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簡稱“國畫”,是用毛筆、墨汁和國畫顏料畫在特制的宣紙或絹上。題材以人物、山水、花鳥為主,技法分為用筆和寫意兩種,充滿傳統特色。
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民國以前的所有中國畫統稱為古畫。中國畫在古代沒有明確的名稱,壹般稱為丹青,主要指畫在絹、宣紙、絹上並裝裱的卷軸畫。近代以來稱為中國畫,區別於從西方傳入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它是由中國獨特的筆墨和顏料,按照長期的表現形式和藝術規律創造的繪畫。
中國畫從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和與之相關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學、藝術的認識。國畫強調“外教之性,中國之心源”,要求“意為先存筆,畫為盡力”,強調融物,創造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目的。因為書畫同源,又都與骨法、線條的操作密切相關,所以書畫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色。繪畫的工具材料是中國特制的筆、墨、紙、硯、絹。現代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中有所突破和發展。
[編輯本段]中國畫的起源
中國畫,古代起源,象形文字,奠基;寫字和畫畫,在開始的時候,沒有區別,這樣。我國有書畫同源的說法。有人認為伏羲畫卦、寫字為書畫之首。寫字和畫畫沒有區別。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產物,可分為黑陶、白陶和彩陶。在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有魚互相追逐,有鹿跳躍。壹個來自甘肅永靖的仿船形陶罐,讓我們仿佛置身岸邊。還有三組五人手拉手走在青海大同孫家寨發現的舞彩盆上,展現青春活力。是學習中國畫史的根本。新石器時代晚期,在新店、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青銅器,既是器物,也是工藝美術品。常見的青銅器紋飾有燕屯紋、雲雷紋、夔文、龍紋、虎紋等。,而人體也是有用的裝飾圖案。雙釘合成的含紋圖案,尾部卷曲,非常漂亮。帶舞蹈圖案的彩陶盆
青銅器上的裝飾畫可分為兩類:壹類是描寫貴族生活中的禮儀活動,如宴飲、射信、表示祭祀等。;另壹種是描寫水陸進攻和戰爭。比如趙谷的《雕青銅劍》,體現了貴族生活的禮制活動。另壹類是描繪兩棲攻擊的形象,以山表鎮出版的《水陸突擊戰教科書》為代表。百花潭的其他銅壺和故宮的宴席銅壺都有表現戰爭場面的圖片。這些畫面中,有水陸大戰、固壁防禦、天梯攻擊等情節。還有對水戰和陸戰的描述,展現了沖鋒殺敵的細節。士兵有的持劍戟,有的持劍矛,形象生動。這些藝術手法極大地啟發和影響了漢畫的石雕和磚雕。
[編輯本段]中國畫的發展
中國畫發展的基本歷史進程
侯子墓(西漢)帛畫歷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帛畫,在此之前還有原始巖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的繪畫為後來的中國畫以線條為主要造型手段奠定了基礎。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的統壹向分裂迅速轉變,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沖擊與融合,使繪畫形成了以宗教繪畫為主,本土歷史人物和文學作品取料占壹定比例的局面,山水畫和花鳥畫也在此時萌芽。同時有意識地從理論上把握繪畫,提出評價標準。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呈現出全面的繁榮。山水畫和花鳥畫已經成熟,宗教畫達到頂峰,出現了世俗化的傾向;肖像畫主要表現貴族生活,有具有時代特征的人物。到了五代兩宋時期,更加成熟繁榮,人物畫已經轉向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繪畫逐漸衰落,山水畫、花鳥畫成為繪畫的主流。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理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時期,水墨山水、寫意花鳥得到了突出的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流卻走向了模仿,與時代和生活越來越遠。從19年底開始,百年來中國畫不斷引入西方藝術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理念,在繼承國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眾多流派、名家和不斷的改革創新。
