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如何欣賞青銅器

如何欣賞青銅器

偽造青銅器主要是為了牟利,而仿制青銅器則是出於對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熱愛,或者是出於復古弘揚傳統倫理的目的。所以古董和贗品的目的和性質是不同的,在器物上也表現出壹些不同的特點,所以有必要加以區分。自唐代以來,各個時期的造假情況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句話:唐宋仿,元明變,清代變,民國騙。現在基本方法總結如下:從重量上辨別青銅器的真偽。

總的來說,商代早期的器輕而薄,商代晚期的器重而重,西周的器富而名,春秋戰國的器比商代早期的器輕而精,漢代的器拙而短。宋代以後的贗品大多比真的重,重的多。因為宋代以後的贗品沒有漢代以前的青銅器埋藏時間長,外部腐蝕程度也小,合金成分不同,胎質重量也不同。總之,假的比真的重。

故宮內有壹件民國時期鑄造的商爵,高24.7厘米,寬17.8厘米,重1.12公斤。爵是北京西部六郎莊的夏捐贈給紫禁城的數千件文物之壹。夏在南河沿路西有個“本地眼”(不是鋪面,是也可以開的住宅)。當時他家很有錢,買賣銅、錫等古董。但是他不懂,他是買賣東西的行家。青銅器看他以“同義衡”之名買什麽;瓷望孫柳洲。我不知道專家買的是真貨,但有時候買的是假的。情況就是這樣。從外觀上看,此爵非常漂亮,是大家熟悉的坑器,無地無銹,造型逼真。但專家拿起來稱了稱,發現太重了;仔細檢查腹部,獸面圖案是偽造的,蠍子內腹部的銘文也是偽造的,刀痕無疑是破假的。

從重量上鑒別青銅器真偽的關鍵是贗品比真品更重要。

辨別熟坑青銅器的真偽

因為“熟坑”是由傳世青銅器的表面特征制成的。誠然,傳世青銅器的外表也要上蠟,表面的銹層和泥土都要蓋在蠟層之下。鑒別熟坑青銅器的真偽,首先要看足口邊的露銅部分。有紅色亞層的是正品,然後把熟坑裏青銅器外面的蠟層擦掉,用氨水反復擦,再滴幾滴硝酸。如果能看出有銅的是仿制品,沒有銅的就是真品。熟坑青銅器沒有氧化腐蝕,所以銹層淺,沒有層次,紅銹不自然。要特別註意熟坑青銅器,多對比,這樣就容易掌握鑒別的方法。宋代用鹵水砂做假地,用木器漆或綠松石粉畫假銹。這樣產生的銹層很少。用開水壹澆,假銹的銹層很容易脫落。即使不脫落,也會因為熱水而變輕。

青銅器銘文辨析

商周青銅器銘文的鑄造,就是制作另壹個銘文模型,鑲嵌在主體模型中。有些銘文嵌得很好,周圍沒有明顯的痕跡。也有低嵌糙度的,凸出器表面如秦公貴和邱琦組的銘文也是如此。商周青銅器上鑄長文時,有的要畫線或鋪格,所以壹般的銘文比較規整,模土上的銘文都是陽線,而鑄出來的銘文往往有小口大底的感覺,同時又有口中磨砂玻璃般的均勻暗沈感,字體和筆畫轉折處非常自然圓潤。從事在陶塑上刻字的技術人員,技術非常嫻熟,文筆流暢。

完整的銘文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上。然而,最初的刻字是在青銅器脫離規範後不久。因為古代沒有鋼刀,所以都是用小輪子在青銅器上打磨,所以字體比較光滑,只有打磨的痕跡,沒有刀痕。宋代以後,很多沒有銘文的青銅器上都刻有假銘文,是用刀刻的,壹刀刻好幾刀,往往會留下刀刃的痕跡。

自宋代以來,墓誌銘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上,金文作為歷史文獻,所以當時的金文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當時藏家在收藏青銅器時往往以銘文為重點,宋代復制的青銅器大多也有銘文。

