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本文試圖總結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提出壹種以視覺沖擊為中心的照片自我評價方法。當然,這種評價方法不壹定能準確識別每壹張好照片和不合格照片,有時甚至會發現有些大作似乎不符合這樣的評價標準,但它可以在壹定程度上幫助初學者分析自己的照片,進而建立自己的照片評價體系,擺脫不知道如何篩選照片的困惑。
太長看版本——整個評測過程其實就是從看照片的角度看三個問題:
1.是否有清晰的視覺著陸點?如果妳不能第壹眼就清晰地把目光定在壹個主體上,那麽讀者就不知道先從哪裏看,這就很容易讓照片陷入未知主體的窘境。
2.作為觀眾的視覺落點與攝影師原本打算的視覺落點是否壹致?如果妳發現作為觀眾視角的視覺落點不是妳原本想讓他們關註的點,那麽照片的圖像傳遞就會有偏差,表意就會失效。
3.除了視覺沖擊點,還有其他幹擾視線的因素嗎?總有視覺落點之外的元素讓妳有意無意地瞥見?能存在嗎?如果不應該存在,怎麽消除?
以下是完整版,將先介紹查看照片時第壹眼更容易註意到的元素的特點,再分析以上三個問題。
首先,我們的註意力不會壹上來就把整個畫面帶入我們的眼睛。大腦總會傾向於先看清楚壹些東西,找到之後才有穩定感,所以總會有壹個閱讀順序,就像頁面上默認的從左上到右下的方向。所以,我們的照片要盡量提供這樣壹個位置,讓人的視線能夠立刻落實,內心能夠獲得安定感。這個位置叫做“目視著陸點”。
簡而言之,視覺沖擊點就是觀眾第壹眼看到的東西,通常是照片的主體,它決定了觀眾對照片的第壹印象,反映了照片的主要內容。
其次,能夠形成視覺沖擊點的元素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安全。模糊的物體讓大腦無法判斷。它總是指引眼睛去尋找清晰可辨的物體,所以清晰是吸引第壹眼的必然要求。
2.可識別。照片中呈現的物體必須有足夠的部分,大腦才能確定它是什麽。如果大腦不能確定,它仍然會指揮眼睛去尋找它能確定的東西。如果只展示車門鋼板的壹小部分,大腦無法判斷鋼板在什麽上面,糊塗的大腦會下意識地排斥它。雖然模糊,依稀可辨的人形還是能讓大腦平靜。
3.高亮度。我們會更容易註意到照片中明亮的部分。
4.產生強烈對比的部分。例如大的近似顏色中的對比色和大的高亮度區域中的暗物體。在這種情況下,其他部分通常是相似的,規則的,大的,然後成為對比部分的背景。
如上圖,我們很容易註意到站在中間手裏拿著喇叭的女孩。原因是她在圖片中的特征正好符合以上四點。畫面中間區域的亮度高於兩側,使視線更集中在中間區域;中間區域多為模糊背景,只有女生清晰可辨;兩邊的其他人背對著觀眾,中間的女孩面對著觀眾。就這樣,這張照片成功地將觀眾的註意力引向了中央的女孩,她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這張照片的主角。
面對我們拍的壹張照片,我們首先改變身份,從觀者的角度問自己壹個問題:我第壹眼看到的是什麽?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視覺沖擊點是否存在,在哪裏。如果妳需要在壹張照片中徘徊幾次,在很多事物中思考自己剛剛第壹眼看到的東西,那麽視覺落點的基本宣告還沒有形成,照片的主體很可能還不清晰。妳所要做的就是裁剪照片來保存它,或者更直接地,拍壹張新的。
