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1月)的冬天,是中國皇帝朱翊鈞最後的平靜。
例行的致敬還在繼續。在所有的奢侈品中,壹個偉大的通用地理地圖是驚人的。皇帝視地圖為奇戲,當即下令用絹帛繡成,裱在六個屏風上收藏。送這份禮物的人是意大利天主教神父利瑪竇。
歷史總是有意義的。萬歷皇帝目睹世界地圖後的第二個月,東印度公司的商船第壹次駛向印度。經過數百年的“大航海探險”,歐洲文明已經為世人所熟知,大規模的商業擴張正在加速。
在這張長65,438+02英尺、寬6英尺並帶有經緯線的地圖上,中國被投影在太平洋的西北部,靠近世界的中心——這壹安排花了利瑪竇65,438+00年。
利瑪竇在1583年到達廣東肇慶時,隨身攜帶的地圖全部是歐洲標準的亞伯拉罕·奧特柳斯投影版,其中中國和東亞在“遠東”。在這張地圖上,除了澳大利亞,其他的原型都和現代地圖差不多。
為了在中國立足,利瑪竇假扮“天竺客”,頻繁向中國南方官員贈送地圖、西洋鐘表等物件。“學者型”官員李之藻與利瑪竇走得很近,逐漸成為李向上攀附的貴人。
當李第壹次看到世界地圖時,他很震驚,並給利瑪竇壹個建議:把中國移到地圖的中心。
這無疑更符合時代。中國大部分官僚的“天下印象”源於西晉的裴秀和唐代的賈丹。他們編制的“華”是自制“世界地圖”的藍本。
在宋代留下的華夷圖墨線拓片中,90%的地圖是中國的版圖,長城以南,而世界其他夷國則以文字的形式鑲嵌在四面的空白處。主要國家的名稱和註釋都來源於《山海經》。大部分是中國的範邦公國。
此後,雖然明朝宦官鄭和七下西洋,但帶回的“地圖”只是記錄航線周圍地貌的長卷,不足以拼出壹幅有方位感的陸海概貌,也沒有激發王朝對海洋的好奇心。
鄭和之後,國門逐漸關閉,以中國為世界中心的思想更加堅定。“中國的世界地圖背後是壹個龐大的朝貢體系。”美國萊斯大學歷史學教授理查德·史密斯總結道。李約瑟和費正清的研究中也提到了這個結論。
已過中年的利瑪竇此時極其渴望合法留在中國。他修改手稿,盡可能迎合“內公假說”:把中國移到地圖中心的西北方,用中國人熟悉的文字翻譯世界地名。李復制了數百張地圖,分發給各級官員。這些努力終於讓他得到了定居北京的聖旨。
萬歷皇帝沒有在地圖上留下更多的註釋。在1608,他點了12份要抄。但是在政府內外,利瑪竇受到了嚴厲的批評。(註:也有資料認為萬歷皇帝在1608年第壹次見到《大通用地理圖》,在1601年見到了它的草創前身。)
以學者魏軍為代表的壹批人說這是“惑人”。他覺得最難以理解的是,地圖讓中國偏離了“世界中心”。魏的觀點還被作為壹種“主流評價”收錄在《明史》中。
另壹個奇怪的反駁是利瑪竇偽造了“海洋”來掩蓋西方對中原的軍事威脅。他們中的壹些人認為西部靠近福建或廣東。
某種程度上,這種“荒謬的警惕”真的太少了。
二、槍械啟蒙的“世界”
239年後,“真實世界”來了。
在《大環球地理圖》的西北角,利瑪竇親自把壹個大島翻譯成“”,並補充說“裏面沒有毒蛇等昆蟲,帶到別處的,到了那裏也沒有毒”。
1840年,這個地方被翻譯成“英語”,像洪水猛獸壹樣把它推到了清朝的門戶。清軍將領大多還對戰爭對手壹無所知,廣州出現了“以糞殺鬼”的戰術。
這是壹部“錯位”的歷史。自利瑪竇以來,中國地圖越來越精美,但我們對世界的了解仍然很少。對於中華文明來說,這種“錯位”讓她吃了不少苦頭,最終從“壹統天下”變成了“壹國”。
自清朝康熙年間開始,利用傳教士引進的經緯網和投影等手段編制中國地圖。其中最著名的《帝都全景圖》完成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這幅地圖測繪的詳細程度超過了歐洲100的水平。
帝國世代鍛造,擴張的政權因為戰爭指揮的需要和領土變更的經驗,更喜歡地圖。“千古壹帝”在親征中總是帶著“測量員”。用了10年,康熙終於看到了家族晚年的成就。