19世紀以後,在上海、北京(含天津)、廣州等政治、經濟(尤其是商業、文化)發達的中心城市聚集了壹大批畫家,即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畫家,如任頤、虛谷、吳昌碩、黃、劉海粟、潘天壽、朱湛、張大千、傅抱石、、陸等。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畫家,如齊白石、、金城、、、、蔣、、李可染等。壹批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畫家,如高、、陳、何香凝、、、等。隨著形勢和時代的變化,上述地區的畫家也隨之遷移。比如抗日戰爭時期很多畫家來到西南,1949以後很多畫家如張大千、黃君璧、趙少昂等移居國外和港臺地區。今天,中國大部分省市都建立了畫院,除了三個中心之外,還出現了許多新的中心,畫家的數量空前擴大。
在中國現代畫家中,許多畫家繼承和堅持傳統繪畫的基本模式。他們要麽遵循模仿和繼承上壹代畫家技法和風範的原則,要麽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努力改變,在保存和發展傳統的同時形成自己的風格。前者包括金城、顧,後者以齊白石、黃、潘天壽為代表。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隨著西方藝術的大量引進和反封建鬥爭的深入,中國畫的改革成為時代的新潮流。以留學日本和歐美的高、、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等為代表,主張將西方藝術的現實主義和現代西方藝術的創作理念與中國傳統人物畫相融合,走出了壹條中國畫改革創新的新路,使中國畫煥發出新的生機。其中,高、等嶺南畫家主張中外妥協,古今融合,將日本繪畫與傳統的水沖、粉撞、無骨畫相結合,創造出壹種具有強烈奔放時代感的新風格。徐悲鴻將西方繪畫的寫實技法融入傳統筆墨,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林風眠調和中西,吸收了民間藝術的質樸和活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意境深遠,形式新穎。此外,陳之佛將中外裝飾藝術的色彩融入工筆花鳥畫的創作中,張大千借鑒了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壹些技法,創造了潑墨畫法;李可染受西洋畫啟發,直接寫生,創作場景。吳冠中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和觀念來表現中國畫的傳統詩意和境界,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畫從文人貴族自娛自樂的貴族藝術變成了“人民的藝術”,從過去的象牙塔變成了十字路口。中國畫在題材和內容上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畫家們把目光投向社會現實,創作了壹大批具有時代特征的優秀作品。
20世紀中國畫的創新與傳承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高舉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文化的旗幟。在美術領域,崇尚創新的藝術家們響應新文化運動的號召,通過改造國畫,創造出符合時代需要的新美術。在這壹變化過程中,壹些藝術家積極引進西方藝術的素描和寫實方法,在世紀初形成了學習西畫和創辦藝術學校的熱潮。“中國畫寫實轉型”主要針對明清文人水墨畫的變化,模擬古人的筆法,缺乏新的創造。將徐悲鴻為代表的現實主義畫家的作品與古代畫家的作品進行比較,可以部分了解這種變化的特點。
