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俟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起源於西秦,是古代中國北方Xi部的壹種弦樂器。宋代楊晨的《樂書》中寫道:“西琴是壹種樂器。”蒙古書《成吉思汗箴言》中也有記載“妳有朝爾和呼爾的美妙音樂”。13世紀後,胡俟教已在蒙古地區傳播。16世紀阿拉坦可汗時期(1507-1581)有壹位女樂師演奏壹種樂器,琴桿很細,琴盒呈圓柱形,琴頭後端有四個鈸,琴弦之間有壹個馬尾辮弓,與今天的胡俟壹模壹樣。在清代,胡俟被稱為“小提琴”,用於宮廷音樂“番布合奏”,其形制與今天流行的蒙古胡俟基本相同。清代的音樂論著《呂正義後》(卷七十五)載:“琴與四弦,與阮鹹相近,其實亦彈琴。”《法與呂正義後編》是清乾隆年間所作,成書於乾隆十壹年(1746)。
胡俟由圓號、琴頭、琴桿、和弦、插孔、琴橋、琴弦和琴弓組成(圖)。流行於漢族地區的胡俟有大、中、小三種規格。* * *發聲管有兩種:銅質和木質。木制,琴桶為八角形,材質為紅木、紫檀木或硬雜木,桶長13.2 cm ~ 13.8 cm,前口(對角線)外徑8cm ~ 10cm;鋼琴桶由銅制成,呈圓柱形,由薄黃銅片焊接而成。槍管長度為13.3厘米~14厘米,外徑為6.8厘米~9厘米..琴桶前口用蟒蛇皮、牛皮或羊皮包裹,桶後口有鑲邊。頭和莖是壹整塊木頭做的,多為紅木、紫檀或烏木。莖長79厘米~ 85厘米,直徑2厘米~ 2.4厘米。琴桿上端為琴頭,平頂,鑲嵌骨飾,略向後方傾斜。琴桿上部為方柱,四根和弦等間距水平排列,與琴筒平行安裝。弦多為紅木制成,呈圓錐形,軸頂飾以骨塊。琴桿中下部為圓柱形,中部設有千斤鉤,下端放入琴桶內。在皮革的中央,有壹個竹橋形的橋。張有四根絲或鋼弦,壹根或三根弦為內弦,二根或四根弦為外弦。每組有兩根音高相同的弦。蝴蝶結是用紮馬尾的細竹制成的。蝴蝶結長75 cm,馬尾分為兩股。
在北京中國美術學院音樂學院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裏,收藏的胡作品不止四件。* * *測深管多為銅圓柱形,長11.2cm ~ 14.2cm,直徑8.5 cm ~ 10 cm,前口覆蟒皮。莖多為紅木,全長80 cm ~ 83.5 cm,上下圓潤,背稍翹,頂部平坦,鑲嵌骨飾。弦軸為紅木,軸頂飾骨,四根絲線繃成。其中壹個胡俟是壹個帶測深管的銅圓筒,長13.6厘米,直徑8.5厘米。前口覆以小鱗蟒皮,後端開口有框。頭和莖由壹整塊紅木制成,全長83.5厘米。琴頭平頂,鑲嵌骨飾,頂部略向後方傾斜。放軸部分呈正寬2.4 cm、橫寬2.6 cm的方柱形,其上水平放置四根弦。弦軸材質為紅木,圓錐形,軸長16.6 cm。外表面刻有麻花狀凸紋,桿身頂部飾有骨塊。琴桿呈圓柱形,直徑2.2厘米。上端配千斤,下端放入琴桶。皮面中央有壹個竹長橋形的橋,四根絲弦(舊弦兩根,中弦兩根)。琴弓以蘆竹(竹子)為材料,其細端在弓尾(與二胡弓相反),兩端系兩條馬尾作為弓毛,弓長78厘米。這架鋼琴選材考究,制作細致,堪稱胡俟的代表作,已被收入《中國樂器圖說》大型畫冊。在這個樂器博物館的胡俟收藏中,還有壹個造型獨特的小胡俟。琴筒為圓柱形,由壹根長度為11 cm,外徑為7.5 cm的竹筒制成。前口覆有小鱗蟒皮。琴桿材質為紫檀木,全長60.5厘米。琴頭扁平不加修飾,上端橫置四軸。弦軸材質為紫檀木,為六角錐,軸長16 cm。琴桿呈圓柱形,上粗下細,中間有千斤重。皮面中央有壹個竹琴馬,四根絲弦。
