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州入藏晚於汀州。貞元七年(791),回鶻大相聯合嘉嗣攻古,再次反攻北庭。“沙俄被吐蕃、葛羅祿等人攻擊,戰敗,死傷大半。”唐北庭的守衛者大多沒有回到西州,而是和回紇壹起北上尋找爪牙。故《元和縣誌》卷四十曰:“西州,貞觀七年未歸吐蕃。”其實都是猜測。《舊唐書·吐蕃傳》中說:“安西若被封,不知道有沒有,也不清楚能維持多久。”根據文獻P3918(《金剛譚·廣大靜大拉尼經》)記載,西州敗落官、甘州寺戶、堂邑西亭判官、朝三大夫、試仆趙延斌斷定,西州困於鎮遠八年(792年然而非困。據日本靖家堂圖書館藏吐魯番文書第五冊容新疆留下的壹行“記載於貞元十壹年正月”,可見唐王朝在貞元十壹年(795年)仍在西州有效行使政治主權。至於城池失陷的具體時間,由於目前的資料發現,很難做出肯定的判斷,但應該可以肯定是在安溪之前失陷。據此,自貞觀十四年(640年)歸還唐朝並最終落入西藏,至今已逾壹個半世紀。關於安西陷落的時間,沒有確切的記載。看起來不僅僅是因為信息的切斷造成的,實際上是被唐朝徹底拋棄了。但有證據表明最晚落入西藏,這與安西相對較強的邊防力量有關。大部分衛隊駐紮在基庫查,漢兵依然眾多。此外,於闐、疏勒、焉耆三鎮被守軍拱門包圍。此外,城垛國服役,有回紇為援。所以雖然離唐朝最遠,離範最近,但足以讓強鄰不敢輕舉妄動。謹代表宗朝朱都虎,請帶壹家人到西天。德宗朝把玉送回安溪,在於闐買了玉,平安歸來。悟空東歸此處,未見戰事之景。四鎮建好,我們的時間在安西,鄭智、疏勒、廬陽、焉耆鎮守。疏勒的王佩·冷冷、玉田的王維·赤瑤、龜茲的王百桓、焉耆的王儒林等安西諸王都堅定地追隨唐朝。其中,於闐尤其是唐朝的忠臣。不僅魏赤生親自率兵出征中原壹去不返,其弟魏赤堯也被唐侯封為侯,並於三年(760年)被封為“大(大)仆、外交大臣、四鎮副使”名義上是四鎮副司令,幫唐鎮守安西南門。吐蕃入侵安西,要先經過他的國家。因為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漢軍的配合,吐蕃直到貞元六年(790年)攻陷北庭才動攻於闐。和田出土的漢文文獻最晚的日期是貞元六年(790年)十月四日,這似乎表明了於闐入藏的時間。《敦煌出土吐蕃歷史文獻:贊普傳》也記載:“無魯,蘇汝牧,夏北征,照顧之,復治之,慰編者,收其貢。”自然,安溪的情況開始發生變化。安溪的堅持,靠的是維吾爾人的大力支持。對這座名城的爭奪,成為吐蕃和回紇戰爭的主戰場之壹。這在《神武碑》中有明確的記載,是九位回紇可汗的聖典。雖然這座紀念碑確實是在報乙汗時代建造的,但它所講述的並不是同壹代人。過去中國學術界都固守著沙沙沙和王國維的舊論,碑文中的“天可汗”都被視為報乙可汗的功績,使得許多歷史迷霧難以澄清。事實上,將此碑視為可汗碑更為恰當,其人記載於加思任大臣的第二期。貞元六年(790年),正當嘉嗣在北庭與吐蕃激戰之際,回鶻胡同發生政變,忠於可汗的洛嗣被殺,他率先結束叛亂,並幫助嘉嗣站了出來,成為至誠可汗,被胡同獨占六年。14行碑文明確記載此人曾於貞元十年(794)復北庭,曰:“北庭半圍半閉......除掉罪犯,但城市恢復了。”貞元十壹年(795年)死於對可汗的虔誠,墮落到骨子裏成為可汗,唐朝的威望受到可汗的信任,造就了回紇朝鮮的敗亡王朝。安西局勢在本朝第二代軍隊騰格裏耶葉赫可汗統治時期(永貞元至元和三年,805~809年)最為危險。這個可汗救了兩次,壹開始贏了,最後輸了。第壹次世界大戰的碑文最後詳細描述:“?棄(疑是“棄自西州”)吐蕃軍復興,龜茲被襲。天可汗領兵救援,壹時撲滅了。