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人物:曹操
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禦軍三十余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壹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劉備
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壹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關羽
凝 聚在關羽身上而為萬世***抑的忠、義、信、智、仁、勇,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並為釋教、道教教義所趨同的人生價值觀念,實質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氣浩然的華夏魂。
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誌》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二十四篇,十萬四千壹百壹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壹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隆中對》。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同時發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孫權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漢末,繼其兄孫策據有江東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劉備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後在吳蜀彜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公元229年)稱帝於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孫權非常喜歡喝酒,酒喝多了,往往會耽誤大事。不過,他有個特點,能虛心聽取別人勸說,改正錯誤。這裏介紹他能聽諷納諫的兩則小故事。
孫權當了吳王之後,就大擺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將要結束的時候,他親自起身,向大臣們行酒。走到騎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裝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孫權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於是孫權大怒,手持利劍要殺他。當時在座的大臣都嚇得不敢上前勸阻,只有大司農劉基上前抱住了孫權,不讓他去殺虞翻,並勸說:大王在飲酒之後,殺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當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誰知道呢?正是因為大王能廣招人才,容納賢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風而至,現在壹下子廢棄了自己的好名聲,這樣做值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掉孔融,我為何不能殺虞翻呢?劉基說:曹操輕易害死賢人,天下人都反對他。而大王施行仁義,與堯舜這樣的賢君相比,怎麽可以與曹操相提並論呢?孫權聽了劉基的壹番話後,怒氣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於死罪。酒席後,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以後,我酒後說要殺人,妳們都不要去殺。