“可惜的是,這幅地圖以及雍正年間的後續補充,在中國只能在皇室流傳,普通百姓和普通知識分子是看不到的。”復旦大學教授葛說。然而,這張地圖在歐洲流傳甚廣,甚至進入市場,使得許多歐洲商人比中國民間更了解這片大陸。
同時,“天下”的地圖是康熙的寵臣費迪南德·南懷仁於1674年書寫的世界地圖《坤輿全圖》。比利時傳教士寫道,世界上有四個由兩個扁平球體組成的怪物。
雖然制圖技術更加精確,但“中國的地圖仍然大多是內斂的”。按照Cordell Yee在《世界制圖史》中的說法,中國的地圖壹直是對內部權力文化和行政管理的潛意識關註。
國家被炸開後的第二年(1841),被貶伊犁的“見世面第壹人”林則徐寫下了《四國誌》。受此啟發,魏源,林的好朋友,兩年後寫了《海圖》,接著是的《瀛寰傳》。
這三本書都有豐富的外國歷史和地理插圖。用魏源的話來說,目的是“學洋人,以制洋人”。徐繼畬的《瀛寰之略》展現了這些先驅者的“矛盾心態”。
福建官督徐與歐洲人合作,編纂了大量歐洲地圖,“把中國還到了遠東”,並對西方地圖資料的準確性大加贊賞。他認為,西方人駕帆船遊遍了大洋,他們的地圖是可靠的。但同時又公開表示“壹切起源於中國”,並接著說外國人就像“狗和羊”。在洋務運動中,為了挽留余,,朝廷設立了外國史地資料翻譯局。
類似的“交流”影響了壹部分中國人。其中壹名考生梁啟超在考完試從北京經上海回家的路上買了壹本《瀛寰誌略》,這才知道世界上有五大洲。
此後,壹幅具有代表性的“地圖”(實際上是壹幅漫畫)就是1898年繪制的“現狀圖”:神州大地鳥獸遍布。熊代表沙俄,虎代表英國,腸代表德國,蛙代表法國,鷹代表美國,孫代表日本。(註:腸子是否代表德國,學術界有爭議。)
1903年,光緒皇帝按照未分割的疆域出版了帝國王朝統壹地圖。同年,壹個以“驅逐韃靼,恢復中華”為口號的革命幫派印制了壹張民國行省圖,其中只畫了漢人經常居住的18個行省。從這個名為會的組織中,孫中山和國民黨中國革命應運而生。
阿諾德·湯因比(Arnold toynbee)的妙語在這裏或許很貼切:“沒有挑戰,就不會有文明和創造力的火花”。
第三,民族話語的“世界”
在過去的60年裏,地圖在國家話語中偶爾會被回避。
西方地圖學及其科學體系逐漸紮根,中國在經歷了引入內陸的世界大戰和國際體系的幾次變革後,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地理特點和世界的大致情況。
“* *與國”開頭,地圖也包含在響亮的革命號角中。在1958官方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16世界地圖集》序言中,以“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更強”為開頭,以“東風壓倒西風”為結尾。
這個地圖集是以蘇聯的世界地圖集為藍本,前面基本列出了“東方集團”和“第三世界”,區劃圖更詳細。“東方集團”的大多數國家也被塗上了暖色。
這本地圖集是中國地圖出版社最具歷史意義的產品之壹。至今已出版四版,後分別於1972、1990、2004年修訂再版。除1972外,因特殊原因未寫“序言”,後期版本淡化政治色彩。
現在出版社的主要任務是開發細分市場和電子產品。“市場是現在最重要的因素,”該機構副總編輯祎凡說。
不變的是利瑪竇傳世的《中國位置》,這是中國唯壹出版的世界地圖。伴隨著全球壹體化的迷人“神話”,刻板的地圖管制受到質疑。
2000年,壹位名叫郝的研究員提到“中國應歸還遠東”,因為“利瑪竇過去的計劃是為了迎合中國官員的傲慢”。
郝的建議沒有被正式采納。隨後幾年,他又做了壹套“系統化的世界地圖”,分別從東南西北四個半球的視角繪制,以表達“中國應該有更多樣的世界視野”。
“很多反對者都是專業權威或者主管部門的負責人,但是他們的反對意見並不是基於地圖和測繪本身,這就相當耐人尋味了。”葛·熊健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寫道。
新中國的地圖變化更多體現在國界的調整上。
