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誰能給我講講家譜!!謝謝大家!!

誰能給我講講家譜!!謝謝大家!!

又稱家譜、家庭旅行、家譜等。以家譜的形式記錄壹個家族世系的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書種。

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漢族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後來在民族融合中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族譜開始在各民族中出現。家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之壹(國史、地理、族譜),是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的深入研究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在1960年代的中國破四舊運動中,譜牒作為四舊被清除,成千上萬的譜牒被銷毀,因此中國許多人不得不銷毀他們的家族世代珍藏的譜牒,這對中國人的人類歷史研究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編輯本段]家譜的起源

雖然目前學術界對家譜的起源眾說紛紜,但從出土的甲骨文、銘文、銘文等中國早期文字以及歷史文獻對家譜起源的考證來看,家譜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周朝,有壹個由歷史學家編纂家譜的系統,並寫了壹本名為《史本西地篇》的書。雖然先秦時期的《世本》早已亡佚,該版本為清代所編,但從編纂的內容可以看出,《世本》匯集了我國從黃帝到春秋時期的帝王、王侯、大夫的家譜,是壹部全面總結了前代和當代血族家譜的國家家譜。

家譜的起源與貴族門閥制度有著重要的關系。魏晉以來,族譜興盛,壹些士族官員互相誇耀。而隋唐及以前獲得的家譜早已消失,宋、元、明時期的家譜更是少之又少。現在能看到的主要是清朝和民國的家譜。譜牒的名稱很多,唐代以前壹般稱譜牒、宗譜,宋代稱譜牒或宗譜。到了明代,尤其是清朝以後,名字多了起來,有家譜、宗譜、宗譜、家旅、宗譜、宗譜等。

[編輯本段]家譜的形式

家譜有很多種形式。在書面族譜出現之前,有口述族譜和結體族譜。後來有人用圖表裝裱掛在nave,也有人裝訂成冊供家人閱讀。歷史上,官宦家庭壹般使用合訂本家譜。普通百姓、商業士紳、富裕家庭多掛圖表家譜,供後人祭拜。

[編輯本段]家譜的內容和作用

在古代,家譜是國王、王子和貴族的專利。家譜的作用只是為了證明血統,為攻擊貴族和繼承財產服務,其內容也比較簡單,只是為了說明血統。

魏晉以後,選官、婚姻乃至社會交往,都要看門第。這樣,家譜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大大增強,家譜的內容也比以前增加了。

到了宋代,傳統的禁止官方譜牒被打破,民間譜牒更加繁榮。此時,族譜基本上不再在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其作用轉移到尊祖、崇宗、崇目上。族譜往往反復修訂,每次修訂都成為同姓同家之間的大事。

到了明清時期,族譜修訂的結構已經基本定型,流傳至今的族譜也極其豐富。

家譜的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壹部分是家譜圖,即某人的世系,屬於哪壹代,父親是誰;第二部分是譜牒正文,按照譜牒圖中所列各人的順序進行整理,介紹各人的姓名、父諱、行號、年齡、官職、爵位、卒年、卒年、謚號、婚配等。這些介紹性的話,老人50多字,短的只有兩三個字,其實就是人物傳記;第三部分是附錄。

有的家譜,在建立家譜的時候,就確定了以家族世系命名的輩分順序,並提前標註了字號,這樣輩分就清楚了。國家的名字叫“論資排輩”,其實就是論資排輩。由於歷史上形成的重男輕女思想,男人起名字時,必須用壹個預定的詞作為名字的壹部分。這個詞應該放在全名的中間或末尾。每壹代水平可能不完全壹樣,但有既定的規則。

[編輯此段]家譜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1.家譜是以記錄壹個血族的世系和事跡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文獻。關於家譜的起源,目前學術界眾說紛紜。從中國早期文字和甲骨文、銘文、銘文等歷史文獻的考證,家譜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周朝,有壹個由歷史學家編纂家譜的系統,並寫了壹本名為《史本西地篇》的書。雖然先秦時期的《世本》早已消亡,但這壹版本是清人所編。但從編纂的內容可以看出,《世本》匯集了中國從黃帝到春秋時期的帝王、諸侯、大夫的家譜。它是壹部全面總結了前人和當代血型譜系的民族譜系學。史本的意義在於確認家譜研究的起源。