又有壹次,孫權在武昌臨釣臺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後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並對大家說:今天飲酒,壹定要醉倒在這裏不可。當時,任綏遠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壹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內。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說:今天只不過是***同飲酒,取樂罷了,妳為什麽要發怒?張昭回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不認為是壞事。孫權聽了,壹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於是立即撤了宴席。
呂布
呂布(公元151年—公元198年),字奉先,五原(今內蒙古包頭市)人。三國時代的著名武將。呂布因其驍勇善戰,但又勢利多變。在民間對他評價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和“三姓家奴”。
呂布曾奉並州刺史丁原為義父,在其麾下任騎都尉、主簿。漢靈帝死後丁原進京與大將軍何進勾結,把持朝政。董卓入京,暗中收買呂布,令其誘殺丁原。董卓得勢後收呂布為義子,任中郎將,封都亭侯。
董卓脾氣暴臊,與呂布的“父子情誼”其實甚為薄弱。189年,在司徒王允的挑撥下,呂布誅殺董卓。王允在事成後封呂布為將軍,假節鉞,儀比三司,進封溫侯,故呂布又稱“呂溫候”。史書記載呂布與董卓婢女有染,其名不詳——但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該婢女名貂蟬,是王允的義女,及後更成為呂布之妻。
董卓死後6個月,舊部攻入京城。呂布攜妻倉皇出逃。呂布出京後曾先後投靠軍閥袁術、袁紹、張楊、張邈、劉備等。與當時的另壹大軍閥曹操多次作戰,由於呂布的驍勇善戰,數次打敗曹操。漢建安三年,曹操部隊攻打呂布的根據地—小沛,由於呂布剛腹自用,不聽謀士陳宮的建議,導致部下侯成、宋憲、魏續反叛,呂布被曹操擒殺於白門樓下。臨行刑前,呂布請求曹操留用而免死,劉備卻提醒曹操呂布為人無信,多次背叛。最後曹操還是將呂布處死。
民間流傳呂布的故事有:“呂布戲貂蟬”、“轅門射戟”、“三英戰呂布”、“白門樓”等。
三國名人當中,呂布肯定不是最壞的,但卻肯定是最叫人不 放心的。《三國誌·呂布傳》評曰:“呂布 有梟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復,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而不夷滅也”。
在當時那個翻雲覆雨的亂世,審時度勢、改投明主本來不是什麽大不了的瑕疵,張遼、馬超、甘寧、太史慈都曾投效過好幾位主公,世人卻並不因此而笑他們不義;但呂布的特殊性在於,第壹,他變節易慮的頻率未免太過急促,第二,他變節後出爾反爾的手段未免太過狠毒。
綜計呂布短促的壹生,他起碼投靠過七位主人:丁原、董卓、王允、袁術、袁紹、張楊、劉備。他和這七位主子的關系大體上都經過了三個階段:起初是壹見傾心、如膠似漆;不久便嫌隙從生、各懷鬼胎;最終是反目成仇甚至相互火拼。
呂布的第壹位主子是並州刺史丁原。正是這個丁原,將他從壹介布衣提拔成了並州主簿,對他”大加親待”,可說是恩義非淺。然而 在董卓標出了更高的價錢後,呂布立時親斬丁原的首級獻給了董卓。
董卓對呂布十分愛信,二人曾經誓為父子,狼狽為奸,壹齊做了不少的壞事。然而在聽了王允的挑唆之後,輕狡反復的呂布立時有了異心。《三國誌·董卓傳》這樣描寫當時的情景:董卓進了朝門,李肅率人上前阻攔,董卓驚呼“布何在?”(呂布快來)。呂布答“有詔”,便親自下手誅殺了董卓。主簿田景前趨卓屍,呂布又親手將其殺死,***殺三人,眾莫敢動。呂布隨即調動人馬,殺盡了董卓的三族,其中也包括董卓那九十歲的老娘。
董卓作惡多端,自是百死莫贖;但呂布如此“大義滅親”(其實是大利滅親),又未免太無香火之情。縱然董卓該殺,也何必非要由自己下手;既殺首惡董卓,又何必非要將其滿門良賤,不分老幼,壹個都不能少地全數殺光呢?這樣的愛憎分明,實在叫人不寒而栗。
呂布於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二十三日手刃董卓,六月初壹,即撇下王允,帶著董卓的人頭,逃出長安,敗走關東。他先是去投袁術,不久又北歸袁紹。兩人***事沒幾天,袁紹便想殺了他以絕後患。呂布聞訊,急忙改投河內張楊。興平元年(193年),他與陳宮合謀,襲奪曹操的兗州。曹操回師,擊破呂軍。呂布只得帶著他的殘兵敗將去投徐州。徐州劉備見他窮蹙來歸,於心不忍,於是將他權且收留。不想沒過多久,他便趁劉備出兵討伐袁術之機襲奪了劉備的徐州。
