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如何看待文物價值?

如何看待文物價值?

文物的價值是客觀的,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總的來說,文物主要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文物的作用,是文物價值的具體體現。文物對社會所能起到的積極作用主要有教育作用、借鑒作用和為科學研究提供資料的作用。文物的價值和作用,其間有聯系,又有區別。人們對文物價值的認識不是壹次完成的,而是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而不斷深化的。文物作用的大小,取決於文物價值的高低,因而文物的作用也會隨著人們對文物價值認識的深化而變化。有時同樣的文物,在不同時間、地點、條件下,其價值也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通常不是改變或降低了它的固有價值,而是增添了新的價值。這種情況只有在特定的條件下才會發生。

文物是壹定歷史時期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無不具有時代的特點。壹切文物都具有歷史價值。不同類別的文物,從不同的側面分別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以及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的狀況。各種類別文物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反映了社會的變革、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發展變化。總的來說,文物是幫助人們認識和恢復歷史本來面貌的重要依據,特別是對沒有文字記載的人類遠古歷史,它成了人們了解、認識這壹歷史階段人類活動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依據。

歷史文獻資料和文物都是歷史科學的研究對象,二者可以相互印證,比較研究,促進歷史科學的發展。由於歷史文獻的作者、輯錄者往往受到時代和他們本身認識甚至主觀上偏見的局限,因而不可能全面地科學地記錄當時的壹切社會現象和史實。文物則是在歷史長河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而遺留下來的幸存者,是說明當時歷史的具體而真實的實物見證。它可以證實歷史文獻的正確記載,糾正文獻記載的訛誤,補充文獻記載的缺佚。恩格斯在《論日耳曼人古代歷史》中指出:“在塔西佗和托勒密以後,關於日耳曼尼亞內地情況和事件的文字史料便中斷了。但是我們得到了其他壹系列更明確的史料,這就是可以歸入我們研究的各時代的許多古代文物?凡是托勒密的證明中斷的地方,出土的文物都能接下去加以證明。”這充分說明了文物可以補史的重要作用。但是,文物的歷史價值並不限於它能起到證史、正史和補史作用,更重要的是文物反映了當時人類的各種活動,不僅反映了人類是怎樣活動的,以及在什麽歷史背景和思想支配下進行這些活動的,而且還反映了這些活動之間的社會關系和產生的社會效果。

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而且這些文化傳統往往成為人們為維護民族獨立和爭取解放而鬥爭的精神支柱。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物體現了各自長期形成的***同心理素質、意識形態、生活習俗等特點,在壹定意義上說,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因此,文物對於壹個國家及其各族人民能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激勵作用,這也是文物價值的壹個重要內容。

