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宋代陶瓷藝術的成就

宋代陶瓷藝術的成就

中國瓷器起源於夏商,成於戰亂和漢代。作為壹種產量巨大的手工業生產體系,由於胎土、釉色、造型、工藝、裝飾等方面的差異而具有地方特色,所以古人將這種特色命名為“窯口”。其實,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形成了“窯口”的格局。但從唐代開始,文獻中出現了“越窯”、“邢窯”等窯口名稱,每種窯口都以青花釉色為特征,因此有“南青北白”之說。五代轉型、宋代成型的中國瓷業“窯口”達到了繁榮的階段。中國近代第壹部陶瓷通史《中國陶瓷史》(吳、辛安祥著,1934)記載:“宋代的瓷器確實能結合前代的成就...到了大觀、鄭和等作品,釉薄如紙,胎薄如漆殼,聲如編鐘,胎與釉密不可分。在這壹點上,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根據這本書的統計,唐五代的時候,全國只有十幾個窯,到了宋代,達到了20多個,到了元代,只有幾十個。

第壹,窯口數量空前

陶瓷學界將宋瓷分為八大窯系,即定窯系、耀窯系、鈞窯系和中國北方磁窯系。南方地區的越窯體系、龍泉窯體系、景德鎮青瓷窯體系(饒州窯體系)和簡瑤體系。其實也應該有“官窯制”,可以統稱為“宋瓷九窯制”。遼國的“缸瓦窯制”也應納入宋瓷窯制。還有學者列舉了“吉州窯制度”等等。九大窯系中,相關窯口至少有100多個。

眾所周知,九大窯系中,“越窯系”終結於南宋初,其他窯系在元初還在燒,但質量明顯下降。元代中後期,建窯、定窯制度退出歷史舞臺,其他窯制基本衰落。只有景德鎮窯系,尤其是繼承了唐宋青花工藝的青花瓷,舉世無雙。從此,“宋代南北瓷窯百家”的時代成為歷史定格。

事實上,還有大量的“窯口”無法進入現有的“窯系”,如邢窯、吳窯、甌窯、宜興窯等;而且,即使包含在壹個“窯系”的“窯口”,也有其自身的特點,甚至內涵的復雜性。正因如此,近年來,壹些學者對“窯制”理論提出了不同意見。

河北省博物館藏北宋黑花童子橢圓形枕釣圖。

我覺得,就窯口而言,“百花齊放”才是大美,“壹枝獨秀”才是文化弱勢的表現。所以,就中國瓷器史而言,宋代瓷器業的窯口“空前絕後”不是壹句空話。

二是名窯大量達到頂峰。

宋代不僅窯多,名窯也多,各有所長。

宋代名窯的定位,是從明代的《宣德溥儀》開始的:“內庫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器皿,格調高雅者,寫圖呈送。”這壹記載成為“宋代五大名窯”(柴窯被列為五代名窯)的來源。可見明人對宋代名窯的評價是以窯是否入朝為標準的。

目前考古界已確認汝窯、南宋官窯、鈞窯、定窯等窯址,明代學者認為是宋代“五大名窯”,但北宋“官窯”尚未發現,“哥窯”身份尚未確定。

最近陜西富平銀溝窯遺址群的發現,為定州窯和柴窯的發現提供了重要信息。該窯址群共有365,438+08座窯址,出土標本包括青瓷、黑瓷、白瓷、青瓷等類別。從瓷器成分分析,窯工已經掌握了胎、釉的二元及以上配方技術,比景德鎮同類技術早了近300年,其中白瓷和青花瓷技術占據最高水平。

事實上,耀州窯、越窯、龍泉窯、湖田窯、簡瑤窯、吉州窯、內蒙古赤峰市的崗窪窯、寧夏的靈武窯等,從出土的精美瓷器和文化影響力來說,哪個不能躋身“名窯”之列?!

