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鬥雞娃在文廟門前開白浪花彩擴店。彩擴店的廣告與眾不同——主體廣告畫面,是壹個千嬌百媚的女人脖子上栽著壹個笑嘻了的鬥雞娃頭像,還掛著壹臺比人頭還大的尼康相機,雙手呈V字形。
主體畫面之下,是鬥雞娃柯達快速彩色沖擴店和富士影像服務部的照片,鬥雞娃公然腳踏兩只船,氣勢不壹般。如此誇張和創意的廣告,開張就成為旌城熱點。
安縣擦皮鞋的殘疾人王情國,身高僅1.1米。鬥雞娃在安縣羅浮山溫泉見到王情國後,把王情國帶到了德陽,重新取名“蟈蟈娃”。在彩擴店門口給他撐了壹把大傘,擺了擦鞋的行頭。
鬥雞娃的朋友丁大還給撰寫了廣告語:“我叫蟈蟈娃,身高二尺八,今年二十三,寸丁莫笑罵;擦鞋為養母,深深謝大家。”——廣告壹出,蟈蟈娃攤子前擦鞋的人排起長隊。
擦鞋這事不能幹壹輩子,鬥雞娃後來又把蟈蟈娃改頭換面,變成了彩擴店門前的袖珍保安,穿著童裝制服,掛著假警棍,路人看著都笑,覺得有意思。全城人都知道了鬥雞娃彩擴店的蟈蟈娃。
如今,蟈蟈娃在廣東幹起了比擦皮鞋當“保安”好玩得多的工作。
鬥雞娃的白浪花幹洗店堪稱旌城首家。隆重非凡的開業剪彩儀式主嘉賓,不是政界要員,不是商賈大亨,不是文藝名流,而是,這座城市最普通又最值得尊敬的人——鬥雞娃的老母親。
鬥雞娃本名陳實,出生羅江。鬥雞二字諧音豆雞,羅江的特產就是豆雞。鬥雞娃三個字,在四川方言中泛指那些個子不高、有小聰明、愛好調皮搗蛋的小孩或年青人。
生活中的鬥雞娃身材矮小,腦瓜聰明,嗓門奇大。常年身穿背帶褲、偏分頭,壹字胡。戴頂“瓜兒皮”(舞臺上),與眾不同,說話諺子多,張嘴要押韻,哪裏有鬥雞娃哪裏就有歡樂,所以他自取的外號“鬥雞娃”,就像長在他身上的皮壹樣。
個子不高,身體不壯,這是爹媽給的,要論幹農活,肯定不在行,當年鬥雞娃的哥哥姐姐下鄉當知青,那個苦、累,爹媽看在眼裏,疼在心裏,輪到小學畢業,爹媽堅決不讓他重蹈老路,東想法西想法,最後把陳實送進了剛剛成立的集體所有制團體——德陽曲藝團。
曲藝團當時也沒有正式招學員,鬥雞娃進去以後,成了壹名不是學員的學員,那年他十四歲。
在曲藝團幾年,只會打彈弓玩泥巴的鬥雞娃學會了吹拉彈唱。雖然到現在為止依然不識譜,但憑著當年“聽耳風”的本事,玩起器樂來,聽不出業余的感覺。
按鬥雞娃的說法,玩嘛,誰說就壹定要會識譜呢?
鬥雞娃涉獵寬泛,攝影、演戲、拉琴,樣樣精通。後來出演電影、電視劇、話劇,曾拜諧劇大師沈伐為師。
鬥雞娃曾在德陽搞了壹個百姓大舞臺,說是大舞臺,其實就是壹群搞器樂的人自己扯場子。文廟新天地門口有個小臺子,臺口拉著“百姓大舞臺”橫幅。不過平時更多的時候是晚上在南街文廟門口拉圈子,給市民免費演奏,鬥雞娃自己當導演,當主持,還兼職二胡,搞得風聲水起。
從1974年進入德陽曲藝團到1980年曲藝團解散,陳實算是學藝6年。曲藝團解散後陳實被分配到羅江文化站當堂倌,摻茶倒水吆喝跑腿,陳實說,好玩!哪好玩?吆喝好玩:“咳,張大爺的茶錢王大爺給了哈!”“王大爺的茶錢球大爺這邊付了哈!”
小個子的陳實在老茶館裏穿進躥出,嘴不停腳不住,別人看著也好玩。
茶館好玩,所以後來陳實與人合股在文廟開了家“鬥雞娃茶樓”,這是踏是了自己玩的節奏。
好玩的不只是開茶館,還有那招牌。“鬥雞娃茶樓”幾個字沒請書法家動手,陳實自己要捉刀。不過小學文化水平,想把書法的事情玩轉不那麽容易,所以“鬥雞娃”的鬥字寫成了三點,雞字半邊繁體半邊簡體,娃字又多了壹點——三個字就沒壹個寫正確了。寫成這樣本非無意,但陳實發現了居然不改,還公然對外宣稱這是省上的書法家所書,唬得壹些寫書法的壹楞壹楞的。見此情景,鬥雞娃在背後樂得打滾,連稱好玩好玩。
不少德陽人都記得,城市東郊,依山而建壹座精致小院落,名“巧窩居”。屬於這座城市第壹家私家民俗博物館,藏品不稀奇,廳堂正中壹半身老婦銅像,正是鬥雞娃尚健在的母親。
私家民俗博物館裏,木雕有大型鎏金千手觀音、明清雕花大床、家具桌椅,機械類有各式電影放映機、高射炮,陶瓷類有七層灰陶佛塔、精美民俗人物類琳瑯滿目。
鬥雞娃的座駕也特另類,要麽是壹輛兩廂富康改裝成賽車版全城拉風,經常碰的車嘴皮歪瓜裂棗;要麽是輪胎十公分大的微型摩托,滿街突突跑,甚是滑稽;後來,幹脆開壹輛房車,貼上自己的漫畫像招搖過市。
中央電視臺《鑒寶》欄目來德陽,鬥雞娃呈上壹個泥塑的“送子娘娘”求鑒定,主持人問,妳此生最大收藏是何物?答曰:四大美女!
語驚四座,專家瞪目,是哪四大?卻並非西施貂蟬,四大美女者,第壹是媽媽,第二是老婆,第三是女兒,第四是孫女。現場四圍皆笑,才曉得遇上個諧星。
如今,德陽由老工廠改造的冶軸文創園還沒正式開園,就傳出驚人消息:民間藏家鬥雞娃主動找上門來,表示將自己近30年苦心積攢的各類藏品全部裸捐給這個新興的城市文創園的美好心願。
充滿藝術氣息、年輕時尚化冶軸文創園開園在即,鬥雞娃所有的收藏,最終將回歸於社會,讓更多的人看到,達到收藏者個人的最高境界。
也許有壹天,孩子們來到文創園參觀鬥雞娃的藏品,感受這座城市跳動不息的文化脈搏。老師會告訴他們,這裏代表著這座城市裏所有追夢者的奮鬥和追求,是他們造就了城市的輝煌和興盛。
也許我們每壹個人,都是城市文化精神的塑造者和參與者。只要心中有愛和希望,我們寫下的每壹篇文章、繪就的每壹幅圖畫、隨手的每壹個善舉,都架構出這座城市獨特的氣質和精神。
1、楊輕抒《玩了壹輩子的鬥雞娃》
2、周中罡《緣聚》
3、冶軸文創園公眾號 四川壹藏家近30年藏品全部裸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