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窯場首推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後人稱之為“宋代五大名窯”
汝窯
汝窯是北宋後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後不足20年。為“五大名窯”之首。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采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物本身制作上胎體較薄,胎泥極細密,呈香灰色,制作規整,造型莊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盤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汝窯瓷器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其釉色。後人評價“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可見汝窯燒制的青瓷確有獨特魅力,被人們推舉為五窯之首,名副其實。
官窯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彜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壹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哥窯
哥窯,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據歷史傳說為章生壹、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壹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制的。哥窯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的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傳世哥窯瓷器不見於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於宋代官辦瓷窯。
鈞窯
鈞窯分為官鈞窯、民鈞窯。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於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臺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鈞瓷兩次燒成,第壹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壹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雲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史上的壹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制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後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綱”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定窯
定窯為民窯。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制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壹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宋代名窯有哪五個
宋代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處於空前絕後的水平。宋瓷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兩宋文化的壹朵絢麗的奇葩。宋瓷在當時的海外貿易中,以成為風靡世界的名牌商品。宋瓷有民窯、官窯之分、有南北地域之分。
所謂官窯,就是國家中央 *** 辦的窯,專門為皇宮,王室生產的用瓷;所謂民窯,就是民間辦的窯,生產民間用瓷。官窯瓷器,不計成本,精益求精,窯址的地點,生產技術嚴格保密,工藝精美絕倫,傳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而民窯,當時生產者看重的是實用、使用價值,生產者要考慮成本,工料就不如官窯那麽講究,但並非沒有精美的藝術產品,縱覽兩宋瓷壇,民窯異彩紛呈,與官窯交相輝映,蔚為奇觀。
宋瓷窯場首推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後人稱之為“宋代五大名窯”。
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的區別
總的來說區別不是很大,北宋官窯在宋徽宗時期才開始大規模燒造,所以南宋與其之間的時間間隔很短。而且南宋人在瓷器燒造上沿襲北宋舊制,力圖恢復北宋的遺風,所以二者的區別並不是十分明顯。
但壹般來說,北宋官窯瓷器與南宋官窯瓷器鑒定區別,還是有壹定差異的。主要包括兩點:其壹,在胎體方面,北宋官窯較厚重,而南宋官窯較輕薄;其二,因為南宋官窯的釉要薄,所以南宋官窯的“紫口鐵足”與北宋相比更加明顯。
所謂“紫口鐵足”指的是口沿處釉層較薄,泛出比黑胎稍淺的紫色,底足無釉處則呈現胎的顏色,如鐵壹樣。大致上可以根據這兩種方法來區分。
北宋官窯瓷用的都是石灰釉。色調單壹。釉薄胎體比南宋厚重。釉薄處常露出胎體本色叫紫口,露胎處呈黑色叫鐵足。
南宋瓷色調豐富,汝官窯追以清釉。哥窯追求冰裂鐵線,鈞窯是入窯壹色。出窯萬彩,定窯是白色瓷紋飾多樣,且有芒口。這是二者的區別,在鑒定時可以從此入手。
宋代五大窯瓷器的特點
這個問題,我曾經回答過!
宋代五大名窯分別為宋官窯、定窯、汝窯、鈞窯和哥窯。
宋官窯 包括北宋和南宋的官窯.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南宋官窯是宋是南遷以後在杭州設立的新窯。南宋官窯產品以洗、碗為多,壹般無紋飾,多有開片,但與汝、哥紋片不同。此外還有坯薄釉厚的制品。
