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據全國解放後的新形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地主的土地被沒收,分配給無地或少地耕種的農民。同時給了地主應得的份額,讓他們自己種田,自立自強,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發展了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了道路。規定了土地的沒收、征用和分配的原則和方法。
1952 65438+10月1中國發行了壹套4枚土地改革郵票。
土地改革法把過去征收富農多余土地和財產的政策,改為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護中農和小佃農,穩定民族資產階級,便於生產的早日恢復和發展。
土改法頒布後,在31萬人口的新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是有計劃、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的。近3億無地農民得到了7億畝土地和大量農具、牲畜和房屋。還免除了地主每年約350億斤的糧租。從65438年到0950年,藝術家朱宣鹹的作品《爭土改法》非常生動地記錄了那個特定時代的歷史場景。在土地改革運動中,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基本上正確地貫徹和執行了黨的土地改革路線和政策。1952年冬,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和臺灣省省外,土地改革任務基本完成。1959年,西藏開始了以土地改革為中心的民主改革。農民真正解放了。
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於公元前475年的戰國時期)被徹底摧毀,地主階級也被消滅了。1949後,我國確立了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憲法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這就形成了舊的國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點,壹是土地無償使用,二是無限使用,三是不允許轉讓。由於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沒有分開處理,無償占用土地,亂占濫占的情況屢禁不止,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
由於黨和國家在解放區率先實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人民的勞動積極性被極大地激發了。1948的冬天,陳毅寫道:“幾十萬農民工過不去。駿馬高車送糧,隨軍運糧東西,前線有功。”改革開放前,我國城鎮國有土地實行單壹的行政劃撥制度。國家無償、無限期地向土地使用者提供土地使用權,土地使用權不得在土地使用者之間轉讓。
從65438年到0979年,我國開始以場地使用權作為出資設立中外合資企業或向中外合資企業收取場地使用權。土地使用權可以作為中方合營者的投資股本。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開始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主要在兩個方面。第壹,改革土地管理制度。1986年,國家通過土地管理法,成立國家土地管理局。二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將土地的使用權與所有權分離,變過去的無償、無限期使用為有償、有限使用,使其真正按照其商品屬性進入市場。從65438到0982,深圳特區開始根據城市土地等級的不同收取不同標準的使用費。
1987年4月,國務院提出土地使用權可以有償轉讓。同年9月,深圳率先試行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出讓了壹塊5000多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期限為50年,拉開了國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11國務院批準國家土地管理局等部門的報告,決定在深圳、上海、天津、廣州、廈門、福州開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試點。65438年2月,深圳公開拍賣壹塊國有土地使用權。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土地拍賣。
根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的原則,國家通過拍賣、招標、協議等方式,將土地使用權以壹定的價格、期限和用途授予使用者,出讓後的土地可以轉讓、出租、抵押。這是我國土地使用制度的壹次根本性改革,打破了長期以來土地自由、不確定、不流動和單壹的行政手段配置制度,開創了以市場手段配置土地的新體制。
1987年,我國開始進行土地估價試點,先後頒布了《城鎮土地定級條例(試行)》和《城鎮土地估價條例(試行)》。
65438-0988國務院決定在全國城鎮征收土地使用費(稅)。同時開始試行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定期轉讓土地使用權。同年4月,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壹次會議修改了1982號憲法的有關規定,刪除了土地不得出租的規定,規定“土地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規定轉讓”。65438年2月,土地管理法修正案通過,規定“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出讓、轉讓、出租、抵押。從65438到0988,全國各城市都成立了房地產交易所,專業銀行都成立了房地產信貸部。
同年,集體土地使用制度進行了改革。3月,山東省率先在德州地區試行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方式。臨朐縣作為試點,規定農民宅基地達到規定標準,每年每平方米收取5分錢。超標自建房屋的,每年每平方米收取5分錢,壹次性罰款。超過30平方米標準的,每平方米罰款4元;超出標準30平方米以上的,每平方米罰款8元。此後,山東省的經驗在河北、湖北、江蘇、上海等省市試行。
1990 1、國務院批轉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在全國推開這項工作。截至1991年底,28個省市區的1萬多個鄉鎮和1400多個縣(市)實行了宅基地有償使用。此外,江蘇省南通市還率先從1987開始試行鄉鎮企業土地有償使用。到1992年4月,全國已有140多個縣(市)陸續試行。
1990年5月,國務院允許許多外商進入內地房地產市場,並頒布了《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外商投資開發經營成片土地管理暫行辦法》及相關文件,這標誌著中國土地市場走上了法制化軌道,從而推動了全國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
1992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經濟體制改革和土地市場培育的進程。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作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了規範和發展土地市場的內容和要求。通過市場配置土地的範圍不斷擴大,實行土地使用權有償、有期限出讓的做法已推廣到全國各地。特別是在經濟特區和壹些沿海開放城市,建設用地已基本納入新制度的軌道。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壹項基礎性工作。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土地市場體系。
這個土地市場是公開、公正、公平、規範、有序的土地市場體系,應當包括:有效的資源配置體系,在國家宏觀調控下,通過市場優化配置土地資源;正常的價格體系,建立土地使用權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健全的法律制度使市場行為規範有序;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體現清晰的產權關系,並通過使用租金、稅費進行有效調節;完善中介服務體系促進土地市場發展。
企業使用土地按年或分期支付租金。實行年租制,租期可長可短,期滿可續租。實行年租後,承租人對土地的處分權受到壹定限制:土地不得轉讓、轉租、抵押。對於資金困難的企業,允許將部分土地使用權轉租、抵押或投資,但不能超過與國家的租賃期限,且必須每年繳納地租。
到8月底,1994,600多個鎮完成了土地定級和基準地價評估工作。同時,根據《土地資產評估管理條例》,廣泛開展了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出租、抵押、入股等地價評估工作。全國建立了500多家政府批準的土地估價機構,3500多人取得了土地估價師資格。
1995年7月,國家土地管理局頒布《國有土地使用權協議出讓最低價確定辦法》,對培育和發展土地市場提出八點要求,主要是強化國家對出讓土地使用權的壟斷,堅持統壹規劃、統壹征地、統壹管理、集體討論、政府“壹支筆”批地;進壹步擴大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範圍,規範出讓方式;逐步將經營性劃撥土地使用權轉為有償使用。
1997年9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劃出24萬畝農村國有土地,公開吸引境外客商投資開發,這是我國農村國有土地首次向外商開放。這部分土地位於天山北麓的烏蘇、昌吉等縣市,是全國著名的糧棉高產區。另有654.38+萬畝土地可供投資者選擇,其中耕地占654.38+0/5,其余為宜農荒地。
三中全會推出了新的“土地改革”。中國的改革從30年前的農村開始,高層從農村部署新壹輪改革。這也被視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壹種有意義的方式。十七屆三中全會將系統地
適度規模經營。
以多種形式流轉農地承包經營權的做法,或者說是初步的試驗,幾年前就在浙江、成都、重慶等省市開始了。之後,在河南焦作沁陽舉行的農村土地“拍賣”,
也開啟了土地“競價”流轉的先河。
胡錦濤總書記9月10在河南考察時對農民說,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規模經濟,是壹條切實可行的路子。
9月30日,胡錦濤在安徽考察時告訴農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不僅要使現有的土地承包關系長期保持穩定不變,還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同時,根據農民意願,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