就譜牒的形式而言,唐以前的古代譜牒不同於現存的以歐陽修、蘇洵的創作和編修風格為特征的明清譜牒。然而,家譜作為人類歷史的無盡符號,吸引了歷代學者的關註。究其原因,除了追根溯源的目的,還在於對家譜重要價值的認識。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曾說“夫家有族譜,國有誌,國有史同義”。顯而易見,將族譜與國史、地方誌進行對比是很重要的。古代譜牒研究的內容主要在於譜牒本身,包括譜牒案的撰寫和譜牒發展史的研究。

家譜的應用研究始於漢代。《史記》對帝王家譜的記載表明,漢代的司馬遷在史學領域已經將家譜資料應用於史書的撰寫。後世史家繼承了這壹傳統,後世編年史,如班固的《韓曙》和陳壽的《三國誌》,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家譜資料。家譜資料在中國古代的應用主要是在史書、地方誌、人物傳記的寫作過程中,體現了家譜的史料價值。

2.20世紀20年代,隨著社會科學新領域的發展,壹些學者從人口學、優生學、遺傳學等新學科角度肯定了家譜的重要價值,主張對家譜資料進行深入研究。著名歷史學家梁啟超在1923出版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要想檢驗宗族組織的規律,要想檢驗古今中外的平均結婚年齡和平均壽命,要想檢驗父母二系的傳承性,要想檢驗男女性別比,要想檢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對比等等,除了家譜之外,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得到信息。”為此,他提出廣泛收集家譜,研究家譜。“我們國家家家都有家譜,真是歷史瑰寶。如果將來有國家圖書館,學者們將盡全力收集世界的家譜,分門別類地研究,這將是不朽的。”古史辯派創始人、著名學者顧旭剛也說:“中國史料浩如煙海,但還有兩座金礦沒有開發,壹座是方誌,壹座是家譜。”肯定了家譜在新的歷史時期的重要歷史價值。

在梁啟超等人的倡導下,學術界掀起了壹股譜牒研究的熱潮,北京圖書館致函社會各界征集譜牒。(1945)楊典撰寫的《中國家譜通論》是壹篇利用館藏家譜撰寫的研究論文。在1931,南京國學圖書館館長劉寫了壹篇文章《家譜研究舉例》,算是對的呼應。本文將太倉王氏與武進莊氏進行了比較,分析了人口的數量和擴散情況,開創了利用家譜資料研究人口問題的先河。另壹位利用族譜資料研究人口問題的學者是譚啟祥,他的《湖南人源流考》壹書根據族譜資料考證了湖南七縣的人口來源。建國前,潘光旦、羅祥林等人在光譜研究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潘光旦發表第壹篇論文《中國家譜簡史65438-0929》後,又陸續發表了幾篇論文,如《家譜與父權制》、《家譜的意義何在》、《如何談家譜》等。還研究了遺傳和天賦的問題,出版了《明清嘉興名門望族》、《中國淩人血研究》、《人文》。羅祥林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重視家譜研究,1971在香港出版的《中國家譜研究文集》多為早年的研究成果。他們的研究為光譜理論的普及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學術界對家譜研究的熱情是由歷史學領域的變化引起的。現代史學的顯著特點是打破了過去以政治史為中心的歷史研究傳統,把歷史研究變成了對人類社會生活的關註。新史學家認為,“要想知道歷史真相,絕不能只看臺面上的幾個大腕和事件,重要的是要看到整個社會的活動變化。”歷史研究的發展(用梁啟超的話說)必然要求突破只從正史中尋找史料的傳統局限,擴大史料收集的範圍。因此,這壹時期的史學家特別註重新史料的發現,包括地下發掘的考古資料和在外國發現的歷史記載,都是他們關註和收藏的目標。家譜作為壹種在家族內部編纂、不公開發布的歷史記錄,在社會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自然引起學者們的興趣。歷史觀念的更新和史料的擴充是家譜研究的直接原因。

因為戰爭等原因,建國前的光譜學研究沒有得到充分開展。其中,家譜資料的缺失也是壹個重要因素。在人們不能輕易出示祖規和家訓的警戒工廠裏,很難收集家譜資料。以北京圖書館為例,從1928到1945,共收集了247種家譜,僅占館藏的十分之壹。即便如此,在大型圖書館中,壹般的研究機構更難獲得研究資料。

