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由雄偉險峻的瞿塘峽、幽深秀麗的巫峽和水流湍急的西陵峽組成。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全長193公裏。這裏四季分明,冬冷夏熱,垂直氣候分區明顯。動植物種類繁多,三峽庫區珍稀瀕危植物150種,51種。國家壹級保護動物10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54種。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已發現礦產67種,探明儲量54種,開發利用39種。16種礦產資源探明儲量居全國前10位。
長江和三峽的形成
[河流]長江
中國最大的河流。長度居世界第三。發源於脫脫河,流出青海西南邊境唐古拉的格拉丹冬雪山,流經通天河。從玉樹縣巴塘河口往南到四川省宜賓市以下稱為金沙江。從宜賓到湖北宜昌的河段叫川江,下面的揚州叫楊紫茳。流經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在上海匯入東海。全長6300公裏。
長江三峽的形成是長期地質演化的結果。8億年前,中國南方發生了“晉寧運動”,導致這片出露於海中的古揚子大地發生了大範圍的褶皺變質作用,大規模的巖漿活動,形成了以花崗巖為主的堅硬侵入巖,為三峽大壩的修建提供了極好的基礎。
大約在古生代(始於5.7億年前,止於2.3億年前),三峽地區主要是海洋環境。中生代三疊紀末(約1.9億年前)的印支運動使三峽地區上升,海水退去,由海洋變為陸地。
7000萬年前“燕山運動”造成的南北推擠,與太平洋地殼自東向西的阻力共同作用,形成了三峽地區現代地貌的基本框架——川東褶皺帶、盆周山地和鄂西山地。古代長江沿著多山的窪地向東流去。
喜馬拉雅運動形成了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形,它起源於青藏高原的古長江源頭系統,在四川盆地聚集了巨量的水,沿著古長江流徑向東流動。流經泥巖、頁巖、砂巖出露較多的向斜時,由於巖性較軟,形成寬敞的山谷;流經以石灰巖為主的背斜山區時,河水因巖性致密堅硬、抗蝕性強,沿相對發育的垂直裂隙向下沖刷,兩側谷坡巖層失去支撐而崩塌,形成懸崖臨江的深陡峽谷。經過長時間的雕琢,在天地間奇跡般地創造出了揚名中外的奇特峽谷——長江三峽。
關於三峽的起源和年代,目前仍有不同的說法,可歸納為四種假說:先有河、下遊河、重疊河、海盜河。至於三峽形成的年代,有學者認為是在侏羅紀或白堊紀,也有學者認為是在第三紀之後。三峽的形成至今仍是壹個自然之謎,需要進壹步研究,直到後人揭開謎底。
矽化木材
矽化木也叫木化石。侏羅紀古樹死亡後,莖被埋在地層中。樹幹周圍的化學物質,如二氧化矽、硫化鐵和碳酸鈣,在地下水的作用下進入樹木次生木質部的細胞,取代了原有的木材成分,保留了樹木的形狀,並通過石化作用形成了木化石。因為它含有許多二氧化矽成分,所以通常被稱為矽化木。
長江三峽
瞿塘峽叫奎峽。長江三峽之壹。包括風箱峽和錯門峽。西起重慶奉節縣白帝城,東至巫山縣大寧河口,白帝城與大溪之間有壹條狹窄的山谷。全長8公裏,是三峽中最短的峽谷。河流兩岸懸崖聳立,河流最窄處只有百米。河水湍急,山勢險峻,故有“天險”之稱。西口叫夔門。大溪至大寧河口為大寧寬谷,全長25公裏。
巫峽因巫山而得名,稱大夏。長江三峽之壹。包括金頭盔和尹家峽、鐵罐峽。西起重慶巫山縣大寧河口,東至湖北巴東縣官渡口,綿延約40公裏,為壹條狹長的山谷。長江橫穿巫山主脈石灰巖層,峽谷特別曲折幽深,最高峰在1000m以上。著名的“巫山十二峰”並列江邊,神女峰(王霞峰)最為奇特。
西陵峽是長江三峽之壹。西起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東至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20公裏。共分四段:官渡口至湘西為湘西寬谷(長約45公裏);狹窄的山谷;從湘西到何苗,有寶劍峽、牛幹馬飛峽、孔令峽。狹窄的山谷。何苗到南沱是廟南的壹個寬谷(長約33公裏),是壹個開闊的山谷。在南沱和南津關之間是鄧英峽谷和黃茅峽谷。峽谷路段長42公裏,是壹條狹窄的山谷。河兩岸懸崖峭壁,怪石嶙峋,牛幹馬飛霞最為險要。
三峽氣候
唐代詩人元稹說:“滄海難為水,永遠琥珀。”
