著是他的論點“文之難兼,斯亦甚矣”。後面就開始捧楊君了,不贅述。
原文節選:“唐興以來,稱是選而不怍者,梓潼陳拾遺。其後,燕文貞以著述之余,攻比興而莫能極;張曲江以比興之隙,窮著述而不克備。其余各探壹隅,相
與背馳於道者,其去彌遠。文之難兼,斯亦甚矣。若楊君者……
2. 金石錄後序譯文《金石錄》三十卷是我丈夫趙明誠所寫。
從夏商周以來,至五代末,無論是鐘、鼎、甗、鬲、盤、彜、尊、敦上的款識,還是刻在石碑上的名人或隱士的事跡,這些金石鏤刻的文字***2000卷,明誠都矯正了其中的錯誤,並對之壹壹品評。合乎聖人之道的,訂正史官錯誤的金石文字,這裏都記載了。
這本書的內容不可謂不豐富。 自從唐代的王涯與元載遭到殺身之禍以後,書畫跟胡椒幾乎是壹樣的貨色;而晉人和嶠所患的錢癖跟杜預所患的《左傳》癖,也似乎沒有什麽區別。
名義雖不相同,但各自受到的迷惑則是壹樣的呀。 我在建中辛巳年間,嫁到了趙家。
當時我父親是禮部員外郎,明誠的父親是禮部侍郎。明誠當年才21歲,還在太學當太學生呢。
我們兩家都是寒族。每月初壹,十五,太學裏都放假。
明誠就去當鋪把衣服當個500錢的,然後步行到相國寺,買些碑文和零食回家。我們就這樣面對面坐著,邊研究碑文,邊吃零食。
那時侯的日子,是多麽自由、快樂啊。過了兩年,明誠外出作官,他立誌寧可粗茶淡飯,也要走遍天下最最遼遠的地方、收集天下所有的古文奇字。
日積月累,他搜集的資料越積越多。明誠的父親在 *** 工作,親戚故舊有在秘書省的,常常有些佚詩、逸史,或者舊壁中、古墓裏掘出的書。
他就盡力抄寫,覺得非常有意思,漸漸沈醉其中。之後只要見到古今名人字畫,夏商周的奇器,他都要湊錢賣下,甚至賣掉身上的衣服也再所不惜。
我還記得崇寧年間,有人拿徐熙的《牡丹圖》來,要價20萬錢。當時就算是貴家子弟,20萬錢也不是個小數目。
我們把它留了兩夜,仍然沒法子籌到錢,只好還他。我們夫妻兩人為此惆悵好幾天。
之後我們移居青州鄉下,在鄉下住了10年。那段日子衣食有余。
明誠又接連做了兩任太守。明誠把他全部的薪水都用於著書。
每得壹本書,我們便壹同校勘,整理成集,題上署名。得到書畫彜鼎,也要把玩壹陣,指摘指摘上面的毛病,每晚燒盡壹只蠟燭才肯放下。
所以我們收集的書畫精細、完整極了,任那壹個收藏家怕也比不得我們吧? 我的記性壹向不錯。那時候,每天吃完飯,我和明誠的習慣是在歸來堂喝茶,指著堆積的書卷,說某件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可以找到,猜中的人就算贏了。
贏的人先喝茶。我猜中了,便舉杯大笑,以至於茶都倒到懷裏了。
反倒喝不到壹口。 我願意過壹輩子這樣的日子,永遠永遠的生活在這樣的日子裏。
那時侯雖然窮困患難,可心中的誌願卻從未改變過壹絲壹毫。 收書的任務完成後,我們在歸來堂建了書庫,將書分類編號,壹壹放置。
如要讀,先要用鑰匙打開櫃鎖,然後在簿子上登記,然後,才可拿出書——精細到了這樣的地步。有時候我不小心把書稍微損壞了或者弄臟了壹點點,明誠定然會責備我,命我擦拭幹凈,不再象以前那麽和藹了。
收藏書籍是為了使自己開心,現在反而惹得大家都不愉快。我是急性子,就想法子攢錢另買書,也不吃葷菜了, *** 好看衣服了,更不要什麽珠寶首飾、貴重家具了。
