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出口鍋集合

出口鍋集合

紫砂,簡單而低調,有力地塑造了世界茶具的經典,卻沒有被世人充分關註。自17世紀以來,與中國茶文化壹起風靡世界的茶具就是茶壺。那些茶壺就像小船,承載著喝茶的時尚,航行在全球貿易網絡中。

1全球紫砂影像示意圖。制作/鸚哥陶瓷博物館

《聚焦臺灣省紫砂漫遊》不同於以往很多直接討論宜興紫砂的展覽。它以全球歷史為框架,著眼於過去400年間呈現在世界各地的紫砂圖像。通過來自荷蘭、日本、東南亞、福建、廣東和臺灣省的展品,講述了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壺如何隨著飲茶的時尚走向世界,成為各地茶壺的典範。

荷蘭國家博物館借展品開箱。攝影/黃

紫砂壺原產於中國江蘇宜興,不僅成為福建、廣東等地工夫茶文化的主角,也是歐洲飲茶、日本炒茶等茶文化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展覽還比較了世界各地對紫砂壺的消費、品鑒、仿制和改造。本文分享了紫砂船漂流到歐洲時的紫砂形象,重新評價了宜興紫砂在世界陶瓷史和世界茶文化史上的歷史地位。

3荷蘭國家博物館借展品查看現場。攝影/黃

紫砂和紅陶的變體

宜興紫砂在全球歷史背景下最重要的展覽是,16世紀出口歐洲的宜興紫砂茶壺在此保存,早於其他地區;而且傳入歐洲的紫砂壺,造型多樣,裝飾豐富,在其他地區也不多見。這些特點在17世紀後期以後的歐式仿茶壺和18世紀中期以後的歐式茶壺中都可以看到,復雜的西式茶具得到了延續。

走進展廳,妳會看到這面“百鍋墻”。設計師/胡

子琪東萊

展覽中歐洲的18組(件)來自荷蘭國家博物館的收藏,都是第壹次來臺灣省。“紫砂東來”主要展示宜興17至18銷往歐洲的紫砂,有吊梁壺、圓腹壺、方壺、仿生天然壺、茶壺等,仿生天然壺有梅枝壺、葫蘆形壺、瓜形壺等。

荷蘭國家博物館收藏的5件出口宜興紫砂。攝影/石

此次展出的紫砂海棠式貼花扁壺,與16底現藏於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的壹件小型紫砂壺極為相似。無論是壺底的形狀、大小還是葉飾,都差不多。推測兩件可能出自同壹紫砂作坊。

6紫砂海棠花形扁壺,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中國宜興、臺灣省私人收藏。圖片來源/鸚哥陶瓷博物館

指出宜興可能成立專門的外銷作坊,參考當代福建德化窯和江西景德鎮窯,用宜興特有的紫砂泥制作貼花裝飾、大尺寸等符合國外市場審美趣味的作品;重要的圖案包括嬰兒玩耍圖案、龍抓珍珠圖案和葡萄葉圖案。比如荷蘭國家博物館的壹個鏤空錢紋高圈足的瓜形壺,壺嘴雙曲,壺沿有銀扣。壺嘴,按鈕,手柄都是瓜蔓的仿制品。壺身表面布滿大葉紋和水果紋飾。通過貼花的方式,先將泥料填入模具成型,然後用工具攪起,貼在壺胚上。躲在鍋蓋後面的松鼠用模具成型後再進行細節雕刻,然後用泥巴粘在鍋蓋上。葉子大小交替,葉脈刻畫精細,壹簇簇果實點綴其中,充滿了對稱性。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藤蔓從枝頭延伸,由粗到細,其蜿蜒纏綿的形象頗為生動自然。壺身下部為高圈足,雕花銅錢的花紋表現出鏤空透雕的精美效果。

7紫砂貼花松鼠葡萄紋瓜形壺,底17,中國宜興,荷蘭國家博物館內。圖片來源/荷蘭國家博物館

宜興外銷歐式紫砂壺,立體紋飾是其審美特色,獨特地詮釋了同時期其他外銷品類所沒有的紋飾,展現了中國風的另壹種生動魅力。這種壺型出口歐洲後,成為他們模仿的參考模型,為歐洲新興的茶具提供了設計依據。

品牌序曲

17世紀晚期的歐洲靜物畫《荷蘭家庭喝茶》展現了荷蘭阿姆斯特丹富裕家庭的喝茶場景。圖片中央的圓桌上可以看到亞洲各地進口的茶具,男主手裏拿的壺很可能是宜興茶壺。當時對紫砂壺的需求量很大,但宜興紫砂壺的銷量相對較少,這促使當地陶瓷廠用紅陶仿制宜興紫砂,甚至自創品牌內銷,為18世紀歐洲瓷廠的燒制技術、造型和審美體驗奠定了基礎。

