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學習古代漢語的三部經典古籍。

學習古代漢語的三部經典古籍。

淺談古文字自學

李雪芹

李學勤先生,北京人,出生於1933。他是研究古文字的著名專家。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西北大學兼職教授。主要著作有《殷地理概論》、《中國青銅器之謎》(英文版)。

桌子上的那封長信是遠處的壹位年輕老師寄來的。信中說,他在十年浩劫中失去了讀書的機會,但由於對篆刻的熱愛和對古文字的頻繁接觸,逐漸對古文字產生了興趣,也想深入研究,加上古文字產生的歷史時代。他渴望告訴他如何開始學習古文字學,並根據業余自學的特點擬定系統的學習計劃。

這幾年我收到了很多這樣的信。寫信的青年朋友有文物考古和藝術領域的新同誌,也有文史領域的老師或學生。每當我讀到信中充滿激情的句子,思緒總是揮之不去,沈浸在回憶中。

我學的是古文字,我是自己生的。有人說我在家學習很好,這不是真的。我家是知識分子,但和古代漢語沒什麽關系。我在清華讀書的時候沒有學過任何與此相關的學科。作為壹個被古文字的“神秘”所牢牢吸引的青年學生,我只有依靠北京圖書館。高聳的圖書館大門,衣物儲藏室,目錄箱,等書的長椅,閱覽室幹凈的窗戶,都是壹如既往的清新。不管嚴寒酷暑,在大街上奔跑的生涯在1952結束,那壹年我去考古所參加了《殷聯》的編纂。這樣的經歷,讓我對有誌於自學古代漢語的年輕朋友們更加感到親切。

中國古代文獻學歷史悠久。但由於種種原因,它是壹門難得的學科,過去甚至被稱為“絕學”。建國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繁榮,新發現的古文字資料層出不窮,古文字的實用價值日益顯著。但是,該學科的研究力量還很薄弱,這與擺在我們面前的繁重任務很不相稱。這種情況限制了古代文獻學本身的發展,也不利於考古學和整個古代歷史文化的研究。看到很多年輕的同誌願意學習這個冷門的東西,是壹件多麽令人高興的事情。

根據我的親身經歷,我覺得有義務告訴妳,自學古代漢語真的很難。今天的古文字學不是歷史上的小學和金石學能比的。它介於考古學、古代史、語言學和文字學之間,與這些學科密切相關。因此,學習古文字學需要相當廣泛的基礎知識。這是難點之壹。古代文獻學的研究對象多為珍貴文物,分散在全國各地,有些不易見到。就連描述壹般都是印數少,價格貴,在圖書館被列為善本。相關著作多為專門著作,缺乏有新水平、用現代語言寫成的入門書籍。這是第二個難點。所以,有些自學者盡管努力,卻找不到出路或者缺乏必要的條件,沒有取得多大的成就,這是很可惜的。

如此說來,絕不是潑冷水。難學不代表學不會,只是需要更大的決心和毅力。荀子有壹句話:“真積日久,則進,學而止。”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

自學自然不如有壹個可以隨時索取好處的導師,但是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算有好老師,也要自己做。壹個導師最重要的是指明學習的方向和方法,避免走彎路和錯誤。我們在自學的時候,壹定要多註意學習的方法和途徑。我們不妨通過資深古文字學家的著作,仔細了解他們所使用的方法和采取的途徑數量,借鑒他們豐富的經驗。如果我們走錯了路,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糾正,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教訓。

老師問我如何系統地學習古文字。在我看來,學習古文字有兩種方法,因人而異。

對於以研究古文字為終身事業的人來說,我建議最好從《說文》開始,先學習秦漢文字,比如秦簡、秦刻石、漢簡、漢碑,然後追溯兩周金文,最後學習商代文字,比如甲骨文。我記得二十多年前,陳先生講過這種學習方法,但當時我並不贊同。用了很多年才認識到,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對古代漢字的演變、形、音、義有壹個透徹的了解,為古代文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表面上看起來很慢,實際上事半功倍。

