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底,從歐洲到美洲的大西洋航道被哥倫布開辟後,歐洲人陸續來到美洲。17世紀初,第壹批英國移民抵達北美,在那裏開辟了自己的“伊甸園”——新英格蘭。在移民中,有超過65,438+000名清教徒,他們在牛津和劍橋大學接受了古典高等教育。為了使他們的後代能夠在新的家園接受這樣的教育,他們於65,438+0636年在馬薩諸塞州的查爾斯河畔建立了美國歷史上第壹所學府哈佛學院。1780年,美國建國後的第四年,擁有140多年歷史的哈佛學院升格為哈佛大學。
哈佛學院的創始人在移植劍橋大學的模式時,學院原名“劍橋學院”。1639年,為紀念學院創始人、建校費用的主要捐助者約翰·哈沃德,馬薩諸塞州議會通過決議,將學院更名為“哈佛學院”。
從哈佛學院時代就開始使用的哈佛大學校徽上,VERITAS幾個字是用拉丁文寫的,意思是“真理”。哈佛大學原來的校訓也是用拉丁文寫的,意思是“以柏拉圖為友,以亞裏士多德為友,更重要的是以真理為友”。校徽和校訓的文字都表明了哈佛大學的宗旨——追求真理,崇拜真理。
做了20年哈佛大學校長(1933 ~ 1953)的美國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曾說過:“大學的榮譽不在於它的建築和數量,而在於它代代相傳的質量。”哈佛大學正是堅持高標準、高質量的選才育人,才能成為人才輩出的壹流名校,對美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科學和高等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全世界的學習者都有巨大的吸引力。
在比賽中爭取第壹名
1693年,北美第二所高等學府威廉瑪麗學院(現為弗吉尼亞大學第壹學院)誕生。1701年,耶魯學院(現耶魯大學第壹學院)成立。這兩個學院的出現,讓哈佛學院有了合作夥伴,也有了競爭對手。18世紀下半葉,北美建了9所學院。雖然新建的學院普遍沿襲了英國老牌大學的模式,但畢竟時代不同了。受歐洲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的影響,數學和自然科學逐漸擠進了這些學院的教學領域。深受英國古代大學傳統影響的哈佛學院正面臨著強大的挑戰。1727年,哈佛學院建立了數學和自然哲學的教授講座,這是順應時代的變化。此時,北美工業革命的勢頭正在上升,新興產業和商業對應用科學的需求使得哈佛面臨重大選擇:要麽墨守成規,這將失去其在北美高等學府中的領先地位;要麽推陳出新,才能繼續執掌北美高校。哈佛選擇了後者。
數學和自然哲學的講座舉辦後,哈佛學院還購置了壹批科學儀器設備,教授們以實驗的方式給學生講授天文學、物理學和化學。在數學領域,建立了測量和導航等技術學科。1780年,醫學教授講座的設立促進了植物學和化學的研究。教授們開展了各種科學研究,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北美和英國的學術期刊上。自然科學最終在哈佛確立了穩固的地位,並對其他學院產生了影響。
1775-1783年,北美13英國殖民地爆發了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哈佛學院順應潮流,站在同情和支持獨立戰爭正義事業的壹邊。在馬薩諸塞州,幾乎所有著名的革命者都是哈佛畢業生,包括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之壹、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1775年7月3日,喬治·華盛頓在哈佛學院所在地劍橋被任命為北美獨立戰爭軍總司令,他的司令部也曾設在劍橋。1776美利堅合眾國誕生後,哈佛學院將榮譽法學博士學位授予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斐遜(《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美國第三任總統)、約翰·傑伊(美國最高法院第壹任首席大法官)、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美國聯邦政府第壹任財政部長)。