宋代的“名窯”之所以被稱為“名窯”,主要取決於幾個方面:壹是明朝人的評價標準,即其器物能否進入朝貢宮廷;二是是否具有開創性的地位和先進的技術,從而成為“窯系”的領導者和命名者;三是看其在生產和市場上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以北宋的“九窯制”為例;

1、官窯體系:北宋官窯、汝(官)窯、南宋修內司官窯和焦壇下關窯、哥窯等。

2.定窯系統:河北曲陽定窯;陜西平定窯;山西蔚縣窯、陽澄窯、介休窯;四川彭縣窯等。

3.鈞窯體系:河南蔚縣鈞窯,河南臨汝縣東溝窯,以及其後的宜君、廣鈞、窯鈞窯。

4.耀州窯系:陜西銅川耀州窯;河南臨汝窯、益陽窯、寶豐窯、新安城關窯、內鄉大窯店窯;廣州西周窯;廣西永福窯等。

5.磁州窯系:河北磁縣觀臺磁州窯、修武當陽峪窯;河南鶴壁窯、寶豐清流窯、蔚縣八村窯、安陽天溪鎮窯、密縣窯、登封曲河窯;山西平定窯、榆林窯、介休窯;江西吉安吉州窯;山東德州窯;安徽白土鎮窯等。

6.景德鎮窯系:江西景德鎮湖田窯、南豐白舍窯;安徽繁昌柯家沖窯;湖北武昌金口窯;江西吉安吉州窯;廣東潮安窯;福建德化窯、泉州萬窯鄉窯、安溪窯、同安窯、南安窯等。

7.龍泉窯系:浙江的龍泉窯和清遠、遂昌、雲和等縣的龍泉窯;江西吉安永和窯(吉州窯)、泉州萬窯鄉窯等。

溫州博物館藏龍泉窯青釉刻蓋五瓶

8.窯址建築部:福建省建陽市窯址建築;江西吉州窯;山西臨汾窯。

9.越窯系:主要分布在余姚上林湖。宋代曾作為“貢窯”使用,南宋初以後停止燒造。

故宮博物院藏越窯青釉瓜脊捧壺

第三,官窯成熟惠及南北

宋代是中國官窯制度的成熟期。作者曾寫道,中國的官窯制度至少可以追溯到南朝。但專門為宮廷設計的“官窯”或“內窯”在宋代仍為人所知。

正如南宋人顧在《負玄雜記》中所說:“禦窯是時期京師所建。中興渡江時,邵起後花園,取名邵局,打擊舊遺風制度,內部造窯,造青瓷,取名'內窯'...不要在後郊壇下建新窯。”南宋人葉堅在《譚宅畢橫》中談及“修內司官窯”時,也說這是在“攻擊京遺制”。

上面宋人說的,說明北宋汴京確實有“官窯”,可惜至今沒有發現窯址。宋高宗定都臨安後,又奉命設置史靜禦窯,最初為“內司禦窯”,後加“郊壇下禦窯”。前者是杭州鳳凰山老虎洞窯,自1998開始發掘。後者早在20世紀初就在杭州南郊的五桂山發現,20世紀50年代發掘。現由南宋禦窯博物館保護和展示。

關於內務府官窯器的修復,明初曹昭《葛古要論》中說:“宋代內務府燒制的官窯器,土紋細密,青粉相間,深淺不壹,蟹爪紋,紫口鐵足,顏色好的與汝窯相似。有黑泥的叫‘黑泥窯’,假的都是龍泉燒的,沒有顆粒。”

古人明確說北宋時期也有“汝窯”屬於“官窯”系列。南宋人周惠在《清波》雜誌上說:“汝窯宮中禁燒,瑪瑙作釉,只有皇族撿來才能賣。最近特別少見。”

故宮博物院藏宋汝窯青釉盤

宋代詩人陸遊在《老學寺筆記》中也說:“故京師決定不禁(窯)器時,只用妳(窯)器,使(窯)器有芒。”宋代詩人葉堅在《談齋畢橫》中也持同樣的觀點,他還很好地描述了北宋汝窯和官窯的關系:“定州的白瓷太強,不能用,所以他命令汝州制造青瓷。河北有唐、鄧、耀州,以汝窯最為著名。江南的龍泉窯挺厚的。在政治與政治之間,京城自己建窯,取名‘官窯’。”汝窯作為北宋官窯,其位置長期不為人知。從65438到0986,王先生從河南寶豐瓷廠的同誌那裏得到信息,最終在河南寶豐縣梁青廟找到了汝窯的位置。後來,趙清雲先生主持了窯址的多次考古發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北宋末年,“汴京官窯”和“汝(官窯)”在東京失傳,其高技術制瓷工人應南下臨安,參與南宋內司、蛟潭官窯的建造和生產。老虎洞南宋官窯遺址的發掘資料已經證實了這壹點。

