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約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山東滕州人,漢族,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墨家創始人。他曾提出“兼愛”、“互不侵犯”的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壹書傳世。墨家在當時影響很大,相比儒家。
二、墨子姓名考辨
歷史學家至今無法確定墨子的真實姓名,有如下各種說法:
1.墨子姓墨明齋。
最傳統、最流行的觀點是墨子姓墨明齋。這是魯的《春秋》、《淮南子》、《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說的。元和氏編後,明確提出墨子為孤竹君,此墨家改為墨家。這種說法也用於“新唐淑怡文誌”。
2.墨子的姓是翟吳明。
南齊的孔桂芝稱翟墨為“翟子”,元代的易士禎也附和這壹說法,認為墨子姓翟吳明。清代周亮公的《古書屋影》壹書更具體地提出:“以墨為道,今以姓為名。”認為他姓翟,改姓為名;而“墨”是壹個學派。讀晚清學者蔣瓊的《晏子》,繼承了周亮公的說法,進壹步說明認為古代確實有翟姓,但沒有莫姓,戰國時期的儒、道、名、法、陰陽、縱橫、雜、農、小說等都沒有以姓為校名,故莫應為校名。
3.翟墨是“智迪”或“鎖曼麗”的音譯,而不是壹個名字。
現代學者胡對墨子有所研究,在《為印人辯》壹文中指出,墨子既不是姓,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德”或“滿德”變調,用來稱呼不知名的外國人。
4.墨是古代刑名之壹。
現代學者錢穆《墨子傳》從墨家刑是古代刑名之壹的角度進行研究,認為古人若犯輕刑,則罰為奴工,故名墨家為囚,實為奴,而墨家壹生清貧,其道是自苦。墨子和他的弟子都是“老繭,面黑,不敢求欲”,人人都能做出“赴湯蹈火,死無所依”的樣子。這樣就叫墨。歷史上西漢淮南王英布被罰後被稱為黥布,也是壹個證明。翟確實是壹個名字,因為《墨子》和《呂春秋》中都記載了翟墨,所以經常稱之為翟。
墨子的名字雖然考不上,但是長得黑是真的。他叫:黑哥,小黑。
第四,墨子的思想
根據墨子的記載,墨子思想中有十五類綱領,即《墨子·呂文》說:“凡入國家者,必擇其事而從事之。”如果國家混亂,那麽語言就是尚賢和尚同;國家窮,語言就省著用,省著埋;如果國家充滿了聲音,那麽語言是不快樂的,也是致命的;如果國家不道德,粗魯無禮,那麽語言就敬天敬鬼;國家大事奪侵略,即愛語不攻。“其中,兼愛和互不侵犯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愛與攻。所謂兼愛,就是平等博愛。墨子要求君主、大臣、父子、兄弟在平等的基礎上相親相愛。“愛人若愛己”,墨子認為,強對弱、富對貧、貴賤傲慢的現象,是因為全世界的人都不相愛而造成的。
2田誌明幽靈。崇尚鬼神是墨子思想的壹大特色。墨子認為天有誌向——愛天下所有的人。因為“人不分年齡貴賤,都只是天庭的大臣”,“天庭深愛人民”,君主違背天意,就會受到天庭的懲罰,反之,就會受到天庭的獎勵。墨子不僅相信鬼神存在,而且特別認為他們會對地球上的君主或貴族進行賞善懲惡。墨子宗教哲學中的天賦人權和制約君主思想是墨子哲學中的亮點之壹。
③尚同商縣。尚同要求人民和天子步調壹致,團結壹致,實行正義的政治。聖賢包括選聖賢為官的和選聖賢為帝的。墨子認為,君主必須選舉國家的賢人,人民在公共行政上應該服從君主。墨子請上面了解情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獎善懲惡。墨子要求君主啟用尚賢,即任用賢者,革除腐敗者。墨子非常重視尚賢,認為尚賢是政治的根本。他特別反對君主利用骨肉至親,而對於聖人則不計較出身,提出了“官無常貴,民無終基”的觀點。
(4)儉葬。節儉是墨家非常強調的壹個觀點。他們抨擊君主和貴族的鋪張浪費,尤其反對儒家所看重的長喪重葬的習俗。人們認為君主和貴族應該像古代的大禹壹樣過著清廉節儉的生活。墨子要求墨家在這方面進行實踐。
哲學和政治思想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在認識論方面。他把“耳目之真”的直接感覺體驗作為理解的唯壹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存在與否應該基於每個人的所見所聞,而不是個人的想象。墨子從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經驗主義出發,提出了檢驗知識真假的標準,即三表:“知識的起源在於古聖君之事”,“人民耳目之真在下處察”,“棄(興)刑政,察民利在國”。墨子將“事”、“實”、“利”融為壹體,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準繩,力圖消除個人主觀偏見。在名實關系上,他提出了“不以名取之,以名取之”的命題,主張以實取名。墨子強調感官經驗真實性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嘗鬼神之物,聞其聲”為由,斷定有鬼神。但墨子並沒有忽視理性知識的作用,墨家創造了中國第壹個邏輯思想體系。