當時占據淮南的袁術,給他送米二十萬斛,約他壹起夾擊劉備。呂布收下糧米,卻又以轅門射戟逼退了袁術的三萬大軍。既然如此,他就該好好地拉攏劉備。可是沒過多久,他卻又逼得劉備投奔了曹操。袁術這時仍想和他搞好關系,派專使前來給兒子提親。答應不答應還在兩可,呂布卻竟然愚蠢地把袁術的使者打入囚車,送往了許都。曹操壹見,當然立刻把袁使梟首,斷絕了他和袁術日後合作的可能。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率大軍來打徐州。呂布雖極力向各方求救,卻幾乎沒得到任何實質性的支援。這年的十壹月,眾叛親離的呂布在白門樓被曹軍生擒。直到這時,呂布竟仍然幻想能死裏逃生。
曹呂二人相見,呂布開口獻媚“明公何瘦”(您老可瘦多了)。曹操答:我之所以瘦,全是因為不能早早將妳擊破。呂布急忙表白“明公所憂不過布耳,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天下不足定也”。獻媚之態,溢於言表,然而曹操豈是肯輕易饒人的主兒,就算沒有劉備在壹旁忽悠,呂布的性命也是絕難保全。壹世梟雄終於落了個被縊殺的下場。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三國名將之中,單論武勇,無壹人能和他呂布抗衡。可是如此壹位天下無雙的悍將,在做人的原則 方面竟是那樣的幼稚愚蠢,空有蓋世武藝,怎奈毫無信義,壹生朝秦暮楚,最後眾叛親離,實在令後人感嘆不已。
周 瑜
問起三國中誰是最讓人惋惜的人物,幾乎每個人都會答出同壹個人——周瑜。雖然他統帥三軍,卻沒有戰死沙場,倒是被人活活氣死,留下千古笑柄。
自古江南多才俊,身居“六郡八十壹州大都督”的他更是人中龍鳳,有“王佐之才”,在江東的三分天下,羽扇綸巾的他領袖群倫,定格了儒將神化的形象。及至後來,那份談笑間灰飛煙滅的瀟灑神姿,不知成為多少女子“春閨夢裏人”的思念形象。
千古尋常江色,壹時間多少風流。赤壁壹役,周公瑾壹戰成名,達到了他人生光輝的終極點。娶得小喬,與東吳霸主孫權成為連襟,可謂壹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名利、美人,這些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他全部都擁有了,的確算得上是上帝的寵幸兒。但天妒英才,雖然上蒼給了他世人想要的壹切,卻沒有給他寬大的容人氣量。也許在他眼中,所有的壹切都是與生俱來的,冥冥中自有安排。於是壹切的尊榮成了他驕傲的資本,看待別人的時候難免會養成“俯視”的習慣。火燒赤壁之後,把孫夫人許配給劉玄德,不與任何人商議便私自決定,便可足見壹斑。雖然只是壹個為其主謀定天下的計策,然而歷史這次卻給他開了壹個不小的玩笑,最終搞出了“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鬧劇。
受過跨下之辱的韓信,想必他應該清楚,如果他自己及得上韓信的十之壹二,又怎麽會英年早逝,可惜只是如果。出身顯貴的他是不會體會到貧賤的滋味,在他的頭腦中,將相之才應該是歷代相續的,就是這種愚蠢的思想意識讓他無法接受布衣出身卻又有雄才大略的諸葛亮。而他在東吳的地位和自身所具備的才能,又對諸葛孔明幫助劉備完成壹統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對方必將除之而後快。
心胸狹窄是他人性最大的缺點,只為壹句氣話,明明知道西川不可取卻又要壹意孤行,白白送了性命,徒讓後人笑話。
在我們身邊的生活裏有如周郎之才的人少之又少,但如周郎氣量的人卻是多之又多。君不見,壹語不和拳腳相向者,有之;壹事不和大動幹戈者,亦有之。壹個人的容人氣量大部分都依賴於後天的教育環境,它的大小直接關系到自身的修身養性,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也是壹個人成材或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退壹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這個簡單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是真正實施起來卻是異常的艱難,於是也便有了聖人與凡夫俗子的區別。如果用聖人的標準來苛求自己,反倒會失去生活的真義,只是在妳生氣的時候,想想周郎,想想自己生氣的價值意義,這也就夠了!
江浪拍打著岸邊的巖石,卷走了歷史的歲月,那段勾心鬥角的往事也早已成為封塵的記憶,想壹想,笑笑,也便罷了吧!
