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學生作業

學生作業

壹、思想政治教育

1.註重思想研究,深化動態分析工作模式。針對國家重大活動、學生放假、新生開學、畢業等,通過多種形式的座談、問卷等方式了解學生思想動態,逐步形成了全面調查、動態分析、深入總結、把握規律、註重引導的工作模式。2012年,教務處以領航項目為基礎,設計並發放新生問卷,主動了解新生動向,形成調研報告,及時反饋學校和學院。

2.立足主題教育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雷鋒同誌逝世50周年、十八大和60周年慶典等契機,開展了“傳承雷鋒精神續寫母校篇章”、“誦讀經典篇章微行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入學教育、畢業教育、廉潔教育等多項主題教育活動,形成了教育活動多元化、教育內容全覆蓋、教育內容現代化的主題教育工作模式,努力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圍。同時,通過組織“道德模範進校園”、“主題電影進校園”、“天安門廣場花籃獻”等活動,參觀“科學發展、輝煌成就”圖片展,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組織學生參與13講座、參觀、講座4470人次,通過撰寫心得體會,在線分享,達到促進全體學生成長的目的。

3.借助網絡建設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修改教育和工業部的網站。新版增加了講座報告、實例故事、學生心聲、導師風采等生動活潑的內容。教工部網站成為集網絡思想教育陣地、高校學生工作交流平臺、學生工作辦公平臺於壹體的綜合性、服務性學生工作網站,形成了學生廣泛參與、線上線下立體互動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第二,學生事務管理

1.確保校園的和諧穩定。2012是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年,保穩定意義重大。在王立軍事件、釣魚島事件等特別敏感時期,以及寒暑假、法定節假日期間,實行校院值班制度,組織學院做好學生安全穩定教育工作,通過學院及時掌握學生動態,確保學生突發事件的順利及時處置。

2.以身作則。在以往評選十佳班集體、十佳學生宿舍的基礎上,增加了優秀班集體、優秀學生宿舍等獎項,擴大了獲獎範圍,增強了學生參與評選的積極性。同時,為增加評獎影響力,對十佳本科生、自強之星、十佳班級集體、十佳學生宿舍評選采取公開答辯的方式,由教師評委和學生評委共同評審,充分實現了展示、交流、學習、宣傳的目的,在全校形成了學習榜樣的良好氛圍。

第三,學生資助工作

1.抓科學管理,確保鑒定公平公正。貧困家庭學生的認定是資助的基礎。為了認定工作的公平公正,進壹步完善了“三級四級”的管理模式,夯實了資助工作的基礎。“三級”即“班級-學院-學校”,“四級”即“數據采集、規範分級、民主測評、審核反饋”。

2.註重人文關懷,確保“綠色通道”暢通無阻。為確保貧困家庭新生順利入學,在定向現場顯著位置設立“綠色通道”辦理辦公室,專人負責咨詢、審核、信息錄入,提供“壹站式服務”,簡化流程。配備綠色通道服務誌願者,幫助新生和經濟困難家長及時辦理各種緩交學費和報到手續。同時,為申請“綠色通道”的學生發放“愛心禮包”,讓他們壹入學就感受到國家和學校的溫暖。

3.抓基礎工作,提高經費保障水平。積極開展助學貸款和代償工作。通過集中宣傳、宣傳欄、網站等渠道大力宣傳貸款代償政策,為申請貸款代償的學生提供細致周到的服務,確保國家政策惠及每壹位符合條件的學生。嚴格做好各類獎(助)的評選工作,確保所有獎(助)都必須經過班級初評、學院評估、學校評估三個層次的評估;所有評估結果必須在學院和學校壹級進行公示,以確保評估的公開、公平和公正。在曾憲梓獎學金評選中,學校榮獲第四屆“優秀大學生獎勵計劃”優秀項目管理學校。有序做好勤工儉學工作。工作中建立了“自願申請、雙向選擇、擇優錄用、每月考核”的運行機制。通過建立QQ群,及時與崗位設置單位進行工作溝通,保證工作順利進行。