屍臭不人道,故建在北京,卻無余燼。”這段話接著說,“崩後登裏洛舊密為沛可汗所承”,第二個沛可汗為正可汗,即元和三年(809),可見這壹成就是在藤野可汗統治時期取得的。但第二次營救龜茲失敗,被碑文遺忘,安西最終落入吐蕃手中。對此,鹹宗朝詩人元稹《李和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可以佐證。詩中借壹位後來成為西藏俘虜的安西守軍之口,明確提到唐軍西部最後壹座城堡安西在吐蕃初冬夜襲中陷落:
頭的邊緣會貧窮而健康,鳥兒會比鸛鳥更快出生。
但每次遇見妳都會抓住妳,壹半是邊民,壹半是已婚。
將軍的功德論是多層次的,書在飛。
聖朝沒有殺雍向仁,而是把炎方送得遠遠的,以示輕微的懲罰。
萬裏浪費了他的肉費,他的頭上蓋著毛氈和毛皮。
沙發上沈重的座位發出惡臭,壹只病狗在呻吟。
其中壹個會說中文,並說他的家是長城洞穴。
少年隨父守安溪,沙裏不見。
天寶幾年不亂,狼星四角滿光。
中原之災,是邊患,有四狼斬之。
飯媽變得健康又健康,範炳也是滿滿的肉。
煙塵起無亭,寇跳棄之。
半夜,城裏滅鵝鵝,老婆哭哭啼啼。
如果妳不敢跟隨陰森的寺廟,妳可以穿過脆弱的河冰。
荊棘深處,* * *潛伏,困於薊前而後搖曳。
範策馬向四面八方而去,古墓深藏於林中。
幼者被頭擒,老者留家。
黑鳶橫陳野屍,亭臺灰墻突兀。
黑水濺舊池,平沙鋪明月。
榮王以後發了慰問信,卻不敢直言。
就像把它獻到腋下,沒想到會胖。
五六十年杳無音信,中聯橫行。
看著東方的姚雲,我心都碎了,我要梳頭了。
這幾年,對韓想得那麽多的人,壹半是病,壹半是葬。
經常教孫子學鄉音,平時對城市有好處。
老人少的時候很堅強,成長的方式也很奇怪。
不知道我爺爺輩都是漢人,我怕我會很慘。
邊上都是幾百號人,為什麽不開壹會兒?
但每年都有兩三個人被捕,精衛握有魯塞伯的稱號。
這個非範安西守軍後來只身前往唐朝,卻被唐朝以範囚的身份發配流放。這是白居易任諫官時采訪的壹個真實的歷史悲劇(原書中提到這首詩是白居易寫的,但我編輯詞條後發現是元稹寫的,懷疑有誤),因為它被賦為詩,詩中的“陰森森的寺廟”是庫木圖拉千佛。據《舊唐書》(166)記載,白居易的正式履職是“元和元年(806),采用宗室制擔任審判陪審員...第二年(807年)11月被召入翰林學士,第三年(808年)拜左拾遺,第六年(816)《全唐詩》卷426更清楚地記載此詩作於元和四年(809年),安西由城駐防至唐朝至少壹年。由此可以推斷,安西似乎困於元和三年(808),也就是安史之亂後的53年,與詩中“五六十年無音信”相吻合,而且只是回鶻性交,從而保護了可汗的義。804~815),在吐蕃和回鶻的形態變化方面,也是壹致的。可見安西(龜茲)陷元和三年(808),其陷落標誌著唐朝橋西政治主權的終結。自貞觀二十三年(648年)唐駿占領龜茲後,安西於鹹慶三年(658年)遷至此處,升任知府。長壽元年(692年)定為知府,復建四鎮。開元十六年(728)為獨節,元和三年(808)為壹個半世紀以上。
由以上可知,唐對安西的態度早就徹底拋棄了。雖然回紇大力營救,但也敗給了吐蕃。
再來了解壹下吐蕃對唐人的態度:
