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壹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科學方法論。下面我整理的唯物史觀的創立歷程,歡迎閱讀收藏。
唯物史觀的創立歷程
摘 要唯物史觀是馬克思壹生中的兩個偉大發現之壹。
它的發現、形成和確立經歷了壹個長期復雜的過程。
是在繼承前人的優秀理論成果,概括總結革命鬥爭的經驗,批判唯心史觀,經過長期艱巨的科學研究完成的。
唯物史觀的形成過程就是馬克思不斷揭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辯證運動規律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不斷肅清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走向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
文章通過馬克思的早期著作,探討了唯物史觀的形成歷程。
關鍵詞馬克思;唯物史觀;創立
壹、馬克思之前人們看待歷史的觀念
在馬克思之前,人們都是用唯心史觀看待歷史的,唯心史觀在社會歷史理論中長期占統治地位。
列寧認為,馬克思唯物史觀產生之前,所有思想家的觀點都是唯心的。
唯心史觀是把社會現象及其發展的終極原因歸結為精神因素的社會歷史觀。
它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基本點出發,把人們的思想動機、傑出人物的主觀意誌或某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否認社會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否認階級鬥爭規律,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決定作用。
唯心史觀有著種種表現,大體可歸結為兩種理論形態:主張人的主觀意誌決定歷史的主觀唯心史觀和主張某種神秘的精神實體決定歷史的客觀唯心史觀。
這兩種形態的唯心史觀實質相同,都堅持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都是用歷史本身之外的因素解釋歷史。
它們***同的基本主張是:顛倒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真實關系,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無視物質生產活動,抹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認為只有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等少數傑出人物才是歷史的主宰,全部世界歷史不過是英雄人物實現其思想、意誌的過程,就是至高無上的意旨也只能“啟示”他們並通過他們表達出來。
二、創立唯物史觀的歷程
(壹)唯物史觀的發現與初步研究
1. 《1844年政治經濟學手稿》是創立唯物史觀的開始
在《1844年政治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深入分析批判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黑格爾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闡明了壹系列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這在唯物史觀的創立過程中具有重大的意義。
首先,馬克思自覺地將哲學研究與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結合了起來,從針對“副本”的批判進到了針對“原本”的批判,即從對宗教、國家和法的批判進到了對市民社會(物質生活關系)的批判,形成了探索和創立唯物史觀過程中具有重大意義的異化勞動理論,朝著發展歷史壹般規律方面邁出了關鍵性的壹步。
其次,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
《手稿》中的異化勞動理論由於深刻的揭示了勞動是人的本質,把社會歷史看成是勞動異化和揚棄這種異化的歷史,這就把生產勞動看成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此外,《手稿》通過異化勞動理論將人的本質歸結為自由自覺的活動;為科學的解釋人的本質奠定了基礎;還分析了生產實踐在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對異化勞動的研究,揭示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的根源,深化了對階級鬥爭理論的認識。
這些認識的產生極大地推動了唯物史觀的形成。
2. 《神聖家族》中對唯心史觀的批判推動了唯物史觀的創立向前邁進壹大步
在《神聖家族》中,馬克思首先揭露了思辨哲學的秘密,唯物辯證地解決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
針對鮑威爾等人的“自我意識”哲學,馬克思認為思辨唯心主義的秘密就在於把概念獨立化、實體化,即把本來是從個別事物中抽象出來的壹般當作獨立存在的本質,並把它看作是客觀事物的創造者,而客觀具體事物只是壹般這個獨立存在的本質的簡單存在形式。
接下來,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爾的唯心史觀,揭示了物質生產在社會歷史中的決定作用。
針對鮑威爾等人把歷史的發展歸結為“自我意識”的唯心史觀,馬克思明確指出,不是觀念決定歷史,而是物質生產決定歷史。
最後,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英雄史觀,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鮑威爾等人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是英雄反對群眾,精神反對物質的歷史。
針對這種唯心史觀,馬克思不僅強調了物質利益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還特別強調了工人階級創造歷史的偉大作用,指出無產階級“能夠而且必須自己解放自己”。
明確指出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主體,這是唯物史創立過程中的壹次意義重大的發展。
(二)唯物史觀的創立
1.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了實踐的唯物主義,為唯物史觀的創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踐的觀點是唯物史觀最基本的、首要的觀點。
在《提綱》中,馬克思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正是基於此,馬克思深刻揭示了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科學的說明了人的社會本質,正確地闡述了社會實踐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也正是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馬克思正確地解決了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及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關系,進而闡明了時間在認識論中的基礎地位和決定性意義。
在《提綱》中,馬克思揭露了壹切舊唯物主義的缺陷,指出舊唯物主義既無法理解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更看不到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社會關系,所以舊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者壹樣,將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看作是精神的作用,而不是客觀的社會實踐,從而在看待歷史的問題上是唯心的。
科學實踐觀的提出,為馬克思全面創立和闡發新世界觀,特別是新歷史觀找到了正確的立足點,因此,恩格斯將《提綱》稱為“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
2. 《德意誌意識形態》中對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進行了全面的闡發
《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首先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唯心史觀,指出費爾巴哈除了知道人們之間被理想化了的感情關系之外,根本不知道還有其他社會關系。
並強調指出,從事實踐活動的人才是自己考察歷史的出發點,人們為了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因此就需要衣、食、住及其它東西,因此物質生活本身是第壹個歷史活動,並由此闡明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接下來,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分工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