《說文》雖然看起來有很多時代的局限性,但仍然是學習古文字的起點。漢儒看到的很多古籍,據專家說是後人無法直接接觸的。許慎號稱“五經無雙”。《說文》是漢代文獻學知識的集大成者,清代《說文》註有較重要的成就。開始學古文字,壹定要看《說文》,但不要只看大禹的這段文字(比如最近影印的單行文字),還要看註釋。大家都喜歡看段玉裁的《說文解字註》,這是對的。如果妳覺得段落筆記卷帙浩繁,不能壹次看完,建議妳先看王蕓的《讀詞讀句》,比較簡潔。此外,徐浩的《說文解字註》對閱讀段落註釋很有幫助。至於丁所編《說文解》則是壹部藏書,方便檢索,不能用於閱讀。

上面說的自下而上,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需要的時間比較多,只適合專門研究這門學科的同誌。如果出於工作要求,或者我的興趣,沒有必要壹開始就研究甲骨文或金文。比如先讀的《甲骨文全集》、《金文二周叢書》、的《商周夷器通考》、陳的《殷闕甲骨文小結》、《西周青銅器斷代》(考古學報連載1955-1956)、金文。起初,我研究甲骨文和戰國文字。60年代要補青銅器,說明不管先學什麽,要想在中國古文字學領域有所建樹,就得知道中國古文字發展的全過程。借用壹個武術家的話,叫“說到做到,也是壹。”

有些自學者擔心古文字難記,就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抄寫《說文》或甲骨文、金文的篆書上。其實,對古文字的理解往往比死記硬背更重要。為了彌補背誦的不足,可以盡量利用參考書。如《經典匯編》、《說文通訓丁盛》、《新編古音表》、《廣韻音系》、《甲骨文註釋》、《金文林紓》等,都是有益於學習和研究的。高明同誌新出版的《古文字匯編》和徐中書先生主編的《中國古文字表》,把不同時代的字體列成欄目,特別有助於學者了解文字的演變。

唐蘭先生說:“古文字的功夫不在古文字。”我教書這些年,多次介紹這句名言。我理解唐先生的意思是強調文學知識對學習古文字的重要性。我們必須充分利用文字學的成果來研究古文字。據我所知,所有著名的古文字學者在文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以楊樹達先生為例。先生讀了多年小學,直到抗日戰爭避難湘西,才開始研究金文。他的《黃金生活論》這本書確實充滿了奇妙的含義和獨特的成就。推其淵源,其技巧和方法都是從文獻研究中得來的。另壹個例子是不久前去世的陳至先生。他的著作如《史記》、《漢書新記》、《漢代經濟史料叢書》、《三夫黃圖校證》等,均有秦漢文物與古籍互證。哪怕是壹磚壹瓦,也可以用來說明某些歷史問題。不徹底研究文獻,我們怎麽能做到這壹點呢?

閱讀古籍時,最好與當代文學進行比較。比如學習西周金文,同時閱讀《尚書》、《逸周書》、《詩經》中的西周作品,壹定會達到壹舉兩得的效果。前幾年我們整理雲夢秦簡的註釋,專門做了壹個例子:“註釋是指盡可能接近的古籍及其註釋。”只是為了方便比較研究。比如壹味的追古,支持“詩”“書”的古教,與秦簡相悖。

讀古書,先讀俗書,不可偏愛獨書。最常見的如《史記》,是研究古代歷史文化的基礎資料。司馬遷筆記內容豐富,足以參考。有些人把《史記》看得很平常,不值得細讀。甚至他們學了很多年也沒有讀透。這對於訓練來說是不夠的。

古文字學離不開考古學。解放前,絕大多數古文字學資料都是偶然發現或被盜發掘的。學者們不得不依靠拓片來研究甲骨文和銘文,側重於對文字的分析,接觸器物本身的機會較少,更難以了解出土情況。現在科學發掘的資料都有明確的出土記錄,學術價值大大提高,所以研究古文字的人必須具備壹定的考古知識。