定窯 繼邢窯之後的著名的白瓷窯場,宋時屬定州,故名定窯。始於唐朝晚期,終燒於元。定窯在宋代主要燒制白瓷,也兼燒綠釉、黑釉、褐釉。首創覆燒法。定窯以豐富多彩的裝飾花紋取勝,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壹向被視為陶瓷藝術中的珍品。
汝窯 窯址在河南臨汝(今汝州)。臨汝在宋代屬汝州,故名汝窯,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迄今尚未發現汝窯的確實窯址,只有瓷器傳世。汝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汝窯主要燒造宮廷用瓷,燒瓷時間短促,僅從北宋哲宗到徽宗的二十年間,所以是宋代名窯中傳世品最少的壹個窯。
鈞窯 窯址在河南省禹州市,古屬鈞州,故名鈞窯。創燒於北宋,盛於北宋晚期。鈞窯屬北方青瓷系統,其獨特之處是使用窯變色釉,燒出的釉色青中帶紅。釉中有“蚯蚓走泥紋”的曲折線也是鈞釉的特征之壹。盆、托及尊等宮廷使用器物底部均刻壹個由壹到十的數字。
哥窯 哥窯器物以紋片著名,紋片多為黑色,俗稱“金絲鐵線”。按顏色分有:鱔血、黑藍、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哥窯開片總的特點是:平整緊密,片紋裂開成上緊下寬狀;黑色紋片中有時閃藍色。傳世哥窯器為數不少,但哥窯窯址迄今尚未發現,為我國陶瓷史上壹大懸案。
宋代官窯瓷器什麽樣的值錢
官窯,是南宋宋高宗時期壹些窯口專為宮廷燒制的瓷器,供禦撿退,在當時俗稱"官窯“。
特征鑒定
(1) 產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兩種,胎質較松,呈紫灰色。
(2)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外底留有 3至4個或更多支釘痕。
(3)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墊餅墊燒,釉多開片不透明,釉色以粉青為主,也有淡黃和青灰色,紋飾少見,有紫口鐵足現象。
(4) 器形有碗、盤、洗和各式瓶、爐等,仿古銅、玉器造型較多見。
官窯瓷器首先要看器型,存世量,品相等多方面因素都會影響到它的價值,也就會影響到它的價格。
景德鎮王掌櫃記錄了官窯瓷器部分拍賣成交記錄:
宋 北宋官窯深腹碗 20,700.00萬 2012-12-28
北宋 張公巷官窯洗 13,110.00萬 2012-06-03
南宋 官窯青釉八方弦紋盤 11,388.00萬 2015-04-07
宋 北宋官窯橢圓洗 9,200.00萬 2012-12-28
宋 北宋官窯橢圓洗 7,475.00萬 2014-06-08
南宋 官窯粉青釉紙搥瓶 6,752.75萬 2008-04-11
南宋 官窯粉青釉雙耳三足 4,200.00萬 2011-05-28
希望對妳有所幫助,望采納,謝謝
宋代官窯瓷器的特點,怎麽鑒別
宋代官窯:官窯產品專供宮廷。以宮廷生活用瓷與陳設瓷為主。流傳至今的官窯瓷器有碗、盤、碟、盞托、洗、瓶、爐、尊等,樣式多種。以瓶為例,有弦紋瓶、直頸瓶、瓜棱瓶、貫耳瓶、膽式瓶、八方瓶、盤口瓶等,造型各有特點。官窯傳世品今多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臺灣故宮博物院,有少數的精美作品,已於早年流失國外。
官窯瓷器特點:
1.宋官窯不帶“官”字款
市場上有壹些帶“官”字款的瓷器明顯是贗品。宋代官窯瓷器沒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窯瓷器都是單色釉,另外,官窯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沒有“官”款是壹般規律。
2. 北宋官窯器壹般都用正燒法,以平直圈足露胎者為多,也有少量是滿釉裏足用支釘支燒的。其支釘與汝窯的芝麻粒狀不同,呈圓形的小米粒狀,支釘數量也較汝窯器多,3、4、5、6枚都有,既有單數也有雙數。
3.北宋官窯的施釉較厚,釉質精細,釉面光潤,成乳濁狀,有玉質感。由於燒造溫度比汝窯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質感較汝窯要稍強壹些。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綠色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種。釉面上都有較稀疏的開片,開片呈淺黃色,是這個窯口所獨有的。
4.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觀,胎釉結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壹層深醬色的護胎釉。凡刷護胎釉的,燒成後,底足露胎處就顯出醬黑色,而口沿處由於流釉緣故也呈現出淺紫色,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
鑒別方法:
壹是釉質的差異。
宋代官窯器釉質肥厚,酥光寶暈,有玉質感。釉下氣泡顆粒大而明亮,並累疊密集,如史料“聚沫攢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黃等色為多。雍正仿宋官窯器釉層較薄,釉下氣泡小而疏,釉表多數均透明光亮而欠潤澤。釉色以豆青、灰藍、月白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二是紋片的差異。
宋代官窯器的紋片有大小開片兩種,大開片紋痕長而粗壯,有的紋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經線走向壹直到底,如壹根牛毛壹樣垂披於臀,因此有“牛毛紋”之稱。即使是小開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幾條較長較粗的紋痕。紋痕的顏色以鱔血、魚籽黃、墨色、油灰居多,鱔血者為上品。雍正仿宋官窯器以小開片居多,紋痕粗細大體相差不大,迄今未見有牛毛紋者。紋痕顏色比較單調,基本為黑色或淺黑色。
三是胎色的差異。
宋代官窯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稱“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鐵足”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於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窯器,胎色為白色、灰白色和淺灰色,這樣的胎色在器口釉薄處和足根露胎處不可能形成紫口鐵足。
四是底足的差異。
宋代官窯器有滿釉裹足支燒和足根露胎墊燒兩種,前者器底有支釘痕,後者足根露胎為鐵足,足部修胎比較粗糙,底部無款識。雍正仿宋官窯器除了足根施以醬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細規整。
