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大篆書書法作品欣賞

大篆書書法作品欣賞

大篆書法非常的具有欣賞價值,古樸大氣,非常的受人的喜愛。下面是我為妳整理的大篆書書法作品,希望對妳有用!

大篆書 書法作品欣賞

大篆書書法作品圖片1

大篆書書法作品圖片2

大篆書書法作品圖片3

大篆書書法作品圖片4

大篆與中國書法

大篆,是西周時期普遍采用的漢字字體,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廣義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稱“鐘鼎文”)與籀文(金文之繁化),而當代漢字學家推算秦朝應尚有甲骨文,所以現在也包括其中;狹義則僅指籀文,由於小篆是以此為簡化,因此古文記載的大篆通常指籀文。

1、歷史

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

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

壹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

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大篆是對後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國文字。這裏的大篆指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由於周平王東遷洛陽,秦占據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繼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繼承金文發展而來的。地域性,有的難以識別。 大篆,也稱籀(zhòu)文。因其著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漢書·藝文誌》:“《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說文》中保留了籀文225個,是許慎依據所見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們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資料。 大篆的真跡,壹般認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興縣陳倉(今陜西寶雞)南之疇原出土的徑約三尺,上小下大,頂圓底平象饅頭似的十個像鼓壹樣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獻公十壹年作的十首四言詩,是我國最早的刻石文字,經過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原刻的700多字,現存300多字。這十個石敦現存故宮。因內容記載畋獵之事,命名為“獵碣或雍邑刻石”,唐詩人韋應物認為石的形狀象鼓,改名“石鼓文”,現作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勁凝重的風格。字體結構整齊,筆畫勻圓,並有橫豎行筆,形體趨於方正。大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後期文字的風格,只是略有改變,筆畫更加工整勻稱而已。筆勢圓整。線條比金文均勻,線條化達到完成的程度,無明顯的粗細不均的現象。形體結構比金文工整,開始擺脫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同壹器物上幾乎沒有異體字。字體繁復,偏旁常有重疊,書寫不便。

2、由來

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後在漫長的發展中,產生了象形(圖畫)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字,"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鐘、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 稱為 "金文"或"鐘鼎文",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壹。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3、 金文

金文

《史頌鼎》拓片大篆是西周時期普遍采用的字體,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金文是銘刻在古代壹切銅器上的文字,西周和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字體有些區別,出土的各種銅器上銘刻的文字並不通用,年代不同也有所變化。

籀文

籀文是古代秦國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於在春秋時秦人作的《史籀篇》中 收藏 有223個字,因此叫籀文,據說“籀”的意思是“誦讀”。唐朝時出土的“石鼓文”據考證是秦襄公時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籀文是周朝晚期使用的文字,為顯示國威,於是將原本的鐘鼎文的文字,繁化而成為籀文,詳見《史籀篇》。亦是小篆的前身,由於在周朝晚期史籀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個字,因此叫籀文,據說“籀”的意思是“誦讀”。唐朝時出土的“石鼓文”據考證是周宣王打獵時所刻,推測和《史籀篇》中文字相似,是已知的最接近籀文的代表。

4、大小篆區別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為籀所作,故世稱“籀文”。“籀文”乃據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故其與古文或同或異。今文 大篆 對聯 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鐘鼎彜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秦始皇滅六國,統壹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加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壹。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占有重要地位。(右圖為大篆對聯。釋文:識異求同歸於好,師心自用不為賢)。

5、大篆作品

《睡虎地秦簡》

《睡虎地秦簡》展現的書法美非常獨到,溫潤、華貴、空靈,用筆幹凈利落,不用勾挑和牽絲,這讓人聯想到弘壹超然物外的行楷書法。

《睡虎地秦簡》是1975年12月在湖北雲夢城關睡虎地發掘的12座戰國至秦代的墓葬中,編號為11的秦墓中發掘出來的。是秦代竹簡墨書代表作,成書於戰國晚期至秦統壹時期。在墓中有陪葬的竹簡1155枚(另有80枚殘片),內容以法律、行政文書、日常書寫為主。此簡深埋地下幾千年,所載內容未傳世,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貌,具有極強的真實性,許多詞匯後人未見。對此簡進行詞匯研究,可為漢語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材料。

