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布魯克納(德語:Anton·Bruckner,1824年9月4日-1896年10月11日),生於奧地利安斯菲爾登,著名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
中文名:安東·布魯克納
外文名:Anton·Bruckner
國籍:奧地利
出生地:奧地利安斯菲爾登
出生日期:1824年9月4日
逝世日期:1896年10月11日
職業:作曲家、管風琴師、教師
畢業院校:林茲高等學校
主要成就:浪漫主義樂派重要作曲家之壹
第4、7、8交響曲享譽世界
代表作品:第4、7、8、9交響曲d小調安魂曲B大調莊嚴彌撒等
性別:男
人物簡介
安東·布魯克納(Anton·Bruckner,1824-1896),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管風琴家;1824年9月4日生於林茨附近的安斯費爾登。
布魯克納早在13歲參加聖弗洛裏安修道院唱詩班,並學管風琴;1856年任林茨大教堂管風琴師,1868年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執教,翌年起先後到法國、英國、瑞士旅行演出;1875年任維也納大學和聲、對位講師,1891年獲名譽哲學博士學位。
他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作品多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和沈思氣氛;他的宗教音樂作品被譽為奧地利教會音樂的典範,3部彌撒曲繼承了貝多芬《莊嚴彌撒曲》的傳統,《感恩贊》以十分簡潔的手法取得極佳的效果。
他的音樂作品除壹部序曲和壹部弦樂五重奏外均為交響曲,***10部;這些交響曲氣勢巍峨,色彩明朗,兼用古典派貝多芬和浪漫派舒伯特的傳統技巧,以及古代眾贊歌的手法和後期浪漫派的音調,內容多數描寫精神世界;布魯克納他對瓦格納敬仰備至,3部彌撒曲和第壹交響曲在和聲、配器方面深受瓦格納影響,第3交響曲以瓦格納為標題,第7交響曲結尾的哀樂是悼念瓦格納之作;但其作品在生前多遭冷遇,他去世後多年才漸受重視。
1896年10月11日在維也納逝世,終年72歲。
個人經歷
布魯克納在1824年9月4日在奧地利小鎮安斯菲爾登壹個教師家庭中出生,早年學習小提琴,鋼琴,但最主要是管風琴,10歲時即會間或到教堂當管風琴師幫補家計。1837年他到聖弗洛裏安慈善機構當合唱男童,在那裏他得到音樂方面的深入教育並且受培訓成為老師;他的第壹份工作是(1841-1843)在小鎮溫德哈格當學校教師;這個時期布魯克納寫有壹首彌撒曲(為女中音,兩把圓號和管風琴而作)。
聖弗洛裏安慈善機構後來向布魯克納提供壹個教師職位,經過這壹段可朗斯多夫的教師生活後(其中他還寫作了壹些作品),1845年布魯克納回到聖弗洛裏安慈善機構,在那裏作為“臨時風琴手”,直到1855年,他已創作了壹系列作品,包括壹部大型B大調彌撒,為合唱,獨唱和管弦樂隊而作。
布魯克納並不滿足於聖弗洛裏安慈善機構當教師。他到維也納上課,老師是極端保守的同奏低音和對位法教授西蒙·錫希特。1855-1868年在林茲,他成為男聲合唱協會的指揮,布魯克納寫了壹些合唱曲。在這個時期,他接觸到了理查德·瓦格納的作品,對他影響深遠。
布魯克納放棄了維也納壹個作為和聲和對位法教師資格考試的成績,雖然他以絕對優勢通過了。他想得到的是壹個宮廷管風琴師或者是壹個教授職位。後來他去林茲劇院樂隊長奧托·基茲勒那裏上配器和譜曲法課。
1863年到1868年,布魯克納寫出了三部大型的彌撒,分別是d,e和f小調和c小調第壹交響曲,其中d小調彌撒的演出非常成功(1864年在林茲,1867年在維也納)。