他們指出,人類生產活動從壹開始就存在著分工,分工不僅使生產力、社會狀況和意識三者彼此之間的矛盾成為現實,而且導致了對人的強制行束縛。
並指出分工發展的不同階段,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
通過對分工範疇的考察,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說明了生產活動與分工的相互關系,正是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上,才形成了其他社會活動形式以及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並造成階級對立。
正是在分工的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生產力與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運動及其壹般的發展規律,並由此闡述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辨證運動規律:壹方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狀況,另壹方面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又有著能動的反作用。
這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辯證法,生產關系壹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遵循的最基本的規律。
最後,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市民社會作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及其矛盾運動。
至此,形成了完整的關於社會形態的學說,唯物史觀初步形式。
(三)唯物史觀的具體闡述
1. 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第壹次對唯物史觀作了公開的闡述
馬克思將自己行將創立的科學的政治經濟學完全建立在辨證的、歷史的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確立了這種嶄新的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即客觀的、運動變化著的社會生產關系,這表明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則,不僅是本質的理解社會歷史本質的前提,也是壹切具體學科所必須堅持的基本前提。
馬克思進壹步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壹系列基本原理,花了大量的篇幅精確的闡述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關系的原理,並以此取代了他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的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分析,使唯物史觀的表述更為精確與科學。
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批判了蒲魯東的唯心史觀,第壹次使用了“生產關系”這壹唯物史觀的科學概念,進壹步闡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辯證運動的規律。
2. 《***產黨宣言》對唯物史觀進行了系統的闡述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揭示了整個人類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的解答了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及其發展趨勢這壹時代課題。
他們指出,由於社會發展的客觀辯證法,人類歷史上的任何社會形態的產生和消亡都有歷史必然性,因此都具有暫時的性質,其根源就在於物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還深刻闡述了階級鬥爭的理論,指出資本主義必然會被社會主義所取代,這是資本主義自身的客觀經濟規律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他們把唯物史觀的理論運用到革命的實踐當中,並使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使唯物史觀的表述更為系統和精辟。
拓展閱讀
基本概念
馬克思與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壹套理論。是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科學方法論。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質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壹般過程;社會存在(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要素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即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如果以階級的觀點看待社會組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不同階層的人不同利益訴求的博弈,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鬥爭可能會引發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歷史唯物主義為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俄國哲學家列寧評價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壹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壹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伯恩斯坦等則把它修正為經濟唯物論。
歷史觀定義
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對政黨而言,歷史觀是政黨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觀的正確與否,事關國家的集體記憶、民族的精神積澱、文化的基因傳承。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誌、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誌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壹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壹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系、孤立的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象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的認識歷史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特征
方法與以前壹切歷史理論不同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壹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唯物主義指出:現實的人無非是壹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 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觀察人及其活動,能準確的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
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
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壹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壹局部領域、某壹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壹般的結構和壹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