考古學和古文字學是相輔相成的,考據學和考古學方法相結合,往往能解決單靠前者無法解決的難題。研究青銅器,不僅要註意銘文,還要觀察其形制、花紋、功能和冶煉鑄造技術。甲骨的研究也要考慮到甲骨的種類,修補的方式,鉆孔的形式。近年來新發現的古文字重要資料,如殷墟小屯以南的甲骨、“傅浩”墓的青銅器、的甲骨青銅器、淅川的青銅器(我認為靈隱子庚丁墓不屬於靈隱子庚)、侯馬等地的書籍、隨縣曾侯墓的青銅器和竹簡、雲夢秦簡、長沙馬王堆的帛書等。,必須結合遺址和墓葬來研究。所以希望自學古文字學的同誌多看看相關的考古報道。如果他們有機會參觀博物館或挖掘遺址,千萬不要錯過。

古籍及相關考古資料的檢索也要依靠工具書,即各種書目和索引。歷代關於金石學的著作,請參考容璦的《金石學實錄》,其增刊發表在《考古通訊》第三期1955。這本書近年來有所更新,有望再版。解放以來的書籍和論文,可以使用考古研究所資料室編的《中國考古文獻目錄》。關於甲骨,有壹個專題目錄,是50年代胡厚宣先生出版的《甲骨五十年論》。《古文字研究叢書》第壹輯所載肖南先生的甲骨文目錄,可視為胡先生目錄的延續。碑文方面有《容庚先生對宋代古金書的評論》(學術研究1963,第6期)、《清代金驥書》(學術研究1962,第2期)、《張煒先生對中國青銅器外文著述的評論》(中山大學學報1965,第3期)

翻翻參考書目,不要被以前的各種著述嚇倒。自學要善於選擇。年輕的時候,我總是幻想著把世界上所有的書都讀完。其實生命是有限的。壹個人壹生能從頭到尾看完的書不多。如果沒有其他選擇,很多書妳消化不了,用處不大。小說《和諧都鐸》中諷刺的“兩條腿的書櫃”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我建議把要讀的書分為兩類,壹類是精讀,壹類是泛讀。精讀壹定是對我來說真正必要的好書,不管有多少卷,壹定要讀透。這樣的書壹年能看壹兩遍,受益匪淺。廣泛閱讀的書不妨擴大範圍,目的是開闊眼界,但不可過分愛惜精力。我在研究甲骨的時候,盡量把相關的著作都看完,費了我很多不必要的力氣。有壹本關於甲骨文的線裝書,書很多。我從圖書館借來,花了很多天通讀,卻什麽也沒得到。我應該在這裏停下來。我試著從同壹作者那裏借了壹篇未發表的手稿,篇幅較長。努力學習了很多天,還是很失望。自學者精力有限。如果這類書不是為了學術史而寫的,似乎可以慢慢讀。

最後,我想談談寫作。我認為練習寫作很重要。如果學到壹定程度,能產生壹些見解,那就試著寫壹篇論文。如果過於謹慎,長期不肯動筆,就很容易陷入自大的劣勢。但是,論文要有新意。如果沒有原創的想法,那就不用寫,至少不要發表。創意往往與傳統的刻板印象相對,打破它們需要很大的勇氣。有人說科學的特點是永遠不“正統”,意思是研究工作要不斷創新。李卓吾談治學,應該是有膽識、有學識、有才華的。所謂勇敢,就是克服困難,打破陳規的勇氣。在古代文獻學的研究中,建立壹種新的理論有時需要數年時間。沒有決心和勇氣,堅持下去並不容易。但是,有勇氣,也要有知識。所謂知識,我認為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沒有努力和真正的知識,盡管有李卓吾的“二十勇氣”,結果只能是相反的。

我個人對古文字學知之甚少,學術能力非常有限。不知道有沒有足夠年輕朋友參考的?至於古文字學的基礎知識,以後有機會介紹。祝大家自學有新成績。

  • 上一篇:如何選購鋼琴知乎
  • 下一篇:王者黃金小說收藏榜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