演奏時,琴筒以坐姿放在左腿上,左手握琴壓弦,右手握弓。弓毛用松香放在第壹、二弦之間和第三、四弦之間,兩弦同時演奏。大四胡的曲調是C、C、G、G;鐘四胡的調音是G,G,d1,d 1;小四虎的調音是d1,d1,a1,a1。音域有兩個八度,但壹般說唱音樂只用壹個手柄。音色小而清脆,中、中音明亮,大音渾厚。胡俟的弓和指法與二胡大致相同。可以獨奏、器樂合奏或伴奏。主要用於為京韻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天津調、山東秦書、東北大鼓、湖北小曲、紹興蓮花落、山西二人臺、內蒙古二人臺、東北二人轉、冀戲、北京曲劇、河北皮影戲、河南二夾弦等說唱及戲曲伴奏。
蒙古地區流行的胡俟與漢族地區的胡俟形狀相同,通常由紅木和紫檀木制成。琴筒多為八角形,外包蟒蛇皮或牛皮,弦軸和軸孔不呈錐形。弦的張力用來壓軸孔固定,有的還裝飾有珍珠母圖案。細竹制以馬尾為弓,弓軸中間套壹根長6438+。有低音、中音、高音三種。
[貝斯四胡子]
低音胡俟,蒙古弓和弦樂器。又名大四湖、好來寶胡俟,廣泛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牧區和半農半牧區。
為了方便在牧區攜帶低音四胡,琴身可以拆裝成幾個部分,即壹個琴筒、兩個琴桿、壹個和弦和壹個琴弓。鋼琴筒最早是用壹整塊木頭挖空內腔做成圓柱形的。槍管長30厘米,直徑15厘米~ 20厘米。桶身前口用羊皮、馬皮或小牛皮包裹,桶身後端開口。後來,琴筒由硬木制成圓形、六邊形或八邊形。琴桿為木質,多為兩截,總長110 cm,四根套管弦,絲弦或銅弦。蝴蝶結用木頭或柳枝做成,兩端紮馬尾。弓長85厘米。主要流行於哲裏木盟、昭烏達盟、興安盟。主要用於蒙古說唱好來寶和蒙唱烏力格爾伴奏。
在半農半牧區,低音四須琴筒多以竹子或硬木制成,呈圓柱形或八角形,長25厘米,直徑(或對角線)14厘米。鋼琴材質為硬木,長度為108 cm。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說唱、歌舞伴奏。
20世紀50年代,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民族樂器廠鋼琴家張春華改革制作了復音管胡俟,統壹了低音胡俟的造型。鋼琴桶體為八角形,桶體由內層和外層組成,每層由八塊長方形硬木板條拼接膠合而成。圓柱體的長度是20厘米,直徑(對角線)是11.5厘米..琴桿由上下兩段組成,全長105 cm,接頭處包有5 cm長的銅皮。弦軸長20厘米,用琴、馬、竹或木,弦用絲或鋼絲。細竹馬尾辮是蝴蝶結,蝴蝶結長61 cm。弓桿中間包銅皮,長10 cm,弓根配獸骨或木旋鈕。可用於獨奏、合奏或為說唱、歌舞伴奏。
馬謖,胡俟的著名演奏家,曾擔任獨奏。胡俟的規格如下:琴桶呈橢圓形,長20.5厘米,桶身正面包薄牛皮,高10.5厘米,寬12厘米。把立總長100 cm,砝碼與槍管距離42.5 cm,弓長50 cm。