封建社會後期,舊文人畫家沈浸在對古人筆墨的模仿中,日益脫離社會生活。這種保守的狀況限制了畫家對時代生活和個人情感的表達。與徐悲鴻同為20世紀新藝術改革先驅的林風眠,從突破傳統筆墨公式的角度出發,大力提倡寫生,主張弱化“寫”的用筆方法,突出“畫”的自由表現特征,試圖在中西繪畫之間學習壹條新的創作道路。他被推崇為“中西合璧”的代表人物。
20世紀求變的中國藝術家更註重對具體圖像特征的深入描述,突出個人對自然景物的感受表現。這些創新性的探索,如同當時中國新文學創作所倡導的“白話”和“自由詩”壹樣,開創新局面,開辟了與五四新文化精神相呼應的中國新藝術改革之路。
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畫家們就中國畫的創新和發展進行了辯論。比如康有為提出“以復古為創新”、“中西合璧為新時代”的思想;徐悲鴻主張“善古法者當守之,拒斥者當續之,不善者當改之,不足者當增之,能取西畫者當融之”;劉海粟提出要“發展東方固有的美術,研究西方藝術的精英”;林風眠主張“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陳師曾積極分析和回答了文人畫的特點和意義。林紓則反對創新,號召人們鄙視“新洋學”,只以“古意為宗”;金城則極力主張:“傳聖明之法,不可忘,承舊章。”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人們曾有壹場關於素描能否作為中國畫造型基礎,以及如何看待筆墨技巧和各種新國畫的討論。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中國畫如何創新以適應時代的審美需求,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有著千年傳統的中國畫在20世紀經歷了變革的歷程。在“中西融合”和“借古創今”兩大創新追求的驅動下,產生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多種新風格,以獨特的現代品格屹立於當代世界藝術之林。
[編輯本段]中國畫的分類
中國古代繪畫分門別類的觀點
十扇門
中國畫術語。中國畫分為六大分支,即人物、房屋、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花圃分為十門,即道士門、字門、宮門、扇門、龍魚門、山水門、獸門、花鳥門、朱墨門、菜門。南宋鄧椿的《畫隨》分為八大類(門),即神仙、佛、鬼神、人物傳記、山水、林石、花卉、竹羽、禽獸、蟲魚、房屋、樹木、船車、瓜果、蔬草、小型雜畫。參見《十三家》。
十三個家庭
國畫術語。中國畫分為六大分支:張彥遠《唐代歷代名畫實錄》;北宋《宣和畫譜》分十支;南宋鄧椿的繪畫沿襲分為八大類。元代東塘《畫鑒》說:“世俗畫師十三支,以山川為始,以界畫為基。”明代陶《降農錄》中的“畫工十三科”有:“佛菩薩、玉帝道觀相、金剛神鬼、羅漢聖僧、風雲龍虎、古人、全山林、花竹羽、野騾禽獸、人用、界畫樓臺、萬物獨尊、農織、雕嵌青。”
論當代中國畫的分類
當代中國畫在世界藝術領域自成體系。按其題材和表現對象,大致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界畫、花卉、瓜果、羽毛、動物、蟲魚等繪畫題材;按表現方法分,有工筆、寫意、勾繪、設色、水墨畫等技法,設色又可分為金玉、大小綠松石、無骨、潑彩、淡色、淺絳。主要利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勾、點、染、濃、淡、幹、濕、陰、陽、向、回、虛、實、疏、密、空來描繪形象和經營場所;視圖布局,視野開闊,不局限於焦點透視;按表現形式分,有壁畫、屏風、卷軸、畫冊、扇子等框架形式,輔以傳統裝裱技法。根據表現的材料和方法,可以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淡絳、工筆、寫意、線描。中國畫的形式多種多樣,有長卷(又稱手卷)和橫帷、條幅和中堂、畫冊頁和鬥方、折扇和扇上畫的團扇等。
人物畫
(1)人物畫的歷史進程;
以人物為主體的繪畫的總稱。中國人物畫歷史悠久。據記載,商周時期就有壁畫。東晉顧愷之專事人物畫,中國繪畫在世界上第壹個提出“以形寫神”的思想。唐代顏也擅長人物畫。還有吳道子,韓沃等等。為人物畫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唐朝以後畫人物畫的畫家多了,歷代都有。