秦王朝雖然用小篆統壹了全國官方文字,但並沒有消滅異體字,民間文字多姿多彩。中國文字在演進中,秦小篆上承大篆,下啟漢隸,民間流行的書體屬於自然演進的書體。

《睡虎地秦簡》的書法可以歸於自然演進的秦隸壹類,也可歸入秦篆。從字形可以看出此簡文字中有相當數量的字形在減少了盤曲之後,同小篆的寫法大同小異;在筆意上略帶隸書意味,此簡冊中文字的橫畫,起筆重按、收筆輕提,已初具蠶頭燕尾的筆意。

從簡中可以看出其脫胎於秦篆,形體中仍保存有大量的母體痕跡,篆隸混雜,秦隸在破壞、肢解秦篆的書寫方式中,欹斜相依,肥瘦相間,節奏鮮明平穩,筆畫飽滿生動,氣勢連貫,形成質樸而秀朗的書風,盡管仍留有大量的篆書圓筆中鋒的筆法,但比《青川木牘》隸化的特征更為明顯。漢代隸書中的掠筆、波挑,不同形態點的筆法等在簡中都已出現,部分簡上還有明顯的連筆意識。與石刻文字相比,此簡更直接體現了毛筆運動的豐富性。《雲夢睡虎地秦簡》是研究隸書 起源和發展 的重要資料。從《青川木牘》、《天水放馬灘秦簡》、《雲夢睡虎地秦簡》之間我們可以清晰看到秦篆至古隸的演變過程。出於美的追求,《雲夢睡虎地秦簡》已經有了明顯的波挑,在橫向運動中,筆與筆之間牽帶開始出現。亦常可以看到橫畫的傾斜,這種傾斜往往朝著壹個方向,或左傾,或右傾,這是書寫者生理動作的反映。

毛公鼎

毛公鼎銘文,指西周晚期青銅器物毛公鼎之銘文,道光末年出土於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由作器人毛公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獸蹄形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銘文32行499字,乃現存最長的銘文:完整的冊命。***五段:

其壹,此時局勢不寧;

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內外;

其三,給毛公予宣示王命之專權,著重申明未經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預示臣工不予奉行;

其四,告誡勉勵之詞;

其五,賞賜與對揚。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國家圖書館藏有壹張毛公鼎全形拓,出自清鹹豐同治年間陳介祺或其門人之手,形態自然逼真,立體感強,是珍貴的全形拓作品,陳淮生舊藏,上有羅振玉大篆題端。 毛公鼎,道光末年出土於陜西岐山縣,全器通耳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口飾重環紋壹道。內壁銘文32行,***497字,是迄今所知銘文最長的青銅器。其上銘文記載周宣王在位初期,欲振興朝政,遂命毛公處理國家大小事務,又命毛公壹族擔任禁衛軍,保衛王家之冊命,並賞賜酒食、輿服、兵器等。語詞文氣與《尚書》等篇相類,是反映西周晚期歷史的重要史料。自發現以來便是國之重器,受到各方勢力的關註。鹹豐二年(1852年),西安古董商人蘇億年輾轉購得此器,載以入京。當時,陳介祺適逢供職在京,以重資購得,悄然運回山東濰縣。因恐寶器惹來禍端,壹直隱匿蹤跡,秘不示人。宣統年間,毛公鼎藏於陳家漸為所知,端方以權勢購得。此後,凡數易主。其間美國人辛普森欲以5萬美元購 出國 境,受到國人阻撓。民國十四年(1925年),當時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葉恭綽秘密購得此器。抗日戰爭爆發後,寶器輾轉於亂世,險陷日寇之手,壹度南渡香港,最後復返上海,由滬上巨商陳永仁購得,並於1946年捐獻給國民政府,由中央博物院保存。1948年,國民黨退守臺灣,毛公鼎也隨之遷至臺北,今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散氏盤

