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到宜豐進行遊玩嗎, 那麽在宜豐都有哪些旅遊景點呢?下面是我分享給大家的宜豐著名的旅遊景點,歡迎閱讀。
1南屏公園(省級森林公園)位於縣城南郊,是省級森林公園,也是全省縣級最大的公園。由南屏山、釣月灣、鹿洲三部分組成,由於歷越千年,文化積澱豐富,先後有許多文人墨客在此題詠,大文豪蘇東坡、蘇轍、黃庭堅曾慕名訪竭,黃庭堅小時候在此讀過書,並作《東郭南園記》;北宋著名詩僧惠洪描寫南園風情的《秋千》詩,入選《千家詩》,誦為千古名篇,另壹詩作《筠溪晚望》入選《宋詩紀事》使釣月灣名播中洲,南宋詞人劉辰菊在此寫下《小斜川亭記》,還有不少文人在此留下名篇,清嘉慶新昌縣令陳雲章曾作詩贊美這壹帶風光:“此幫水木最清華,壹路風光似若耶”。該園建於1982年。
主要景觀有:
(1)嶽飛塑像 該塑像11噸重,為紀念嶽飛在宜豐8年抗金而建。
(2)嶽王廟(又名精忠祠) 宋建炎四年(1130)至紹興三年,嶽飛和他的兒子嶽雲率嶽家軍數度轉戰宜豐,征伐金將領補顏鐵木爾、馬進等,嶽飛遣嶽雲從洪州運米賑濟新昌饑民。為懷念嶽家父子為新昌“禦災捍患”之功德,南宋時邑民在縣城立嶽王廟以祀之。該廟始建於縣城東郊,因城市建設需要,故搬遷到這裏的。此廟始建於南宋,明正德三年(1508)重修,嘉靖八年(1529)夏又重修,清康熙九年(1670)再次重修。原系磚木結構,前有門廳,中有廣坪,兩側有環廊,後棟6扇5間。大廳寬15米,總長9米,寬32米,建築面積1248平方米。廟內刻有“精忠祠”字樣的石香爐1只,明正德三年造。另有明正德三年雲南按察司僉事、邑人陳懷經所撰《新昌縣新建宋嶽鄂武穆梁文》碑刻各1塊。1983年9月,嶽王廟列為縣第壹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入廟門,為壹大影壁,上 書嶽飛詩,詩曰:“立馬林崗豁戰眸,陣雲開處壹溪流。機舂水沚猶傳晉,黍秀宮庭孰憫周。南服只今殲小醜,北轅何日返神州。誓將七尺酬明聖,怒指天涯淚不收。”此詩嶽飛自題“四都碓上追曹成至此感吟”,又作《題驟馬崗》。“碓上”在今宜豐橋西鄉灣裏村附近此自助壹藍將軍廟,祀宋嶽飛裨將藍公。相傳這位藍將軍是嶽飛的裨將,紹興初年嶽飛追曹成來到四都時,藍將軍手執令旗擂鼓督戰,突然對方射來壹箭,正中藍將軍心窩。藍將軍為鼓舞士氣,忍著劇痛,擂鼓不息,至死屍立田間不倒。百姓揮淚感戴,建大廟奉祀他,民間並流傳有“企石將軍”故事。相傳廟後有壹岡,叫戰馬岡,嶽飛感於藍將軍誓死殺敵的精神,在此地題詩壹首。今嶽王廟在嶽飛塑像左邊,塑有嶽雲像,右邊側塑有中矢不倒的藍將軍像。這院內前的石像分別是文武將士,對著廟跪在那裏的是秦檜夫婦。
(3)九鐘樓 在南屏山上,內置9座古鐘。每值年頭歲尾,城中文人雅士踏雪登山,雅集鐘樓,靜候新年到來。夜半12時整,九鐘齊鳴,慶賀平安,祈禱幸福。子夜的鐘聲,悠悠揚揚,回蕩全城,聞之者有若黃鐘之呂,心靈無不為之激蕩。南屏曉鐘已成為縣城祈禱新年的雅習。樓內所懸9鐘均為古佛寺、道觀之遺物,其中有明崇禎年鑄壹口,余者皆為清康、雍、乾時所鑄。最精美者為黃崗院前村原五峰凈覺院中鐘,重400公斤,表體滑亮,其聲宏悅,為臨濟正宗三十五世住持德芳禪師募化十方信士之資鑄造。
(4)太子塔 太子塔為唐肅宗第十四子李僖墓塔,屬江西省重點文保單位,李僖,唐肅宗第十四子,隨中唐著名高僧南陽慧忠國師出家,於建中三年到宜豐逍遙山修行,捐建資福寺,稱僖禪師,圓寂後葬於逍遙山,其墓塔俗名“太子塔”,並建有太子塔寺,寺已廢,塔尚存。該塔原座落在潭山鎮逍遙山的金錢山麓,1983年搬遷到此,為公園壹重要古跡。