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裏,有壹把收藏於清朝的小提琴。材料和形狀是獨壹無二的。小提琴桶為八角形,長度為14 cm。桶身正面覆蓋壹塊薄木板,寬11.5厘米,高10.7厘米,厚0.4厘米。琴桿為圓柱體,由竹子制成,長88.3厘米。琴頭上端飾有動物頭像,由紫檀木雕刻而成,長9.6厘米。鋼琴上部有四個軸,都在右側,軸長15.2 cm。琴桿下端穿過並露出琴筒,用於系弦,飾有黃色絲穗。鋼琴馬被放置在面板的中央。細竹制有兩個馬尾作為弓,弓的曲率較大,弓長32厘米。這架鋼琴是清朝制造的,曾用於宮廷合奏音樂。
演奏低音胡俟時,將琴筒放在左腿根部,琴頭略向左傾斜,左手持琴壓弦,右手持弓彈奏。用於伴奏時,常用的五度關系是:G,G,D,D,G-G1的音域,有兩個八度。左手食指和無名指的第二個關節主要用來按弦,有時用中指或無名指的指甲從弦下頂弦而不是按弦,有時從弦下彈弦。小指多用於彈第壹位滑音和泛音,常用的手法有揉法、滑音、泛音、拍子和顫音。右手常彈中弓,用弓輕敲槍管,加強節奏,烘托曲調熱烈氣氛。用於獨奏或器樂合奏時,調音增加五度,常調音為:D、D、A、A,音域為D-D2,有兩個八度。除了通常的手法外,左手拇指的指甲用右手弓桿撥內弦,右手拇指、食指、中指經常用左手指甲撥弦輕敲琴筒皮面。這些是胡俟獨特的演奏技巧。低音胡俟,發音圓潤優美,音色豐富深沈,是蒙古族說唱音樂、民族器樂合奏和伴奏中重要的低音弦樂器。
“烏力格爾”是壹種歷史悠久的傳統說唱藝術,在內蒙古自治區廣為流傳。漢族人稱之為蒙古評書或胡琴書。通常由壹個人用低音四胡子演唱。20世紀五六十年代,帕傑和毛壹涵兩位著名的老藝術家,用貝司四色裝飾珍珠母,工藝精湛,弓的中間鑲嵌鋼片或象牙。他們演奏時,琴弓和琴筒碰撞產生有節奏的聲音,就像拍板壹樣,在悠揚的琴聲中有壹種清晰活潑的感覺。這種胡俟已被收入《中國樂器圖畫書》大型畫冊。蒙古族評書曲調豐富,樸實健康,富有草原特色,深受蒙古族人民喜愛。
低音和四聲在蒙古族民間流傳已久,湧現出許多技藝高超的演奏家,如蘇瑪、阿拉坦蒼等。被稱為民間藝術家的馬謖是蒙古人民的驕傲。他九歲開始學習鋼琴,在老師哈斯瑪的指導下,鋼琴技術進步很快。十八歲的時候,他已經是壹名著名的尤克裏裏演奏家了。65438-0955參加全國業余音樂舞蹈觀摩大會演出,獲優秀表演獎。他的三首四胡獨奏曲,行色匆匆,八音梆子,枯燥的工作,都被記錄了下來。1956年,蘇瑪隨中國文化藝術代表團赴捷克斯洛伐克參加第十壹屆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演出。這時,他已經獲得了全國民間藝人的光榮稱號。蘇馬用畢生的精力創造性地發展了胡俟的演奏技巧,如蹄鼓演奏、鈴鐺演奏、百靈鳥般婉轉扣扣、泉水般叮叮當當、風雨般嗖嗖掃過、瀑布般流淌的聲音、馬頭琴般咆哮的和聲,這些都是蘇馬獨特的藝術結晶。他的病在1970年奪去了他的生命,蘇麻留給世人的:內蒙古四弦獨奏曲集,蘇麻四弦演奏法,蘇麻秦歌壹百首,四弦獨奏曲三首。這是比黃金更珍貴的遺產。它像壹顆璀璨的明珠,為胡俟的年輕表演者照亮了通往藝術殿堂的道路。
傳統的低音胡俟音樂有:萬裏、崗來馬、蓮花華英、八音等。創作的音樂有:《蟒蛇古斯》、《八音梆子》、《在路上》等。
[中音胡俟]
中音胡俟,壹種蒙古族弓弦樂器。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的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區。外形與鱸魚四須相同,略小。鋼琴桶是圓柱形的,用薄黃銅片焊接而成。槍管長16厘米,直徑10厘米。桶口正面用蟒蛇皮或牛皮包裹,桶口用銅箍扣緊。桶的後端是敞開的,口中套著壹個銅框。琴頭和琴桿由整塊紅木或烏木制成,全長90厘米。琴頭是平頂的,上面有四個軸。張有四根絲或銅弦,細竹制有兩個馬尾作為弓,長68厘米。