徐悲鴻《泰戈爾畫像》中國人物畫是中國畫的壹大分支,出現的時間比山水畫和花鳥畫都要早。壹般可分為道教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人物畫力求把人物的性格刻畫得栩栩如生,氣韻生動,形神兼備。他生動的手法往往體現在環境、氣氛、人物、動態渲染中對人物性格的表現。所以中國畫在理論上也叫“傳神”。歷代著名的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唐代的《文遠圖》、五代南唐顧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的《魏墨》、南宋的《采薇圖》、李白興的《吟圖》、元代梁楷的《楊竹溪》。到了近代,強調“師法”,吸收西方技法,在造型和色彩分配上有所發展。
(2)肖像與人物畫的表現:
要想畫好人物畫,不僅要繼承傳統,還要了解和研究人物的基本造型、比例、解剖結構和人體運動的變化規律,從而準確地塑造和表現人物的造型和精神。表現人物的方式有幾種,各有千秋,如:線描、交叉填充、潑墨、交叉染色等。
風景畫
(1)山水畫的歷史進程;
以山水自然風光為主體的繪畫。山水畫(俗稱山水畫、山水畫或水墨畫)是壹門歷史悠久的專門藝術學科。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逐漸發展,但仍依附於人物畫,多以人物畫為背景。獨立始於隋唐,如詹子謙的彩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五代北宋時期,山水畫出現了眾多的作者,如郝靜、管同、李成、董源、巨然、範寬、徐道寧、嚴文貴、宋滌、王詵、米芾、米友仁等,青綠山水畫達到了壹個高峰。自唐代以來,每個時期都有著名的畫家,他們專門研究山水畫。雖然他們的人生經歷、品質、學校、方法不同;但大家都可以用筆墨、用色、用技巧,靈活操作,細致描繪,這就是自然風光之美,歡天喜地的躍上紙面,買壹樣,雄偉典雅。元代山水畫趨於寫意,以虛為實,重在筆墨神韻,開創壹種新的風格;明清及近代,不斷發展,面貌煥然壹新。表演中要註意業務立場和意境。傳統的方法有水墨畫、綠松石、金碧輝煌、無骨、淺絳、淡色等。
(2)山水畫的構圖:
山水畫的構圖包括:山、水、石、樹、宅、屋、梯田、船、橋、風、雨、陰、晴、雪、太陽、雲、霧,春夏秋冬的氣候特征。
(3)山水畫的主要代表人物:
◆綠色景觀
壹種山水畫。以礦物石青和石綠為主色調的山水畫。有大綠松石和小綠松石。前者勾多,筆畫少,著色性強,裝飾性強;後者是以水墨的淺色為主。清代張庚說:“畫與畫,自古皆彩青。”元代東塘說:“李思訓畫山水,以金玉映之,為家法。”南宋時期,有兩個趙王朝(伯居、伯君),以青綠山水著稱。中國的山水畫首先是彩畫,其次是水墨畫。色碼畫中,先有重色,後有淡色。
◆淡深紅色風景
蔡淺絳山水畫是山水畫的壹種。在水墨勾染的基礎上,鋪設以赭石為主色調的淺色山水畫。《芥子園傳》說:“黃如玉石面,色以赭石為佳,施之淺,有時用赭石筆勾勒。王孟頫以赭石、藤黃畫山水,其山似松草畫,再以赭石出,有時不著色,只用赭石畫山水中的人臉、松皮。”這種設色特色始於五代東元,盛於元代黃,又稱“吳莊”景觀。
◆金碧景觀
中國繪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青。凡是以這三種顏料為主色調的山水畫,都叫“金藍山水”,比“綠山水”多了泥土和黃金。泥金壹般用於勾染山形輪廓、石紋、斜坡、沙嘴、彩霞、宮殿、亭臺樓閣等建築。但明代唐的《畫事略論》持另壹種觀點:“蓋金玉者:石為青,即青綠山水也。後人不重視,但泥金被稱為金筆山水。丈夫以金銀之名,真是可笑!”
中國毛筆繪畫
壹種中國畫。指純水墨作的畫。有三個基本要素:簡單、象征和自然。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清及近代繼續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水墨畫的功能。“墨即色”,指的是墨的濃淡變化是顏色的層次變化,“墨即彩”,指的是可以用多層次的墨色度來代替多彩的顏色。北宋沈括《圖宋》雲:“江南東原傳至巨然,淡墨淡青為壹。”也就是水墨畫。唐宋人用濕筆畫山水,有“水昏墨印”之效。元代人開始使用幹筆,墨色變化較多,有“同時出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提出“水墨畫為上”,後人紛紛效仿。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壹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宮廷裝飾畫