第三,解放後,譜牒作為封建殘余被人們唾棄,譜牒研究自然也就停止了。20世紀60年代,出於對封建宗族權利的批判,有人寫了《論封建族譜》,這是大陸解放到十壹屆三中全會之間唯壹壹篇關於族譜的論文,族譜研究基本處於空白狀態。但是,作為家譜的收藏,這是壹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土地改革,批判封建宗族,壹系列的政治運動,使得藏在深櫃裏的家譜作為封建殘余被掃地出門。從上海圖書館成為國內收藏原版家譜最多的圖書館來看,有很多紙廠回收的廢紙堆。這種情況在其他圖書館也可以看到,比如北京圖書館。解放初有353種,到1985,清查出2228種,大部分是土改和文革時期獲得的。正是有識之士對這些歷史遺產的保存,為以後的學術研究奠定了數據基礎。

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人們的思想解放了,認識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壹筆財富,值得發掘。海外華人的尋根意識和對家譜文化的重視促進了中國大陸家譜研究的發展。在中國與世界交流日益頻繁的文化背景下,中國的家譜研究得到了蓬勃開展。

目前,家譜研究方興未艾。經過10年的研究,其學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譜資料的整理和發展。20世紀80年代家譜研究的興起,首先是文獻資料的成功發展。北京圖書館於1985開始對館藏家譜進行開發整理。歷經數年,在編纂2228種家譜目錄和文摘的基礎上,成立了地方誌和家譜文獻中心,編輯出版家譜的二級文獻資料。上海圖書館擁有11200本原始家譜83000余冊,是世界上原始家譜收藏量最大的圖書館。目前已成立專門機構,加強對收集到的家譜的開發、利用和研究。除了圖書館加快家譜的開發和整理,社會各界也從各個方面推動家譜資料的開發和整理。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檔案局二處、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聯合編纂了《中國家譜聯合目錄》,收錄了12000多種家譜目錄。

2.家譜研究。在家譜資料整理和發展的基礎上,學術界出現了許多家譜研究的論文。許多論文討論了家譜的起源、演變、編纂體例和註釋內容,並對壹些重要姓氏宗族的家譜進行了研究。比如家譜研究中有專門的文章研究古代人物白居易、曹雪芹、鄭和以及現代人物洪秀全、傅斯年、魯迅的家譜。在族譜史研究中,許多學者對前人提出並被學術界接受的觀點提出了挑戰。比如在中國家譜起源的研究中,前人普遍認為中國家譜起源於周朝,而現在有學者根據周朝以前的文字記載,如甲骨文、金文,以及大量的民族學、民俗學資料,得出中國家譜起源遠早於周朝的結論。關於譜牒的形式,有學者提出,在書寫譜牒出現之前就有口頭譜牒和打結譜牒,將譜牒的形式擴展到了書寫的範圍之外。還有對漢代家譜的理解。過去壹般認為“漢朝的皇帝都是野出身,不知道家世,所以不需要家譜。這是壹段停滯期。”現在有學者根據司馬遷、楊雄、班固等人的自傳體譜牒和現存的漢代石刻,提出漢代不是譜牒的蕭條靜止期,而是譜牒的活躍發展期。雖然他們的研究結論還有待檢驗,但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和紮實的研究方法值得推廣。他們的研究為家譜研究的深入發展鋪平了道路。

3.家譜的應用研究。從這壹時期發表的論文和著作來看,家譜資料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無論在人口學、民族學、人才學、社會學、經濟史、華僑史、法制史、倫理史等方面。,有利用家譜資料進行研究的優秀作品。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家譜資料,研究成果是社會史研究。社會史是歷史研究的壹部分,屬於微觀歷史研究的範疇。歷史學家過去非常重視宏觀研究,側重於討論社會和朝代發展更替的原因。現在,隨著家譜資料的重新發現,基於家譜的社會史研究得到了發展。以65438-0996的社會史研究為例,很多著作都是以家譜為基礎的。如中國古代的家,中國古代的宗族和祠堂,中國的宗族社會。還有就是姓氏的研究。這本利用家譜資料梳理血親起源的書是《中國姓氏通書》,詳細介紹了每個血親的起源、演變、分支、遷徙、繁衍的歷史,以及該家族特有的風俗禮儀和家族文化。

  • 上一篇:80後漂亮網名男。
  • 下一篇:四字成語陽虎是什麽意思?是什麽成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