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嘉定區經濟

嘉定區經濟

明清時期,嘉定和常熟、吳縣等地* * *享有“蘇布名四方重”的美譽。當時,家紡遍布家家戶戶,其產品遠銷大半個中國。清末民初,洋紗洋布(機織品)傾銷,國產布業日漸衰落。之後,隨著毛巾織造技術傳入中國,國內外銷售的開放,毛巾行業越來越受歡迎。此外,還發展草編、竹編等農村家庭手工業。

解放初期,這個縣的棉紡織業通過改組擴大了生產能力。同時,新建和擴建了壹批機械、化工、糧食加工等工業企業。從1949到1957,全縣年工業產值增長12.75%。

1958期間,在“大工業”熱潮中,在縣屬工業中建立了幾家具有壹定生產能力的機械、化肥、農藥工業企業;大型小機械、小五金、小化工、小紡織、小建材“五小行業”發展了社會辦工業。年末,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654.38+0.39億元,比654.38+0.957增長53.3%。但由於盲目發展,壹些企業很快被關停並轉。1962年,嘉豐棉紡織廠等11骨幹企業被劃為市級工業企業,全縣工業產值大幅下降。“文革”初期,“社隊”產業發展速度有限。1970後,國家提出建立縣、社、大隊三級農機維修網絡,社隊工業發展步伐加快。從1970到1976,全縣工業產值年均增長率為18.7%。

1978以後,公社工業(以下簡稱鄉鎮工業)發展更加蓬勃,各公社(鎮)從自身的經濟環境和基礎出發,工業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南部桃浦公都依托市級化工區發展化工;西部安亭鎮依托大眾和上海,發展汽車裝配修理產業;北部的王新公社利用汙染少、水質好的優勢發展醫藥和食品工業。在東部,徐航、華亭和建邦公社利用原有基礎發展機械加工業和照明電器制造業。中央嘉熙公社依托鄰近的嘉豐棉紡織廠和其他市政企業的技術和設備優勢,主要發展紡織工業。

進入80年代後,該縣進壹步實施城鄉壹體化政策,積極發展橫向經濟聯合。到1987,全縣已建立各種形式的合資企業202家,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3。壹些鄉鎮依托嘉定衛星城的科技優勢,先後成立了23家科研生產合資企業,開發了壹批高科技、高效益產品。同時,我們將發展3家中外合資企業。

從1978到1987,全縣工業產值年均增長22.41%。截止1987年末,全縣共有工業部門30多個,工業企業1472家,工業產品2134種。其中機械、電力、食品、紡織、化學、橡塑、文體用品等11產業年產值均超過1億元,是全縣的支柱產業。該縣有2項工業產品在國際上獲得金獎、銀獎,20項被評為國家部級優質產品和上海市優質產品、名牌產品,92項被評為市級優秀產品。其中燈座、燈泡、味精、別針、回形針等產品質量好、產量高,是縣工業的重點產品。

1987年,該縣工業產品有110種,占產品總量的5.15%。當年全縣工業固定資產(原值,下同)9.79億元,從業人員17.44萬人(鄉鎮工業占43.3%),年產值243100萬元(鄉鎮工業占45.7%),比65438。工業產值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91%,出口工業產品100多種,年營業額2.76億元。當年工業固定資產、總產值、利稅、國稅均居郊區10縣之首。

2011年,全區增加值從2007年的478.3億元增長到915億元,年均增長12.8%。戰略性新興產業搶抓機遇,新能源汽車、物聯網等領域重大項目大力推進,JD.COM、百度等壹批知名企業落戶。重點行業產值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79.1%。規模以上工業年產值達到2573.7億元,比上年增長15.9%;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178.6億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主營業務收入1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461家,工業產值2166.8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84.2%。工業產銷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全年工業產品產銷率達到99.3%。