文物的價值是通過科學研究認識的,發揮文物作用的壹個重要方面是通過教育手段實現的。文物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其教育作用和感染力是其他教育手段所難以代替的。當中國人民面對凝結著先人勞動和智慧的豐富歷史文物,看到他們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所表現的驚人創造力,看到他們在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方面的許多輝煌成就時,必然會激起為振興國家而鬥爭的巨大愛國熱情。因此,文物就成為對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同時,運用文物,通過各種形式,開展廣泛的文化交流,也有利於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在各種類別的文物中,有大量的文物具有藝術價值。這些文物不僅有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的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作品,而且遠在早期人類活動中就已經出現了藝術創作和帶有審美意識的萌芽。在歐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和象牙或獸骨的雕刻品,被稱為“洞穴藝術”。在中國的原始社會,人類在為自己生存需要而制作具有實用功能的生產工具、生活器皿時,同時也就孕育了藝術,這些生產工具和生活器皿在造型和紋飾上都具有了壹定的藝術價值,如彩陶紋飾不僅有寫實的圖像,而且有像水紋、漩渦紋、三角形等抽象的幾何紋。盡管對這些紋飾的變化和它反映的社會內容與觀念形態,有不同的見解和解釋,但它畢竟是以藝術形式來表現的。以後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以及各時代的陶瓷器、不同質地的各種各樣的裝飾、美術工藝品等,無不具有藝術價值。甚至作為居住或其他用途的,如宮殿、廟宇等各種建築物,也在註意實用功能的同時,力求適應人們美的要求而形成了建築藝術。所有這些都是美術史研究的重要資料,同時,在現實生活中,它們還可以供人們鑒賞,給人們以美的啟迪、美的享受,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答案補充任何壹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藝術創作,只有繼承自己文化藝術傳統,創造出具有民族形式的文化藝術,才會被人民群眾所易於並樂於接受。在中國豐富的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奪天工、絢麗多彩的藝術珍品,是人們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傳統的重要資料。因為各種傳統的藝術形式,盡管有文獻記載的描述,但它不可能有具體的形象。只有文物才能具體地把各種傳統藝術形式形象地展示出來。如果沒有各個時代遺留的繪畫、雕塑和古建築,我們就無從真正認識這些中國古代藝術傳統形式的特點。因此這些文物可以為今天進行藝術創作活動提供有益的借鑒。充分發揮文物在這方面的作用,是今天繼承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創造社會主義的、民族的新文化的必要條件之壹。答案補充文物還是古代的科學技術遺產的寶庫。文物的科學價值,主要是指文物所反映的科學、技術水平,它所體現的是在自然科學或者工程技術科學方面的價值。各種類別的文物都是人們利用當時所能得到的材料和所掌握的技術創造出來的,它們從不同的側面標誌著它們產生的那個歷史時期人們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程度和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大量的商代青銅器和戰國時期的鐵器,分別標誌著這兩個時代的整個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水平。河北槁城和北京平谷劉家河出土的商代鐵刃銅鉞,雖然利用的是天然隕鐵,但它畢竟與銅有質的區別,說明早在公元前14世紀前後的商代人就已經開始對金屬鐵有所認識,並且加熱鍛打之後制成器件而加以利用。這些文物既具有歷史價值,又具有科學價值。答案補充中國古代有許多重大科技成果,曾長期湮沒、失傳,今天又在出土文物中被重新發現,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木建築構件,把中國應用榫卯的技術提早到七千年以前;河南淅川的春秋楚墓和湖北隨縣的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器,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已成功地應用了失蠟法這種精密的鑄造技術;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漢初的書寫用紙,說明中國發明的這壹已知最理想的書寫材料,遠在公元前2世紀前期,就已具有壹定的成熟性;河南滎陽漢代冶煉遺址發現的與現代球墨鑄鐵類似的標本,表明當時已掌握了與現代工藝不同而取得相同效果的高強度鑄鐵工藝。

大量有關科學、技術方面的出土文物,為天文、地理、冶金、農業、醫學、紡織等各個方面的專門史研究提供了豐富而重要的資料,打破了許多傳統的觀點。這些新發現的文物使研究科技史的學者們不得不考慮重寫某些專門史,這說明不斷發現的文物對於促進科學技術等專門史的研究具有何等重要意義。答案補充文物的科學價值,不只是體現在文物本身反映的科學技術水平上。有些文物並不能反映當時的科學技術,而是反映了當時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或者生態環境的關系,通過對這些文物的考察可以了解千、萬年來自然環境或生態環境的變化,這些文物同樣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文物考古工作者,運用考古學手段,通過壹些古建築、古遺址、古墓葬等文物,考察歷史地震、古代水文和沙漠變遷,取得了壹定成果,為文物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

文物的價值和作用,不只是表現在對具體文物的研究、說明個別方面的個別問題上,更重要的是把微觀研究的成果,綜合起來,在宏觀上研究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及其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社會關系,從而從不同的側面探索和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通過文物所反映的歷史上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狀況,可以探索和揭示人類社會活動與自然界生態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演變規律,運用人們不斷認識的客觀規律自覺地、能動地協調人類社會系統與自然界環境系統的關系,有利於促進當代和未來社會的發展。充分發揮文物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積極作用,是文物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答案補充從1795年到1911年,國家文物局將把文物出境限制壹次性後移116年,這是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對相關規定進行的首次調整。對收藏者而言,這次調整到底預示著什麽呢?

近日,壹條關於國家文物局大幅調高文物出境限制的消息見諸各報報端。消息稱,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表示,根據即將出臺的新文物出境標準,個人

攜帶文物禁止出境的下限時間將由原來的乾隆六十年,也就是1795年,後移至1911年,整整推後了116年。消息壹出,藝術品收藏領域頓時議論紛紛,不少人認為,這是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對於文物出境標準的首次重大調整。據稱,新標準正在審批階段,用不了多久就會通過實施。那麽,這樣的壹次關於文物出境規定的調整對於藝術品市場是否會發生重大影響呢?

