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非常稀少,因此非常珍貴。據統計,全世界有記錄可查的汝窯瓷器僅有67件,臺北故宮最為集中,有21件。其余散落在世界各大博物館中。汝窯之所以少,是因為它北宋後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只燒了前後不足20年的時間。汝窯窯址於1987年被認定並進行試掘,地點為河南省寶豐縣西大營鎮清涼寺村南河旁臺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該窯內涵豐富,窯具、瓷片堆積如丘。
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壹般都是素器,不帶紋飾。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熟稱“蟹爪紋”。汝窯瓷采用支釘支燒法,俗稱“芝麻支釘”,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物本身制作上胎體較薄,胎泥極細密,呈香灰色,制作規整,造型莊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盤等為主。汝窯瓷器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其釉色,後人評價“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可見汝窯瓷器的獨特魅力。
歷史上有二次拍賣汝窯瓷器。20世紀90年代,美國賣過壹個很小的汝窯盤子,直徑8厘米,盤子沒燒好,略有變形,可就這麽個歪歪扭扭的小盤子卻拍到154美元! 2012年4月,香港蘇富比舉行“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有900年歷史的“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經34口叫價,以天價2.0786億港元成交,較拍賣前估值底價高逾3倍,刷新宋瓷世界拍賣紀錄。創出天價的“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直徑十三點五公分,六葵瓣花式,口略撇,上豐下斂,淺腹薄壁。棱角含蓄,器身隨沿起伏,圈足微外撇,底有細小芝麻釘痕三枚。
官窯——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彜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也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征。
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顏色比汝窯透亮,顯得更青綠。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官窯釉層普遍肥厚,很少施加紋飾,為素瓷。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壹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官窯有“紫口鐵足”的特征,是指口部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現鐵褐的的顏色。
哥窯——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據歷史傳說為章生壹、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壹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制的。
哥窯的第壹個特征就是“金絲鐵線”,金絲是指細碎的開片,呈黃色;鐵線是指大塊的開片,呈黑色。金絲鐵線在古代也叫“文武片”。指的是開片的大小。哥窯的第二個特征是“紫口鐵足”。哥窯與官窯的特征十分接近,也有開片、紫口鐵足,有時專家也難以分辯。哥窯的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哥窯的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傳世哥窯瓷器不見於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於宋代官辦瓷窯。
鈞窯瓷器歷來被人們稱之為“國之瑰寶”,在宋代五大名窯中以“釉具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壹幟。鈞窯分為官鈞窯、民鈞窯。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於河南禹州市(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臺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鈞瓷兩次燒成,第壹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壹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雲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史上的壹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制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後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綱”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我國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單壹的青釉做裝飾,鈞紅的燒制成功則開創了壹個新境界。雖然鈞瓷所呈現的紅色還雜以或深、或淺、或呈斑塊狀、或呈放射狀的紫紅色,並非純正的紅色,但它仍然是壹個重大成就,對後來陶瓷發展產生過深刻影響,特別是為元、明、清各時期高溫顏色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宋徽宗壹生雖然治國無方,但是在藝術上有很大的造詣,從書畫到瓷器鑒藏深厚。對於鈞瓷官窖作品,徽宗每年只準進貢36件,作為傳世國寶收藏,其余的壹律砸碎深埋,並且鈞瓷不允許隨葬,更不準民間私自收藏,只有王公大臣、戰功顯赫者才賜予鈞瓷,所以有從那時就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壹件”之說。
定窯——窯址在河北曲陽,為民窯。定窯與其它四窯不同,它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其它四窯以釉色作為表現手段,而定窯則以紋飾作為主要表現形式。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制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 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
定窯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壹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