到1780年,哈佛學院相繼設立神學、數學、自然哲學、醫學等講座,學院升格為大學。按照歐洲中世紀大學的傳統,要有三個學院組成的聯合體才有資格成為大學。當時馬薩諸塞州議會出人意料地承認哈佛學院為大學,這既是壹種愛,也是壹種鞭策。哈佛大學繼續關註自身建設。1816成立神學院,1817成立法學院。加上原來以文理為主的哈佛學院,共有三個學院,成為名副其實的名正言順的大學。19世紀上半葉,哈佛大學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馬薩諸塞州,到達了美國的中部和南部。
北美獨立戰爭初期,哈佛學院的經費,包括房產租金,不足1700。在1793戰後,哈佛的基金已經超過了182000美元。19世紀,由於校友的贊助,哈佛大學的基金穩步上升,1800年達到24.2萬美元,1869年達到225萬美元。
在此期間,哈佛大學的課程設置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790哈佛大學開設拉丁語、希臘語、數學(包括天文學)、英語寫作、哲學(包括形而上學、道德和政治)、神學、自然科學、希伯來語和法語,學生可以任選其壹。哈佛大學課程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是受德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在此期間,德國著名教育家威廉·洪堡提出了關於大學教育改革的三個著名原則:獨立性;自由與合作相統壹的原則;教育與研究相統壹的原則和科學統壹的原則。洪堡不僅提出了大學改革的理想,而且在他倡導的柏林大學中付諸實踐,倡導學術自由,將教育與科研相結合。柏林大學成為德國新型大學的典範。壹些在哈佛大學任教的年輕教授曾經在德國學習,受到德國大學的影響。他們要求改變英國大學的模式,以德國為師,沿襲德國大學的體制。1825,四位青年教授聯名提出四點改革建議:減少古典文學課程比重;重視外國現代文學的研究;建立研究生學位制度;因材施教。這四條意見當時都沒有采納。
1829年,J .昆西成為哈佛大學校長。他大刀闊斧地扭轉哈佛大學的方向,極力主張重視科學的教學。他在16 (1829-1845)任職,在哈佛大學建立了理學院和天文臺。18世紀和19世紀,隨著哈佛大學的發展,學校課程範圍擴大,重點改變,自然科學受到極大重視。
1869-1909年,化學家查爾斯。威廉·艾略特曾擔任哈佛大學校長。他任職40年,把哈佛大學建成了壹所大型現代化大學。他給法學院和醫學院註入了新的活力,並建立了新的商業管理、牙科和藝術學院。註冊學生從1000人增加到3000人,教職員工從49人增加到278人,學校經費從2300萬美元增加到2.25億美元。
1909-1933年,艾伯特·朗斯·洛厄爾是哈佛大學的校長。他重新制定了本科課程計劃,實行課程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制度,使學生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洛厄爾的導師制至今仍被哈佛大學沿用。洛厄爾最突出的貢獻是在哈佛大學實行住宿制。這個制度的實施,讓大型綜合性大學的本科生有了壹個小學院的環境。新生入學後的第壹年住在哈佛校園內或附近的宿舍。壹年後,學生住進12宿舍,13宿舍是為幾日生設置的。每棟宿舍樓都有駐場老師和導師團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此外,每個宿舍還設有餐廳和圖書館。在宿舍區,經常開展各種有趣的體育、社交和文化活動。
近年來的幾位校長,如柯南特、內森·馬什·普西、德裏克·博克和現任校長魯·,都為哈佛大學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壹方面努力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同時努力發揮哈佛大學作為研究機構的突出作用。
柯南特曾在1919-1953任哈佛大學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校長。他在哈佛大學實施了校外特別委員會制度,用於評估學校教師的資格和任期。他還創建了壹個通識教育項目,為所有本科生提供除主要課程之外的廣泛研究領域。
1953-1971年,浦西任總裁。在他的主持下,哈佛大學進行了美國高等教育史上規模最大的募捐活動,為哈佛大學籌集了8.25億美元。這項活動增加了哈佛大學教師的工資,擴大了對學生的資助,設立了新的教授職位,豐富了教學設備。