“散氏盤”是西周厲王時的青銅器銘,在清朝乾隆初年出土於陜西鳳翔,拓本有13行,***375字。在眾多的青銅器銘文中,“散氏盤”是非常突出的代表。

下面講有關大篆美的五個問題:

壹、大篆書的名稱由來及其特點;

二、大篆書的表現形式;

三、對書寫內容的認識;

四、思想境界與藝術境界;

五、大篆創作中的甘苦及思考的幾個問題。

壹、大篆書的名稱由來及其特點

說評書的藝人, 在形容古代文武全材的高手時, 說“雙手能寫梅花篆字”。此種篆書是何風貌, 雙手如何去寫? 語焉不詳。我不懂得其高妙, 但可看出篆書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地位。大篆書是中國書法之祖。有考古工作者在挖掘可能是夏朝的遺址中, 發現陶器上有壹朱書“文”字, 與殷周時期的甲骨、金文造形壹樣, 可見,中國最古老的文字距今有四千余年。由此算起, 夏商周(兩周) 三代的陶器文、甲骨文(黽甲、獸骨)、金文(鐘鼎文) , 以及石刻(如《石鼓文》) 都可歸入大篆的範圍, 也有稱大篆為籀文的。秦始皇統壹六國, 改革文字, 開創小篆書體。大篆多象形字, 活潑生動, 古趣盎然; 小篆莊嚴靜穆, 有裝飾美。

三、大篆書的表現形式

布局: 鄧以蟄謂金文“滿天星鬥”, 如《散氏盤》。金文鑄造於鐘鼎等銅器上, 由於在器形上布字, 錯落變化多。今日出版的字帖, 經過整理, 布局面目有改變。

小篆書布局多為板塊狀, 如《秦昭版》, 不復有大篆布局之情趣。

筆法: 大篆筆法多樣, 小篆玉筋壹種。

下面就結字、布局與筆法三方面作闡述。

1. 大篆結字之美體現了象形字的魅力。

2. 結字之美體現了動靜變化, 造成不同意象。

直線有靜感、安定感。曲線有動感、活潑感。

3. 誇張變形意趣多。

4. 實象與虛象。

古典書論有諸多記載, 闡述書法家在觀察自然界和社會生活所得到的啟示, 如何悟得了結字、筆法。如“飛鳥出林”、“擔夫爭道”、“屋漏痕”等等,說明抽象性很強的書法, 仍與現實生活有密切關系。我喜歡山泉, 常以“山泉”二字或“若飲山泉”作篆書。每書寫時, 往往聯想到自然中的山泉實象和齊白石的畫《蛙聲十裏出山泉》的虛象韻味。

5. 書畫同源說。

最早寫字如畫畫, 但寫字又非畫畫。書畫同源用筆同法, 但寫大篆書中的象形字絕不能當作畫來描繪。如寫“日”字, 如果造形為純圓圈中加個圓點, 用筆無提按起伏、斷續的變化, 則為死物矣。再如寫“泉”字, 盡管有水出山澗的形象, 但其線與點都是按書法點線的路子寫出來的。

6. 結字的參差錯落。

漢字絕大部分是復體組合的, 即由兩個三個單體字結合為壹個字。復體結構字要求有錯落變化, 不能呆板的湊合。書法結字的錯落變化, 目的是為了形式美。結字的巧妙不同, 與書家的風格形成也有關系。大篆書的結字有很大的靈活性, 往往給人以出乎意外的美感享受。

