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兵器中有壹款相當流行,就是津津樂道的戟。這個武器在三國時期大行其道,張遼、太史慈都曾經使用過。甚至還有呂布的著名典故,轅門射戟。
當然,呂布使用的戟可沒有羅貫中小說裏方天畫戟那麽花哨。不管怎麽說,漢代的熱門兵器到了唐朝就很少使用。到了宋代之後就徹底變成了儀仗隊的專用禮器。那麽,到底是什麽原因讓這款熱門武器變成了冷門呢?
戟的 歷史 相當悠久,要從商朝開始說起。戟和戈算是親戚,戟就是在戈上面加了壹個矛尖。這樣戟既具備戈橫向勾割的功能,又具備矛的刺擊能力。算是買壹送二,低碳環保的復合體神器。
由於商朝青銅鍛造技術發達,戈和戟就成了商軍的利器。到了春秋戰國,戟成了重要的兵器。“持戟百萬”就形容楚國軍事實力的強大。
戟作為重要作戰兵器壹直使用到了三國和西晉時期。三國時期著名的合肥之戰,雙方就大量的使用了戟。張遼使用戟在吳軍中左沖右突,最後逼得孫權躲到高地上利用長戟衛士進行防禦。而劉備、董卓也都是使用戟的行家。
戟有著很長的木柄,可勾割可長刺,成了步兵進可攻退可守的利器。這也是為什麽三國之前戟如此流行的原因。
但是到了東晉之後,戟的使用頻率急劇減少。
根據南北朝時期的壁畫,戟基本已經退出了壹線部隊。使用戟的要麽是將軍的衛隊,要麽就是儀仗隊或者後勤壹類的士兵了。
戟唯壹可查到的出場記載就是東晉祖逖與樊雅作戰。當時樊雅夜襲祖逖大營,有了壹句“拔戟而呼”。最後祖逖判斷敵軍人數不多,穩住陣腳克敵制勝。
三國到東晉南北朝,中間僅僅差了壹個西晉。那麽,如此重要的武器為什麽就突然消失了呢?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前,中原境內穿的都是長袍並不方便騎馬。所以中原地帶主要作戰方式就是車戰。三個人乘坐壹輛戰車,壹人持戈,壹人持弓,壹人駕車。正是因為戰車是主要的作戰工具,才有千乘之國這麽個說法。
敵我雙方進行車戰的時候,由於不可能直接對撞,所以都是兩車交錯交戰。這個時候持戈進行橫向攻擊比直刺更加具有殺傷力。
到了戰國時期步兵方陣興起,戟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所以從戰國到漢朝,戟的作用都相當大。
漢朝雖然騎兵占據很大的比重,但是沒有馬鐙的騎兵沖擊力差。連生活在馬背上的匈奴都是以騎射見長,而不是直接沖擊。
所以在中原地區,騎兵和步兵配合作戰。武器也分成了兩種,即戟和矛、朔***同使用。漢代發明了鐵質鎧甲,戟的沖擊力不夠,對抗騎兵就要使用馬朔和長矛進行沖擊。張飛和馬超都是馬上的行家,使用的就是馬朔。
這樣多種兵器***同使用的時代到西晉就戛然而止了。五胡亂華為中國騎兵帶來了跨時代的馬具,就是馬鐙。
馬鐙出現後騎兵受力點下移,沖擊力就更強了,勾割已經變得雞肋。五胡都是馬上民族,騎兵是他們的強項。壹款兵器騎兵用著趁手,才是好兵器。
而且東晉南北朝出現了具裝騎兵。具裝騎兵人人披著重甲,防禦水平大增。戟的復合體就變成了“幹啥啥不行”了。論刺擊能力,戟比不上馬朔和長矛。勾割又無法割透鎧甲。
雖然戟為了適應時代,把橫枝改成上翹來加強刺擊的能力。但是這種復合體結構明顯沒有長矛和馬朔簡單粗暴。
古代中國文盲率高,越簡單好用的武器越吃香。在騎兵大行其道的南北朝時期,戟就慢慢沒落了。
到了北宋時期,灌鋼法出現,具裝重騎兵成了各國的“重型坦克”。西夏和遼的具裝騎兵讓宋軍極其苦惱。這個時期連長槍的刺擊效果都不是特別好,更不用說復合體的戟了。
北宋之後,戟成為儀仗隊專用已經成了必然。
說到了戟就要說壹個跟戟同時存在的兵器鉤鑲。
鉤鑲也是壹個復合體兵器,他的存在就是因為戟的存在而存在的。鉤鑲就是在盾的基礎上加了兩個鉤子。
這兩個鉤子下端長15厘米,上端長25厘米。這兩個鉤子的作用就是為了勾住戟的橫枝。盾牌擋下戟的攻擊,然後使用鉤子將戟的橫枝勾住。另壹只手拿著刀、斧或者矛等作戰武器對敵方進行攻擊。這款武器可以大大降低戟造成的殺傷。
鉤鑲的存在就是為了克制戟,但是隨著戟在戰場上用途越來越低,鉤鑲也慢慢失去了作用。
這就好比因為有了飛機和導彈,才有防空武器的不斷發展。由於戟的沒落,鉤鑲也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他的命運比戟還要悲慘。因為戟可以成為禮器,而鉤鑲由於顏值不夠只能消失。
根據《唐律疏議》記載,民間不允許收藏或者使用鎧甲、矛、朔和弩,可以使用刀、盾、弓箭和短矛。這也證明戟已經不具備殺傷力。
而在實際戰爭中,只有少數將領還使用戟這種兵器。唐軍的制式武器裏根本沒有戟的地位。與作為武器使用不同的是《新唐書》的記載。唐太宗命令呂才教壹百二十八個宮人跳舞,他們個個披著銀白色的盔甲,手裏拿著戟。
可見在唐朝時期戟就很少成為主要作戰兵器,而是成了禮器。看來顏值自古就比較重要,不能當武器還能當道具。
而與戟有同樣命運的還有斧和鉞。古代戰爭 科技 也是在不斷發展的。我們看古代戰爭不能簡單的以大刀長矛壹語概括。
五千年的文化淵遠流長,古代 科技 也是從鉆木取火走到了今天。我們在為今天的 科技 成就而自豪的時候,也要驚嘆古人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孤寂寒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