吐蕃對待唐人有兩種方式。壹個是和龍約有50萬居民從未東遷,其中勞動人民被視為廉價奴隸。沈雅芝說,我曾經問過吐蕃人,那邊的唐人怎麽樣。他說:唐人後裔生來就是奴隸,務農放牧,或居城鄉或散居荒野。不管這些人是誰,吐蕃都不敢信任;貴族家庭的社會地位不變,壹部分被任命為文武百官,還受到免稅、工業擴張等優待。1821年,雍任命劉為同盟會大使,到洛迪,路過河西地區,看到舊城垛還在。蘭州廣泛種植水稻,桃李柳枝繁葉茂。看來漢族的地主階級是不變的。人民雖然是奴隸,但實際上是農奴,和純粹的奴隸不壹樣。生產仍然以農業為主。廣大農民被貶為徹底的農奴制,這是社會的大倒退。吐蕃還強迫所有唐人換衣服,只允許他們在每年元旦穿唐裝祭祖。在這壹天,唐朝所有的人都向東方呼喊,更加思念自己的祖國。780年,唐朝使臣衛倫從吐蕃返回,途經和龍。在路上,他看到所有的唐人都渾身是毛,在墻縫裏偷看。他們有的捶胸頓足,有的手舞足蹈東奔西走,有的偷偷寫信報告吐蕃國的虛實,希望唐軍像饑民壹樣來,盼著吃飯。劉派遣吐蕃使團到龍之城(青海省樂都縣南),有老人數千人。當他看到劉哭泣和崇拜,他問天子是否安好。他說他和他的孩子不忍心忘記朝廷,因為他被軍隊俘虜了。朝廷還記得我們嗎?說完都抽泣起來,不敢哭出聲。劉偷偷問,他是豐州(內蒙古五原縣)人。元稹《樂府賓容人》中,“眼望東方心碎,大年初壹梳頭”是範國唐人的普遍心理。從地主階級到農民,都願意回到唐朝,吐蕃的統治顯然不能長久。
另壹個是囚犯的待遇。沒有專長的唐囚,刻上黑字(黑臉),分配到各地奴役。上面提到的龍之城唐人就屬於這壹類。有專長的唐囚,右臂上刻著黑字,等著贊普親自懲罰。其中有人被任命為小官,不分文武,統稱舍人。他在唐憲宗時,淮南少年譚克澤在邊上被俘。因為他熟悉文字,所以會被任命為了解漢朝歷史的舍人。他手臂上刻的漢字翻譯過來就是“天子(贊普)家臣”。贊帕選擇有才能的人做他的家奴,把無能的人分配給貴族作家,符合以囚為奴的做法。劉把接到贊普那裏,後者給他擺了酒席、菜肴和酒器。他就像唐壹樣,樂師們演奏秦王破陣之歌,涼州,胡瑋煒,綠腰。音樂家和藝妓都是唐朝的,廚師和釀酒師大概也是唐朝的。801年,吐蕃入侵林州(陜西省神木縣北),帶走居民和黨項部落。和尚被俘,壹個叫許舍人的藏族將軍對說:我是的五代孫。我在武侯的時候,祖上投靠吐蕃,世代做藏將軍。我永遠忘不了思念家鄉的心,但我的宗族太大,回不去了。既然妳遇見了我,我就讓妳走。佛教的法律是嚴格的,沒有釋放犯人的情況。徐舍人放了閻肅,因為閻肅是個和尚。這種避難到西藏的人可能社會地位比較高,剩下的有專長和沒專長的犯人都是家奴。吐蕃有壹次攻打蜀國,贊帕命令將領們說,我要周樹做方大真的東,把所有能工巧匠都發配到洛迪,只要平時交壹次絲稅就行。在新疆發現的吐蕃文書說,“關妥時,將棄薩格勒布、共工、桑工三人分配為奴,分別登記姓名、家庭、職業、納稅方式。”以此為例,家奴不是純粹的奴隸而是農奴式的賤民。當然,也會有很多人充當純粹的奴隸。吐蕃連年征戰掠奪人口,大量唐人肯定被掠奪。他們長期生活在吐蕃,逐漸與吐蕃融合,成為下層社會的壹部分。這不僅補充了吐蕃的人口,還流入了文化和技能,似乎是有益的。但在戰爭中,吐蕃士兵的死亡率很高(戰死、疫死),用他們交換俘虜從來都不便宜。不靠舊怨也能學到文化和技能。說到底,吐蕃對唐朝進行長期的戰爭,是因為統治階級犧牲人民的生命來達到獲取財富、擁有家奴、暴富的目的。如果戰爭是有益的,受益的只是統治階級。至於吐蕃人,和唐朝的人壹樣,無論哪壹方勝敗,都是害人不淺,壹無所獲。吐蕃人民正在遭受長期戰亂的禍害,吐蕃衰落的時期到來是必然的。
在漢人比例較大的地區,如瓜州(酒泉)、沙洲(敦煌),漢人自漢代起就進入墾荒,有歷史沈澱,人口和經濟比重較強。也正是因為這些,唐末的張藝超才能統壹河西走廊,重返朝廷。但是安溪四鎮漢人比例太小。其實安西從漢到唐都沒有擴展到這個地步。所以漢族人的比例不會很大。雖然吐蕃在瓜沙和安溪兩鎮對漢人壹視同仁,但是在安溪舊地吐蕃衰落後,當地漢人並沒有反抗能力,最終因伊斯蘭教侵蝕而導致今日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