(5)廣福寺(原古南園) 為北宋元豐年間所建。磚木結構。系重檐翹角樓閣式的建築群,經歷代重修,古風依存。主樓為“青玉堂”,面寬7間,進深12米,立於石臺之上。正廳8柱3間,前有回廊,後有明窗,方磚鋪地。東有磚砌“聳蜃”、“跨虹”高臺橋,經“雪洞”、“雲梯”通達樓上,樓上為“寇霞閣”,可憑欄遠眺。橋下有魚池。廳4室,有回廊,東連“樂靜齋”,西有“浩然亭”(八角二層重檐)。樓後山腰有“翼然亭”。旁有荷池、泉井,周有磚石圍墻。蘇軾、蘇轍來此拜會過蔡曾,黃庭也多次到此作客,並寫下了《東郭居士南園記》。北宋某著名詩僧惠洪的南園應景詩《秋千》,南宋時入選《千家詩》,成為千古名篇,南園之名也因之廣揚江南。
(6)兒童樂園 為公園主體娛樂區,設有歐式小城堡及迷宮、樓式溜溜板、退役戰鬥機、群馬、秋千、過山車、卡丁車、電瓶車、搖擺機、海盜船、彎月飛車、美人魚、賽車場、蹦蹦床、充氣堡。
(7)烈士紀念碑 紀念碑位於園區中央,方塔形,高20.2米,寬4米。整個結構以磚為主,鋼筋水泥混凝而成。碑中仿毛澤東手書體再加鍍金的 “革命烈士紀念碑”字,正前方碑上刻有978名革命烈士英名。
(8)植物園觀賞區 有竹種園、梅園、桂花園、櫻花園、桃花園。
(9)民俗文化館 該館已收藏本地傳統民俗用品500余件,分為手工作坊、農耕用具、日常生活用品、民間藝匠工具等幾大類,建有油榨坊、石碾坊、造紙坊,水車,農耕用具、生活用品、民間藝匠工具等幾個展廳。
(10)陶淵明紀念館 該館占地面積98畝,建築面積為1066平方米,建有陶淵明塑像、十二生肖石雕、淵明墓。
(11)崇文塔 該塔自明天啟六年(1626)創基,康熙五十六年(1717)續建第6、7兩層,歷時91年才建成。塔為七層八面,樓閣式。磚石結構,塔高45.5米。每兩層間有腰檐與平臺,平臺面敷石板,各層每面均設有壹門,門側飾以壁龕式小窗,上刻“崇文塔”和“光緒十九年重修”。該塔是宜豐的主要標誌。
2宜豐五峰山五峰山,坐落於宜豐縣黃崗鄉境內的五峰山凈覺寺(江西省宜豐縣黃崗鄉汪溪村)。有歸雲、積翠、羅漢、月桂、拂巖五峰,俱稱幽勝。山中凈覺寺始建於南朝劉宋永初年間(420-422),距今1500余年,後改名普利寺。唐大中年間(847-859),高僧常觀在此住持。唐宋時,這裏僧眾雲集,香火極盛。柳公權曾為該寺書額,黃庭堅等有詠同詩,蘇轍嘗為寺僧撰塔銘並舍經於寺。五峰山、洞山、黃檗山合稱“釋家三大祖庭”。山中峰奇瀑高,終年雲蒸霧騰,古跡薈萃。
據宜豐佛史記載,五峰山為南朝開國皇帝劉裕(公元420—422年)禦批敕建。唐大中年間(公元847—859年),百丈寺懷海法師的高足常觀禪師與臨濟始祖希運出師後,壹個在黃檗山開揚宗風,壹個在五峰山-托缽。清朝初期(公元1663—1741年),臨濟三十二、三十六世孫煦杲照、慈念等重振受挫臨濟於五峰山林,擊鼓傳燈,為世人留下這佛教勝跡。
出宜豐黃崗集鎮折北朝西,轉瞬即入層巒疊嶂山林,公路沿途鬥折,高低跌顛。到得汪溪村,只見五峰如掌,陰靜生涼,周邊山形宛如僧人的道帽峨冠,鳥驚山澗,泉掛梯田,風嘯谷底。這便是五峰山。
五峰山就像許多高僧大德壹樣,把自己對佛學的參悟和理解弘揚於世,將勸人為善的旨意發展到了壹種極致。途中的擷雪橋下,有壹副《臥佛圖》,這是壹塊五平方米見方的自然石壁,鐫刻在石壁上的佛像袒胸-、肘枕假睡、微笑微醉,好似壹尊彌勒佛,又似壹個烈日下鋤禾歸來在路邊小憩的農夫。石壁的左側上方直書“臥佛”兩字,奔突而又靜定。常觀、希運把佛融於“擔水挑柴”的勞作中,把人生的奢求轉化到了“貧而無怨,富而不驕”的悠然自得之中,這栩栩如生的石刻,散發著悠悠的人生況味。
