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健(1952年3月-2008年5月)出生於四川省南充市。1969上山插隊下方落戶四川省嶽池縣古縣區。1978畢業於蘇州絲綢職業技術學院美術系。後在南充絲綢廠、重慶絲綢廠設計室從事美術設計工作。1985年3月調入重慶出版社,5月任重慶出版社美術編輯室副主任,6月主持美術編輯室全面工作,1987+065438+10月起任美術編輯室主任,1992。"中國中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評委。
中文名:周永健。
國籍:中國。
出生日期:1952年3月
死亡日期:2008年5月
職業:書法碩士導師
畢業學校:蘇州絲綢職業技術學院
主要成就:書畫創作。
代表作品:周永健書法、周永健書畫集、周永健書法集。
親身經歷
1986以來,周永健擔任中國中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中國對聯書法展、中國書法篆刻作品展、中國書法蘭亭獎編輯出版評委。“中國草書書法展”、“中國書法研討會”、“中國書法蘭亭獎暨理論獎”評委會副主任。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草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重慶市文聯副主席、重慶市書法家協會主席、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書法碩士生導師、重慶出版集團副總編輯。
2008年5月,年僅56歲的周永健因病去世。重病期間,他傾其壹生所得,捐資1萬元設立重慶書法獎勵基金,鼓勵新銳書法藝術傳承。作為原重慶出版集團的副總編輯、總編輯,周永健作為圖書的總策劃和編輯,成績斐然。其中《中國歷代印式》系列獲得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和中國首屆藝術圖書獎壹等獎。
周永健從事書法創作和書畫理論研究近30年。書法作品參加過中國書法篆刻展、中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家展、中國對聯展、中國草書書法展、中國美術館首屆當代名家書法提名展、日本首屆全中國代表書法展、巴黎現代中國書法藝術展。周永健的作品被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等國家級文化藝術機構收藏。
周永健在《中國書法》、《美術史》、《文藝報》、《中國美術報》等國家級刊物上發表了30多萬字的書畫專著和評論,出版了100多件書畫作品。受聘於中國書法家協會,連續七屆擔任全國青年展評委,三屆擔任中國對聯展評委。1987年5月,應新加坡書法家協會邀請,受中國書法家協會委派赴“新加坡書法營”講學。1996 65438+2月,作為文學大會代表參加“中國第六屆文學大會”。
主要工作
出版有《周永健書法》、《周永健書畫集》、《周永健書法集》、《周永健書畫藝術》等作品畫冊;專著《隸書概觀》和《周永健書法集》;散文集如《風的手指與雪泥的爪上的辨別力》等。另壹幅作品被列入國家重點出版項目《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書法卷》。
書法特色
周永健的隸書簡潔靈動,主要來源於泰山石谷和四山摩崖石刻,獲得了其開篇的氣勢,同時又帶著簡單直白的感覺。他的筆以中心為主,剛柔並濟,平和質樸,風格簡約散逸。從它的造型背面看,似乎是有佛教和道教文化支撐的,頗有幾分聖人之氣。這與壹些官書家,近漢簡而寫漢簡,以簡求厚重,以簡求簡,以成而自信,以雅自傲,以小變大而自滿,形重質輕,濫用幹筆,破壞筆法,自以為天真大氣,有著本質的區別。
周永健的草書令人印象深刻,揮灑自如,幹濕交替用墨,似線裹棉鐵,釋放出豐富的情感世界,蘊含張力與韌勁,無倦滑之習,在篆書基礎上得到升華。這其中的根源是二王之制,深諳筆貴而鋒用之理,藏而露同時,兩面並用,墨色艷麗,氣息幾近醉人,形式多為宋人扇面、畫。其線條充滿音樂節奏,在壹定程度上已經超越了明清書法家的審美。
藝術人生
2008年5月,年僅56歲的周永健因病去世。重病期間,他傾其壹生所得,捐資1萬元設立重慶書法獎勵基金,鼓勵新銳書法藝術傳承。作為原重慶出版集團的副總編輯、總編輯,周永健作為圖書的總策劃和編輯,成績斐然。其中《中國歷代印式》系列獲得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和中國首屆藝術圖書獎壹等獎。
