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斷代:是鑒定壹件古瓷的相對燒制年代,也叫“分期斷代”、“器物排隊”。在古代瓷器中,大部分器物沒有斷代,有的有斷代。前者首先解決斷代問題,後者存在辨別真偽和假貨仿制年代的問題。景德鎮古瓷的判定壹般要求按以下時間劃分:五代、宋早中晚、元代上半期、明清要求按皇帝年號分期。但按皇帝年號分期是為了表達方便,絕不是說產品的特點隨著皇帝的更替而變化,而是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出現,人們審美、生活習慣的改變,壹代代陶工的更新而逐漸變化,是沿著繼承、創新、再繼承、再創新的藝術發展套路變化的。所以我們在約會的時候,把握產品演變的大趨勢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現代自然科學研究成果在考古中的廣泛應用,近十幾年來使用“TL”法確定古瓷燒制年代,誤差可達65438±00%以內。但這種方法往往需要鉆孔才能取出少量標本,對文物有害。此外,也不適用於那些“後塗”或“後燒”的器皿,或已受暴曬、受熱幹擾的器皿。目前用目測還是很重要的,就是用科學儀器來推動古瓷的斷代,而且還必須結合人的實際鑒定經驗,就像醫學上先進的診斷儀器不能完全代替醫生的臨床診斷壹樣。
2.真偽的區分:名窯的產品影響其他窯的生產,這是商品生產中常見的事情。比如五代景德鎮生產的“蟹殼”青瓷,無論是胎、釉、器形,都深受越窯青瓷的影響,但這並不是仿古制作。從古瓷鑒定的角度來說,屬於窯口,不是真偽的內容。辨別真偽就是辨別有意抄襲上壹代產品的假貨。也就是鑒別出了“古董”和“真貨”。明代景德鎮成化禦窯廠與宋代龍泉哥窯花紋瓷器極為相似。清末民國時期,出現了許多專門制作古玩的小作坊,有的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這時,對外易貨幾乎變成了古董貿易。解放後,仿古瓷生產仍是瓷器生產的壹部分。就這樣,代代相傳的“古瓷”充斥著假貨,魚目混珠。我們在鑒定古瓷的時候,要認真做好“去偽存真”的工作。
3、優劣判斷:即鑒定古瓷的質量和價值。質量是指古瓷本身是否存在因燒制或使用過程中造成的各種缺陷,如變形、裂紋、穿孔、發黃、粘釉、磨釉、縮釉、脫釉、脫色、失色、填色等。價值——指壹件古代瓷器的歷史、技術和藝術價值。歷史價值是指產品有絕對燒成年代或相對燒成年代,可以作為斷代的依據;能證明壹個品種的創制年代或衰亡年代;可以印證中外技能交流或者反映壹個歷史事實。科技價值是指該產品能反映古代制瓷技術的發展過程和制瓷工業的科技成果;能體現瓷器行業的創新、創造和高超技藝。藝術價值取決於構成產品美的三個基本要素:瓷器、瓷器、裝飾的藝術處理是否高,是否和諧統壹,是否能代表壹定時期陶瓷的藝術水平和風格。除此之外,國內外稀有產品往往彌足珍貴。
4、破窯口:即鑒別產品產地。在《唐人茶經》中,陸羽同時對不同產瓷區的茶碗進行了評價,說:“碗、越州、定州、梧州、越州、壽州、洪州……”。興瓷為銀,越瓷為玉,興不如嶽。興瓷若雪,越瓷冰冷,興不如月兒。邢瓷的白是,越瓷的是青和譚綠,邢不如嶽三...“這是古代文獻中較早稱贊產品的窯口名稱。隨著制瓷業的發展,窯口的命名方式越來越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四種方式。