鑒別碑文真偽,不僅可以仔細觀察原碑文附近是否有塗改,是否有字體不同、表面凹凸不平、假銹等痕跡,還可以從碑文的鑄造方法上進行鑒別。碑文後,有的是原作,字體生硬生硬,口中有隱藏或明顯的刀痕。另壹方面,翻砂法鑄造的青銅器,泥粒較粗,銘文筆畫表面與細泥鑄造的不同。

科學鑒定通常是指用現代儀器進行元素分析和放射性元素定年,然後進行系統知識的綜合判斷,俗稱“眼科學”。

其實“眼科學”也是科學的壹部分,因為考古本身就包含在科學行為的範疇內,基於考古發掘的類型學、形態學、圖案學也屬於科學研究的領域。所以“眼科學”是壹個運用了很多系統知識的經驗談。比如青銅器銘文的鑒定,往往成為有爭議器物的有力證據,尤其是幾十個以上的長銘文。今天很難編出可考而未寫的古文字碑文,也很難刻出古意輝煌、不矯揉造作、不出差錯的古漢字。這絕不是儀器能解決的。再如:早期模型鑄造方法的痕跡、內外模型分隔的墊痕、偽造的痕跡,用現在的儀器無法判斷,但專家、有經驗的文物工作者、收藏家用肉眼或放大鏡就能判斷。因此,積累經驗,掌握青銅器的壹般特征和內在規律性是必不可少的。

在征集活動中,大量的文字來源於傳統,沒有科學的定義。換句話說,有些術語的法律定義是明確的,但不是科學的、傳統的定義。因此,在公共和私人收藏領域使用了許多術語和習語。比如壹般概念的“出土文物”,是指從古遺址、墓葬、地窖、塔、石窟寺中發掘、打撈、發現、被盜的古代文物,包括水下、沈船等,是相對於瓷器、字畫、家具、萬文等“傳世文物”而言的。所以無論什麽時候出土,都可以稱之為出土文物。但法律中“倒賣出土文物”的定義是指1949新中國成立後“新出土”的文物。民國以前的“出土文物”被視為“傳世文物”。

在收藏圈,出土文物的出土時間、地點及其相關土壤環境的表述更為形象,流行的評價術語是“生”或“熟”“坑”。

“生”或“生坑”是指新出土和早些年出土,但保持了原貌,發掘後未作進壹步處理,生活中未受油漬汙染和長期用手把玩,表面變化鮮明,銹色、土色的器物。

“熟”或“熟坑”正好相反。比如明清出土的,甚至宋代前後的。經過“代代相傳”的歷練,器物表面已經呈現出天然的“熟”和“舊”。特別是清代中期,藏家喜歡對青銅器進行除銹、打磨、打蠟,常年把玩,形成了“黑漆古董”。

個別國外公私機構曾經有過壹個極端的行為,聲稱要“恢復這些物品的本來面目——過去使用時的樣子。”所以,古代青銅器上的鐵銹都被清除了。這是非常不科學的。因為青銅器上的銹色是歲月的痕跡,是人類古代文明的歷史印記,會增加其文化含量和歷史重量。同時這種青銹壹般是指青銅器的氧化層,氧化銅比銅本身更穩定。去除“銹”將不利於保護青銅器。所以,原生態保護的通俗規律是非常合理的,也是比較科學的。只有腐蝕性的“有害鐵銹”必須盡快清除並就地維護。另外需要提到的是,現代工藝仿制品的“成坑”效果,大多是用廣告彩膠噴上去的,有些經過精細加工的仿制品,顏色非常逼真,但用開水澆後,水變成了綠色、藍色和紅色。如上所述,天然的銹色是氧化銅,它比青銅本身更穩定,永遠不能溶於水。近年來,高仿產品的工藝水平有所提高,但總有瑕疵可尋。

“水坑”、“臟坑”、“毛坑”、“半毛坑”等俗語,既指器物的表面特征,也指土地相應的土壤環境和器物的質量特征。

“水坑”器的出土地多為湖南、湖北、浙江等地,通常以色澤鮮艷、表面光滑如鏡為特征。或是綠色的湛然,或是閃亮的黑色,就像剛從水裏撈出來壹樣。所以經常伴隨著“水坑”器的俗語是“綠漆古”和“黑漆古”。