1868年,布魯克納成功以通奏低音和對位法教授的身份到維也納音樂學院任教。1869年他踏上了到南錫和巴黎的音樂會之旅,期間他在管風琴上做過不少即席演奏,在接下來的幾年,布魯克納用盡壹切辦法去得到壹個宮廷管風琴師和壹個大學教授的位置;1875年他最終成為維也納大學“無薪教師”。
他的第三交響曲使他在維也納陷入了新壹輪的危機:第壹稿是獻給瓦格納的,上面援引了大量瓦格納的東西,但很快他就對這稿作了大修改。1877年沒有瓦格納的影響的第二稿上演,得到的卻是災難性的結果。觀眾成批成批地離開,直到第4交響曲在1881年上演,布魯克納才在對方陣營裏贏得壹些掌聲。“勃拉姆斯派”(漢斯力克用語)和“瓦格納和布魯克納派”之間的戰火也終於停息。
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卻很成功,首演在1884年的萊比錫;寫過感恩贊之後布魯克納寫了自己的第八交響曲,第壹版受到首演指揮家赫爾曼·列維的嚴厲批評;1892年第二版在維也納大獲成功;第8交響曲的第3版1890年就已上演;在1890年代布魯克納榮譽加身,1892年的榮譽博士對他來說可能是最彌足珍貴;布魯克納還不停筆,但他的第9交響曲只有前3個樂章。第4樂章只有片斷。
林茲市立交響和劇院樂團以布魯克納命名,為林茲布魯克納樂團;施特勞賓(Straubing)市的壹個藝術學校就以布魯克納為名。
人物評價
作為浪漫主義後期的作曲家,布魯克納壹生寫了11部交響曲,其中9部有編號的作品,除第壹首外全部寫於他在維也納時期。這些交響曲氣勢巍峨、色彩明朗,兼用古典派貝多芬和浪漫派舒伯特的傳統技巧,以及古代眾贊歌的手法和後期浪漫派的音調,內容多數為描寫精神世界。
布魯克納的異性緣很奇特,這位虔誠的作曲家在自己五十歲終於在交響曲方面取得突破。他對權威的崇拜在他後三部交響曲上可見壹斑:他的第七交響曲是獻給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第八交響曲是獻給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茲·約瑟夫壹世的,而未完成的第九交響曲,則是獻給上帝的,“如果他不嫌棄的話”,作曲家這樣說。
布魯克納的作品以其宏大的音響建築著稱。交響曲的首樂章,(終樂章有時也是如此)有不止兩個,而是三個大型主題。這應該歸功於布魯克納管風琴方面的經驗技巧,“音級強度”,不同音響強度之間的突然轉變,布魯克納對樂器組和對管風琴的音栓的處理如出壹轍。
布魯克納的交響曲也是在不斷的進化之中,雖然他被公認為壹個樂壇怪人,飽受樂評家諷刺。這壹切直到他的第七交響曲1884年萊比錫首演。歌唱性主題具有強烈的感召力,第二樂章柔板是瓦格納的挽歌,有力的諧謔曲還有熱力四射的終曲,讓世界見識了這位時年60的作曲家的天才。當時漢斯力克和勃拉姆斯的絕對音樂陣營和瓦格納陣營,當時評論家妄斷的把布魯克納歸到後者,之間的鴻溝非常的深。布魯克納,要等到20世紀,才等來了世人對他的普遍認同。
布魯克納經常修改即使是已定稿的交響曲。若單單以為這是細節上的小修小補,那就錯了,他的第壹,三,四和八交響曲修改的和重寫過的壹樣。特別是第四“浪漫”交響曲,絕對不是同壹部作品了,只是諧謔曲和終曲和舊版有些許相同。初版是壹個多層混合體,沒有考慮到演出的難度。修改版本在多個方面多顯得更平滑,在和聲和配器方面更有布魯克納的特色風格。為了短而簡明的樂句,宏大的建築音響只好退居其次——可是人們到了20世紀70年代才認識到這壹點,而當時又正值布魯克納的學生費迪南德·略沃和兄弟Schalk對布魯克納交響曲的編輯版本大行其道,但他們的版本的確有助於布魯克納的受承認度上升。
在這些被出版的初稿中,樂隊音色被認為更接近瓦格納理念,所有的刪節只會造成減損。布魯克納交響曲的原貌,在1932年的壹場紀念音樂會上才得以重見天日,在這場音樂會上,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的前三樂章的原版被演出。
作品風格
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常常是以神秘的、“雲狀音群”開始的——弦樂聲部演奏出安靜的震音或者是顫音——在此基礎上出現了主題旋律的動機或者是呈拱形的旋律線條。