4.抓氛圍,深化資助育人功能。以誠信教育、感恩教育、榜樣教育為主體,通過開展誌願服務活動、“國資助我成長”征文活動、“學長火炬”圖書傳遞活動,讓學生從受助、自助轉變為助人。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世界銀行組織的“希望工程激勵行動”中,有5個公益項目入圍,* * *獲得5萬元資助獎。學校獲得“優秀組織獎”,王棟獲得“優秀輔導員”稱號。

第四,學生服務中心的建設

2012以搭建成長服務平臺、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為重點,建成了集業務辦理、代理、咨詢服務為壹體的學生服務場所。學生服務中心涵蓋學校學生管理8個部門的27項直接辦理業務、7項代理業務和37項具體咨詢業務。目前已完成場地建設、設備調試、系統建立、人員選拔、業務培訓等工作。接下來,我們將規範日常運營,提高服務質量,確保為學生提供優質服務,同時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動詞 (verb的縮寫)心理工作

(壹)多措並舉,深入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活動。

1.調整課程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為了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調整課程,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分為春季和秋季兩個學期,秋季學期側重於學生的理解和心理適應,春季學期側重於學生的個人成長和解決問題。新課程有利於學生在整個學年中關註心理健康,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心理問題。

2.開展宣傳教育,促進學生成長。繼續開展女生節、5·25精神衛生宣傳月、世界精神衛生日、感恩節四大教育活動,並嘗試由學院承辦,充分調動學院和學生的積極性,取得良好效果。2012在市教委組織的“首都大學生心理健康節”系列活動中獲得“尋找校園最燦爛的笑容”三等獎。“我的微成功”優秀班級評選活動三等獎2名,優秀獎1名;獲“首都大學生心理知識競賽”B組二等獎。

3.支持社團建設,推進自主教育。依托學生心理社團力量,舉辦了“心理沙龍”、“心理小課堂”、“手機報”、“心理讀書會”等多種形式的心理知識學習活動;繼續開展小組長培訓項目,為“我的班級,我的家”小組素質拓展活動培養合格的小組長,進壹步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二)全覆蓋,完善心理危機預防和幹預體系。

在本科心理調查的基礎上,2012年特別加強了研究生普查的宣傳推廣,研究生普查參與率較往年有較大提高。心理咨詢中心對篩選出的重點關註學生建立心理檔案,進行心理幹預和轉介,並定期進行隨訪反饋。學校采取個別幫扶和集中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將研究生導師、宿舍管理員、教室管理員納入心理危機幹預人員隊伍進行專項培訓,為心理危機預防幹預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三)優化隊伍,確保心理咨詢科學有效。

專業心理咨詢師的配置更加合理。除2名專職教師外,還有10名兼職心理咨詢師,其中大學教師4名,專科醫院心理醫生2名。其中男性3名,從專業、性別、年齡比例等方面保證專業化、多樣化,滿足學生不同的心理咨詢需求。截止2012和12期末,個人咨詢438次,團體咨詢192次,心理素質拓展團體2425個。個人咨詢和團體咨詢數量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強專業訓練和督導,以有效應對學生日益復雜的心理問題。

六、招生工作

全年計劃招生2100人,實際招生2100人。錄取結果呈現以下特點:統招誌願率首次達到100%;平均錄取分數線在30分以上的省份達到26個,創歷史新高;女生比例為35.6%,略高於往年;農村學生比例首次降至40%以下。

1.加大宣傳力度,深化招生陽光工程。建立了以“六公開”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招生信息公開制度,強化了信息公開的主體地位,積極拓展新渠道。通過多種形式的信息公開,形成了“網絡平臺主體發布、新興媒體增強互動、其他媒體輔助宣傳”三位壹體的信息公開機制,確保招生“陽光工程”的實施。

2.認真總結,全面推進招生工作系統化建設。在多年工作實踐的基礎上,凝練形成了“招生工作科學化、招生管理規範化、招生過程信息化、招生宣傳多樣化、招生監督全程化”五級體系,得到了檢查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3.抓住校慶契機,加大招生宣傳力度。首先,選擇考生關註度高的平面媒體顯著位置進行紀念日專題宣傳;其次,積極配合團委,將“大學生進中學”作為暑期社會實踐的專項內容之壹,充分利用社會實踐團隊加大招生宣傳力度;最後,校慶之際,聯合校友辦向各地校友分支機構和校友發送招生簡章,在招生宣傳工作中充分挖掘校友潛力。