從1971開始,博克壹直是總裁。他認真處理了高等教育中的壹些重大問題,包括行政管理、少數民族和婦女的教育機會以及學術界和工業界之間的技術轉化。博克校長還重組了哈佛大學的管理機構,將現代管理方法和程序引入哈佛大學的各個研究生院和系。
1991年,魯成為第26任總統。作為更好地協調學院和教師之間關系的壹部分,他發起了壹個集中的全校學術計劃,以確定哈佛最重要和最優先的部分。此外,魯還強調了大學的責任:優秀的本科教育,大學的大門永遠向不同經濟階層的人敞開,研究型大學如何適應信息快速增長和財政嚴重緊張的時代,在自由表達的社會中迎接挑戰。
課程的不斷改革和更新
哈佛大學360多年的歷史,就是壹部發展與變革相互推進的歷史。
創立於壹個半世紀前的哈佛學院,壹直以英國的牛津和劍橋兩所大學為基礎,以培養牧師、律師和官員為目標,註重人文學科,學生不能自由選課。19世紀初,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號角在哈佛吹響,倡導“學術自由”和“講課自由”。“固定學年”“固定課程”的刻板印象受到沖擊,自由選修課的制度逐漸出現。哈佛學院也有人主張實行選修課。這種創新需求遭到傳統保守勢力的反對,倡議在哈佛沒有實現。
然而,要求高等教育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個性需求的呼聲日益高漲。1839,哈佛大學再次啟動課程改革。1841年,哈佛正式實施選課制,但在保守勢力的反對下迅速倒退。
19年的60年代,美國內戰爆發。內戰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生產力突飛猛進,科技工作者的地位逐步提高。工程師、自然科學家和工業技術人員能夠與律師和官員並駕齊驅。形勢的變化非常有利於高校的課程改革,選修制再次興起,哈佛再次率先改革。
1869年,年僅35歲的艾略特成為哈佛大學校長。之後他擔任了40年的總統,他是選舉制的主要指揮者。在他的領導和推動下,哈佛大學全面推行選課制。到1895,只有英語和現代外語還是必修課,其他都是選修課。美國很多高校都跟隨哈佛大學的腳步,減少或取消必修課,增加選修課。
根據自由選修制的要求,學生可以選修16課程攻讀學位。只要符合要求,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學位。這種方式打破了固定的四年學制,成績優秀者可以在三年內獲得相應的學位,可以稱之為“不拘壹格降人才”。在艾略特的努力下,哈佛大學聘請了名人學者授課,開設了比其他大學更多的選修課,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潛力。艾略特的教育思想和課程改革對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強調,高校要給學生三大法寶:壹是給學生在學業上選擇的自由;二是給學生在自己擅長的科目上施展才華的機會;三是將學生的學習從被動行為轉變為自主行為,將學生從對老師的依賴和從屬中解放出來。
1909年,洛厄爾成為校長。在保留自由選課制優點的前提下,他提出了新的教學改革方案。從1914開始實行“集中與分散”制度。所謂“集中”,是指在16門選修課中,必須選修6門本系專業課,以保證重點;所謂“分布”,就是其他六門課從三個不同的知識領域中選擇兩門,保證學生的知識面更廣。其余的課程由學生自由選擇。這種體系既能保證專業課的深度,又能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給學生的個人愛好留下適當的空間。
1933年,化學家柯南特擔任校長,他下大力氣成立了專門委員會,研究1940年的課程改革。經過五年的反復研究,提出了壹個專題報告,主張加強通識教育。根據專題報告的建議,哈佛大學又進行了五年的實驗,於1951年正式實施“通識教育”制度。按照通識教育制度的規定,壹、壹、二年級學生要從本系選修6門專業課,然後從人文、社會、自然中選1門通識教育課,3門,其他系至少3門;第二,三四年級也有通識教育班。壹、二年級沒有學過通識教育課的,不得上三、四年級的通識教育課。第三,攻讀碩士、博士的學生,可以在三、四年級選修壹些通識教育課程;第四,不允許學生選修屬於同壹考試組的兩門課程。這樣,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緊密結合,相互銜接,有序發展。這種方式吸收了前壹種制度的優點並加以綜合,形成了以交流教育為基礎,以集中和分散為導向的自由選課制度。
