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宋朝之前有哪些醫療著作

宋朝之前有哪些醫療著作

不少,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唐朝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東漢時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等等,還遠遠不止這些,還有很多很多,我也就不壹壹點明了,現在我主要講壹講《黃帝內經》以及《千金要方》、《傷寒雜病論》這三部著作,不知道妳喜不喜歡?

壹.《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成編於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壹的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現存最早的中醫藥學著作《黃帝內經》收載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種中成藥,並有丸、散、酒、丹等劑型。

《黃帝內經》是早期中國醫學的理論典籍。世簡稱之為《內經》。最早著錄於劉歆《七略》及班固《漢書·藝文誌》,原為18卷。醫聖張仲景“撰用素問、九卷、八十壹難……為傷寒雜病論”,晉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稱“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九卷》在唐王冰時稱之為《靈樞》。至宋,史嵩獻家藏《靈樞經》並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針經》、《靈樞》實則壹書而多名。宋之後,《素問》、《靈樞》始成為《黃帝內經》組成的兩大部分。

《黃帝內經》是什麽意思呢? 內經,不少人認為是講內在人體規律的,有的人認為是講內科的,但相關專家認為《黃帝內經》 是壹部講“內求”的書,要使生命健康長壽,不要外求,要往裏求、往內求,所以叫“內經”。也就是說妳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麽治病,不壹定非要去吃什麽藥。

實際上《黃帝內經》整本書裏面只有13個藥方,藥方很少。它關鍵是要往裏求、往內求,首先是內觀、內視,就是往內觀看我們的五臟六腑,觀看我們的氣血怎麽流動,然後內煉,通過調整氣血、調整經絡、調整臟腑來達到健康,達到長壽。所以內求實際上是為我們指出了正確認識生命的壹種方法、壹種道路。這種方法跟現代醫學的方法是不同的,現代醫學是靠儀器、靠化驗、 靠解剖來內求。中醫則是靠內觀、靠體悟、靠直覺來內求。

《黃帝內經》包括現存之《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內經》並非壹時壹人之手筆。它既不屬於某壹時期的作品,也絕非某位醫家的個人著述。其中既有戰國至西漢初期的篇章,也有西漢中、晚期至東漢時的作品;既有魏晉以後的新作,更有唐、宋醫家的補充,如唐代王冰補入了七篇大論,宋代又增補了兩章遺篇。可見它是壹部由戰國至兩漢時期許多不同時代的醫家,搜集當時醫學成果,分別整理加工和補充成篇後,匯集而成的醫學總集。

《黃帝內經》的內容極為豐富,它全面闡述了包括生理、病理、藥理、診斷、治療及預防、養生等在內的壹系列基本問題,所涉遍及中醫理、法、方、藥的各個方面,因而對中醫理論基礎的奠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僅就它的主要精神,分別簡介如下:

壹、整體觀

整體觀是中醫學的基本觀點之壹。貫穿《內經》全書的整體觀,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人體本身

《內經》把人體各部看成是互相聯系、內外統壹的有機整體。這壹認識實際上反映了壹種古樸的系統論觀點。系統論認為,人微言輕整體並非局部的簡單相加,而是具有壹種不同於任何局部的新質。由於人體是壹種極為復雜的整體系統,因此更需要從普遍的聯系上來加以對待。

《內經》正是強調從彼此相屬、互有聯系的整體觀出發去觀察人體各部生理、病理的種種表現和變化。就臟腑關系而言,雖各有所主,但卻離不開彼此的密切配合。

《內經》以“藏象”統括人體之生理與病埋,就證是體現了內臟與休表是相互溝通、表裏相關的有機整體。唐·王冰說過,“象,謂所見於於外,可閱者也”,明·張介賓也說:“象,形象也,臟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中醫四診中所稱“有諸內必形諸外”“以表求裏”的根據即在於此。

2、人與自然

對人體必須與自然界相統壹的認識,是《內經》整體觀的又壹重要體現。《素問·寶命全形論》雲:“天覆地蓋,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當四時氣候發生變化時,人體必然會產生與之相應的反應,如春夏兩季陽氣發泄,氣血易趨向於表,因而使皮膚松弛,少溺多汗;秋冬時節,陽氣收藏,氣血趨向於裏,故皮膚致密,少汗多溺。四時氣候的變化,還是生物界(人體亦不例外)生、長、化、收、藏的重要條件。

此外,《靈樞·歲露論》還告訴人們。四時氣候的正常與否,還直接影響著人體健康和疾病的流行,所渭“因歲之而少賊風者,民少病而少死;歲多賊風邪氣,寒溫不和,則民多病而死矣。”甚至壹些疾病的流行也常帶有季節的特點,而《素問·異法方宜論 》所載某些“地勢使然也”的地方病,還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