如上圖,視覺沖擊點也是停放的車輛,但左圖有幾輛。觀眾應該看哪個?它們幾乎壹樣,只露出上部,幾乎清晰,與人流形成動靜對比,但在數量和大小上無法形成“幾列火車”的整體印象,造成個體爭奪視覺落點,影響觀賞。同時,過多的車輛也阻礙了人流,這也是我考慮再拍壹張照片的原因。最後,右邊只有壹輛車,不會有視線競爭,也不會阻礙人流。同時也形成“人多”和“車少”的力量對比,顯示除夕夜解放北街區人車多。
上圖是我剛學會拍照的時候用膠片機拍的。因為我無法形成視覺上的落點,也就是主體不明,所以就成了廢片。我在這裏選擇這張照片,是因為這張照片的問題在很多手機拍攝的照片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上圖中吸引第壹眼的區域,總是左下方有黃燈,濱水兩側有藍燈。三個區域相互獨立,爭奪視覺投放的位置,同時又沒有相互融合,無法成為整體的視覺投放。所以從主體來說不是壹張合格的照片。如果需要拍攝這樣的城市夜景,可以考慮以單個點為主體,或者多個這樣的點相互關聯形成壹個整體作為主體。
在形成清晰的視覺落點後,我們需要考察觀眾註意到的落點是否與我們作為攝影師最初想表現的主體相壹致。只有這兩個角度下的視覺點壹致,才能說照片成功傳達了我們想要傳達的東西。
這裏的大部分問題也是因為前壹部分的“可能主體不止壹個”的問題,使得觀眾的註意力跑到了其他的對象上。但有時也是我們處理不當造成的。
上圖也是除夕夜在解放碑拍的。乍壹看,其實是壹張能看出來的照片。但是,我原本想表現的是車輛停在人行道前,人們過馬路的場景。主體應該是停放的汽車,人群會因為行走而動態模糊,不至於搶了汽車的視覺落地位置。但由於場景的限制和拍攝的壹點失誤,前面的兩個人成為了吸引觀眾眼球的主體,這張照片的主體也從攝影師心目中的車變成了觀眾眼中的人。按說主體還在,比較清晰,不會從根本上廢除這張照片。而前面成為新主體的兩位主角卻沒什麽可看的,就是普通行人在走,吸引人眼球的點不多,讓這個新主體缺乏趣味性。所以整張照片成了傳達失敗的次品,新的“意義”缺乏意義。
照片形成了清晰正確的視覺點後,整體上可以說是壹張合格的照片,不會有什麽嚴重的問題。接下來需要註意的是,在視覺落點之外,是否有會幹擾我們視線的元素,是否可以排除。
因為我們大腦的註意力並不完全受我們的主觀意識控制,如果畫面中有另壹種元素吸引了過多的註意力,我們就不得不在看照片時分配額外的精力與之對抗,這會給看照片帶來麻煩。比如壹個人雖然在背景中模糊不清,但輪廓依稀可辨,姿勢怪異異常,那麽我們的大腦就會壹直關註這個異常的人,從而影響對照片主體的關註和對整張照片的閱讀。此時,我們需要排除這樣的幹擾因素。
上圖為除夕夜的解放碑。妳可以很容易地認出畫面中央的心形暗氣球作為視覺落點,與溫暖明亮模糊的背景形成對比。目視著陸點依然清晰無誤。同時,解放碑作為背景具有可辨認的輪廓,從畫面底部延伸到解放碑底部的密集人群並沒有幹擾主氣球和背景解放碑。
但左圖兩側對中央部分有視線幹擾。左邊的大屏幕亮度比解放碑高,面積很大,讓我們無法忽視,右邊點綴的路燈也同樣醒目。這不算。雖然停在兩側明亮燈光下的車輛在形式上並不太顯眼,但停在這裏,讀者總會想“它在這裏做什麽?”會發生什麽?“等等不應該出現,造成畫面幹擾。
所以我把這張照片剪成豎版照片,只留下氣球、解放碑和人群,然後利用解放碑亮度最高的優勢,更襯托出“解放碑”的實際主體。可惜右下角的兔耳飾品還是有點分散註意力,但又不能簡單的剪掉,所以還是留著。
本文只是在照片拍完之後評價照片是否合格,更根本的是在拍攝時要精心構思。拍攝過程的思路,請參考以下兩篇文章:
擺脫路人的第壹步就是要知道自己要拍什麽。
構圖:傳達妳的拍攝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