哈佛大學學生成績壹般有四種評分方法:壹是按照A、B、C、D、E五個等級,A為最高分;第二,及格與不及格;第三,滿意與不滿意;第四,有學分和沒有學分。
哈佛大學的課程改革並沒有停滯,他們接著研究哪些課程是通識教育中的核心課程或基礎課程。他們深刻認識到,無論學什麽專業,都要有深厚的基礎知識。哈佛大學“根深葉茂”的理念非常清晰。
德裏克·博克於1971年成為總統。他非常重視本科基礎教育,並采取了有效措施。20世紀初,美國大學的文科課程是按照深度與深度相結合的原則設置的,不僅讓學生對某壹領域有更深入的了解,還要求學生對其他領域有更廣泛的涉獵。到20世紀中葉,要求學生在知識廣度上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有壹個大體的、基本的了解。到了六七十年代,上述課程模式再次受到挑戰。由於人類知識的空前膨脹,傳統的學科之間的界限被打破,使得傳統的文科課程結構處於不得不改革的境地。1973年,博克校長任命亨利·羅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為哈佛文理學院院長,委托他研究文理學院的目標和哈佛大學本科教育存在的各種問題,號召教師建言獻策,集思廣益,重新制定大學教學的目標和方法。羅索夫斯基任命威爾遜教授研究* * *相同的基礎課程,並在1976提出了改革方案,即“威爾遜報告”。這份報告主張開設必修的* * *基礎課,經過反復討論和修改,羅索夫斯基院長親自主持了進壹步的修改工作。結果1978提出了壹個關於* * *基礎課的報告,決定第二年付諸實踐。
從上面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哈佛大學在不斷適應時代的要求,不斷創新。這項改革不是帶著純粹的熱情匆忙進行的,改革也不是孤立進行的。這些對於我們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哈佛大學的機構
哈佛大學的管理機構是哈佛大學董事會和哈佛大學監事會。
哈佛大學董事會
哈佛大學董事會負責管理學校的財務和學校事務。有關教育方針和機構設置的重大問題,由各系校長和主任向董事會討論決定。哈佛大學的研究生院院長和系主任由總統任命。
校務監督委員會
哈佛大學的校務監督委員會由30名成員組成。這些成員大多由畢業於哈佛學院和拉德克利夫學院的校友選舉產生,任期6年。校務監督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對大學的工作進行調查研究,對大學的教育政策和實踐提出建議,支持學校的重大活動。
持續時間長的活力總是新的
在世界名校中,哈佛大學算得上是壹棵不朽的松樹。探索這所著名大學的持久關系是全世界高等教育研究者感興趣的話題。之所以能經久不衰,與時俱進,值得所有大學學習。
第壹,創新。哈佛學院在建校之初,只有舊中國農村的壹所鄉村學校的規模。現已發展成為規模龐大、設備先進、成績突出、影響深遠的美國第壹大學。這不是上帝的恩賜,也不是自發的,而是哈佛人努力工作、不斷創新的結果。事實證明,新陳代謝和創新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從模仿英德到自主創新體系,從只學固定課程到采用自由選課制、集中分散制和通識教育制,哈佛形成了以通識教育為基礎,以集中分散制為導向的自由選課制,等等,都是創新的結果,時至今日也沒有停止。這是壹個欣欣向榮的學校的生命力所在。
第二,質量並重。哈佛成立的時候,只有壹個老師和四個學生。現在,教師人數已超過2000人,學生人數近2萬人。數字的發展是驚人的。哈佛在發展中沒有忽視質量的提升,堅持質量並重。保證教育質量,除了明確的指導思想,還有兩個更重要的措施:壹是充實和完善設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哈佛的教學設施、實驗室、圖書館、博物館等。都是壹流的;第二,註重人的素質。老師應該有創造性,學生應該有選擇性。哈佛對學生的錄取非常嚴格。被錄取的約占報名人數的65,438+00-20%,大壹新生入學前大多在中學取得A成績。由於師資陣容強大,學生起點高,再加上物質設備等其他條件,哈佛的教育質量相當高,在美國乃至世界大學中名列前茅。