來到凈覺寺的山門舊址前,這個1500余年前的“南北東西古道場”,褚墻黃瓦已經蕩然無存。石碓位不抱怨、不執著、不認同世事的詩僧、畫僧和書僧,他將禪學融入了文、石磨、石墩、石缽、石缸散落在周邊數裏山中田裏,青草頑石並不和諧地躺在壹起,給人以錯位的感覺。好在有壹塊兩米來長、書有“凈覺禪林”的石匾,給遊人的意緒稍予安慰。據說,這石匾上的字是凈覺寺住持術之中。山上還有兩座保留較好的古墓:壹座是覆缽形的常觀禪師墓,建於唐鹹通六年、臨濟宗三十二世孫煦杲照的手筆。章法從容,氣定神閑,與臨濟宗的機鋒峻烈大相徑庭,有史說煦杲照是學和藝(公元865年);壹座是亭閣形的煦杲照大師墓,建於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應該說這是兩座較高級別住持的.墳墓。看著沒落的凈覺寺,千年祖庭享譽與眼前感觀很是難以茍合,與某些壹擲千金的人造景觀就更難媲美了,這樣壹座千年禪寺,它的價值究竟有多大?
3官山自然保護區官山自然保護區是江西省建區最早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壹。它位於贛西北九嶺山脈西段的宜豐、銅鼓兩縣境內,總面積11500.5公頃。保護區內森林茂密,幽谷叠翠,奇峰崢嶸,怪石嵯峨,壹年四季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景色宜人,既是野生動物棲息的王國,也是人們科考、遊覽、度假、避暑及療養的好地方.
官山自然保護區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是野生生物類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區內植被保存完好,不僅有參天古樹,還有奇花異草:不僅有清澈見底的涓涓溪水、悅耳動聽的幽谷泉聲,還有氣勢磅礴的吊洞山澗?飛瀑;成群的野雞、歡快的小鳥、活潑的獼猴,真是可愛無比。那陡俏的山峰和懸崖,千姿百態的怪石,更能激發攀登者和探險者的濃厚興趣。區內山峰綿延起伏、雲霧飄渺,常常讓遊客有如臨仙境之感;石花尖的噴薄日出十分迷人,落霞美麗,常使遊客留連忘返。
官山自然保護區是天然的公園,區內有世界性四紀冰川遺跡及其遺留的原始森林,有“活化石”穗花杉群落,有古老木蘭科植物含笑群落,有遮天敝日的千畝麻櫟群落,有以奇石居稱的麻姑尖、石花尖、蓮花尖、雪花尖和羅漢尖等五人山峰;五馬奔槽,有五坡五谷直指官山蓮花尖,就象五匹俊馬在奔跑;還有百畝高山雲錦杜鵑林、西河綠色走廊;雞公屋和龍坑觀鳥,白頸長尾雉和黃腹角雉的美麗身姿引人註目;東河保護站,獼猴與人和諧相處,樂不勝收;回龍臥子潭上波光粼粼,故事傳奇。徜徉在這個充滿神奇特色的綠色世界裏,可以給遊客以無限的情趣和遐想。
官山自然保護區不僅自然風光迷人,人文歷史景觀也十分豐富。有許多景點既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又有神奇的故事。如聚義廳、結拜亭、點將臺、五將祠、“天子李大鑾”石刻、李母墓、石棺材、九娘池、梳妝臺、眼十日池、問龍臥子潭、子母石等景點都是自然和歷史韻味的完美結合,也是當年李人鑾領導農民起義造反,敢於推翻明王朝統治的歷史見證。