3、機體與情誌(即形神統壹觀)

對機體與情誌間的辯證關系,《內經》同樣具有壹定的科學見解。《素問·六節臟象論》認為“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是說明機體對情誌的決定作用;而《靈樞·本藏論》所指出的”誌意者,所以禦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則旨在表明情誌對機體的調節功能。《內經》認為情誌活動乃人之正常生理功能。但若太過,可能造成內臟功能紊亂,氣血運行失常,從而導致疾病,如怒傷肝,喜傷心,悲傷肺,思傷脾,恐傷腎。因而十分註重通過調節情誌,以有助於消除病理變化,恢復生理功能。

4、人與社會

內經》對社會環境與人體發病的關系,也有若幹論述。在分析病因、病理時,除了註意外邪的侵襲和人體正氣的盛衰外,還告誡醫家應結合患者所處社會環境、經歷和個人遭遇等全盤考慮。

二、臟腑經絡學說

《內經》所系統論述的臟腑經絡學說,是以研究人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為主要內容的壹門重要學說,是中醫進行辯證論治的基礎和依據。在祖國醫學中占有特殊地位。

三、陰陽、五行學說

《內經》在總結和闡述中醫基本理論問題的過程中,還運用和發展了我國固有的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學說的運用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過:“《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由於《內經》是把陰陽的對立統壹看成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產生、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因而對人體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疾病診斷及藥物治療,亦無不是以陰陽的對立統壹規律來加以概括和闡述的。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陰陽兩個方面應該是相對平衡的,壹旦由於陰陽的偏盛偏衰而使這種平衡狀態破壞時,人體就會發病。所謂“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素問·調經論》)。而《素問·生氣通天淪》所載:“陰平陽秘,精神乃冶;陰陰離決,精氣乃絕”,就是旨在說明這個道理。從某種意義上說,治病用藥,就是借助藥物的陰陽偏性,以改善或調節人體陰陽失調的現象,從而恢復“陰平陽秘”的正常狀態,達到治療的目的。

五行學說的運用

古人認為,構成客觀世界的五種基本物質------金木水火土,並非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和彼此制約的。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就叫做“相生”,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而彼此制約的關系就稱做“相克”,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學說之所以引入醫學,關鍵不在於這五種物質的本身,而在於它們的不同展性和相生相克的關系。根據《內經》的記載,世間各種事物,包帖四季氣候變化、人體生理、病理乃至精神情態表現,都可與五行相配,如表所列:

五行 時令 五氣 五態 五色 五味 五臟 五誌 五臭 五音 五谷

木 春 風 生 青 酸 肝 怒 臊 角 麥

火 夏 熱 長 赤 苦 心 喜 焦 徵 黍

土 長 夏 濕 化 黃 甘 脾 思 香 宮

金 秋 燥 收 白 辛 肺 憂 腥 商 稻

水 冬 寒 藏 黑 鹹 腎 恐 腐 羽 豆

根據五行生克關系,《內經》認為各臟腑器官也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約的。如謂:“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歹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並常以五行生克的理論來描述疾病的傳變和推論其死生。

總之,《內經》中陰陽五行學說的運用,反映了當時對人體內部矛盾的對立統壹,臟腑間的 相互依存、制約、轉化的關系已有相當認識。誠然,由於時代的限制,以上認識僅在於直觀的範圍,還不可能認識統壹性與鬥爭性之間的辯證關系。

四、重視預防,反對迷信

《內經》關於預防的論述,常與養生學相結合,如謂“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並告誡人們要節制色欲,切忌“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醫生治病應當見微知著,做到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切不可對疾病的發展視而不見,遷延觀望,坐失良機,以致釀成難以救治之危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過:“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冶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裏,預防醫學思想昭然可見,至今猶不失為至理名言。

《素問·五臟別論》中指出:“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表明醫學與迷信是水火不相容的。

《內經》的撰成,標誌著我國醫學跨進了由經驗醫上升為理論醫的新階段。它不僅總結了我國秦漢以前的醫藥成就,同時也為秦漢以後的醫學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和依據。在整體觀、矛盾觀、臟腑經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養生預防學說和診治原則等方面,都為中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因而在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兩千多年來,壹直有效地指導著後世的臨床實踐和理論探討,具有明顯的深遠影響。歷代著名醫家和學派在學術和實踐兩方面的新建樹,無不與《內經》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甚至直刊今天仍不失為壹部頗具生命力和實用價值的醫學巨著。