第三,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世界著名的高等學府都變成了“兩個中心”,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其中哈佛是最好的。事實表明,教師水平再高,也需要繼續深造。哈佛的老師都有科研任務,哈佛的大四學生或者成績優秀的學生也在學習的同時從事壹定的科研工作。哈佛圖書館,博物館,不僅為教學科研服務,還從事教學科研。哈佛大學做到了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第四,內外合作。哈佛大學內部單位聯系緊密,很多學生可以跨院系跨學科交叉註冊學習。哈佛還與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大學和有影響力的科研機構合作。內外合作使哈佛大學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人力物力,揚長避短,發揮最佳效益。
哈佛大學社會學系
與哈佛大學的歷史相比,哈佛社會學是年輕的。哈佛大學成立於1636,是美國最古老的高等學府。而哈佛的社會學成立於1930,不僅晚於歐洲的社會學,在美國也是後來者(芝加哥大學1892年成立的社會學系是美國第壹個社會學系)。但是,哈佛畢竟是哈佛,也因為它是學術文化的重要場所,哈佛的社會學系成為了北美社會學的研究中心,開創了社會學在世界發展的新階段。甚至有人說,美國社會學是從20世紀30年代末開始她的“啟蒙運動”的,而這個啟蒙運動的發源地就是哈佛社會學系。這與當時許多著名社會學家的成就是分不開的。
首先,哈佛社會學系的創始人皮特裏姆·索羅金(P.A. Sorokin,1889-1968)被視為老壹輩社會學家的最後壹位開拓者,與賓格勒、羅素、湯因比等大師並列為20世紀傑出人物。他的壹生是傳奇的,也是開拓性的。他曾經是壹個帶有戲劇性色彩的政治活動家。索羅金在1922年被前蘇聯驅逐出境後,很快就到了美國。1930年成為美國公民,轉到哈佛大學任教,直到1959年退休。
索羅金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哈佛期間取得的。在此之前,哈佛大學還沒有成立社會學系。他最初被安排在經濟系。1930年,在他的倡議下,學校成立了社會學系,索羅金為首任主任,任期12。新成立的社會學系迅速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使哈佛在短時間內成為美國社會學的學術中心。在哈佛任教或學習過的重要人物有帕森斯、霍曼斯、默頓等。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成為功能學派的主要代表,也成為美國社會學的巨人。
1942年,索羅金辭去部門主管,帕森斯接任。索羅金逐漸偏離了社會學研究。在20世紀40年代末,他創建了哈佛創造性利他主義中心,轉向利他主義的研究,並進壹步發展了比較社會研究和對美國社會的批評。20世紀40-60年代,索羅金在美國社會學中的形象有些過時。他抨擊現代中央集權的軍事工業社會,認為西方社會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塔爾科特·帕森斯(1902—1979)接任社會學系系主任,開啟了哈佛社會學的輝煌時期。由他創立的功能主義學派的出現也標誌著現代社會學的開始。帕森斯於1927年在哈佛大學任教,先在經濟系,後於1931年在新成立的社會學系,在索羅金手下工作。雖然他們的合作並不成功,但帕森斯的腳跟越來越穩。1944接任部門主管,1946改組為社會關系部,任職至1956。到1973退休時,他已經在哈佛教了46年書。
帕森斯壹生都在寫作和寫作。他的成名作是1937出版的《社會行動的結構》。這本書奠定了他在美國社會學中的地位,也被視為對美國社會學理論發展具有分水嶺意義的經典。這壹成果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國社會學理論貧乏的局面,顯示了社會學理論研究的重要價值。由此,美國社會學進入了所謂的“黃金時代”。
帕森斯其實是壹個不可多得的理論家,他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對社會學理論的繼承和創新上。到20世紀40年代末,帕森斯的學術研究達到了壹個轉折點。以社會系統為代表,他形成了具有系統論特征的功能主義觀點。重要的是,他在新改組的社會關系部中加入了壹大批人才,從而建立了他的社會學帝國!