官山自然保護區是科考的理想場所。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有高等植物2344種,脊椎動物300余種,昆蟲1600余種,其中珍稀植物主要有銀杏、南方紅豆杉、伯樂樹、穗花杉、銀鐘花、長柄雙花木、傘花木、香果樹、野大豆、花櫚木、凹葉厚樸、閩楠、毛紅椿等200余種;珍稀動物主要有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雲豹、金錢豹、黑麂、金貓、大靈貓、小靈貓、獼猴、短尾猴、豺、白鷴、勺雞、仙八色鶇、小鴉鵑、鴛鴦、虎紋蛙、碩步甲等,再加上猛禽、蝴蝶及其他珍貴昆蟲,***有幾百種。
官山自然保護區屬國家重點公益林,也是省環境教育基地及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不失為壹科考旅遊及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的好地方。
4洞山禪林景區洞山是中國佛教曹洞宗祖庭,天下舉宗,曹洞宗弟子遍及世界,早在公元840年就有日本瓦室能光、朝鮮利嚴等和尚在洞山長住,使曹洞佛法徒入日本及朝鮮。現在,曹洞弟子在日本就有千萬之眾,良價大師(公元835年)創立的曹洞佛法,傳揚世界,良價於鹹通十年(公元869年)唐懿宗敕以“悟本禪師”法號,圓寂後敕建“慧覺寶塔”建於洞山後山。
洞山,不但是佛教曹洞宗祖庭,且是壹處集佛教文化、自然生態於壹體的旅遊勝地。景區原始森林內,古木參天、藤蔓環繞、獸走鳥躍、鳴泉飛瀑,景致美不勝收。景點20余處,有普利寺、價祖塔、蘇轍詩石刻、木魚石、七仙橋、千年羅漢松、石上楠、逢渠橋及夜舍山、紅米堝塔林、牛頭山塔林、經坑塔林等多處佛塔林,雄偉的山門有已故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撲初老先生親題“洞山禪林”四個金字,洞山山清水美,代代出佳人,畫壁娘娘沐洞山溪泉,如芙蓉出水,深得皇帝寵幸,因此,洞山溪泉被譽為美容之神水。君到洞山來,看佛光、沐洞山之靈氣,定能逢兇化吉,遇難吉祥,事業發達,事事順遂。 普利禪寺:
始建於唐鹹通中期,幾經興廢,1988年重修。寺廟占地面積6806平方米,為曹洞宗祖庭。建有“大雄寶殿、昆靈殿、僧寮閣”等,總面積996.6平方米。 價祖塔:即良價墓塔。唐鹹通十年(869)良價圓寂,唐懿宗追封“悟本禪師”,葬於洞山普利寺後山,墓塔名慧覺。墓塔前護以砌石,有拜臺,石階可通行人。塔形古仆,六方,高3.2米,寶蓋寬1.2米。塔座兩層,底層六方,均刻忍冬花壺門,第二層各刻如意草、萬字、金錢、雙金錢。塔身上有楣,下有托,楣托刻仰覆蓮,角為六棱形。石柱中嵌石板,塔蓋傘形,有瓦壟,六角飄檐。塔剎3層:蓮瓣覆缽、相輪、寶珠。塔下面下端遺存“己醜敕建”、“師慧覺寶塔”9字。1983年省宗教事務部門曾撥款修復。 木魚石:在夜合山麓,逢渠橋西南80米處。寬3.3米,高2.6米。壹頭高隆,壹頭低凹,形似木魚,叩擊頂端,發出響聲和木魚聲相似。上部有“響石”2字。
