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最後的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沒有字幕標明時間是哪壹年,梅森多大,幾年級,剪輯人員將素材無縫銜接,讓人感覺時間在不經意間從指縫間溜走。最後壹幕,梅森還在和父親討論如何和女生交流。接下來的壹幕,他淩晨在奧斯汀和女友接吻。很多人會覺得德州少年的青春期和自己的生活太不壹樣,電影沒有很強的代入感。但我覺得這三個小時就像——我從12年前開始,每年都和壹個叫梅森的男生參加夏令營,並成為了朋友。壹次兩三天,我沒有機會知道他生活中的所有故事,但聽他講最難忘的瞬間,就足夠了。三個小時可以是壹部很長的電影,也可以是很短的時間。讓我認識了壹個人,愛上了這個角色。我願意壹直看和聽他的故事。
這部電影和林克萊特平時的電影壹樣,沒有傳統的三幕戲劇結構和激烈的戲劇沖突,用的是筆墨刻畫人物。他的電影總是給人壹種“意外之美”的感覺,裏面的人物似乎永遠說不完。當談到他們在哪裏時,所有的對話都像即興創作。然而,正是這些自然無痕的對話,最能體現出他劇作的功力:他的所有電影都有完整的劇本和全部對話,《青春》的所有情節大綱在開拍前就已經確立。雖然具體對話都是邊拍邊完成,但無壹例外都是精雕細刻。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林克萊特最與眾不同的電影。他在女兒羅蕾萊剛上小學的時候萌生了這個想法,認為他應該用影像為她記錄下這段特殊的生活(做他的女兒有多幸福)。於是,就像壹個社會實驗,他每年都找同樣的壹小群人,用很小的投入只拍三四天(用制片人的話說就是“每年從公司拿出壹點零花錢”)。演員們在鏡頭裏和鏡頭外都像家人壹樣親密。難怪最後的效果像紀錄片壹樣真實。雖然這部電影講述的是21世紀成長起來的壹代人,但仍有壹些部分取材於林克萊特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母親,也和奧利維亞壹樣,在結婚生子後重返校園,壹邊工作壹邊學習,終於在養家糊口的同時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主任解釋說,其實周圍的人誤解了他媽媽兼顧事業和家庭的做法,覺得她對孩子付出的時間和關愛不夠。這部電影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她母親的“正名”。
而即使是放蕩甚至無能的父親,也總會偶爾出現壹次,但他在每壹次聚會上都展現出自己最好的壹面,父子間的每壹次交談都讓人印象深刻。是的,電影裏的每個主角都很可愛,美得不可思議,甚至有點過於完美。我想這壹定是導演的私心。這本私人家庭相冊裏留下的,都是最美的人和瞬間。電影裏也有壹些混蛋角色。我媽老公首當其沖,喝多了還打人,不過都是來來去去的。很多過去看似危機四伏的事件,現在卻像上輩子壹樣遙遠。這些人壹定或多或少在生活中留下了印記,但生活和時間的長河是洗不掉的。是那些更值得留下來的人。
當梅森高中畢業,準備上大學的時候,她的母親突然失控,開始哭泣,說:“我以為生活中會有更多。”。但是我在這裏看電影的時候,並沒有感覺到悲傷占了上風,尤其是對我媽。是的,我們這些過著最平凡生活的人,經常會表達這種感覺。為什麽我的人生在驚心動魄的事情發生之前就過去了?林克萊特似乎在通過《青春》告訴我們,妳看,妳的生活中其實發生了很多,多到妳看不到全部。對於過去,與其傷心地去回憶,不如把它當成時間留下的寶藏,去感受,去擁抱。爸爸對梅森說,“生命的意義何在?有關系嗎?重要的是妳感覺到了什麽。”這部電影似乎提出了壹個新的概念——與以往的作品不同,它沒有講述過去的故事,也沒有給出對未來的想象。它說的是“現在”,壹個正在進行的、稍縱即逝的時間點——也許這部電影也無法把握這壹刻,但它確實讓我看到了“現在”的存在,以及它無與倫比的美好。
或許林克萊特對“現在”有著深刻的理解——在兩年前的壹場德州大火中,他失去了大部分的房子和幾乎所有的電影收藏。那是他20年前開始自己建造的家,轉眼就沒了。而且他很驚訝,自己並沒有因為這件事而太難過。去年《青春》的拍攝結束後,他開始在同壹塊土地上重建。他在采訪中表示,在“911”事件發生的幾個月前,他曾去過世貿雙塔,感嘆這座建築真是人類的奇跡,壹定會長久存在。沒想到,幾個月後壹切都在瞬間崩塌了,這讓他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可能是永恒的。
所以最後,梅森開車離開了家,這給我的感覺不是為離開而悲傷,而是展望未來,看到我人生的下壹個篇章。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啊,和去年看了阿黛爾的生活壹模壹樣。藍裙子的女孩失去了愛情,但她還有最寶貴的青春。我只想壹直這樣看著她,壹直期待她人生的下壹個故事。這壹刻抓住了我們...這部電影吸引了我。我有時候會覺得“過好生活不容易,不要花太多時間沈迷(爛)電影”,但每次看到這種電影,就好像被壹種無形的力量擊中。它投射的情感比電影多得多,放大了生活中轉瞬即逝的普通美。或許這種力量就是“永恒”。
花絮:1-電影裏的古董GTO是林克萊特的,豐田卡車是埃拉爾的,建了壹半的房子地盤是埃拉爾的壹個朋友的...2-羅蕾萊進入青春期後突然叛逆,不想繼續演戲,於是問林克萊特“妳能把我的角色寫死嗎?”...林克萊特說不行,太混亂了。妳必須繼續為我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