五 用高錳酸鉀去“賊光”
新的瓷器,表面上都有壹層很亮的光,行話叫做“賊光”。.現在最通常使用的去光方法,先用氫氟酸泡半個小時,然後用高錳酸鉀和泥包起來悶壹個小時。用這種方法處理的瓷器有壹種“舊”的感覺。鑒別方法:摸,有拉手的感覺;聞,有酸的味道。
六 新瓷器砸碎了賣
人們多以為收藏瓷片不會有假,於是壹些商家就想出了新招,把整件新瓷器砸碎了,賣瓷片。所以說,不要以為是瓷片就沒問題。還有壹種作偽方法,把瓷器砸壞了,再把它粘起來,好像是壹件舊東西。收藏者的眼力高了,造假者的手法也多了,應該提高警惕。
五大官窯-宋朝官窯宋朝4大官窯是哪幾個,其中哪個官窯沒有瓷器流傳
宋時的五大名窯是汝窯、官窯、鈞窯、哥窯、定窯,出產的瓷器精美絕倫。
後周趙匡胤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國的鼎盛時期,「宋瓷」也是聞名世界。
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為五大名窯,形制優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制也少能匹敵。 定窯 定窯又稱粉定,定窯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靈山鎮,古名定州,所以稱定窯,是繼唐代邢窯之後,生產白瓷最好的窯。
定窯釉分北定、南定,宋室南遷之後,壹部份到了景德鎮,壹部份到了吉州,稱為南定。在景德生產的釉色似粉,又稱粉定。
定窯還有如柿子般顏色的紅定、紫色的紫定、黑色的黑定等等。 壹般的裝飾手法有劃花、印花、雕花等各種圖案包羅萬象,其制作細膩精致、線條流暢、胎質堅細、呈乳白或象牙色,以碗盤較多,胎薄而圓正。
為避免燒制變形,多采覆燒,再鑲以金屬作緣。 汝窯 汝窯在河南省臨汝縣,是北方第壹個著名的青瓷窯,燒制禦用宮中之器,時間很短,數量也少。
器型簡單,但釉色溫潤柔和,在半無光狀態下有如羊脂玉,並截取定窯、越窯的裝飾技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晚期在臨汝縣燒造的稱為臨汝窯,其中有「奉華」二字的是宋高宗劉妃的堂號,也有人稱是後人補刻的。
鈞窯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古代稱為鈞臺,明代稱鈞州,所以命名為鈞窯,傳世不多,評價慎高。 鈞窯創始於唐代,歷經宋、金至元代,胎質細膩,釉色華麗奪目、種類之多不勝枚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朱砂、火 紅,還有窯變。
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壹到十的號數,相傳壹、三、五、單數為紅色,二、四、六復數為青色,但也有人說是數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窯工為方便辨認而作的記號罷了。
官窯 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涼所造,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凰山下設立官窯,又稱修內司官窯或內窯,郊壇下設立的郊壇下官窯,器形較多,有直徑大過壹尺的大型產品。
哥窯 哥窯創使者為浙江省處州的章氏兄弟,哥哥章生壹所燒者為「哥窯」,弟弟章生二所燒者為「弟窯」,又名龍泉窯或章窯。 哥窯主要特徵是釉面裂紋開片,這種裂痕是由於釉與胎的收縮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稱為魚子紋蟹爪紋,也有的稱為百集碎。
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現大小氣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緣顯出壹道褐色邊稱為「紫口鐵足」。 龍泉窯 龍泉窯釉色蒼翠,北宋時多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沒有開片在器皿轉折處,往往露胎呈現胎色,瓷釉厚潤,裝飾上很少刻花、劃花,而流行用貼花、浮雕,例如在盤中常堆貼出雙魚圖案,在瓶身上貼出纏枝牡丹圖案。
宋代瓷業鼎盛,除上述五大名窯外,山西省平陽的平陽窯、陜西省耀州的耀州窯,福建省建安的建窯,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窯,也都燒制相當好的瓷器。 磁州窯在今河北省磁縣,是華北大窯業中心,很受日本重視,歷代都有大量的瓷器銷往日本,日本人也把瓷器叫磁器,是有其原因的。
“宋瓷”聞名世界,宋代五大名窯是哪五座?
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
汝瓷屬五大名窯之首,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宋時屬汝州。考古發掘中發現的汝窯面積約為25萬平方米,規模在當時已算很大。事實上,自宋初以來便有了汝窯的燒制,北宋晚期更是其鼎盛時期。
宋代官窯由官府直接營建,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北宋官窯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才開始燒造,具體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宋高宗南渡後,在臨安(今杭州)另設新窯,壹個“置窯於修內司”,後又在“郊壇下別立新窯”。據分析,“修內司官窯”在杭州鳳凰山腳下,而“郊壇官窯”則位於杭州的烏龜山壹帶。為了做出區分,北宋官窯被稱為“舊官”,南宋官窯就稱為“新官”。其中,“舊官”厚重,“新官”輕薄。
哥窯與官窯類同,也有紫口鐵足,也有開片,不過至今其窯址不明,學界對其燒造年代也有分歧,有人認為並非是宋代,而是元代。
鈞窯主要燒造時期有說為宋、金、元,而有學者認為如今被定為宋代鈞官窯的陳設瓷為明初永樂宣德時期燒造。均窯有鈞官窯和鈞民窯之分,鈞官窯窯址在河南禹州市(時稱鈞州)。
宋代五大名窯中,汝、官、哥三種瓷器都是青瓷,鈞窯雖然也屬於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為主的瓷器。鈞窯的顏色還有玫瑰紫、天藍、月白等多種色彩。專家指出,“鈞紅”的燒制成功則開創了壹個新境界。
定窯是最早為北宋宮廷燒造禦用瓷器的窯場,也是宋代五大名窯中唯壹燒造白瓷的窯場。定窯窯址在河北曲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