“中國古代沒有世界性的地理概念,而是把整個世界放在壹個想象的朝貢體系中。中國沒有很強的邊界觀念,對外戰爭大多不以擴張領土為目的。”復旦大學教授沈丁立說。沈丁立說,在領土爭端中,“傳統的和諧理念和現代的地理平衡手段是統壹的”。
1950年代的壹些爭端使邊界問題重新回到外交議程。1960《中緬邊界條約》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鄰國締結的第壹個邊界條約。
1960年代,以《中緬邊界協定》為基礎,成功簽訂了中尼(波爾)、中巴(吉爾吉斯斯坦)、中蒙、中阿(富漢)等邊界協定,中朝邊界也在此期間劃定。
此後,由於壹些邊界沖突和國內問題,中蘇(俄)、中印、中越的邊界問題在新世紀依然存在。如今,中俄、中印邊界已基本劃定。盡管中印兩國都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但雙方的談判框架壹直基本穩定。“雖然最近南海地區的新聞增多了,但是以合作的方式解決還是主流。”沈丁立說。
中國重新回到世界重要力量的行列已經成為事實。"未來的主要重點應該是內部體制改革."沈丁立說。
當前的世界地圖
目前世界上有兩種世界地圖。壹種是以大西洋子午線為分界線的太平洋格局世界地圖,也可稱為“太平洋世界地圖”,完整表達了太平洋周邊的地理關系,將大西洋劃分在地圖的兩側;另壹種是以太平洋子午線為分界線的大西洋格局世界地圖,也可稱為“大西洋版世界地圖”。它完整地表達了環大西洋的地理關系,並在地圖的兩側劃分了太平洋。
這兩個版本的世界地圖之所以成為世界範圍的版本,就在於它們在編制世界地圖時遵循了兩個重要的原則,即不割或少割土地的原則和用整個15經緯線劃分地圖的原則。
在世界地圖的表示中,更重要的壹點是選擇中央經線,中央經線既是投影在地圖上的中心線,也是投影的對稱軸。在世界地圖上表示整個球體的元素,相當於把球體向壹個方向切開,展開。中央經線選定後,其對應的距離為180的面也相應選定,這條切割線就是地圖的邊緣。因此,在選取中央經線時,既要考慮到要表達的重要內容分布在中央經線附近,以盡量減少其變形,又要考慮到相應的切割線不切割或盡量少切割土地,以免在地圖兩側分割出大片土地,影響閱讀效果和地圖的整體美觀。
“太平洋世界地圖”往往以西經30°為切割線;“大西洋世界地圖”通常以經度180為切割線。當然,如果以經度170為切割線,地圖上的土地根本無法切割,這符合編制世界地圖的第壹原則,但會難以表達時區,因為世界時區是按照經度15劃分的。
縱觀世界的地理分布,毫無疑問,國際上通行的“太平洋版世界地圖”和“大西洋版世界地圖”,它們分別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切割線,堪稱黃金分割線。這也是他們通過的關鍵。
交通代表了壹種流行趨勢,壹種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對於地球本身的客觀描述,地圖的表現形式不僅取決於人們對地球的認識,還取決於人們的價值取向和價值選擇。當今的世界地圖表現形式多樣,常用的地圖投影有二三十種。每個國家在繪制世界地圖時,都盡量把自己的國家放在更加突出、易於充分可視化本國地理環境的中心位置,以方便使用,充分體現了“以我為主”、“以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中國目前的世界地圖是國際通行的“太平洋版世界地圖”模式,以東經150為中央經度,西經30為左右經度,充分表達了太平洋周邊的地理關系,增加了更多的技術考慮。事實上,如果選擇東經105作為中央經線,中國將位於中間,但那樣的話,美洲大陸將被分割在地圖的兩側。為了保持世界各大洲的完整性,目前中國在左、日本在中的地圖配置更好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