三峽雲的形成是有科學道理的。三峽地區的雲受海拔、山地地形(山脈走向、坡向、坡度、谷、峰、隘口等的差異)的影響。)和氣候。在季節、溫度、光照、氣流和水分的綜合作用下,它們呈現出姿態各異的美麗景觀,有的雲朵在山峰周圍盤旋,時而散去,時而匯聚。有的雲直接從水面緩緩升起,斷斷續續,壹臂之遙,緊貼地面,仿佛伸手就能摸到;雲的姿態多變,不在壹個平面上。最高的在山蜂之巔,最低的卻在水上,讓人感覺無窮無盡。
三峽動物
三峽地區共有動物738種,其中國家壹級保護動物10種,二級保護動物54種。
鳥類331種,其中3種屬於國家壹級保護動物:黑鸛、金雕、白肩鷹。二級保護的有36種:天鵝、小天鵝、鴛鴦、琵鷺。
獸類101種,其中4種屬於國家壹級保護動物:川金絲猴、雲豹、豹、虎,16種屬於二級保護動物:黑熊水獺、果子貍、靈貓、獼猴。
鷲
國家壹級重點保護動物。棲息地多為海拔1500-4000米的中高山、草原或針葉林山地,冬季多在平原或農田、林地上空活動。在山區,可以在懸崖上的平臺或窪地築巢,在林地,可以在長樹的高樹上築巢。巢裏有兩個蛋,偶爾有三個蛋。捕食能力強,主要捕食較大的鳥類和動物,如兔子、野雞等。在壹些地區,大量的本地刺猬甚至是繁殖期的主要食物。見於巫山、巫溪、興山縣等地。
魚類274種,其中3種屬於國家壹級保護動物:中華鱘、達維鱘和鱘魚。二級保護的有1種:鯔魚。
32種兩棲動物。1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種類:大鯢。
爬行動物35種:烏龜、甲魚、焊頭等。
三峽工廠
三峽地區植物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極高。三峽地區共有維管植物6088種,其中亞種(變種、變型)1100余種,隸屬於208科1428屬,約占全國植物總數的20%,其中種子植物約占全國種子植物總數的20%。
代表植物:紅豆杉、珙桐、古銀杏、桫欏、黎蒴、羅漢松、茶樹、中華蚊蛾、疏葉圓柏、毛竹、閩楠、金鐘柏等。
疏葉卷柏
為三峽庫區特有,主要分布於巫山、巴東、秭歸三縣長江沿岸水位消落帶的平坦沙地。它的土壤是沖積土,經常混有石頭。少數情況下,也分布在海拔80-130 m之間地帶的平坦石裂縫中。作為河漫灘植被類型,生境單壹,長江汛期經常被淹,群落物種組成簡單。
烏木
烏木,又名烏木、碳化木,被譽為“東方神木”。隱木多為杉木,是壹種經過河流、沈積物、碳化環境多年的侵蝕和滲透,質地堅硬細膩,質地古樸厚重,表面光滑怪異,鐵質感的“沈積木”。近年來在重慶三峽庫區發現。
陰生木是壹種不可再生的天然產物,對於研究古代地質歷史中的地理、氣候和環境,以及對於當時植物物種的發展和演化都有壹定的科研價值。
煉鋅現場
中國古代煉鋅的起源時間壹直是世界冶金史上的壹個重要話題。明末宋在《天工開物》中記載了鋅(當時稱為“日鉛”)的冶煉,但因過於簡略,後人難以了解當時的關鍵技術過程。豐都縣煉鋅遺址是壹處大型古代煉鋅遺址群,極具研究價值,在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學上都是罕見的。通過對該遺址群的全面考察,為研究我國古代煉鋅技術的起源、發展和進步提供了極其豐富、完整、系統、科學的考古資料,使豐都乃至重慶成為我國古代冶金考古和冶金史研究的中心之壹,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古代煉鋅技術的研究進程。
豐都縣三峽淹沒區現有多處煉鋅遺址,主要分布在長海岸壹級階地。窯多選在臺地河邊和小沖溝兩側的坡地。這種選擇主要有四個原因。1,少良田,2,利用坡地自然通風,增加窯的可燃性;3、斜坡便於倒渣;4.便於原材料和產品的運輸。
長江三峽是中華文明最燦爛的地區之壹。千百年來,三峽人世代與山川為伴。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三峽人豪爽堅毅的性格,也造就了大江大河豪放曠達的氣度。那些在峽江絕壁上延伸的棧道,綁在懸崖上的纖痕,峽江兩岸巖石上留下的纖痕,激流險灘中纖夫們高亢的號角聲,真實記錄了三峽人民的生存狀態,見證了他們百折不撓、頑強拼搏的精神。在與山川的碰撞中,三峽人傳承了歷史,創造了文明,形成了獨特的三峽文化。
三峽民居
受地理、地貌和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民居建築大多背山面水,自然古樸,充滿強烈的山地意識,形成了鮮明的人文景觀。住宅建築多為調侃式、幹欄式風格;其建築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利防災的功能觀,人地和諧、富有地方特色的美學觀,崇尚自然、保護環境的生態觀。是壹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深厚文化內涵的傳統民居建築文化。