宋官窯大平宮博物館

宋代官窯技術也影響了“哥窯”和龍泉窯的技術創新。正如南宋初期人們所說,北宋時“江南滁州龍泉窯頗厚”,但南宋中後期,龍泉窯使用石灰堿釉,燒制出令人驚艷的粉青釉和梅青釉,黑胎青瓷在工藝特點上與南宋官窯極為相似。古陶瓷學者也認為,南宋龍泉窯確實受到了南宋官窯薄胎厚釉工藝的影響,達到了其技藝的巔峰。

臨安官窯與南宋哥窯的關系十分密切。無論真正的“哥窯”在杭州還是在龍泉縣,都離不開與南宋官窯的傳承關系。所以古陶瓷中有“官哥不分”的說法。

“哥窯”的名稱來自元朝,最初被稱為“葛東窯”。元二十三年出版的孔琦《直》說:“乙魏(1355)冬在杭時,城中窯主為香鼎。雖然質量很好,很新,但它的顏色和舊的壹樣鮮艷,知道它的人都猶豫了。遇到京西的王德翁也說:‘最近兄弟窯絕對是古官窯,要仔細區分。’"明代曹昭《論葛沽》也說:"老哥出窯,色青,深淺不壹,亦有鐵腳紫口,色好者今已少見。成群的人都是元末新燒的,土脈粗糙幹燥,顏色不好。”明初宣德鼎稱“內庫”中發現“哥窯”,判定為宋瓷。阿明王朝人郜璉也在《尊聖八桂》中說:“官窯與老窯同人品、同率。”

故宮博物院藏宋歌窯膽瓶

從上面可以看出,至少在元代,“哥窯”被列為宋代官窯,有新舊兩種。而且連新的燃燒器都是“絕對的古官窯”,“官弟不分”其實早在元代就已經確立。

至於真正的哥窯,在哪裏?阿明學者郜璉說尊聖八心在杭州鳳凰山下,而同樣寫於明代的《七修抄本》和《浙江通誌》則說在龍泉。但綜合分析元代格爾窯洞的史料和明代郜璉的說法,壹般認為“格爾窯”發源於杭。龍泉百年後開始的兄弟窯和兄弟窯兩窯並存,其中有很多旁系和傳說成分。

因此,杭州老虎洞窯遺址中有元代器物,是否與“兄弟洞窯”有關,值得今後關註。

第四,出口陶瓷遍布全球。

中國瓷器的出口,至少從南朝就開始了。唐朝已經成為中國出口產品的大頭。然而,直到宋代,瓷器才完全取代了絲綢出口的地位,從而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出口產品。這方面有四個證據:

首先,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宋代瓷器。如東亞的日本、朝鮮、韓國,東南亞的國家,南亞的印度、斯裏蘭卡,中亞的伊朗甚至西亞的阿拉伯半島,北非、東非的沿海國家。宋代的文獻,如柯坦、朱繁峙、滿朝等,對宋瓷的外銷也有詳細的記載。

第二,中國的陶瓷技術深刻影響了這壹時期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瓷器工業生產。比如朝鮮半島的朝鮮青瓷技術來自中國的汝官窯;日本的瀨戶窯也受到了中國陶瓷技術的影響,導致了日本陶瓷工業的誕生。埃及法蒂瑪王朝(966-1171)開始模仿中國瓷器;伊朗和伊拉克的伊斯蘭陶瓷也有模仿中國陶瓷的趨勢。

第三,此時瓷器的出口為中國贏得了壹個新的國際名稱——西方世界的中國。

  • 上一篇:hey say jump 資料
  • 下一篇:舊中國的屈辱和新中國的成就的故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