相傳良價在洞山廣為接引學徒,使世人紛紛信奉佛教,這可激怒了鐵拐李(屬道教)。他來到洞山要見主持,但不巧良價正在講經論禪,不可騷擾。於是鐵拐李承殿外大聲喊叫,要良價出來回話。吵鬧聲驚動了良價大師,壹出殿就認出了來者,說:“原來是妳這八百年的不死鬼!”鐵拐李接口道:“那麽妳就是五百年的敗家精,我要叫妳今日就敗”。他當即拋起鐵拐,良價見拐杖成壹座山丘,直往頭上壓來,用佛指輕輕壹彈,那山即被定隆在寺院右側,成了“拐棍山”。有來無往非禮也,良價隨手將木魚擲了過去,鐵拐李見狀逃遁,木魚落在離寺壹箭之地,化成“木魚石”。 千年羅漢松:在普利寺前。高10米,樹冠約13米。主幹雖僅存壹小邊皮,不及原幹的2/5,但卻枝繁葉茂。據《五燈會元》載,此松系青林師虔禪師所植。至1985年已有1100多年。當時師虔曾作偈壹首:長長三尺余,郁郁覆青草。不知何代人,得見此松老。(現已倒掉) 銀瀑飛練:在逢渠橋上遊的50米處,有壹處近10米高的瀑布,水流跌落在直立的陡壁之下,形成了銀瀑飛練的勝景,真如“白練掛幽谷,銀簾抖玉珠”。每當晴天的正午,陽光直射瀑面,映出壹道七色彩虹,人們疑為“佛光”。 夜合山塔林:有塔10座。建於1644-1766年間,所葬洞山普利寺30-36世住持僧。普同塔居中,是寺院普通僧人***同歸葬之墓塔。塔為(穴下卒)堵坡式,高2.3米,座寬1.2米,底座為金剛寶座式,下二層四方無花飾,第三層刻忍冬壺門。塔身圓柱體,上置蓮盤剎座,正反兩面都開門。後門下通石砌四方地宮,深3米,長寬各1.5米。塔門凸刻龕座與小碑。上刻“普同塔”3字。其余九塔是靈會承塔、比邱古松塔、履貞德塔、慧芳建塔、無極信塔、碧雲珍塔、闐玄性塔、淑耀杲塔、自若真塔。
夜合石
同安鄉洞山水口,有夜合石,上下兩塊疊起。相傳該石能晝夜開合,是洞山的關鎖,石下有“鹽井”。但因0僧盜鹽謀利,使自動啟閉的石關和自動冒鹽的鹽井失去靈性。
夜合靈跡傳說:在洞山山口狹窄處有兩塊層疊的巨石。相傳,這兩塊石頭原來分立山崖兩側,象是兩扇大門,入夜時分自行關閉,雞鳴天曉又自行張開,故名“夜合石”。夜合石旁,有兩個石井,會自己流出油、冒出鹽來,供寺內眾僧食用。後來,寺內有個0僧假作雞啼,誆開石門,盜賣井中的油、鹽,井中從此幹涸,夜合石也不再顯開合之靈。北宋時期,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到洞山遊覽,在夜合石上題詩壹首。此名“夜合靈跡”也就成了“新昌八景”之壹。
逢渠橋:
位於洞山百步岸以上300米處。該橋建於宋紹聖五年(1098)。系同安張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與其子裕禧用拾稻穗之積蓄捐資,為紀念良價禪師於此悟道而建的。此後,當地的張雷兩姓人丁興旺,人才輩出,雷四十三娘嫡玄孫官至左丞相,且在本族內無訴訟,故就有捐建洞山逢渠橋得福蔭之說。該橋拱券以7個縱向單券並列組成,每券花崗石11塊,77塊矩形石排成7列,組成承重拱板,每列縱向與橫向石縫皆相通。拱肩立有2個石雕武士為護橋神。橋全長15米,橋面寬4.7米,橋拱凈跨4.2米,拱矢高2.1米,矢跨比2:1,屬陡拱。橋面底部石拱上刻有建橋年月及捐建人、主建人名等。其“逢渠橋”三字,是當時縣令錢鍪根據良價初來洞時,在此涉水相逢身影所作的《逢渠偈》而題寫的。2002年10月在橋上建了仿古亭。 七仙橋:
八洞神仙中的鐵拐李到洞山尋畔鬧事,沒討到便宜,回到眾仙前訴說。他們都不由得佩服良價禪師,覺得該助壹臂之力,而不應去拆臺。爾後,眾神仙飄蕩到洞山,見溪上無橋,便用神力在溪邊石崖上各取了壹條長石,立時壹座石橋架於溪上,當時,只有鐵拐李不好意思前來。於是稱這座橋為七仙橋。 蘇轍遊洞山詩刻:
同安鄉洞山水口,有夜合石,上下兩塊疊起。上層花崗石上,刻有北宋蘇轍《遊洞山》詩:“古寺依山占幾峰,精廬仿佛類天宮。三年欲到官為礙,百裏相望意自通。無事佛僧何處著,入群鳥獸不妨同。眼前簿領何時脫,壹笑相看丈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