國家文物局要修改什麽

眾多媒體在提及這次文物出境規定調整時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新標準”的說法,稱舊有標準已執行了近50年。但是,很多人並沒有搞清楚,我國已執行了50年的“舊標準”到底是什麽?國家又為什麽在這個時候調整這個執行了50年的“舊標準”?答案補充準確地說,所謂標明出境下限年代等細則的“舊標準”,其名稱為《文物出口鑒定參考標準》,該標準頒布時間為1960年7月12日,算起來距今約47年。

2005年12月,國家印發了《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按照通知及有關精神,國家文物局2006年全年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到了文物進出境管理上。

是年,國家文物局將文物進出境這個“重中之重”分解為三項工作內容,其中第壹項就是進壹步完善《文物出口鑒定參考標準》,另外兩項則是對進出境文物的體制管理以及文物進出境工作鑒定機構、體系、人員等進壹步規範,根據上述工作,將出臺新的《文物出境審核標準》以及《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辦法》。新《文物出境審核標準》公布後,《文物出口鑒定參考標準》將廢止。從本次工作重點的部署可以看出,2006年,國家文物局希望在文物出境與鑒定管理方面取得比較大的突破。答案補充壹年多過去,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面對新聞媒體正式批露了新標準修訂完畢的信息,這意味著國家文物局經過了壹年多的努力終於拿出了他們的工作成果。而從單霽翔本次所批露內容看,該成果中的最重要的調整之壹就是對於個人攜帶出境年代下限的修改,即由1795年推後至1911年——清代中晚期的文物價值被得到了新的認定。

有關專家分析認為,《文物出口鑒定參考標準》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標準起草時對於壹些文物認識以及價值程度認識與今天有些是壹致的,但也有壹部分因為歷史的發展已有了變化,在當初可能認為珍貴程度壹般的,而現在已不可多得。有了這樣的形勢變化,出境限制年限後移也就順理成章。答案補充有著30多年文物工作經驗的天津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幼錚對記者說:“國外如歐美等壹些國家,他們的文物出境年代下限壹般是100年,隨時間變化而自然推移。本次國家文物局的調整應該說與國際慣例的年限比較接近。其實,我國對於保護歷史文物壹貫重視,政策調整壹脈相承。像原規定對於1795年後的壹些文物珍品缺少限制,但隨著時間推移,這壹部分文物越來越被重視,管理也越來越嚴。例如在1987年前,這部分文物還屬於外貿工藝品公司經營,可出境買賣。1987年後,國家將這部分文物轉交文化局由文物商店經營,當時天津壹地得到的移交文物就有幾百萬件,直到現在文物商店仍在經營這些文物。”

天津市文化局文物處施俊女士負責出境文物的鑒定,她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國家出臺新的出境標準限制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保護文物,避免流失。由於此前對於1795年至1911年的壹些文物可以放行,因此,近半個世紀來,這壹時期的文物流出較多,現在博物館征集這壹階段的文物也征集不到。尤其是嘉慶、道光時期的壹些文物,它們的加工制作延續了乾隆時期的工藝與制度,因此也有不少精品傳世。”答案補充新標準變化在什麽地方

如果僅僅籠統地從感覺上看,本次文物出境下限年代調整的幅度比較大,同時覆蓋面也比較寬,似乎本次關於出境標準的修改會對各種文物藝術品都同時產生不小的影響,但其實也不盡然。

按照業內通常的說法,我國的文物出境限制從壹開始就是很嚴格的,即使是近50年前。

在原有的出境標準規定中存在兩種不同的限制方式,第壹種叫做“壹律不出口”,也就是說不論年代如何,其珍貴程度、特殊意義等達到壹定級別就不允許出口了;第二種是根據不同的文物情況分類以年代設檻,這種限制方式中,年代成為衡量壹些文物能否出口的重要標準。

在原《文物出口鑒定參考標準》中,設有三個年代門檻,即1949年、1911年和1795年,其中以1795年設檻的文物僅僅是其中的壹部分,而且,原標準在設定年代門檻的同時,還附有其他壹些相關的限制規定,這就使得本次年代下限調整因品類不同而影響不同。如果以收藏界所最為關註的收藏大項來分析,本次限制的具體影響便可看得更為清楚。答案補充以瓷器來說,原來的規定所執行的是1795年以前的文物壹律不出口,同時規定,歷代官窯與私家款識制品不出口。新標準年限後移之後,受到波及的實際上就是清末這壹時期的民窯。對此,劉幼錚認為,1795年以後,歷代民窯中均不乏精品,有不少業內公認的好東西,因此新標準影響可謂非同小可。答案補充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彭卿雲認為:“整個社會文物保護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薄弱,還有待於提高,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談到破壞文物的事情,李學勤也十分痛心。他說:“社會輿論要更多地承擔起宣傳和監督的作用。通過政府和媒體的宣傳,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文物的價值,知道這些文物對於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懂得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這個民族的***同財產,壹旦被毀壞就再也無法復原。如果全社會對文物價值和文物保護都有壹個高度的認同,那麽毀壞文物的事情就不會輕易發生。”[詳細]