(1)因燃燒的地方而得名。如浙江龍泉窯、福建德化窯、江西吉州窯、景德鎮湖田窯等。,這種命名方式比較常見。
(2)以某窯主工匠的姓氏命名。例如,唐代景德鎮的陶(玉)窯和霍(中早期)窯,明代的崔公窯和周(丹泉)窯,清代的郎(廷機)窯、年(年)窯和唐(英)窯。
(3)按開火年代命名。例如,明代景德鎮的官窯通常分別稱為永樂窯、宣德窯和成化窯。
(4)按產品使用者的身份命名,如官窯、民窯、蜀府窯等。所謂官窯,就是生產供朝廷和皇室專用的各種瓷器(包括皇帝用來賞賜貢國和使臣,或賞賜大臣和親屬的瓷器)的窯,又稱禦窯。比如北宋的汴京皇宮,南宋的杭州官窯,元代的景德鎮官窯和蜀黍窯,明清官窯(也叫官窯和工廠官窯)。所謂民窯,就是生產民間瓷器,以滿足國內外人們需求的私人手工業作坊。
同時,不同的窯口產品有明顯的區別,也有相似之處,需要我們去區分。產品的地方特色主要是由不同的原料形成的。所以破窯口主要看產品的胎、釉特性,其次是工藝、造型、裝飾等因素。
古瓷鑒定方法
只有通過比較才能識別。類型學的分類整理方法是古資料視覺鑒定的常用方法。壹般是根據器物的形制和紋飾進行分類,或者將不同時代的碗進行系統排列,或者將不同時代的五彩、青花、單色釉分別進行系統排列。在比較中,要充分利用上面提到的古瓷鑒定五點依據,解決鑒定的上述四個主要內容。
在某個時代的產品還沒有獲得“標器”的情況下,采用“兩頭看,中間確認”的方法。比如美國波普在鑒定洪武青花時,先看袁的“完美”青花,再看明永樂、宣德的青花有官窯年份。那些與元青花相似但又帶有明永樂、宣德青花瓷某些特征的青花瓷,就是明洪武青花瓷。因為任何壹個時期的產品都不可避免地會有很多“承前啟後”的因素。鑒定的時候,向前看,向後想,左右想,妳就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當壹件需要鑒定的產品擺在面前,如何分析它的燒成年代和窯口?也就是說器物本身的哪些方面能反映其真實的燒造年代和窯口?我們把能反映燒制年代和窯口的因素稱為年代因素。
古瓷和新瓷的壹般區別
1,古瓷釉面無耀眼浮光(幹光),光澤靜如玉;新瓷有刺眼的浮光,但古董瓷往往經過去除浮光的處理。主要方法有:(1)塗或稀酸浸漬,但釉色蒼白,放大鏡下可見疤痕。(2)用動物皮打磨,但在放大鏡下看到無數平行的細條紋。(3)茶葉加少量堿久煮或久熏,釉色不正。(4)埋藏時間長。
2、出土古瓷器銹入釉中,偽造者土銹附著於表面,用水沖洗將其去除。
3.瓷器裝飾,真人用筆(刀)流暢自然,而假人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
4.古瓷的金黃色,磨損時間久了,容易變色,或者只留下痕跡;新瓷器金碧輝煌,光彩奪目。
5.古瓷的低溫鉛釉,釉面有壹層銀,瓜皮青釉更明顯,新瓷沒有。
6.釉上彩瓷器(五彩、粉彩、仿古)壹般持續100年,在燈光照射下顏色周圍有“彩虹”光環。壹些相隔僅60年的過釉彩瓷也會有這種現象,但越老越明顯。
7.光緒以來比較常見,解放後很少。是否為後掛色取決於以下幾個方面:(1)釉色是否具有當時的色彩特征;(2)圖案的布局、形象、用筆是否具有當時的風格。加了色之後,畫得生硬、僵硬、細長,缺乏當時的風格。(3)無論花紋是否壓在釉疤上,這種現象出現後都不可避免的要加色;(4)掛色後壹般光澤度強。此外還有後期加錢、改底、改錢、改口、補色、修器不全等現象。都是鑒定中經常遇到的,壹定要仔細發現。
望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