吳昌碩寫石鼓文, 兩字結合, 壹高壹低, 較(石鼓) 原帖, 有化為傾斜之變, 故有自己的風格。

從大篆變為小篆(秦篆) , 結字趨於規範化, 拿《說文解字》與兩周金文相比, 即可見其相異之點。古文字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 同壹個字, 各國的寫法不壹樣。中國歷史博物館曾有列表說明,如壹“馬”字, 各諸侯國有自己的寫法, 盡管寫法不壹, 但都有馬的形神。書法家__敏先生曾對我說, 戰國時期的篆書體多種多樣, 後來被秦始皇統壹起來。從實用觀點看, 統壹的文字便於交流思想, 有其好處; 但從書法領域看問題, 戰國時期的文字異貌紛呈, 是壹種好的藝術現象。此言不差。作為觀賞藝術的書法, 原不應該囿於壹種模式。 我寫大篆書, 不論甲骨、金文, 壹概擷取美者, 吸收變化, 從來不劃地為牢, 囚禁活潑的審美認識。

二、 章法布局

1. 虛實。

中國的哲學思想, 陰陽互補, 特別是老子的“虛室生白”意識, 對於中國書畫創作影響特大, 可以說虛實之道無處不有, 無處不在。精通《周易》的黃賓虹先生, 在其又黑又密的 山水畫 面上, 很註意留空白作通氣點。實際上布虛就是布氣。潘天壽對此有很好的分析。他說, 畫上有了這些通氣點, 畫就亮起來, 氣脈也貫能了。老子說的“虛室生白”, 是人人可以體會到的道理。房子如果沒門沒窗, 是個磚砌的實心物, 那怎麽能有居住之用, 居室之美? 中國古代建築, 無論是宮殿還是民宅, 都對窗戶和門的設計十分考究。註重光的利用。就書畫布局而言, 處理空白, 乃是壹門奧妙無窮的學問。不善於掌握, 作書作畫, 就要失敗, 作品變得死氣沈沈。

2. 動靜。

以“日上扶桑”為例:“日”字外圈用若斷若續的短線條與出, 似光焰運動狀, 圈中壹點, 亦作旋轉狀。“上”字, 是個指事字, 壹般寫作見, 此處為呼應“日”字和襯托動勢,“上”字變形, 繞日而行。此結字得敦煌壁畫飛天的啟示。 “日”與“上”兩字構成太空體意象, 這是動的部分。扶桑二字若地上的靜靜樹林, 與上部的動對照。其余空間則是蒼茫莫測的雲海。

《十年磨壹劍》。我曾見吳王劍 , 劍字作兩條垂直長線, 我欣賞其變形之美, 將垂直長線改為飄然回轉的弧形線, 在視角上幻為劍穗, 形成整幅字美的韻律感。書友見此幀, 說我人書俱老, 但有青春氣息。所指青春氣息, 即兩條長弧線呈現出的活潑飄逸味。

“舞劍” 二字若橫幅對寫, 雖意有所連, 但形是分散的, 不如將舞者的手握於劍上, 置兩字於豎長幅對角線上, 那樣得勢, 整幅動感強。

《舞劍》問世, 觀賞者被“小人”(舞) 所吸引。縱然不解字意, 也喜其神形。中國書畫、戲劇, 發展到明清出現主情說。此作為婦孺喜愛, 其原因主要是有意趣。清初畫花鳥畫的惲南田說, 畫要“攝情”, 否則不如聽蟬叫。

3. 量體裁衣。在不同書幅上布局, 要適應其載體。我們細心觀看匾書名作如北京上外醬菜園“六必居”匾, 已出版的《中國20 世紀名人刻字大觀》中的匾書, 有些章法不錯。

4. 從書寫內容出發, 尋找布局, 以呈現風格。如《杜牧李長吉歌詩序》, 是壹篇以各種事的妙哈李賀詩風的瑰麗奇文。“牛鬼蛇神”, 即出於此序。我用細筆尖筆寫此中堂, 以如雲似煙的綿密的風神呈現之。 又如“鳳”字下面的題跋, 是為襯托主體字“鳳”而設計的, 行行字形成壹個可供鳳鳥落足的墩狀物。曾見到古代的壹幅行書, 行行字都傾斜, 好像風吹動壹般。“歪嘴吹喇叭, 壹溜斜氣”, 此是作者特意設計的布局。

此外, 布局的疏密, 也很重要。

  • 上一篇:外交信封收藏
  • 下一篇:奇怪的收藏家收集男朋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