二.《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備急千金要方》

綜合性臨床醫著。本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孫思邈認為生命的價值貴於千金,而壹個處方能救人於危殆,價值更當勝於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為書名,簡稱《千金方》。30卷。明代後有按《道藏》經義析為93卷者,內容同。唐代孫思邈撰於永徽三年(約652年)。作者以人命重於千金,故取“千金”為書名。是感於當時的方藥本草部秩浩繁,倉卒間求檢不易,乃博采群經,刪繁去復,並結合個人經驗而撰成 。卷 1醫學總論及本草、制藥等;卷2~4婦科病;卷5兒科病;卷6七竅病;卷7~10諸風、腳氣、傷寒;卷11 ~20系按臟腑順序排列的壹些內科雜病;卷21消渴、淋閉等癥 ;卷22疔腫癰疽;卷23痔漏;卷24解毒並雜治;卷25備急諸術;卷26~27食治並養性;卷28平脈;卷29~30針灸孔穴主治。總計233門,合方論5300首。書中所載醫論、醫方較系統地總結了自《內經》以後至唐初的醫學成就,是壹部科學價值較高的著作。1949年後有影印本。

該書第壹卷為總論,內容包括醫德、本草、制藥等;再後則以臨床各科辨證施治為主,計婦科2卷,兒科1卷,五官科1卷,內科15卷(其中10卷按臟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養生2卷,脈學1卷及針灸2卷。***計233門,方論5300首。

《千金要方》總結了唐代以前醫學成就,書中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是中醫學倫理學的基礎;其婦、兒科專卷的論述,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其治內科病提倡以臟腑寒熱虛實為綱,與現代醫學按系統分類有相似之處;其中將飛屍鬼疰(類似肺結核病)歸入肺臟證治,提出霍亂因飲食而起,以及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好發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與癰疽關系的記載,均顯示了相當高的認識水平;針灸孔穴主治的論述,為針灸治療提供了準繩,阿是穴的選用、“同身寸”的提倡,對針灸取穴的準確性頗有幫助。因此,《千金要方》素為後世醫學家所重視。《千金要方》還流傳至國外,產生了壹定影響。

三.《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簡史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壹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壹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

219年,張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護,《傷寒雜病論》開始了它在人世間的旅行。在那個年代,書籍的傳播只能靠壹份份手抄,流傳開來十分艱難。

時光到了晉朝,《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第壹個關鍵人物出現了。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醫令在偶然的機會中見到了這本書。書已是斷簡殘章,王叔和讀著這本斷斷續續的奇書,興奮難耐。利用太醫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傷寒雜病論》的各種抄本,並最終找全了關於傷寒的部分,並加以整理,命名為《傷寒論》。《傷寒論》著論22篇,記述了397條治法,載方113首,總計5萬余字,但《傷寒雜病論》中雜病部分沒了蹤跡。王叔和的功勞,用清代名醫徐大椿的話說,就是“茍無叔和,焉有此書”。

王叔和與張仲景的淵源頗深,不但為他整理了醫書,還為我們留下了最早的關於張仲景的文字記載。王叔和在《脈經》序裏說:“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系。和鵲之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壹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

之後,該書逐漸在民間流傳,並受到醫家推崇。南北朝名醫陶弘景曾說:“惟張仲景壹部,最為眾方之祖。”可以想像,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讓人認識了它的著作者,並把著作者推向醫聖的崇高地位。

張仲景去世800年後的宋代,是《傷寒雜病論》煥發青春的壹個朝代。宋仁宗時,壹個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翰林院的書庫裏發現了壹本“蠹簡”,被蟲蛀了的竹簡,書名《金匱玉函要略方論》。這本書壹部分內容與《傷寒論》相似,另壹部分,是論述雜病的。後來,名醫林億、孫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訂《傷寒論》時,將之與《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對照,知為仲景所著,乃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於世,《金匱要略》***計25篇,載方262首。至此,《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幾個關鍵人物全部出場了。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訂和發行,我們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訂本。除重復的藥方外,兩本書***載藥方269個,使用藥物214味,基本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這兩本書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並稱為“中醫四大經典”——四部經典,張仲景壹人就占了兩部。(另有壹種說法,中醫四大經典為《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影響

《傷寒雜病論》是後世業醫者必修的經典著作,歷代醫家對之推崇備至,贊譽有加,至今仍是我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壹,仍是中醫學習的源泉。去年非典期間,該書和張仲景便再次成為人們關註的焦點。這在西醫是不可想像的,因為,不可能有哪本19世紀的解剖學著作可以作為今天的教科書,現在西醫的治療也不可能到幾百年前的老祖先那裏找根據。

在這部著作中,張仲景創造了三個世界第壹:首次記載了人工呼吸、藥物灌腸和膽道蛔蟲治療方法。

《傷寒雜病論》成書近2000年的時間裏,壹直擁有很強的生命力,它被公認為中國醫學方書的鼻祖,並被學術界譽為講究辨證論治而又自成壹家的最有影響的臨床經典著作。書中所列藥方,大都配伍精當,有不少已經現代科學證實,後世醫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療效。歷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學者對其理論方藥進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種專著、專論,從而形成了中醫學術史上甚為輝煌獨特的傷寒學派。據統計,截至2002年,光是為研究《傷寒雜病論》而出版的書就近2000種。