七。就業工作

2012年畢業生3545人,其中本科畢業生1976人,研究生畢業生1569人(其中博士2865438人,碩士65438人)。截止8月31,2012,就業率為96.67%(本科96.46%,研究生96.94%)。

1.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日臻完善。以服務學生、服務國土資源行業、服務社會為宗旨,以深入開展“就業優質服務”活動為契機,形成了“就業服務深化常態模式、就業市場開發聯動模式、就業文化氛圍驅動模式、三方就業調研參與模式、學生自主發展互動模式”的就業服務體系。通過不斷實踐,這壹制度在提高就業服務水平、穩步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方面取得了壹定成效。2012 12教育部網站報道了學校促進畢業生就業的“五種模式”。

2.校園招聘的立體化模式越來越成熟。在行業特色與區域特色相結合、學校領導與學院自治相結合、專場招聘會與綜合雙選相補充的“立體化”校園招聘模式基礎上,不斷開拓就業市場。2012年3月23日,“首屆實習生雙選會”在我校舉行。需求崗位涵蓋計算機、建築、地質、管理等多個領域,提供了100多個實習崗位。首屆實習生雙選會的成功舉辦,不僅完善了校園招聘模式,也讓學生足不出戶了解就業市場需求和企業選擇標準,從而明確自己的成長目標,規劃自己的發展方向,提高職業規劃能力。

3.就業研究模式越來越科學。2012年,學校在自主研究和專業研究相結合、學校縱向比較和與其他學校橫向比較的基礎上,與專業研究機構更深入地合作,分別對2011屆畢業生和2012屆畢業生進行了研究。為學校進壹步提高就業質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詳實的信息。

4.理論研究日益深入。就業研究申報的“深化就業研究,完善招生、培訓、就業壹體化聯動體系”項目被評為北京市就業工作特色項目,下壹階段將在北京市及全國範圍內推廣應用;同時,積極研究招生與就業的聯動機制,應用項目“行業特色高校招生與就業聯動體系研究與實踐”獲得學校教學成果壹等獎。

八、校友工作

1.關註信息,為校友工作打基礎。完善校友信息庫,在校友會網站上更新相應數據,更方便校友相互查詢和聯系。為加大校友走訪力度,校友辦抓住2012暑期社會實踐的契機,借助社會實踐小組,廣泛走訪全國各地校友,對有代表性、有影響力的重點校友進行深度訪談。據統計,2065438+2002年暑期,25個專項實踐小組走訪了20個省(區、市)、近百名校友,收集了大量校友簡歷、照片、視頻、事跡、校友訪談和給母校的寄語。

2.註意宣傳,與校友保持密切聯系。通過印制校友通訊錄、校友通訊-校慶特刊、校友辦宣傳冊等宣傳資料,讓校友充分了解母校的發展、校友會及校友會網站的功能,促進校友會與校友的密切聯系。同時,自2011 11起,開展“愛在大,寄語母校——校慶60周年校友寄語”活動,制作校慶60周年寄語卡,通過各地校友分會、校友聯絡員、校友聯系誌願者、學院、社會實踐小組等多種渠道向校友廣泛宣傳。整理回收的留言卡,在“校慶專刊”、學校宣傳窗口等相關媒體上發布宣傳。紀念日當天,在留言卡的收藏卡上加蓋紀念日的紀念章和郵戳,寄回校友作為永久收藏,作為紀念。