作為國家文物管理行政部門的官員,何戍中則指出:“文物部門應該大力宣傳《文物法》,而且要主動宣傳。讓社會認識到保護文物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破壞文物應該承擔相關的法律責任。尤其是文物豐富的歷史文化名城,在這方面的責任就更加重大。”

答案補充100年前,甘肅敦煌莫高窟的珍貴文物被偶然發現,但由於缺乏及時保護,壹箱箱珍貴的敦煌文書經卷、織絹、繪畫、雕塑,被歐美的考古家、冒險家運回本國。今天,許多敦煌的文物文獻,只能在國外博物館見到。

胡適曾說,能認出壹個“古”字,與發現壹顆恒星同等重要。我們曾是壹個極其崇古、尊古的民族,但是壹些時候對文物令人心寒的無動於衷甚至破壞、鏟除等行為,不必追溯,在不久遠的歷史上也有發生。關於壹些國人對待文物的態度,魯迅曾痛切地說,懂行的是偷,不懂行的是燒。

文物見證了歷史,見證了文明,回答著“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曾怎樣生活”這樣的大問題,通過歷史文物,我們可以重建正在失落的社會場景和社會心情。因此,對文物心存敬畏、高度珍視、必須保護,成為世界各國的***識。法國前總理若斯潘來華訪問時曾說:壹個民族文化的喪失,意味著這個民族文明的終結。在他和大多數法國人的眼裏,文物遺產就是民族文明的生命。答案補充在這個意義上說,“福建用裝甲車護送甲骨文等54件國寶”便不是壹條能夠輕易忽視的新聞。據報道,為展覽所需,9月10日,包括新石器時代蜷體玉龍、商殷墟甲骨文、漢代金縷玉衣等在內的54件(套)國寶級文物從北京運抵福州,福建當地動用了該省僅有的兩輛裝甲車,為這些國寶級文物提供了最高規格的護送。而在此之前,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搬遷,有關方面同樣為文物的安全進行了縝密周全的計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這些舉措,都反映了我們對待文物態度的壹種良好趨勢,亦是保護文物、拒絕庸俗經濟學的理念在現實的投射。

對歷史文物持何種態度——是當作尋常物事還是視作“國之重寶”,是處置如敝屣還是敬畏之、捍衛之,是衡量壹個現代公民的重要標準。而如何保護文物、怎樣留存這些脆弱的歷史碎片,則是衡量國家現代化以及壹個民族所能達到的精神高度的標尺。如果只重現在不重歷史、只重經濟利益不重精神向度,必將行而不遠。答案補充近些年,隨著文物保護的各項法律的頒行,以及相關公民教育的開展,此前那種對文物價值的視若無睹甚至公開的燒、砸現象已不復存在。但若把甲骨文、金縷玉衣等所標誌的文物概念,擴展到有歷史價值的樓臺館居、名勝山水以及尚待鑒定的歷史遺留物,則我們廣義上的文物保護狀況仍不容樂觀。那些進入或未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名勝山水,正遭遇著過度的商業開發;壹些城市中的古建築、名人遺跡,也面臨著省略前期程序的拆遷、搬移的風險。前段時間,國內壹本地理雜誌還刊登文章稱,為了旅遊事業、為了經濟發展,乾陵越早開掘越好。通篇全然不提我們的技術保護水平是否足夠發達,從而保證那些重見天日的珍貴文物不會風蝕、損壞。

在文物保護問題上,我們相信歷史,相信時間,壹切的話語和行為都將接受歷史的檢驗。那些歷史的教訓與錯誤,當讓我們痛定思痛,凝聚起有所尊重、有所敬畏的***識,轉化成保護文物、善待遺產的行動努力,不要讓“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答案補充總結,保護文物這不是依靠個人能力就能辦到的,這需要社會文明意識的整體提高,國民素質的提高來實現的。對於已經流失海外的文物,我們在心痛之余,也可當成壹個歷史的教訓。

  • 上一篇:好看的科幻電影,推薦壹下
  • 下一篇:婚禮習俗中踩瓷磚表示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