《傷寒雜病論》不僅成為我國歷代醫家必讀之書,而且還廣泛流傳到海外,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等國。特別在日本,歷史上曾有專宗張仲景的古方派,直到今天,日本中醫界還喜歡用張仲景方,在日本壹些著名的中藥制藥工廠中,傷寒方壹般占到60%以上。日本壹些著名中藥制藥工廠如小太郎、內田、盛劑堂等制藥公司出品的中成藥(浸出劑)中,傷寒方壹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顯是傷寒方的演化方)。可見《傷寒雜病論》在日本中醫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整個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它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癥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書中還精選了三百多方,這些方劑的藥物配伍比較精煉,主治明確。如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青龍湯、麻杏石甘湯。這些著名方劑,經過千百年臨床實踐的檢驗,都證實有較高的療效,並為中醫方劑學提供了發展的依據。後來不少藥方都是從它發展變化而來。名醫華佗讀了這本書,嘖嘖贊嘆說:“此真活人書也”。喻嘉言高度贊揚張仲景的《傷寒論》,說:“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華,旦而復旦,萬古常明”(《中國醫籍考》)。歷代有關註釋、闡發此書的著作很多。特別是註釋、闡發《傷寒論》的著作,竟達三四百種之多。

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壹)

公元2世紀以前,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更由於當時傳染病不斷流行,據《後漢書》記載,在光武建成13-26年(公元 37-50年)之間,曾有7次大疫,靈帝建寧4年到中平2年(公元17l壹185年)之間,曾有5次大疫,因此也就促進了醫學家們對疾病防治的認識,在從事醫療實踐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著作,其中最具價值的要推醫學家張仲景的著作--《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二)

總之,三陽經證多為熱癥、實癥,三陰經證多為寒癥、虛癥;六經論治在指導臨床實踐方面,使人們有了規矩可循。

通過八綱辨證和六經論治,采用了"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療方法。因為疾病的來由,都是人體抗病能力的正氣同致病因素的邪氣作鬥爭的表現,其結果不是邪盛就是正衰,或者是正勝則邪退。所以在治療上就要運用扶正祛邪,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方法。這些都是按照扶正祛邪的原則而制定的。

此外,張仲景還提出“舍脈從證,舍證從脈”的靈活辨證方法,在討論治療中要根據病情的標本緩急,運用先表後裏、先裏後表以及表裏兼治的方法,並對治療的禁忌,以及針灸綜合療法,都有所論述。

今天讀到的《傷寒論》和《金匿要略》

《傷寒論》中制定了22篇、397法,立113方;《金匿要略》則制定了25篇,立262方。從其記載的內容,可以知道,祖國醫學早在公元2世紀時,經過醫學家張仲景的實踐和總結,已能正確使用解熱藥、導瀉藥、利尿藥、催吐藥、鎮靜藥、興奮藥、健胃藥、截瘧藥、止痢藥等等,其中極大多數方藥,已由現代科學證實它的療效可靠。

人們還可以在《金廈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壹》篇中看到:“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幹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今九竅閉塞……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就是說,如果人們能夠保養謹慎,勿使致病的邪風侵犯經絡,要是剛中經絡,還未流傳到臟腑,就給予治療,四肢壹感到不方便,就用調整呼吸,施用針灸、推拿,使得耳目口鼻以及大小便都暢通……穿衣服要調節冷熱,飲食要註意甜酸苦辣,勿使人體有所衰退,疾病就不可能侵入肌肉皮膚。這是指導人們對疾病作鬥爭的認識和方法,要求人們做到末病先防、有病早治。

壹千七百年前的張仲景,在祖國醫學史上所起的進步作用,是巨大的。《傷寒論》和《金醫要略》總結了我國在公元3世紀以前的醫學經驗,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原則,嚴密選擇療效可靠的方藥,對掌握疾病的防治以及推動醫學的發展,具有壹定的承先啟後作用。此後,歷代很多醫家對張仲景學說作了進--步的探討,他們從不同角度進行鉆研,有所發揮、有所前進,從而形成了祖國醫學中的傷寒學派。

據有關記載,除《傷寒雜病論》外,張仲景尚著有如下著作:《張仲景療婦人方》二卷;《張仲景方》十五卷;《張仲景口齒論》;《張仲景評病要方》壹卷等等。上述各種書目,可能是《傷寒雜病論》分解出來的部分內容的單行本,未必是另有所述。

  • 上一篇:蔡兵的重要展覽 獲獎 收藏
  • 下一篇:夢見羊皮有什麽預兆?妳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