3.迎接校慶,促進校友工作有效開展。作為校慶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迎校慶,我與迪達的輝煌——優秀校友系列報告會”於6月12日至6月15日拉開帷幕,* *舉辦15報告會。在這些優秀校友中,有兩院院士,有登山英雄,有行業精英,有草根楷模。傑出校友系列報告會通過邀請傑出校友介紹其人生經歷和成長經歷,充分發揮校友在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中的獨特作用;通過宣傳優秀校友的先進事跡,進壹步增強廣大同學的自豪感和責任感;通過學習優秀校友的奮鬥歷程和生活經歷,鼓勵學生理性規劃大學生涯,立誌成功。校慶前期,校友會辦公室根據校慶工作的總體安排,向校級332名重點校友發出了校慶60周年校慶邀請函,並通過電話、電子郵件、邀請函等方式邀請全國各地的校友分支機構負責人來校參加校慶活動。同時要求各學院邀請本學院校友返校參加校慶;校慶期間,各學院按照“熱情、禮貌、細致、周到”的工作要求,統籌安排、協調校友接待工作,圓滿完成了各地校友分支機構代表的接待工作。

4.謀求發展,發揮校友會的紐帶作用。校友會將自身發展與校友分支機構發展、校友個人發展緊密結合。通過參與和幫助各地校友分支機構的建設,成為學校和校友之間的紐帶,從而提升學校的影響力和校友的凝聚力。2012分別協助成立遼寧校友分會和中石化校友分會。

九、團隊建設

1.嚴格招聘,不斷優化團隊結構。在輔導員招聘筆試中,首次引入校外專業的命題機構,他們會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考察的重點進行出題,使得考試內容的設計更具科學性和針對性。同時,首次在輔導員招聘中加入心理測試,註重應聘者的心理素質和性格特征,從源頭上嚴把輔導員素質關。通過嚴格的資格篩選、筆試、心理測試、面試、實習等環節,新聘輔導員6名(男3名,女3名),均為碩士及以上學歷(其中1人為博士學歷)。

2.加強訓練,提高隊伍整體素質。積極組織輔導員參加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培訓、輔導員培訓基地開展的培訓和校內培訓,滿足不同工作經歷、不同層次輔導員的學習需求,整體提高隊伍素質和專業素養。先後組織60人次參加教育部和北京市各類培訓,53人次參加輔導員培訓基地和校外專業機構培訓,330人次參加校內各類培訓。2009年以來,已有40名學員接受了北京市高校輔導員心理咨詢與發展輔導專業培訓,覆蓋了除2012年新招聘人員以外的所有專職輔導員,其中9人獲得了心理咨詢與發展輔導培訓“雙證”。2012,7名輔導員獲得北京市優秀輔導員榮譽稱號。

3.鼓勵科學研究,提高工作的科學化水平。繼續開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題,鼓勵輔導員參與各級科研項目申報和科研獎項評選。通過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幫助輔導員在開展科研的過程中提高工作的科學化水平。2012年,我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項目12項,其中兩項被批準為2013年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支持項目。

4.規範管理,保證深度輔導的有效性。深入輔導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細化、科學化,切實提高輔導員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舉措。壹方面,通過不定期的檢查督導,保證深度輔導的全覆蓋;另壹方面,將深度輔導的典型案例和輔導員在深度輔導中的經驗整理成書,發放到每壹位專(兼)職輔導員手中,通過總結、交流、經驗分享,提高深度輔導的有效性。在教育部組織的第二屆全國優秀輔導員博客評選中,在校醫患關系獲得優秀博客獎(* * *入選100篇)。在市教委開展的“我和我的輔導員”征文活動中,有4篇文章獲獎,其中壹等獎1(* * *)10,三等獎2篇,優秀獎1。

5.搭建平臺,促進工作討論和團隊建設。輔導員沙龍是輔導員開展工作討論、思想交流和文化活動的重要平臺。圍繞班集體建設、經濟資助、輔導員作用、理財知識等主題舉辦了10余場沙龍,並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制定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輔導員沙龍活動方案,進壹步規範管理,完善機制,充分發揮輔導員沙龍在業務研討和團隊建設中的作用。舉辦第四屆學生職工春晚,加強學生職工系統文化建設。從單純的自娛自樂,發展成為節目多樣、內容巧妙、全員廣泛參與的綜合性晚會。大家用幽默的語言和豐富多彩的形式總結了壹年工作的得失,交流了自己的感受和收獲,在歡樂的氛圍中充分享受了“學生職工大家庭”的溫馨與和諧。

  • 上一篇:GBA遊戲名稱
  • 下一篇:家用實木家具什麽木頭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