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宋朝以前沒棉被,那麽古人在冬天是如何禦寒的?

宋朝以前沒棉被,那麽古人在冬天是如何禦寒的?

秋褲、羽絨服、暖手寶,堪稱我們現代人取暖的過冬三寶,寒流壹到,不用別人提醒,我們自己早就穿好了秋褲、羽絨服,手握暖手寶了。然而,據科學研究,在歷史上很多時期比現代更寒冷,沒有取暖三寶的古人們又是怎麽取暖的呢?

吃:飲食溫補禦寒

古人講究飲食進補,在制造技術還不發達的年代,改變飲食就成了自身禦寒取暖的重要方法。

包括《食珍錄》、《食經》在內的各類古代膳食書籍,都提到?冬膳?的重要性,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紅棗、山藥、枸杞、糯米等雜糧,都是冬季調理體質、禦寒溫補的好食材,而條件稍好的家庭則會開始進食高熱量的肉類,如羊肉、牛肉、狗肉、鹿肉等。

民間自古以來有?入冬日補冬?的食俗,在十月立冬當日食人參、鹿茸、狗肉、羊肉及雞鴨燉八珍等,是較流行的補冬方式,隨後也發展成為各地不同的食俗。

除了食物種類,古人在冬季食材處理方式上也有所發展,火鍋便是最為重要的壹種。

涮火鍋?這壹習俗是從遼代契丹人開始的。1984年,考古專家在壹座遼墓的發掘中,發現了壹幅壁畫,壁畫中三個契丹族人圍著壹個三足火鍋,席地而坐,中間壹個人攪動火鍋,身旁還有壹些肉類食物。至明清時期,宮廷菜當中的涮火鍋還發展出雞鴨火鍋、全羊火鍋、黃羊片火鍋等各式各樣的種類。

穿:窮人富人不壹樣

中國古代的服裝材料,基本上可以分為葛、麻、棉、綢四種。

其中,葛與麻,指的是用植物的韌皮纖維編織而成的布料;而棉,可不是我們現在穿著的棉襖裏的陸地棉,而是宋朝之後由非洲和印度傳入中原種植的草棉和木棉;綢即絲綢,是自新石器時期始即為漢人所掌握的養蠶絲織技術帶來的產品。

中下層的普通老百姓最為普遍的過冬衣物實是用葛質與麻質的蓬松絮狀物填充制成的?缊袍?,保暖效果並不好。

宋朝以後,棉花種植技術傳入中原,種植成本低廉、保暖性能較葛、麻都有很大提升的外來棉花,帶動著棉衣迅速發展成為老百姓過冬裝備之壹。

此外,運用漂繭制絮的工藝技術,古人也用蠶絲絮填充制成絲綿衣,但由於制作成本高,絲綿衣向來都是富貴人家的專屬。

在遠古時期,對於經濟作物種植還未熟稔的古人,也用狩獵獲得的獸皮制作保暖衣物。隨著文明進步,中原地區出現了專門制作精致獸皮衣物的服裝加工業,裘衣開始成為有錢人的新寵。

用以制裘的皮毛很多,其中狐裘和貂裘最為珍貴,屬於奢侈品;鹿裘、羊裘品質略遜壹籌,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穿得起的至少也算是當時的中產階級了。

住:給房子裝供暖設施

在房屋內安裝供暖設施,亦是古人冬季取暖的壹種重要方式。從遠古時期至近代明清,供暖技術不斷改進,先後發展出火塘、火墻、壁爐、溫室等形式。

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發源於新石器時期,集炊事與取暖於壹體。在室內地上挖成小坑,四周壘上磚石,中間生火取暖、做飯,這就是火塘。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氣以助燃燒,又能阻擋冬季自門口吹入的寒風。

秦代開始,壁爐成為冬季保暖的新秀。相較於火塘取暖火力難以控制、具有較大危險性的弊端,壁爐采用了覆甕形爐膛的設計,熱焰在膛內有充分回旋的余地;另外,壁爐使用木炭作為燃料,木炭火焰小,燃燒時間較長,可使室內溫度長時間保持穩定。

秦長樂宮遺址中還曾發現火墻做法,即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於中空墻體內,與竈相通,向室內不斷輻射熱量,是今天流行於中國北方的暖氣、火炕的雛形。

民間取暖條件艱苦,貴族家庭及宮廷的達官貴人們取暖方式可就?奢侈?了。

《漢書?霍光傳》記載:?(昌邑)王入朝太後還,乘輦欲歸溫室。?這裏的?溫室?,指的是漢代皇帝冬天居住的暖殿,殿內有各種防寒保溫的特殊設備,包括以花椒和泥塗抹的墻壁、披掛錦繡的壁面、火齊(雲母)屏風、鴻羽帳、地上鋪著的西域毛毯等。這種為墻壁增加壹道特殊保溫層的做法,壹直為後代皇親貴族們沿用著。

至清代,紫禁城中又設?火道?,挖通於城內壹些宮殿的地面之下,添火的竈口則設在殿外廊子下,同樣利用傳熱原理,形成了暖閣結構。

至於北方人民所熟悉的?暖炕?,也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早期學界普遍認為暖炕由生活在東北地區的高句麗民族發明,並隨著女真壹起入中原,但近來考古學家在河北地區發現的西漢火炕遺跡,又提出了火炕為西漢漢人發明的新猜想。

用:古代也有暖手寶

根據史料記載,火盆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取暖器具,誕生在三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由於火盆在古代家庭中的普及性,今天保留的許多民間風俗還與此有關,譬如結婚時新娘需?跨火盆?以驅除晦氣。最常見的有火盆,又稱?神仙爐?,是普通家庭冬季取暖必備。盆裏放置木柴、炭等燃料,點火燃燒以供暖,在密閉房間裏能起到很大的保暖作用。

手爐和足爐是古人的另兩項發明。手爐用於暖手,多為銅制,形制如小瓜大小,由爐身、爐底、爐蓋、提梁組成。爐身有兩層,分外殼和內膽。內膽放燃炭以產生熱氣,外殼包裹內膽,通過內外兩層之間的空氣傳導,將熱量由鏤空爐蓋散發出來。手爐攜帶十分方便,且古代人寬袖大袍,手爐常常置於袖中或懷中帶著,所以又有?袖爐?、?捧爐?的雅稱。手爐在明清最盛行,清末以後逐漸衰落。

足爐又稱?湯婆子?,出現於宋代,是壹種銅質或瓷質的南瓜形圓壺,上方開有壹個帶螺帽的小口,熱水從此處灌進。灌足水的?湯婆子?旋好螺帽,再塞到壹個相似大小的布袋中放在被窩裏,起到?暖床?的效果。

至於這些取暖用器的燃料,有錢人家常用燃燒持久的炭取暖, 甚至在唐代貴族階層當中,還流行制作精巧的舶來品?瑞炭?;而窮苦老百姓家則大多只能用稻草、稭稈作為燃料,還有人用牛糞取暖。

總之為了能過上壹個溫暖的冬天,古往今來的人們可謂費盡了心思啊!

  • 上一篇:朋友圈好朋友收集的60個文案短句。
  • 下一篇:小說,有實體書,很久以前就看過了,現在也想看,只是忘了書名。穿越,頭頂。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