楊 修
壹千多年前的立秋日,有壹片無辜的樹葉被無情的秋風掃落;有壹根急奏的琴弦被纖指彈斷;也有壹個人望著蒼穹慘然的發出了“夫復無罪,懷璧其罪;欲加其罪,何患無詞”的憤慨,繼而他在“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吟唱裏踏上了黃泉路。奈何橋上,又多了壹個年輕的過客。
奏壹曲哀惋的琴瑟為他送行,換來的卻是催淚滂沱;譜壹篇悼念的詞章為他留世鳴冤,卻又寫不出只言片語。也只好由那南歸的大雁用玄色的羽翅劃痛我的眼睛。
他就是楊修,那個自持其才,敢把天下之士小覷的狂客;那個經常在眉宇間流露出孤傲氣勢,曹操麾下的謀士。
他與名滿天下的大才子曹植交好,文章往來,互抒己誌。而曹植在父親眼中的地位,更是讓這個謀士以為自己認對了對象,以為曹操之後,曹植必為魏主,那麽他們所推行的以仁義治理天下的政治抱負便可壹舉實現。然而他錯了,錯在他自己低估了曹操,錯在他把壹切看得太簡單、太單純。
以仁義治理天下或許在和平的年代可以行得通,但在那個諸多霸主都想對中原分壹杯羹的亂世,卻是最愚蠢的想法。曹操大限時對眾人遺言:“……孤平生所愛第三子植,為人虛華少誠實,嗜酒放縱,因此不立。……惟長子曹丕,篤厚恭謹,可繼我業。……”以此便可以看出曹孟德想成就的是千秋霸業,而如果要讓他把曹植立為嗣子,必是壹萬個不願意,因為治天下不是做文章,而那樣做無疑是給蜀、吳兩國創造進軍中原的良機,必將導致曹操幾十年苦心經營的北方天下劃上飲恨的句號。至此,我們也只能用楊修生不逢時來給他個人做個牽強的定論。
自以為是的人格缺陷蒙蔽了他的雙眼,對花園門上的“活”字知曉其意,讓曹操面喜心忌;對“壹盒酥”的張揚更讓曹操對他深惡痛絕;而用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比喻,說出曹操對關西的態度,那份狂妄自大便足以讓他死上十次了。
雖然在今天,“持才傲物”的態度還有待爭議,但回到那個政治局勢混亂、視人命如草芥的年代,任何壹個政治統治者都不會允許自己的屬下如此放肆,即使他有再大的才能。行天下可以靠仁義,而立天下靠的卻是威嚴。
加上他小覷天下之士的狂妄,必然為同僚所不容,這無疑也確定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劇。國未報而身先死,業未立而命已亡,三十四歲的楊德祖,就像那片過早飄落的黃葉,就像那根被無奈而撥斷的琴弦,生命在莫須有的罪名下也終結了,壹腔熱血因為不合時宜的政治,灑在了歷史的舞臺上。
天邊壹只落單的歸鴻,在蒼穹下沿著祖先翅膀劃過的痕跡,飛過這片浸潤過他熱血的土地,那聲聲啼血的哀鳴似乎在講述著那個曾經無奈的故事。
魯肅
(172-217),字子敬,東吳四英將第二位,文武全才。魯肅少年看出世道將亂,便苦練箭術。其後周瑜帶了幾百人從魯肅門前過,向魯肅借糧。魯肅當時前裏有兩囤米,魯肅當時就借了壹囤米給周瑜。周瑜十分感謝魯肅,後來向孫權推薦了魯肅。魯肅見了孫權,明確提出了與曹操、袁紹三分天下的想法,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孫權非常敬重魯肅,與他日夜交談。208年,曹操南下,東吳分為主戰主和兩派。魯肅立主壹戰,並主動前往江夏請諸葛亮過江,使孫權看到了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赤壁之戰中,魯肅以武將身份出戰,總領三軍,立下了很大的功勞。赤壁之戰後,魯肅立主將荊州借給劉備,這壹招使得曹操正在寫字的筆嚇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臨死前向孫權推薦魯肅繼任都督。魯肅任都督後不久,劉備取西川成功,於是魯肅開始和關羽就荊州問題展開了鬥爭。劉備大軍殺至公安,孫權也主張讓呂蒙迎敵。魯肅在關鍵時候挺身而出,與關羽談判,要求以湘水為界,歸還三郡。這就是著名的單刀會。這件事的真正英雄並非關羽,而是魯肅。在單刀會上,魯肅義正言辭,蜀方無言以對,只得割讓三郡。217年,魯肅病逝,年僅46歲,諸葛亮在成都為魯肅掛孝。孫權稱帝時感慨的說道:“昔日魯子敬就說過會有這壹天,看來子敬真是有遠見呀!”