看到諸子百家的書,只要字不缺,版本不假的,就都買下來作為副本。家裏有兩套《周易》和《左傳》,文字都是最全的。
或放在案幾上,或放在枕邊,彼此心意相通,目往神授。這可比聲色犬馬快樂多了。
靖康丙午年,明誠在淄州做太守。聽說金軍已經侵占了京師,明誠和我茫然四顧,看著滿箱滿櫃的書籍字畫及古器,心中戀戀不舍,卻又惆悵不已,因為我們知道,這些東西,往後怕再也不歸我們所有了。
建炎丁未年3月間,我婆婆去世,明誠與我奔喪南去。不可能將所有的物品都帶上。
只好把那些又重又大的印本、重復的字畫,沒有款識的古器丟掉。然後又丟棄了些國子監刻本的書籍、尋常字畫和些重大的古器。
幾次削減,還是裝了十五車。先到海州,雇了幾艘船渡過淮河,然後又經由長江,方到建康。
我們在青州老家,還鎖有書冊等,用了十多間屋子。我們本打算第二年春天再運過來,但十二月時,金軍攻陷了青州,那十多間的書冊,盡化為灰燼了。
建炎戊申年九月,明誠被任命為建康知府。己酉年三月明誠被罷官,於是我們乘舟上蕪湖,到了姑熟,打算在贛江壹帶找個住處。
五月,到池陽,接到聖旨讓他去做湖州的知州,要他上殿面君。於是他將我安置在池陽,獨自壹人入朝去了。
六月十三日,他離舟上岸。他坐在岸上,穿著夏天的葛衣,翻起覆在前額的頭巾。
他看起來非常精神,目光炯炯的望著船,跟我告別。我又焦急又難過,大喊道:“如果城裏真的情勢緊急。
我該怎麽辦呀?”明誠伸出食指和中指,遠遠的回答我:“妳跟著其他人吧。如果迫不得已,妳先扔掉包裹行李,再不行,扔掉衣服被子,然後扔掉書畫,再扔掉古器。
不過那些祭器和禮器,妳就背著抱著,與妳***存亡,別忘了!”說完騎馬絕塵而去。他在路上因著急趕路,不顧炎熱,得了病。
等到皇帝的行宮,害了瘧疾。七月末,我接到他的信,說是病倒在床。
我心裏又驚又怕,我知道明誠性子急,生了瘧疾,壹旦發了燒,他必然會胡亂吃些涼藥,這樣的話,這病讓人擔憂。於是我趕忙乘舟東行,壹天壹夜趕了三百裏。
等我到了那裏,他果然已吃了許多柴胡、黃芩藥。又是瘧疾,又是痢疾,病已在膏肓。
3. 金石錄後序的譯文《金石錄》三十卷是我丈夫趙明誠所寫。
從夏商周以來,至五代末,無論是鐘、鼎、甗、鬲、盤、彜、尊、敦上的款識,還是刻在石碑上的名人或隱士的事跡,這些金石鏤刻的文字***2000卷,明誠都矯正了其中的錯誤,並對之壹壹品評。合乎聖人之道的,訂正史官錯誤的金石文字,這裏都記載了。
這本書的內容不可謂不豐富。 自從唐代的王涯與元載遭到殺身之禍以後,書畫跟胡椒幾乎是壹樣的貨色;而晉人和嶠所患的錢癖跟杜預所患的《左傳》癖,也似乎沒有什麽區別。
名義雖不相同,但各自受到的迷惑則是壹樣的呀。 我在建中辛巳年間,嫁到了趙家。
當時我父親是禮部員外郎,明誠的父親是禮部侍郎。明誠當年才21歲,還在太學當太學生呢。
我們兩家都是寒族。每月初壹,十五,太學裏都放假。
明誠就去當鋪把衣服當個500錢的,然後步行到相國寺,買些碑文和零食回家。我們就這樣面對面坐著,邊研究碑文,邊吃零食。
那時侯的日子,是多麽自由、快樂啊。過了兩年,明誠外出作官,他立誌寧可粗茶淡飯,也要走遍天下最最遼遠的地方、收集天下所有的古文奇字。
日積月累,他搜集的資料越積越多。明誠的父親在 *** 工作,親戚故舊有在秘書省的,常常有些佚詩、逸史,或者舊壁中、古墓裏掘出的書。