演奏姿勢、方法和技巧與男低音胡俟相同。按照五度關系,男高音胡俟有d1,d1,a1,a1的恒定和弦,D1-D3的音域,有兩個八度,音色圓潤明亮。可用於獨奏、二重奏、器樂合奏或為說書、唱歌等說唱音樂伴奏。它是胡俟合奏和民樂合奏中的主要中音樂器。常與男高音胡俟合奏,與男高音胡俟、馬頭琴、三弦、霍布斯等樂器合奏。男高音四胡合奏比男高音四胡合奏低壹級,調律為c1,c1,g1,g1。範圍c1-c3。著名的男高音四胡演奏家有孫亮、、、趙雙虎和屠青歌。男高音胡俟的獨唱曲目與男高音胡俟相同,改編的胡俟四重奏包括阿塞爾、老八板、蒙古八音。
[三重四須]
高音胡俟,蒙古弓和弦樂器。又名蒙古小四胡子。它是在民間小四胡的基礎上改造的。音色清脆,可用於獨奏和器樂合奏。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
民間小四髯,竹質或木質,圓柱形或八角形,四軸,四弦,弦或弦,音色粗糙。在北京中國美術學院音樂學院中國樂器館裏,有壹個小四胡子。琴筒木質,雙層,八角形,長13.3 cm,內徑7 cm,外覆蟒皮。鋼琴的琴桿由木頭制成,全長77厘米。琴頭平頂,鑲嵌骨飾。四軸四弦。弓長72厘米,弓尾裝有螺旋,可以調節弓毛的張力。濃郁的深棕色油漆。這架鋼琴原由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收藏,並於1958年由梅先生捐贈給國家。?20世紀60年代,胡俟音樂人孫亮、魯超、張春華三人合作,在民間小胡俟的基礎上,參照低音胡俟、中音胡俟的規格,將男高音胡俟統壹為現有的造型:琴筒為八角形,由八塊硬木板材制成,長14cm,前口用蟒蛇皮或薄牛皮包裹,面徑(對角線)。鋼琴桿由硬木制成,全長80厘米。琴頭是平頂的,上面有四個軸,軸長17 cm。皮面上,有壹個琴馬,四根鋼弦。細竹是有兩個馬尾的弓,弓長78厘米。
90年代初,四胡演奏家與制琴師合作,成功研制出兩把高音四胡。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趙雙虎與內蒙古歌舞團民族樂器廠段廷軍合作,研制出雙層鋼琴管高音胡俟,具有音量大、音質純正、傳聲性好等優點。獲文化部1990文化科技進步獎四等獎。內蒙古民族歌舞團滿都拉與呼和浩特市二輕民族樂器廠周胤合作,研制出雙袖男高音胡俟。琴桿裝在琴筒外面,可以微調音高,音域在傳統琴的基礎上延伸了五度。獲文化部1991文化科技進步三等獎。
演奏時,鋼琴以坐姿放在左腿上,左手撐著琴桿,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第二關節壓弦,拇指內側觸弦,右手持弓蘸松香在四弦之間演奏,常用壹弓壹調。根據五度關系,男高音胡俟有三個八度:d1、d1、a1和a1。音色清脆悠揚,優美悅耳,音量大。演奏技巧:左手有滑音、顫音、拍子、泛音、雙音、雙音、雙泛音等。右手技術類似於二胡。主要用於獨奏、合奏和器樂合奏。常與中音胡俟、馬頭琴、三弦、雅托加或霍布斯等壹起演奏。著名的男高音演奏家有孫亮、、、趙雙虎、塗和。男高音胡俟的傳統音樂有:八音、花腰調、蓮花華英、韓秀英、英德勒瑪、農根加、阿斯爾、行色匆匆等。創作的樂曲有:蒙古八音十二音、阿斯爾十二音、東蒙古民歌合奏。