壹種觀點認為,墨子的世界觀存在深刻的內在矛盾。他壹方面強調“非命”和“尊力”,認為決定人的不同經歷的不是“命”,而是“力”。另壹方面,墨子肯定了“天之”和“鬼”的作用。他把“天”描述成壹個有意誌的人格神,宣揚“順從神的意誌者”,“必有賞賜”。“違背上帝意誌的人”將受到懲罰。他認為“相親相愛,互惠互利”就是“順從天意”,“反惡相偷”就是“違背天意”。但另壹種觀點認為,“非天命”、“誌”體現了墨子“天人之辯”的強烈思維張力。在墨子的宗教哲學中,誌向愛壹切但不控制命運,天道酬勤,天道喜歡自強不息的人。
在政治上,墨子提出了“兼愛”、“互不侵犯”、“尚賢”、“尚同”、“儉用”、“儉葬”、“非樂”等思想。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是“與眾不同”,“不攻自破”是他的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相親相愛,互惠互利”,社會上就不會有國與國之間的欺淩、傲慢、無知和相互攻擊。他尖銳地揭露和批判了統治者發動的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和普通風俗習慣中的奢侈享樂。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民不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到各級酋長,都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來充當;人民和皇帝應該服從天意,發揚博愛,實行正義的政治。否則就是違法的。這就是“共享天下”的意義。
邏輯思維
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創者之壹。他有意識地廣泛使用邏輯推理的方法來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和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壹次提出了論證、範疇、理由等邏輯概念。並且要求把辯論作為壹種專門知識來學習。墨子的“辯”雖然指的是辯論技術,但它是建立在知類(事之類)知理(根據和理由)的基礎上的,所以屬於邏輯類比或論證的範疇。墨子所說的“三形態”不僅僅是言論的思想標準,還包含著說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用類比來揭露敵人的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發展了重視邏輯的傳統,後期墨家建立了中國古代邏輯的第壹個體系。
【編輯本段】五、墨子作品
墨子是《墨子》的作者。
《墨子》分為兩部分:壹部分記錄墨子的言行,闡述墨子的思想,主要反映早期墨家的思想;另壹部分,尚敬、夏靜、經說上、經說下、大曲、小曲,壹般稱為《墨辯》或《莫箐》,集中體現了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也包含了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反映了後期的墨家思想。
墨子墨家著作匯編,西漢時由劉向編成七十壹篇,六朝以後逐漸失傳。現在的《道藏》五十三本,原本是翟墨寫的,但也有墨子弟子和後來墨家的著述,是現在研究墨家的主要史料。《墨子》壹書按內容可分為五組:墨子早期七部著作,從親儒到三辯,前三部夾雜儒家學說,應該是墨子早期“師從儒家,受孔子教”的痕跡;後四章主要是關於尚賢、尚同、天誌、節儉、非樂等理論。從《尚賢壹世》到《費儒俠》二十四篇為壹組,系統地反映了墨子的十大命題: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儉、喪節、非樂、誌、鬼、非命。《庚戌至公伯五篇》是墨子言行錄,體例與《論語》相似,由墨子弟子編撰,是研究墨子事跡的第壹手資料。以下至後二十篇(含九篇佚文)《備城門》專門論述守城技巧和城防制度,與秦相近,為戰國時期秦國墨家所撰,是研究墨家兵書的重要材料。
戰國末期,墨家後學把該學派的著作編成《墨子》壹書,是墨子言行的忠實寫照,又稱《墨經》或《墨經辯》。
墨子內容廣泛,包括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是研究墨子及其後期研究的重要史料。西晉時,陸勝和樂毅都對《墨子》進行了評論,可惜已失傳。如今,孫詒讓的《墨子閑散》和《儒林外史集成》收錄的版本頗受歡迎。