他就盡力抄寫,覺得非常有意思,漸漸沈醉其中。之後只要見到古今名人字畫,夏商周的奇器,他都要湊錢賣下,甚至賣掉身上的衣服也再所不惜。
我還記得崇寧年間,有人拿徐熙的《牡丹圖》來,要價20萬錢。當時就算是貴家子弟,20萬錢也不是個小數目。
我們把它留了兩夜,仍然沒法子籌到錢,只好還他。我們夫妻兩人為此惆悵好幾天。
之後我們移居青州鄉下,在鄉下住了10年。那段日子衣食有余。
明誠又接連做了兩任太守。明誠把他全部的薪水都用於著書。
每得壹本書,我們便壹同校勘,整理成集,題上署名。得到書畫彜鼎,也要把玩壹陣,指摘指摘上面的毛病,每晚燒盡壹只蠟燭才肯放下。
所以我們收集的書畫精細、完整極了,任那壹個收藏家怕也比不得我們吧? 我的記性壹向不錯。那時候,每天吃完飯,我和明誠的習慣是在歸來堂喝茶,指著堆積的書卷,說某件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可以找到,猜中的人就算贏了。
贏的人先喝茶。我猜中了,便舉杯大笑,以至於茶都倒到懷裏了。
反倒喝不到壹口。 我願意過壹輩子這樣的日子,永遠永遠的生活在這樣的日子裏。
那時侯雖然窮困患難,可心中的誌願卻從未改變過壹絲壹毫。 收書的任務完成後,我們在歸來堂建了書庫,將書分類編號,壹壹放置。
如要讀,先要用鑰匙打開櫃鎖,然後在簿子上登記,然後,才可拿出書——精細到了這樣的地步。有時候我不小心把書稍微損壞了或者弄臟了壹點點,明誠定然會責備我,命我擦拭幹凈,不再象以前那麽和藹了。
收藏書籍是為了使自己開心,現在反而惹得大家都不愉快。我是急性子,就想法子攢錢另買書,也不吃葷菜了, *** 好看衣服了,更不要什麽珠寶首飾、貴重家具了。
看到諸子百家的書,只要字不缺,版本不假的,就都買下來作為副本。家裏有兩套《周易》和《左傳》,文字都是最全的。
或放在案幾上,或放在枕邊,彼此心意相通,目往神授。這可比聲色犬馬快樂多了。
靖康丙午年,明誠在淄州做太守。聽說金軍已經侵占了京師,明誠和我茫然四顧,看著滿箱滿櫃的書籍字畫及古器,心中戀戀不舍,卻又惆悵不已,因為我們知道,這些東西,往後怕再也不歸我們所有了。
建炎丁未年3月間,我婆婆去世,明誠與我奔喪南去。不可能將所有的物品都帶上。
只好把那些又重又大的印本、重復的字畫,沒有款識的古器丟掉。然後又丟棄了些國子監刻本的書籍、尋常字畫和些重大的古器。
幾次削減,還是裝了十五車。先到海州,雇了幾艘船渡過淮河,然後又經由長江,方到建康。
我們在青州老家,還鎖有書冊等,用了十多間屋子。我們本打算第二年春天再運過來,但十二月時,金軍攻陷了青州,那十多間的書冊,盡化為灰燼了。
建炎戊申年九月,明誠被任命為建康知府。己酉年三月明誠被罷官,於是我們乘舟上蕪湖,到了姑熟,打算在贛江壹帶找個住處。
五月,到池陽,接到聖旨讓他去做湖州的知州,要他上殿面君。於是他將我安置在池陽,獨自壹人入朝去了。
六月十三日,他離舟上岸。他坐在岸上,穿著夏天的葛衣,翻起覆在前額的頭巾。
他看起來非常精神,目光炯炯的望著船,跟我告別。我又焦急又難過,大喊道:“如果城裏真的情勢緊急。
我該怎麽辦呀?”明誠伸出食指和中指,遠遠的回答我:“妳跟著其他人吧。如果迫不得已,妳先扔掉包裹行李,再不行,扔掉衣服被子,然後扔掉書畫,再扔掉古器。