木刻《石柱縣項家譜考》(刻於1936)
木刻長3.1m,寬5.35m。3300多字,楷書。《續考》壹文記述了居住在重慶市石柱縣橋頭鄉的向氏家族的源流和支系。元朝戰爭期間,項家族的壹個分支逃到了蜀國。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另壹個“令”入川(即明初“湖廣填川”)。其後裔居住在萬州、豐都、中州、石柱等地。這幅木刻是研究橋頭鄉項氏家族歷史的珍貴資料。
中國人的族譜壹般都是紙質書攜帶的,但這種“敘事考”是木刻的,真的很少見。
背包、豆莢和羽毛球
三峽庫區丘陵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5.7%。由於山坡陡峭,道路又陡又窄。因此,人類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攜帶,背包和豆莢成為當地的主要交通工具。杵已經成為人類運輸和休息的工具。
三峽千府
歷史上有三峽纖夫拉纖的生動描述。
清代著名學者陳在《遊記》中記載:“大船五六十人,小的二三十人,上拉下推,逆流而上。在沙灘上,三四條船壹百多個跟蹤者,* * *拉壹條船。”古三峽的繪制是最驚險和壯觀的!追蹤者裸露的脊背,古銅色的膚色,凸出的筋骨,汗流浹背的額頭,輪廓分明的臉上布滿了山嶽般的力量,肩胛骨上有殷紅的痕跡,壹雙粗壯的大手拖著繩索,在懸崖峭壁和險灘之間向上遊攀爬,竭盡全力地牽引著船。拉纖維的團夥頭目不時喊著註意前面的路。船上的艾蒿不停地工作,追蹤者的喇叭聲和喊叫聲連成壹片!追蹤者拉的纖維繩是用竹簽和麻繩扣做成的,壹般有100尺左右長。使用前,應在石灰水中煮沸,以增加其韌性。所以唐代稱為“百丈”,清代以後稱為“先生”,沿用至今。每艘船配有大中小三種,大的叫“坐藤”,是重型船穿越兇灘時用的;中間壹個是在“兩條線”穿越壹般險灘時使用;小的叫“飛子”,在空中行駛或者水流太慢的時候用。
峽江灘全是水,拉纖人的生活異常艱難!“可憐舟主,半身褲濕水,壹步汗,雙手攀石路”。在前進的過程中,壹不小心就會掉下懸崖,成為祭河的亡靈。年復壹年,三峽纖夫用他們的生命和勇氣推動著航船和三峽兩岸的經濟發展。隨著三峽工程的建成,纖夫拉纖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船夫在與兇灘惡水的鬥爭中呼喊的號角聲已經成為江面上的絕唱!三峽兩岸的懸崖峭壁上,千百年來被痕跡繩索和汗水打磨出壹道道溝溝坎坎的痕跡石,見證了三峽人民頑強的意誌和長江水路交通的苦難,蘊含著深邃悲壯的人文精神。
千百年來,三峽人民創造了適合大小河流、不同河段、不同水勢的各種船只。據了解,川江上遊航行的船只有上百艘,最常見的有幾十艘。其品種之多,造型之獨特,在國內實屬罕見。
這些船是我們在三峽地區收集的。峽江上最常見的漁船都被蓋住了。這條船狹長,平底,船頭船尾兩端上翹。長約10米,寬約1米。它叫陳駁。因其形似柳葉,當地人也稱之為“柳船”。主要航行在大寧河、神農溪、馬渡河上。它們是三峽人民重要的生產和生活用具。
這些造型各異的三峽木船,在溝通東西方交流、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內河航運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船文化。
波瀾壯闊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不僅是數百萬三峽移民的無私奉獻,也是中國人民勇氣和智慧的體現,更是當今世界現代科學技術綜合應用的結晶。三峽工程竣工後,長江的面貌將徹底改變。氣勢磅礴的三峽和雄偉的大壩建築交相輝映,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現代科技的神奇。
1956年6月,毛澤東在武漢視察工作期間,寫了《水調歌頭?《遊》這首詩表達了修建三峽水庫的宏偉構想。水貂頭遊泳手跡
三峽尋夢
千百年來,峽江地區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影響著三峽人民的生產、生活和思想文化。利用三峽興修水利,造福人民,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