嚴格來說,“青漆古”是青銅器表面浮銹因水文地質條件變化或墓葬、地窖不斷被淹而自然脫落的現象。但由於年代久遠,綠色牢固地浸漬在青銅器的表面,似乎覆蓋了壹層薄薄的綠漆,所以俗稱“綠漆古”。

“古黑漆”的原因和“古青漆”類似,似乎主要取決於當地的水質和土壤的酸堿度,包括器物長期流傳下來形成的自然“包漿”和青銅器本身合金成分差異造成的原因。壹般來說,器物出土時都是墨黑如墨,表面幾乎沒有青銹,多為春秋、戰國、漢代,戰國、西漢的情況較為常見,其中90%左右為戰國鑄造。紅藍銹斑也大多出現在晚期青銅器上,尤其是漢代,這是由於青銅器中含有鐵等成分所致。這種情況在商周是絕對不會發生的。近幾年的“青漆古”和“黑漆古”的贗晶也是用樹脂材料做的外用銅胎,花紋非常精美,但是樹脂材料的導熱性能和青銅有很大的區別,上手了妳才會感受到。

“棗皮紅”是指壹些青銅器的青銹下的暗紅色,琉璃廠成語中稱之為“棗皮紅”。還有很多類似的形象成語,描述各種器物的色彩特征,比如章節術語中的“蝦青子”“雞血”,瓷器中的“翡翠藍”“豇豆紅”等等。

“包漿”是指沒有浮銹,但物體表面呈現均勻、柔軟、光亮的氧化層的特殊現象。有時也用來指“生”和“熟”的情況以及物體表面的著色情況。所以既可用於出土物,也可用於傳世品。“包漿”通常是鑒定青銅器的重要依據。當然也有人會刻意制造,也可以差不多。比如新鑄的銅香爐,會用不同的混合液體浸泡後再烘烤,會出現各種顏色的“包漿”。經過反復的浸泡和烘烤,甚至會出現非常漂亮的厚厚的“包漿”。這是近年來蘇州仿“宣德爐”普遍采用的。

“水銀浸”又稱“水銀古”,也是青銅器“包漿”的壹種自然現象,局部呈銀白色,多見於銅鏡。主要從戰國到漢代,其中以戰國最為常見,多出土於中原地區。近幾年河南仿的是最高境界,可以混淆。

“泛金”的情況和“浸汞”差不多。並不是器物鑄造時的鍍汞或鍍金,而是青銅器在特定的土壤環境中形成的特殊氧化層,舊時代也稱“回金”或“回銅”。這種現象通常只出現在剛剛鑄造出來還沒有使用過的青銅器上,而且幾乎都出土於河南安陽附近的商地層。陜西只有壹例,其他地區未報告類似情況。因此,非典型的安陽式“泛金”器可以指出是假的。

“臟坑”器物的出土地點在壹些北方地區,說明青銅器表面斑駁淩亂,有大量“有害銹”,甚至器物破損嚴重。

“坑”和“半坑”是指不僅表面,而且質地本身也受到了嚴重的侵蝕,呈現出壹種類似於發酵、發泡的疏松、開裂。這些現象大多俗稱“毛坑”,部分或部分古玩店俗稱“半毛坑”。

文物質量和收藏價值的重要外部條件之壹是“品相”,這是文物行業人士用來綜合評價文物質地和殘破程度的成語。以金屬幣為例,“祖錢”或“刻母”的質量註定要優於由此誕生的“母錢”;“部發樣錢”或“贈送樣錢”的質量註定比“初始錢”好,而“初始錢”又比壹般貨幣好。所以這裏的“結晶相”是高於第壹級的。

但除了本身的品質,保存的好壞也是決定“外觀”好壞的壹個標準。換句話說,鑄造精美的普通貨幣保存如新,“品相”自然極佳;如果“雕娘”損壞嚴重,也會被斥為“品相不佳”。

  • 上一篇:太和殿總結的導遊詞200~300字。
  • 下一篇:安陽博古齋收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