不過那些祭器和禮器,妳就背著抱著,與妳***存亡,別忘了!”說完騎馬絕塵而去。他在路上因著急趕路,不顧炎熱,得了病。
等到皇帝的行宮,害了瘧疾。七月末,我接到他的信,說是病倒在床。
我心裏又驚又怕,我知道明誠性子急,生了瘧疾,壹旦發了燒,他必然會胡亂吃些涼藥,這樣的話,這病讓人擔憂。於是我趕忙乘舟東行,壹天壹夜趕了三百裏。
等我到了那裏,他果然已吃了許多柴胡、黃芩藥。又是瘧疾,又是痢疾,病已在膏肓。
4. 尋找《赤壁之戰》《指南錄》後序,《左忠毅公逸事》的古文翻譯赤壁之戰當初,魯肅聽說劉表已死,(便)對孫權說:“荊州與我國鄰接,地理形勢險要、堅固,土地肥沃、廣闊,人口繁多,生活富裕,如能占為已有,這是開創帝王之業的憑借。
現在劉表剛死,他的兩個兒子(劉琦、劉琮)又不和協,軍隊中的那些將領,有的擁戴劉琦,有的擁戴劉琮。劉備是天下驍悍的雄傑,與曹操有仇,寄居在劉表那裏,劉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
如果劉備和劉表的部下們同心協力,上下壹致,就應當安慰他們,與他們結盟友好;如果他們離心離德,就另作打算,以成就(我們的)大事。請讓我能夠奉命去慰問劉表的兩個兒子,同時慰勞軍中掌權的人物,並勸說劉備安撫劉表的部下,同心壹意,***同對付曹操,劉備必定高興而聽從我們的意見。
如果這件事能夠成功,天下大勢可以決定了。現在不趕快前去,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
孫權即刻派魯肅前往。(魯肅)到夏口,聽說曹操已向荊州進發,(於是)日夜兼程,等到到了南郡,劉琮已投降曹操,劉備向南撤退,魯肅直接去迎他,與劉備在當陽縣長阪坡相會。
魯肅轉達孫權的意思,(和他)討論天下大事的勢態,表示懇切慰問的心意,並且問劉備說:“劉豫州現在打算到哪裏去?”劉備說:“我和蒼梧太守吳巨有老交情,打算去投奔他。”魯肅說:“孫討虜為人聰明仁惠,敬重、禮待賢才,江南的英雄豪傑都歸順、依附他,已經占據了六個郡,兵精糧足,足夠用來成就大業。
現在為您籌劃,不如派遣親信主動去結好東吳,以***建大業。(但是您)卻打算投奔吳巨,吳巨是個平庸的人,又處在偏遠的郡地,很快被人呑並,難道能夠依靠嗎?”劉備很高興。
魯肅又對諸葛亮說:“我是子瑜的朋友。”兩個人隨即(也因子瑜的關系)交了朋友。
子瑜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江東避亂,是孫權的長史。劉備采納了魯肅的計謀,率兵進駐鄂縣的樊口。
曹操將要從江陵順江東下,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情很危急,請讓我奉命去向孫將軍求救。”於是與魯肅壹起去見孫權。
諸葛亮在柴桑見到了孫權,勸孫權說:“天下大亂,將軍您在江東起兵,劉豫州的漢南招收兵馬,與曹操***同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削平大亂,大致已穩定局面,於是攻破荊州,威勢震動天下。