簡稱“院體”、“院畫”,是中國畫的壹種。壹般指宋代翰林畫院及其後期宮廷畫師的畫作。也有專指南宋畫院的作品,或泛指模仿南宋畫院風格的非宮廷畫師。這類作品主要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和宗教內容為主,以適應朝廷的需要。他們講究法度,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因為時代不同,畫家專長不同,所以他們的繪畫風格也不同,各有特色。魯迅先生說:“宋的院體畫要放棄柔弱溫婉,細致入微的方面是可取的。”以張權、江宏偉、賈廣健、趙北新、回宇為代表的現代中青年畫家為現代學院繪畫的發展做出了壹定的貢獻。
文人繪畫
又稱“師傅畫”。壹種中國畫。泛指中國封建社會文人墨客所作的畫。與宮廷畫院的民間畫師和專業畫師的繪畫不同,北宋蘇軾提出“文人畫”,明代董其昌推崇“文人畫”,以王維為創始人,是南宗的始祖(見《南北宗》)。但在舊時代,它常常被用來擡高文人階層的繪畫藝術,輕視民間畫家和機構畫家。唐代張彥遠曾在《歷代名畫筆記》中說:“自古善畫者,不衣冠飄逸,而優於他人,非顏所能及。”這句話影響深遠。現代陳衡恪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識、才情、思想,有了這四個要素,就可以完善。”通常“文人畫”以山水、花鳥、梅花、竹、菊、木石等為題材。,從而表達“精神上的精神”或個人的野心,有時也包含著對民族的壓迫的感情或對腐朽政治的怨恨。他們推崇“士氣”和“壹品”,崇尚藻趣,講求筆墨趣味,擺脫雷同,強調神韻,非常重視文學書法的修養和繪畫意境的創造。姚茫父的《中國文人畫學序》曾有很高的評價:“唐王祐成(魏)助詩入畫,然後由筆生趣,法隨意變。不必說宮商,山山皆韻,義不必比繁華。”歷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和水墨畫、寫意等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漫畫;喜劇演員
水墨畫在立意上具有漫畫的特點,題材廣泛,有諷刺的,也有贊美的,但使用了中國傳統的水墨畫技法,同時又不失典雅。與普通漫畫相比,水墨漫畫更具觀賞價值。它的出現擴大了漫畫的表現形式、觀賞領域和品種。中國水墨漫畫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作者,如豐子愷、華、、韓愈、方成、、畢克觀、、姜文炳、何偉、常鐵軍、、白山城等人,也湧現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
花鳥畫
(1)花鳥畫的歷史進程
魏晉南北朝以前,花鳥作為中國藝術的對象,總是以圖案和裝飾的形式出現在陶器和青銅器上。在當時,花鳥和壹些動物具有神秘的意義和復雜的社會含義。人們把它描繪成藝術範圍內的壹種表達,而是通過它們來傳達社會的信仰和君主的意誌,藝術的形式只是從屬於內容的需要。
早期人類對花鳥的關註是花鳥畫的溫床。據史料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許多獨立的花鳥畫,如顧愷之的《雁水鳥圖》、施道碩的《鵝圖》、陸探微的《半鵝圖》、顧的《蟬雀圖》、錢媛的《蒼梧圖》、丁光的《蟬雀圖》、蕭藝的《鹿圖》等。雖然現在看不到這些原作,但從其他人物畫的背景可以知道,當時的花鳥畫已經有了相當高的水平,比如顧愷之的《洛神賦》中的鳥。
墨僧寫意花鳥畫這個時期畫的花鳥比較多,因為往往和神話有關,有的甚至是神話中的主角。比如玉兔,太陽裏的太陽,月宮裏的蛤蟆,還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代表四個方向。總的來說,花鳥畫在唐代成為壹個獨立的分支,屬於花鳥範疇的鞍馬在這壹時期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現在,韓幹的《趙曄白》、韓寒的《五牛圖》和的《半牛圖》都表明這壹題材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曹巴、陳洪的鞍馬,馮紹正畫的鷹,薛基畫的鶴,魏延畫的龍,邊鸞、滕長友、刁光銀畫的花鳥,孫偉畫的松竹,不僅陣容強大,而且各有佳作。比如雪霽畫鶴,杜甫寫詩稱贊:“龔雪十壹只鶴都寫青田鎮。畫了很久的顏色,蒼白卻依然出塵。意氣風發而興趣盎然,坦蕩坦誠如長人。”
(2)花鳥畫的畫法
花鳥畫的畫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工筆花鳥畫;寫意花鳥。昆蟲也可以分為工作和寫作。表現方法有:線描(又稱雙鉤)、素描、填充、去骨、潑墨等。他像山川壹樣,源遠流長。花鳥畫的學習步驟無非就是臨摹、寫生、創作。主題有:竹、蘭、梅、菊、牡丹、荷花等。鳥類有:雞、鵝、鴨、鶴、杜鵑、翠鳥、喜鵲、鷹;昆蟲包括鸚鵡、蝴蝶、鳳凰、蜻蜓和蟬,雜項昆蟲包括蛞蝓、蟋蟀、螞蟻、蝸牛和蜘蛛。