1919孫中山在上海創辦《建設》雜誌,出版《實業計劃》。在產業規劃“改善現有航道、運河”壹節中,除了闡述整治長江口至重慶航道、沿江建港等通航問題外,就是長江上遊的水利開發。後來他在《民生》的演講中,明確提出了利用三峽水電發電的設想。
1924 17年8月,孫中山在廣州國民師範學校發表“民生”演講,明確提出三峽建壩是為了發電。
“像長江上遊奎下的水力,更大。有人調查過宜昌到萬縣的水電,能發3000多萬馬力的電,比現在全國的發電量都大很多。它不僅可以供應全國的火車、電車和各種工廠,還可以用來制造散裝肥料。”
孫中山的民生主義
1 9 5 3+02年毛澤東第壹次考察長江時,把時任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的林宜山請到他的小屋裏,詳細詢問長江流域的治理方案,共商治水大計。
1958 65438+10月,在中央南寧會議上委托周恩來親自抓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同年3月,中共中央成都工作會議通過了周恩來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三峽工程和長江流域規劃的意見》,正式決定興建三峽工程。“築西江石墻,斷巫山余雲,留高峽平湖。”壹幅徹底征服長江的宏偉藍圖誕生在偉人的胸中。
三峽移民精神
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
庫區百萬移民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利益,以民族大義為最高道義,自覺拋棄家庭利益和個人利益,顧全大局,舍家報國。
為大眾奉獻自我犧牲。
廣大移民幹部為了“搬得出、留得穩、步步富”,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執政為民的要求,把移民放在第壹位,把移民放在第壹位,為公犧牲,無私奉獻。
同心同德的合作精神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壹領導下,有關省市和中央部門在三峽庫區建設和移民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團結協作。
艱苦創業的精神。移民和移民幹部在三峽庫區建設和“重建家園”的實踐中,不畏艱難,頑強拼搏,艱苦奮鬥,大有可為。
2002年底至2003年初,中央電視臺舉辦“感動中國2002年度人物評選”活動,以“感動中國”為主題,評選出10年度人物和壹個特別貢獻獎。候選人來自各個領域,但他們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感動了整個中國。數百萬三峽移民獲得“為大家放棄壹個小家庭”特別獎。“讓三峽博物館代表移民收藏這段歷史,讓三峽博物館成為移民的精神家園。”2003年7月3日,百萬三峽移民榮獲的“感動中國——2002年度人物”獎杯和證書正式被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
三峽工程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新中國對三峽工程進行了長達40多年的地質勘察,最終確定三鬥坪為三峽工程壩址。三峽全長192公裏。從工程地質的角度來看,只有何苗到蓮沱,長度為31km,是壹種閃雲的火成巖-斜長花崗巖,三鬥坪壩址就位於該河段。壩址的花崗巖是地殼深處的花崗巖漿凝結結晶而成。巖性均勻,巖體完整,機械強度高;巖體滲透性弱;壩址屬於剛性塊體,穩定性高。這是壹個適合建造高混凝土壩的壩址。
1992年4月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在長江上修建三峽工程的決議。這個投資2000多億元、工期17年的跨世紀工程,終於拿到了“準生證”。為充分發揮重慶特大經濟中心城市的作用,有利於三峽工程建設和庫區移民的統壹規劃和安置,中央決定設立重慶直轄市。1997 17年3月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
根據我國水利水電行業標準,三峽工程永久樞紐建築物均為壹級建築物,需按千年壹遇洪水標準(洪水流量98800 m3/s)設計,按千年壹遇洪水加10%標準(洪水流量124300 m3/s)校核。抗震標準比壩址區地震基本烈度ⅵ度高1度設防,即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