現存的《墨子》五十三篇,是墨子及其各代弟子逐漸補充的,是研究墨子和墨學的基本材料。其中《尚敬》、《夏靜》、《經說上》、《經說下》、《大曲》、《小曲》等六篇,壹般稱為《莫箐》或《墨辯》,側重於認識論和邏輯學。在邏輯史上,它們被稱為晚期墨家邏輯或墨辯邏輯(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系之壹,另外兩個在古希臘)它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尤其是天文學、幾何光學和靜力學。
自秦以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論散見於各種古籍中,如《新序》、《屍解》、《晏子春秋》、《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戰國策》、《宮中舊事》、《神仙傳》等。西漢劉向《韓曙文藝錄》將散見於《墨子》的文章收入其中。* * *七十壹。到宋代時只有60篇,目前只有53篇,已佚18篇。其中《節儉》第二部,《節儉與埋葬》第壹、二部,《明鬼》第二部,《飛躍》第二部,《費儒》第壹部均有遺失。除了這八個部分,其他十條全部丟失。在這十篇文章中,只有詩歌是正義的。
《墨子》這本書既不是壹個人寫的,也不是壹蹴而就的。壹般認為《墨子》是墨子本人和他的弟子寫的,用來描述墨子的言論。
按照梁啟超的分類,墨子的內容可以分為五類。
第壹類:親士、修身、正染、易發、七疾、辭國、三辯。
這種雜有名家之言,夾雜雜家之言。比如《家》篇裏的《》?犯錯者必先敗,犯錯者必先敗。“甘井先竭,木先伐”和“太盛不可守”都出自道教的語言。“修身”二字是儒家的說法。《染》中“染淡了就是淡了,染黃了就是黃了”的嫌疑,是因為名家的本性。“易發”壹詞被懷疑是法家之言,純屬子虛烏有。後四篇是墨家論綱,可能是墨家論綱。
第二類:尚賢、尚同、全愛、非攻、節葬、天庭錄、鬼、不吉利、不吉利、喪事。
這壹範疇代表了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第壹部《非攻》和第二部《非儒》外,所有的文章都有“墨子子曰”二字,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寫的墨子的話。
第三類:《經》、《經說》、《大曲》、《小曲》上下篇,共六章。
這種被墨家對待的人,叫做墨家辯,也叫墨經。這六篇很難翻譯,古語多,論點深刻,還夾雜著簡單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理論,光力學和數學等自然科學理論,社會科學,倫理學,邏輯學等等,真的很難懂。這個範疇是墨子的精髓。梁啟超認為這六篇文章是翟墨寫的。而孫詒讓認為是後墨家學者寫的。孫詒讓所依據的壹個原因是,公孫龍與墨子所處的時代不同,公孫龍在墨子身後,不可能有強白石論。
第四類:庚戌、歸義、孟珙、陸溫、公伯等。
這五篇是墨子弟子所記。也是墨子生平的記錄,體裁接近《論語》。
第五類:守城。分別是十壹條:準備城門,準備高面,準備雲梯,準備水,準備突然,準備山洞,準備蛾伏,迎敵殿,旗,令,雜衛。
這種可以說是墨家的兵法。墨子主張不攻,重在守,十壹條都是重在守的方法。墨家兵法是墨家弟子發展出來的。這十壹條中有很多古字,古代兵法中也有很多字,很少翻譯。
這本書的風格樸實無華,但它的壹些內容卻被打了折扣,以至於兩千年來很少有人關心它。直到近代,有學者細讀這部古書,才發現墨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討論了光學(光沿直線傳播,討論了平面鏡、凹面鏡、球面鏡的壹些成像情況,特別是光通過針孔可以形成倒像的理論)、數學(圓的定義已經得到科學討論)、力學(力與重量的關系已經提出)等自然科學。可惜這門科學,然而這個發現震驚了當下的學術界,讓現代人對墨家乃至百家爭鳴刮目相看。
在壹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墨子能夠脫穎而出,就是他實力的最好證明。
第六,墨子的影響
墨子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從宗法奴隸制中解放出來的小生產階級的兩重性。其思想中的合理因素被後世唯物主義思想家繼承和發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被秦漢以後的神學家吸收和利用。墨子作為先秦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有很大的影響。
此外,墨子在科學技術領域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
1.宇宙學
2.數學
3.物理性質
4.機械制造
5.哲學方面
6.軍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