新文人畫
新文人畫,或稱“中國的新文人畫”,是指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藝術界出現的壹種文化現象。
從65438年到0996年,北京畫家邊平山在邊平山先生的“平山書屋”裏,經常和福州畫家王和平、河北畫家北瑜見面聊天。因為在藝術見解和追求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萌發了開展中國畫聯展的想法。後來與南京畫家王孟奇、方駿商定,由天津畫家霍春陽在天津美術學院展覽館舉辦這次展覽,這就是“新文人畫”的開始。
後來,朱新建、劉二剛、王勇、徐樂樂、朱道平、陳平、田黎明、江宏偉等全國各地的畫家紛紛響應,加入進來,成為在全國很有影響的文化現象。“新文人畫”、“85新潮”、“明星藝術展”成為八九十年代中國美術史上輝煌的壹頁。
[編輯本段]中國畫的特點
造型特點和表現方法
中國畫在觀察理解、形象塑造、表現技法等方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哲學和美學。在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上,采用以小見大、以小見大的方法,在活動中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直接參與事物,而不是局部亮相或局限於某壹固定點。它滲透到人們的社會意識中,從而使繪畫具有了“孤獨千年,學畫”的認知功能和“以惡警示世界,以善昭示未來”的教育功能。即使是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事物,在人們的觀察、理解和表現中,也是有意識地與人們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感受聯系在壹起的。他們借景抒情,托物抒懷,體現了中國“天人合壹”的理念。
中國畫講究立意,講究立意寫作和形象思維,講究主客觀藝術形象的統壹。造型不局限於表面的相似,而是強調“美在相似與相異之間”和“相異”。它的形象塑造旨在傳達對象的表情和情感以及畫家的主觀感受。所以我們可以舍棄那些不本質的或者和形象特征聯系不大的部分,那些能體現五官的部分可以通過誇張甚至變形來刻畫。
在構圖上,中國畫強調管理。它不是以固定的空間或時間為基礎,而是以靈活的方式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根據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作規律,將不同時空的物體重新組合,在畫家心目中構建壹個時空境界。於是,雨雪、四季、古今人物都能出現在同壹幅畫中。所以在透視上,不局限於焦點透視,而是采用多點或分散透視,上下或左右移動,前後移動,觀物取景,管理構圖,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同時,在壹幅畫的構圖中,要註意虛實對比,強調“疏而易動”、“密不透風”,虛中有實,實中有實。中國畫,以其獨特的筆墨技巧,以物象和表現感情的手段,以點、線、面的形式描繪物象的形態、骨骼、肌理、明暗和情態神韻。這裏的筆墨既是壹種對象,壹種表現感情的技巧,也是壹種對象的載體。同時又是意味深長的形式,其痕跡體現了中國書法的意趣,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因為不是很像物體的表面,國畫可以用全黑水墨,也可以用色彩或墨色組合來描繪物體。後來水墨比重越大,現在甚至有人把中國畫叫做水墨畫。所用的墨分五色,以調節水量、筆畫的快慢和長短的不同,導致了筆墨技巧的千變萬化和明暗色調的豐富多變。同時,墨也可以與色結合,但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形成了墨色互補的多樣性。而在以色彩為主的中國畫中,強調“隨類設色”的重點是對象的固有色彩,光源和環境色彩並不重要,壹般不予考慮。但是對於壹些特殊的需求,有時候我們可以大膽的使用壹些誇張或者假設的顏色。中國畫,尤其是文人畫,在創作上強調書畫同源,註重畫家的個人品格和修養。強調詩、書、畫、印在具體作品中的有機結合,通過在畫面上寫詩、題跋來表達畫家對社會、生活、藝術的理解,不僅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也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