英雄沒有施展本領的地方,所以劉豫州逃遁到這裏,希望將軍估量自己的實力來對付這個局面!如果能用江東的兵力同中原對抗,不如趁早同他絕裂;如果不能,為什麽不放下武器、捆起鎧甲,向他面北朝拜稱臣呢!現在將軍外表上假托服從的名義,而內心裏懷著猶豫不決的心思,局勢危急而不能決斷,大禍沒幾天就要臨頭了!”孫權說:“假若如妳所說,劉豫州為什麽不向曹操投降呢?”諸葛亮說:“田橫,(不過是)齊國的壹個壯士罷了,還能恪守節義不受屈辱;何況劉豫州(是)漢王室的後代,英明才智超過所有的當代人,眾人敬仰、傾慕他,就象水歸大海壹樣。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怎能再居於其下呢?”孫權發怒說:“我不能拿全東吳的土地,十萬將士,來受人控制,我的主意決定了!除了劉豫州就沒了(同我壹齊)抵擋曹操的了,可是劉豫州在剛打敗仗之後,怎能抗得住這個大難呢?”諸葛亮說:“劉豫州的軍隊雖然在長阪坡打了敗仗,(但是)現在歸隊的士兵加上關羽率領的精銳水兵還有壹萬人,劉琦收攏江夏的戰士也不也於壹萬人。
曹操的軍隊遠道而來已疲憊不堪,聽說追逐劉豫州,輕裝的騎兵壹日壹夜跑三百多裏,這就是所謂‘強弓發出的箭到了盡頭,連魯國的薄絹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諱這樣做,說‘壹定會使主帥遭到挫敗’。況且北方的水兵,不習慣在水上作戰;還有,荊州的民眾所以歸附曹操,是被他武力的威勢所逼,不是發自內心的順服。
現在將軍當真能派錳將統領幾萬大軍,與劉豫州協同規劃、***同努力,攻破曹操的軍隊就是必然的了。曹操的軍隊被打敗,勢必退回到北方;如果是這樣,荊州、吳國的勢力就會強大,三國分立的形勢就會出現。
成敗的關鍵,就在今天!”孫權聽說非常高興,就同部下們謀劃這件事。 這時,曹操送給孫權壹封住說:“近來我奉皇帝命令討伐有罪的人,軍旗指向南方,劉琮投降。
現在訓練了水軍八十萬之多,正要同將軍在東吳會戰。”孫權將這封信拿給部下的眾人看,沒有壹個不象聽到巨響而失去了常態。
長史張昭等人說:“曹操是豺狼猛虎,挾持著皇帝來征討天下,動不動以朝廷(的名義)為借口,現在抗拒他,事情更為不利。再說將軍抗拒曹操的主要憑借是長江;現在曹操得到荊州,占有了那裏的全部領地,劉表組建的水軍,大小戰船甚至用千位數計算,曹操將這些戰船全部沿江擺開,同時還有步兵,水陸壹齊進攻,(這樣壹來)長江的險要地勢已經同我方***同占有了。
而實力的大小、強弱又不能相提並論。我以為最好的打算是不如迎順他。”
(這時)只有魯肅沈默不語。孫權起身去廁所,魯肅追到屋檐下。
孫權知他來意,握著他的手說:“您要說什麽?”魯肅說:“剛才我察看眾人的議論,(是)專門想貽誤將軍,不值得與(他們)謀劃大事。現在我魯肅迎順曹操,曹操想必會把我送還鄉裏,品評我的名位,還少不得(讓我做壹個)最低。
5. 《唐柳先生集》後序 翻譯《唐柳先生集》後序
穆 修
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氣。中間稱得李、杜,其才始用為勝,而號雄歌詩,道未極渾備。至韓、柳氏起,然後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與仁義相華實而不雜。如韓《元和聖德》《平淮西》,柳《雅章》之類,皆辭嚴義密,制述如經,能崒①然聳唐德於盛漢之表蔑愧讓者,非先生之文則誰與?