到2012年,嘉定區工業已形成汽車零部件及汽車修理、電子電器、金屬制品、化學及精細化工、通信電纜及器材、紡織服裝等六大支柱產業和食品、新材料、包裝材料、飼料等壹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骨幹企業。支柱產業工業總產值占全區第三產業工業總產值的45.7%。除1個市級工業區(嘉定工業區)、3個區級工業區(南翔、江橋、唐興)和鎮級工業區外,還建成了希望、藍天、滬泰、大眾等20多個民營經濟區,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外商投資企業已成為該地區的主要產業,其工業產值占該地區工業總產值的47.7%。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10多家在嘉定投資,如美國通用汽車、通用電氣、荷蘭飛利浦、德國大眾、日本伊藤忠、富士通、豐田等。私營工業繼續發展,其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15%。全區共有汽車零部件企業212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064.7億元,比上年增長23.3%,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1.4%,比重較2010年末的37.0%提高4.4個百分點,拉動全區工業經濟增長9.655個百分點從生產規模看,行業內產值超過5億元的企業有49家,占總戶數的23.1%;其總產值達到841億元,同比增長26.4%,占整個汽車零部件行業總產值的79.0%。汽車零部件產業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日益凸顯,汽車產業“壹業特別強”的優勢進壹步鞏固。1990年,全縣糧食生產實現“三創”:全縣糧田1285600畝,比1988增長2.7%,比1989減少1.8%。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2051865438。較1988和1989分別上漲4.63%和4.30%,為歷史最高。單季稻畝產504公斤,分別比1988和1989增產5.22%和4.13%,為歷史最高。小麥畝產273公斤,被國務院命名為“夏糧豐收先進縣”。縣農業局被農牧漁業部評為1988年全國農業基點調查先進單位。

由於勞動力多,產量低,收入低,全縣棉花種植面積由1988年的121600畝減少到29500畝;皮棉總產量由8115噸下降到1635噸;畝產量從67公斤降到55公斤。

2011,嘉定區實現農業總產值1353萬元。全區* * *建立1000畝高產麥田3個,100畝高產麥田20個,總面積8000多畝。全區完成水稻7.3萬畝、小麥近6.2萬畝收割,糧食總產量5.9萬噸。設立區級平抑蔬菜基金,制定使用細則。完成反季節蔬菜生產組織,確保市場供應,蔬菜上市16.47萬噸。生豬18.74萬頭,家禽28.93萬只,鮮蛋1987.7噸,水產品2144噸。全區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659.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245元。機械化稻麥稭稈還田1.31.9萬畝,還田率97%。2001年,建立了665,43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改造了3,038個農村村莊。1988—1990,全縣有64項應用技術研究項目通過專家鑒定或驗收;軟科學研究項目7項;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項目31個,“星火計劃”項目19個;有5個“收獲計劃”項目。項目涉及種植業、養殖業、工業、農機、水利、醫藥衛生、交通運輸等13個行業,儀器、儀表、機械、日用制品、光學、化工、日用金屬制品、保溫材料、栽培、種子、植保、土壤肥力、畜牧獸醫、科技管理、經濟理論等54個專業,其中4個為國內首創。

到2011,嘉定區將推動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嘉定園擴容,科技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將進壹步顯現。全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315家,其中新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2家,上海新時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連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被評為國家創新型企業,10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新增國家和市級創新基金88項。新認定科技企業孵化器4家,在孵科技企業152家。元明時期,距縣城15公裏的劉家崗(今稱六合)是國內重要的通商口岸,縣城從中受益。文字記載的國內外貿易始於民國初年。出口產品包括大蒜、黃草織物、毛巾等。通過設在上海的外國公司銷往香港、澳門和東南亞國家。民國30年(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產品出口壹度中斷。抗日戰爭勝利後,該縣不僅恢復了傳統的出口產品,而且增加了純棉坯布的出口。

解放後,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的擴大,該縣出口產品的品種、數量和銷售國家(地區)日益增多。1979以來,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出口品種和數量大幅增加。出口產品逐漸由農副產品和手工藝品轉向工業產品。同時,開展“三補”(來料加工、來樣生產、來件裝配、補償貿易),吸收外資、引進技術和設備,建立中外合資企業,促進了對外經貿關系的全面發展。截止到1987年底,全縣共有創匯企業120多家,出口產品120多種,從事外貿生產的從業人員約35000人。當年大蒜、黃草布傳統出口比1978增長了1.53倍。食用菌、塑料編織品、服裝、棉布、刺繡、味精、燈泡、檸檬酸、文具等商品出口到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成為該縣出口的重點產品。1987年,全縣外貿余額313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1.7%,比1978增長7.2倍。工業品(包括手工藝品)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在上升,在1987中占88.25%。在擴大出口的同時,自1980以來,該縣還利用外匯留成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進口緊缺的原輔材料;成立合資企業;組織技術服務出口,發展對外經濟貿易關系。

2012年共批準新設外商直接投資企業203家,同比增長20.1%。聚焦總部經濟和金融投資領域,成功引進股權投資和管理企業近百家,引進總部型外資企業7家。截至年末,全區共有股權投資及管理企業317家,外資總部型企業35家。外貿出口繼續呈現穩定增長態勢。外貿出口總額達到94.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2%。其中,加工貿易出口47.3億美元,增長17.6%;壹般貿易出口47.4億美元,增長18.8%。外資企業出口7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8%,占全區出口的80.6%。

  • 上一篇:古代妃子怎麽打板子
  • 下一篇:天氣晴朗怎麽造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