即使是在布魯克納最短小的作品(比如教堂經文歌)中,音樂所呈現的也是壹個非常寬泛的發展空間:不僅是因為音樂常常是緩慢的,還因為音樂在流動中有時會停下來,以便讓和弦在大廳中回響。布魯克納通過織體結構的突然轉變,表現出他令人驚異的精確變化。
許多浪漫樂派的作曲家都喜歡把富有表現力的管弦樂音色加以融合或變化。布魯克納常常會大膽地使用對比的方式,創造出巨大的聲音色塊的音效。他把演奏管風琴的經驗用在管弦樂隊的表現風格上,用中止或者是“呈階梯狀”的發展來制造音量或色彩的變化效果。
布魯克納的音樂並不總是慢速的或者是固定不變的。他的諧謔曲總是充滿了他年輕時非常熟悉的奧地利鄉村舞曲的節奏;即便是在他交響曲的第壹、第四樂章中也常常會出現優雅的舞蹈節奏主題。
布魯克納也稱得上是位偉大的音樂旋律家,他的音樂旋律具有廣闊的風格特征範圍,從第七交響曲開頭較長主題的高雅溫馨,到第四交響曲諧謔曲中部的鄉村圓舞曲的質樸嫵媚,可謂多姿多彩。
人物影響
布魯克納是勃拉姆斯外另壹位19世紀在後世留下深刻影響的作曲家之壹;特別是他的第九交響曲,在當時可謂前衛,待啟示性;布魯克納大膽的和聲對位音響可以說為勛伯格開了路。他獨特的配器和實現手法為卡爾·尼爾森和讓·西貝柳斯所推廣;布魯克納的影響其實還可見於馬勒的作品,還有新古典主義作曲家如保羅·亨德米特和約翰·尼伯姆克·大衛的作品。
布魯克納另壹功績是,將彌撒和感恩贊這類宗教音樂音樂會化;布魯克納的音樂語言在20世紀的作曲家弗蘭茲·施密德和理查德·威茲的努力下繼續延伸。
主要作品
布魯克納的作品以“WerkverzeichnisAntonBruckner”(安東·布魯克納作品目錄,縮寫WAB)標識。
交響曲
Sinfonief-moll1863年
第壹交響曲1.Sinfoniec-moll,1866年(林茲版),1890/91(維也納版)
SinfonieB-Dur,1869;只有第壹樂章草稿
Sinfonied-moll,1869(即所謂的“第零號交響曲”)
第二交響曲2.Sinfoniec-moll,1872,1877
第三交響曲3.Sinfonied-moll,1873,1876,1877,1889
第四交響曲“浪漫”4.SinfonieEs-Dur,1874,1878,1880(新的終曲),1889
第五交響曲5.SinfonieB-Dur,1878
第六交響曲6.SinfonieA-Dur,1881
第七交響曲7.SinfonieE-Dur,1883
第八交響曲8.Sinfoniec-moll,1887,1890
第九交響曲9.Sinfonied-moll(未完成,第4樂章配器未完成,而且部分散失,故壹般只演奏前三樂章),1887-1896
合唱作品
d小調,e小調(為八聲部合唱和管樂器而作),f小調彌撒
d小調安魂曲
B大調莊嚴彌撒
宗教音樂4部合唱贊美詩集,150贊美詩和感恩贊(TeDeum)
交響合唱曲赫爾戈蘭島,為男聲和樂隊而作
室內作品
c小調弦樂四重奏
F大調弦樂五重奏
d小調間奏曲,為弦樂四重奏而作
c小調回旋曲,為弦樂四重奏而作
聖歌作品
聖母頌:即avemaria,布魯克納1861年所作的七聲部無伴奏經文歌。頗為短小,但充滿著高度的對位技巧及虔敬聖潔的氣氛,是他最感人、易懂的作品之壹,常為各大合唱團所演唱。
作品賞析
第四交響曲
布魯克納的降E大調第四交響曲創作於1874年,他是在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區風景秀麗的壹個小村中寫成。並在1878—1880年間進行過多次修改,包括全部重寫的諧謔曲及幾乎全新的末樂章;布魯克納又為其冠名為“浪漫”;1881年2月20日由漢斯·李希特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首演,演出大受歡迎,以至每個樂章結束時,布魯克納都要到臺上鞠躬致謝。