8荷蘭家庭喝茶。阿姆斯特丹的亞洲

荷蘭是歐洲模仿宜興紫砂最早的地方,其中就不得不提荷蘭陶藝家阿裏·德·米爾德(Ari de Milde)。早在17世紀下半葉,米爾德裏德就開始模仿宜興紫砂的造型和紋飾,尤其是在紋飾部分,可見他對“梅花紋”有著深刻的理解。這時,米爾德裏德鍋上有了壹個商標——橢圓形的“奔跑的狐貍”標誌。未來,這家陶器廠還將生產八角形茶盤。托盤上的植物圖案似乎沿襲了西方紋飾的傳統,變成了毛茛和草卷的圖案。可想而知,在追求中國風的年代,要創作出這樣壹件有著濃濃歐陸風情的工藝品有多難。另外,在盤子中間可以看到壹個比較正規的商標——帶皇冠的茶壺。如果妳留意盤面,裏面隱藏著五個“跑狐貍”的標誌。

9陶“德米爾德”商標八方茶盤,晚期17-早期18,荷蘭代爾夫特,荷蘭國家博物館。圖片來源/荷蘭國家博物館

10白瓷彩繪花盆,18世紀中期,德國邁森,荷蘭國家博物館內。圖片來源/荷蘭國家博物館

當時,在荷蘭,有燒制陶器和模仿中國陶瓷技術的陶工會移民到歐洲。在英國,有來自荷蘭的Elers兄弟,他們把仿茶壺帶到了歐洲本土化的又壹個高峰。展出的三件英國紅陶茶壺,除了第壹件具有宜興茶壺特有的仿生自然特征外,其余兩件都或多或少地改變了當地的造型。比如高壹點的,大概是按照歐洲金屬咖啡壺的形狀做的,上面的花紋加了洛可可風格,說明英國是從模仿荷蘭宜興紫砂發展到自己原創的。

11彼得·格裏茨·範·羅斯特倫(1670—1699),靜物畫

12《邵天琦》紫砂貼花龍串珠壺,18世紀,中國宜興,收藏於荷蘭國家博物館。圖片來源/荷蘭國家博物館

歐洲陶瓷生產的實踐和漸變,無形中導致了歐洲陶瓷和中國風格越來越深入的發展,產生了各自獨特的造型感和審美。在這樣壹個節點上,我們能說模仿宜興紫砂促成了歐洲本土陶瓷品牌的誕生嗎?這真是壹件有趣的事情。

豪華茶具和裝飾

歐洲茶具的出現晚於中國,從自由搭配到定型是在18世紀中期以後,甚至出現了20多種茶具。在17世紀荷蘭貿易黃金時期的圖像中,我們可以看到來自中國的茶具形式,如紫砂梨形壺,帶金屬鏈,青花杯盤和水碗。展覽再現了靜物畫中茶具的組合,尤其是荷蘭國家博物館的宜興龍抓珠壺。壺身、壺蓋、鈕均為圓形,腹飾龍抓珠,附鍍金飾、鏈。設計細致,底部有“邵天琦”。但在歐洲的收藏中很少見到有作者名字的紫砂壺。

13中國風人物圖案柄杯,18世紀,德國邁森,繪畫,臺灣省私人收藏。圖片來源/鸚哥陶瓷博物館

旁邊還陳列著邁森瓷廠的白瓷和鑲金的糖壺和無柄杯,開口處畫著中國人的飲茶圖案,是根據1720年開始在邁森生活的畫家赫羅爾德的中國風設計手稿集。這部設計手稿集對18世紀歐洲窯廠的瓷器裝飾影響很大;小車把底部的雙劍十字符號是在1722中森森探長建議壯漢奧古斯都後采用的。如今,它是世界聞名的瓷器商標。

14白瓷花卉紋茶組(27件),19世紀,俄羅斯聖彼得堡,臺灣省私人收藏。圖片來源/鸚哥陶瓷博物館

18世紀中葉,英國貴族家庭開始流行喝下午茶,復雜的茶具應運而生。這次展出的是兩套19世紀的西式茶具。壹套是聖彼得堡瓷廠生產的轉印繪畫茶具,另壹套是在美國市場定制的中國廣材茶具。歐洲人不像中國那樣欣賞茶湯。荷蘭人率先在紅茶中加入牛奶和糖,所以茶具有不同於典型中國茶具的奶壺和糖罐。此外,擁有壹個大包裹也顯示了主人的社交禮儀。(文/金芳如黃謝宗如)

、黃、、金芳如、謝宗如(按字母順序排列)

圖為新北市鸚哥陶瓷博物館、荷蘭國家博物館和本刊資料室。

#免費出版物#

  • 上一篇:在照片上面寫什麽語好
  • 下一篇:茅臺等貴酒在大街上高價買是怎麽回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