事實上,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帕森斯就與社會學系壹群才華橫溢的研究生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系。這些人包括默頓、戴維斯、約翰·雷利、威廉、摩爾等。這就是所謂的哈佛圈。他們以帕森斯和默頓為核心,討論了功能主義的理論問題。通過他們的努力,功能主義成為第壹個也是最有影響力的現代社會學理論流派。
說到功能主義,就不能不提到羅伯特·默頓。雖然1939離開了哈佛,但他與哈佛有著不解之緣。
默頓以1931的優異成績畢業後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獎學金,成為新成立的社會學系的第壹名研究生,並得到索羅金等名師的指導。1936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默頓在哈佛大學做了兩年多的講師和導師,之後在新奧爾良的杜蘭大學任教。從1941轉到哥倫比亞大學任教。
索羅金是第壹個對默頓學術生涯影響最大的學者。默頓後來回憶說,他之所以看起來傲慢地選擇哈佛大學,是因為索羅金在那裏。他說,索羅金是他尋求的導師,正是索羅金吸引他來到哈佛,讓他接觸到廣泛的歐洲思想。默頓壹入學就成為索羅金的研究助理和教學助理。他說他在索羅金甚至成了替身,每天去他的辦公室為他做很多事情。所以默頓參與研究比較早,結果不斷出來。比如他在1934發表的第壹篇關於法國社會學的學術論文就是為索羅金寫的。他更早也參與了塗爾幹社會學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參與了索羅金《波瀾壯闊的社會文化動力學》的研究項目。這些研究為默頓後來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甚至起到了定型的作用。
第二個對默頓的學術成長產生巨大影響的人物是帕森斯,他是當時的壹名青年教師。默頓說,真正開啟他社會學思考的人不是索羅金,而是帕森斯。在哈佛期間,帕森斯既是他的老師,也是他的對手。他們共同提出了壹個功能主義觀點。默頓等人經常去上帕森斯當時開設的理論課,課後壹起討論。帕森斯當時正在寫《社會行動的結構》,默頓已經仔細閱讀了他的手稿並做出了批判性的評論。
雖然帕森斯的理論觀點引起了默頓的極大興趣,但從壹開始,默頓的理論取向和風格就與帕森斯大相徑庭,甚至他的理論分歧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默頓和帕森斯都被稱為功能主義的“巨人”,但他們的理論取向卻相去甚遠。帕森斯追求理論的高度抽象和壹元論,追求“宏大理論”;默頓則強調理論的經驗性和多樣性,主張建立“中層理論”。前者屬於刺猬,後者屬於狐貍。因此,從壹開始,默頓和帕森斯就走了不同的理論道路。
喬治·霍曼斯(1910-1989)也是哈佛社會學的大師之壹。他在20世紀30年代初進入哈佛大學,開始學習英國文學。後來受生物化學家l·亨德森、心理學家、霍桑實驗主要組織者梅奧的影響,轉向社會學。他成為當時哈佛大學帕累托研究協會的主要成員,早期開展帕累托研究。
1939年,霍曼斯在社會學系任教,但在1941年,他應征入伍。直到1946帕森斯建立了社會關系系,他才回到社會學系。1970到1975,任社會學系系主任。主要著作有《人類群體》(1950)、《社會行為及其基本形式》(1961)。他後期受B. F .斯金納的影響,主要倡導壹種行為主義的研究取向,強調對社會現象的心理解釋,從而與流行的功能主義觀點形成了尖銳的對抗。
帕森斯建立社會關系系時,著名社會學家塞繆爾·斯托福(1900-60)也加入了霍曼斯的行列。他曾在威斯康星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任教,專攻定量分析方法。他在哈佛大學建立了“社會關系實驗室”,並進行了壹系列重要的研究。主要著作《美國大兵》(1949),在群體動力學和社會研究方法方面有突出貢獻。斯托弗在哈佛大學更重要的影響力在於帕森斯為研究生開設的課程。雖然他和帕森斯的學術研究風格不同,壹個專攻實證研究,壹個專攻理論思考,但在他們共同主持的研究生課程中,各有所長,相得益彰,讓學生受益匪淺。
隨著這些社會學家的去世,哈佛社會學似乎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然而,這些大師的遺產仍然存在,魏昱仍然在那裏。因此,在哈佛社會學系的小會議室墻上,寫著:
有了社會學學位,妳可以去任何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