周永健是壹位著名的書法家。他通過幾十年對古代書法藝術的不懈探索和研究,出版了兩部書法學術專著《官書概述》和《馮贊欽解析》,論文和藝術評論35萬字。出版《周永健書法作品》、《周永健書法作品》兩部藝術畫冊,200余幅書畫作品在《人民日報》、《中國書法》、《藝術觀察》、《中國書畫報》等全國性報刊及各出版社出版的作品中發表。書法作品還多次參加“中國書法展”、“第壹屆全中國代表書法家展”、“第三屆東京國際書法交流展”等國家和國際書法交流展。
莊在《書畫集序》中說:“此時專心學藝不易,惟物欲而不沈郁者難。學藝難永,而清。是自力更生的,所以他是我經常珍惜的,抱著更多希望和期待的人。”
袁遺·鄭輝
在當今書壇,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重慶市書協主席周永健是壹個典型的有著自己的個人修養、文學修養和通融的人生境界的人。周永健壹手遮天,壹手忙腳亂的本事,在書法、繪畫、寫作、書法組織、編輯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多才多藝和進取精神令人欽佩。看文藝的藝術,見跡明心,佩服他“以藝證智”的人生觀和人生實踐
人物軼事
寫書和新的文藝觀
周永健早年所寫的《正史概觀》已顯奇識,《管弦琴議》壹書中對書畫的評論,尤其振振有詞,見解深刻,和諧壹致。他的《元代繪畫藝術素描》、《現代繪畫三傑》、《掃塵見真》、《徐渭繪畫藝術隨筆》文筆清新,文字清晰,高瞻遠矚,使他的藝術理論更顯輕松。他的新作《周永健書畫集》是壹部書畫結合的作品,全面反映了他近年來的藝術成就。
周永健的藝術取向和他的生活態度壹樣,都是他人格的象征,表現為“清而厚”的風格,精煉、深沈、穩重、飄逸。他的書法以晉韻中的唐人遺骨為基礎,以碑文為榮。他很美,很有活力,他的方法和意義是相互關聯的。他巧拙,他曠達,他和諧。他像壹個人,他的誌向,真實地反映了他“藝道合壹”、“以藝證智”的精神修養。從創作心態來看,周永健崇尚“平常心”,即“閑”、“閑”,追求“真趣”;從藝術家立足於世界的原則來看,他主張“取大智慧”、“萬物自然”、不與世俗同化的藝術本質,主張“具有明辨、本真品質者,近於道”;從把握藝術的角度看,他主張消除“法律障礙”和“心理障礙”,追求以“溝通”為特征的“真智大慧”,以“理解”為基礎,“打通”為手段;從藝術風格上看,他更註重“淡”、“清”、“雅”的文人趣味,倡導學術研究之風,主張以學養藝,身體力行,促進了重慶書協的讀書風氣。他壹直把讀書學習當作“求智”和“對事物無知”的壹種手段。他的理論開拓了新的領域,在這裏可以看到他的智慧和洞察力。
養心與時代導向
周永健的書法和繪畫都很好,他的方法是崇高和古老的,他不染時尚。他在當代書壇所不屑的正統書籍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即將推出的《推薦季直達表》古雅真實率顯示了他讓過去煥然壹新的努力。此外,其大草之恣意,碑身之莊嚴,可見古聖先賢之遺風。他認為:“心與術的統壹,表明了人的心性修養的重要性。心靈修養的高低,是由智力、決心、人生境界來驗證的。另壹種驗證是心靈的外化——書法作品中散落的氣格。在這裏,我們可以進壹步認識到,書法中的精神,其實就是人的生命氣息和生命狀態在書法中的反映。這樣,‘人的成功是藝術’和‘人品是書’的論點就有了準確的對應。”
他在《玄冥題跋》中寫道:“文綱問俞蜀道如何改進,俞曰,奇而奇,為書而異。也是清澈的,清雅飄逸,嫵媚動人。奇,扯出俗來奉承,出奇例也;古,法不善,質古。奇怪,也是有趣又舒服。余深知的書是有理有據的,他可以依靠斯的書。何谷之論,有短有長,眾說紛紜!”他的“奇”論,足以開導愚人,使智耳。
修身養性,廣結善緣。
周永健的書畫藝術是他綜合修養的結果。古人說“心有千古念,腕顯萬裏之勢”,並非虛言。他書中的“靜”表現為魏晉風韻,心手忘形,既不激越,也不轟轟烈烈。在古典字畫的現代演繹中,他也註重審美的視覺沖擊,比如用包裝紙、廣告紙、月歷紙等材料制作書籍,以獲得新穎的藝術魅力。周永健在教育、出版、結社和創作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整體成功取決於他非凡的“決心”和“悟性”,所以他很忙很累,但頭腦清晰。
周永健因其謙虛謹慎、尊老愛幼而在書法界廣受歡迎。古人說“正直之人,無令而行”。重慶書協具有令人羨慕的凝聚力、藝術生命力和良好形象,這與周永健紮實的工作作風和人格魅力有壹定關系。周永健在《讀馬世孝的兩種草書》中說:“書法是壹種藝術,我怕有壹種東西是我在學習之外應該有的,那可能就是精神的自由和純潔。”這句話清楚地表明了他持有和遵守的東西。看他豐富的學術教育和藝術實踐,更能體會他的人生觀和藝術觀的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