予少嗜觀二家之文,常病柳不全見於世,出人間者,殘落才百餘篇。韓則雖目其全,至所缺墜,忘字失句,獨於集家為甚。誌欲補其正而傳之,多從好事訪善本,前後累數十,得所長,輒加註竄。遇行四方遠道,或他書不暇持,獨賫《韓》以自隨,幸會人所寶有,就假取正。凡用力於斯,已蹈二紀②外,文始幾定。而惟柳之道,疑其未克光明於時,何故伏真文而不大耀也?求索之莫獲,則已矣於懷。不圖晚節,遂見其書,聯為八九大編。夔州③前序其首,以卷別者凡四十有五,真配韓之巨文與!
書字甚樸,不類今跡,蓋往昔之藏書也。從考覽之,或卒卷莫迎其脫誤,有壹二廢字,由其陳故劘滅,讀無甚害,更資研證就真耳。因按其舊,錄為別本,與隴西李之才參讀累月,詳而後止。
嗚呼!天厚予者多矣。始而饜我以韓,既而飫我以柳,謂天不吾厚,豈不誣也哉!世之學者,如不誌於古則已;茍誌於古,則踐立言之域,舍二先生而不由,雖曰能之,非余所敢知也。
註①崒:zú險峻。②紀:古代以十二年為壹紀。③夔州:指劉禹錫。劉曾為夔州刺史,故稱。
文言文翻譯:
唐代的文章,壹開始並未去除掉周、隋等五代的氣息。中間值得稱道的李白、杜甫,他們的才氣開始施展成為壹道勝景,但(只)稱雄於歌詩方面,文章之道尚未十分渾厚完備。到韓愈、柳宗元興起,這以後才能大量創作古文,他們的語言與內容相互完美融合而不混雜。如韓愈的《元和聖德》《平淮西》、柳宗元的《雅章》之類的文章,都是語言嚴謹文義嚴密,表達如經典壹樣,能夠使唐王朝的美德高立於盛漢之前而無所愧讓,這不是柳先生的文章還能有誰?
我少時就愛看韓柳二家的文章,常為柳文不能完全地出現於世間而憂慮,那出現於世間的,殘破零落才有壹百多篇。韓文雖然看得到全部,但文句文字的缺失,尤以編纂成集的最嚴重。我有誌於補充修正然後把它傳播開去,於是多處尋訪善本,前後積累了幾十本,找到好的,就加以註釋和修改。遇到出遠門,或者別的書無暇讀,就只隨身帶著《韓》文,如果幸運地遇到他人手中的寶物,就借來訂正。在這方面花費力氣,已超過二十四年,文稿才差不多定下來。而只有柳宗元的文章,我懷疑它未能在當時光芒顯耀,不然為什麽真文隱藏而不能顯耀於世?四方尋求無所收獲,就在心中放棄這事了。沒想到晚年,竟見到了柳宗元的書,串聯起來有八九厚冊。劉禹錫在書的前面有序,按卷目***分四十五編,真真地能和韓愈的巨著相配!
書上的文字很樸拙,不像現在的,大蓋是過去的藏書。從考證角度看,有的整卷沒有遇到錯誤和脫漏,有壹兩個廢字,也是由於陳舊而磨掉,閱讀也沒有什麽損害,還能幫助研究考證來求真相。於是核對舊本,記為別本,和隴西李之才參讀幾月,詳盡後才停下來。
哎呀,老天爺對我太優厚了。壹開始拿韓文滿足我,接著用柳文充分滿足我,說老天爺不厚待我,難道不是誣蔑嗎?世上求學的人,如果不立誌於學古文就算了;如果有誌於學古文,那麽確立立言的範圍,若放棄二位先生不學,即使說他有才能,這不是我所敢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