這部作品***四個樂章:1.中庸的快板。圓號表達的第壹主題宛若森林的低語,不斷地變形處理,中提琴和小提琴表達的第二主題相對寧靜而輕快,而銅管群吹奏的第三主題又具咆考的暴風雨的感覺。發展部以森林圓號主題與木管應答開始,動機以多種方式變化發展,以弦樂表達聖歌而推向高潮。
2.行板。中提琴和小提琴猶如嘆息,而大提琴類似悲歌,突出弦樂的效果。發展部以主要主題的復音變化處理為主,其中有精妙的對位。反復部則省略中間聖歌風格的合唱曲後呈現,終結部則類似悲壯的***鳴。
3.不快的小快板、諧謔曲。全曲中最傑出的樂章之壹,快活地,再度回到森林中的氣氛,類似獵人的勇敢叫聲。中段是可愛的農夫田園舞曲。
4.終曲,中庸的快板。混合引用第壹與第三樂章主題。這壹樂章表達類似暴風雨的感覺,諧謔曲主題突然由圓號合奏參透。在總休止之後,暴風雨般的動機來臨,隨後與第壹樂章結合。“暴風雨”停息後,表達憂慮主題與燦爛主題對比的第二主題。然後主要主題與第二主題再度再現後,主要主題和暴風雨動機結合,在大膽轉調下形成發展部。“暴風雨”再度平靜後,主要主題反復與第二主題群三度再現,結構極為復雜。
第七交響曲
布魯克納是浪漫主義時期最著名的作曲家之壹,就連當時如日中天的瓦格納對於這位年紀比自己小了近壹輪的作曲家也心存敬意,居然將他與自己的偶像貝多芬相提並論;在那個大變革的年代,世事萬物都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瓦格納將歌劇發展到了壹個令後人無法逾越的高峰,整個歐洲的音樂籠罩在瓦格納的影子之下,這在布魯克納的音樂中頗有體現。英雄是當時的時代主題,不少人寫過英雄的樂章,而布魯克納的“英雄”當屬這部E大調第七交響曲;這部交響曲既有宏偉的史詩規模,又在曲式上有著大膽的創新,拓展了交響曲的形式。盡管它依然保留了傳統的四個樂章的形式,但是僅有第三樂章與奏鳴曲式結構相似。
第壹個樂章是壹個中庸的快板。樂章的壹開頭猶如清晨的煙霧漸漸升騰彌漫,很有《羅恩格林》序曲的意境,第壹樂章便在這種安詳與柔和中展開,木管的縹緲與弦樂聲部的輕柔反復最終匯聚成壹股不斷升華的主題,並在管樂的雄壯威嚴的號角中將樂章帶入壹種寬廣坦蕩的氣氛,而在木管聲部的再次獨奏後,樂曲似乎進入了壹種神秘肅穆的境界,銅管聲部莊嚴的令人略感不祥的感召後,樂曲又恢復了先前的平靜,而這種看似平和的氣氛下卻孕育著蕩氣回腸的激情,經過幾次回旋往復之後,樂曲進入又回到了剛剛開始的那個安詳的主題,而這壹次卻在弦樂營造出來的不斷上升的氛圍下升華並超脫,最終猶如日出雲層般的絢爛輝煌。
第二樂章是這部交響曲最著名的樂章,不僅僅因為這個柔板竟然長達23分鐘,而是因為無論從感染力還是這個樂章在以後引來的非議都促使它成為音樂史上最著名的柔板之壹。
布魯克納創作這部樂曲時,剛好得到瓦格納去世的消息,而且作曲家還在其中運用了瓦格納大號的著名樂段,所以這壹樂章被認為是為瓦格納所創作的挽歌。樂曲莊嚴而緩慢,表達哀愁但並不傷感,卻有感恩贊的崇高,並將弦樂的顫音發揮到極致。這篇升華的樂章之中,時而插有溫暖抒情的旋律,也許寄托了對美好往事的懷念。旋律擊罄於耳邊,卻回蕩在心間,耳所聞,心所思,情所動,如何令人不淚顏。樂曲升華到極致,如夕陽般輝煌,此後又靜謐安詳,如秋葉般淒美滄桑。和理查·施特勞斯的《死與凈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卻又多了壹分龐然大氣。
第三樂章是壹個很快的諧謔曲,銅管樂主導下的主題激情飛揚,有如滔滔江水,勢不可擋,有如對不平命運的反抗。中間的部分卻緩慢而柔和,似乎是對第壹樂章的回應。終樂章是壹個不太快,但是很激動的快板。小提琴輕盈跳躍的前奏引來了壹個博大的主題。銅管樂令人緊張而陰暗的命運主題打斷了這種安詳,而後便是悲愴的反擊主題。這壹過程反復出現,而每次雄壯莊嚴的主題過後都緊緊跟隨著高潔如聖詠的弦樂主題及其變形。最後樂章又回到了開始那個蠢蠢欲動的主題,並升華到無比宏偉的氣勢,宛如天國般壯觀,仿佛是對死亡的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