[改革四胡]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先後改革和制造了四種弦樂器,如大二胡、低音胡俟、和聲胡俟和雙筒胡俟,豐富了胡俟的品種。
1962 65438+2月,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的民族器樂音樂家楊景明、王中丙等,以胡俟的造型為基礎,為民族樂隊設計並嘗試制作了兩種低音弓弦樂器。* * *發聲盒體積龐大,呈八角圓柱形,月牙形琴頭,四弦軸,琴桿安裝在琴筒右側。采用木面振弦結構,設計配置杠桿琴橋,弦外奏弓。這兩種胡俟外形理想,發音清晰純正,但體積小,高音衰減快,演奏不方便,攜帶困難。現藏於北京中國美術學院音樂學院中國樂器博物館。
1977湛江歌舞團胡與廣州幸福線廠陸權合作,* * *共同開發了壹種和諧的四胡。四根弦分別指定為G、d1、a1和e2,與小提琴的調音相同。小提琴的弓是三發弓,既能使每根弦獨立發音,又能使兩根、三根、四根弦同時發音。這壹創舉在國內外樂器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和聲胡俟有壹個民族的形式,結構,音色和演奏方法。音域廣,發音明亮。音色與二胡相似,但與二胡不同。彈奏和弦時,就像幾首高虎和二胡的二重奏,給人壹種交響樂的感覺。任何會拉二胡的人經過壹段時間的練習都會拉。這是壹種很有前途的弦樂器。
20世紀70年代末,株洲市文工團七二師研制出了新穎獨特的雙筒四胡。調音與小提琴相同,但四根弦分為兩組:G和d1為內弦,a1和e2為外弦。使用兩把胡琴弓,將弓毛放在兩組弦之間演奏。它的莖和弦與原四胡相同,頭部呈月牙形。兩個鼓,胡忠和高虎,通過蓋板平行連接。秦馬是雙竹馬,長底馬。兩匹馬的腳分別放在兩個鼓的蟒蛇皮中央。馬中間有兩根弦,分別是d1和e2,g1和a1支撐在底馬的小馬上。插孔由兩組鋼絲弦插孔組成,G和a1弦為壹組,d1和e2弦為另壹組,交替纏繞在琴桿上,用U型金屬鉤分開固定。通過不同的攜弓方向改變弓與桶的角度,可以演奏單音和雙音。它具有清晰、明亮、豐富、深沈的音色,可以用來演奏所有的二胡曲和小提琴曲。由於其獨特的結構,最適合演奏具有民族風格的音樂,比二胡更具表現力。
[新結構和四個蹄子]
20世紀90年代初,鎮江華東船舶工業學院的王子宇,經過幾年的探索和研究,創造了壹種新的胡俟結構。這種新型的拉弓弦樂器完全不同於傳統的四胡琴桿穿過琴筒的結構,而是采用了琴筒與琴桿的外接結構。琴筒可以是圓形、橢圓形、六邊形、八邊形,前口用蟒蛇皮包裹。琴頭扁方,略向後傾斜,弦軸采用齒輪螺桿。琴桿短,呈半圓形,前扁後圓,前端有指板。琴桿左側下端通過鋼制連接架與琴筒左側連接,穩定牢固可靠,可調節控制。琴筒皮膜上方設置琴弓毛托,方便各種角度的直線運弓,琴筒下方設置琴托,演奏時琴身穩定。打開四根弦,設置弦G,d1,a1,e2。
這種琴筒外側與琴桿連接的新結構,可以使琴筒上平面有足夠的空間,便於琴弓從縱向或斜向等多個角度運輸。它既保持了傳統胡俟的特點,又擴大了音域和表現力,增加了豐富的和弦演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