歷史上的魯肅,作戰時手不釋卷,是壹代儒將。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基本上就沒有什麽功勞了,完全成了諸葛亮的陪襯,對這位文武全才來說,實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說在《三國演義》中和歷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魯肅了。
趙雲
趙雲,字子龍,常山人氏,從小就酷愛槍法,14歲就拜遍河北名槍師,16歲經人指點投師於山東瑯邪著名槍師童原門下,學藝只壹年,因天資聰慧,而且勤奮,所以盡得真傳,壹年後,童原亡,趙雲下山,初投袁紹帳下,應看不慣他的所做所為遂出走後幫住公孫瓚擊退袁軍後來的大家都應該知道了。
童原所收壹***三個徒弟,張繡,張任,趙雲。以為趙雲去得晚,所以不認識兩個師兄。
當陽長阪壹役,趙雲以自創的七突蛇盤槍槍挑當時的槍王張繡,以百鳥朝鳳槍槍挑遼東無敵大將公孫泰,以落馬朝陽槍傷三國第壹大力將眭元俊,以夾竹梅花槍槍挑河北壹根針老將韓榮,其他的如槍傷張頜坐臂,曹仁右腿,李琦臀部,於禁,毛介雙夾趙雲亦被所傷其余皆忘,***殺死曹將54員,槍傷108員。
趙雲的槍法:125槍夾竹梅花槍,162槍飄雪梨花槍,3槍落馬朝陽槍,101槍百鳥朝鳳槍,7槍七突蛇盤槍等
趙雲的槍是銀槍:龍膽。座下馬是三國排第五的碳雪白龍駒(粉碇玉藍駒)有名塞龍雀。
威震三國的蜀漢名將趙子龍原是袁紹身邊的壹員猛將,因見袁紹私心為重,並無忠君的救國之念,於是有意求去。後來趙子龍與劉備相見甚歡,二人理念契合,趙子龍就成為劉備三鼎天下的壹大功臣。
趙子龍身長八尺,濃眉大眼,架槍上馬威風凜凜,多次沖鋒敵營,立下不少戰功。劉備兵敗長阪坡時,蜀漢人民大舉南遷避難,當時劉備妻妾甘、糜二夫人與後主阿鬥在人陣中走散,趙子龍單相匹馬深入曹操大軍中尋找,發現三人身現敵營時,不顧壹切沖入重圍,救出甘夫人與阿鬥,糜夫人則因為傷重,不願拖累大家而投井自盡。這次事跡就是廣受後世歌頌的「長阪坡救主」。
趙子龍七十歲時,驍勇善戰不下當年,曾力斬西涼大將韓德父子五名,蜀漢建興六年,子龍病重而亡。其生前曾受封為「翌軍將軍」,死後後主詔贈大將軍,諡號「順平侯」,敕葬在成都錦屏山之東。道家奉為「南宮輔佐真君」,臺灣民間多尊稱子龍爺。
十大妙計:No.10.孔明智取三城。
過程:孔明攻曹途中,圍住了南安城,進攻不下。而安定和天水二城,與南安城三足鼎立,互為依靠。孔明壹面對南安圍而不打,壹面派出兩名“特工”,化裝成南安的守將,分別前往安定,天水二城,詐稱是南安派來求救的使者,試圖騙取二城出兵相救。安定守將崔諒中計,出城不久就被孔明活捉並投降,他還自告奮勇願意前往南安勸說太守楊陵投降。誰知道崔諒到了南安後,反而和楊陵定下了“將計就計”的策略,準備詐降孔明,騙其入城而後生擒。後面的情節就不難猜到了,孔明道高壹尺,識破了他們的詐降,來了個順水推舟,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南安。天水的情節還要精彩些,因為孔明的計策被壹個人識破,這個人後來被孔明設計活捉,並歸順了蜀國。孔明死後,他成了孔明的接班人。這個人就是“膽大如鬥”的姜維。
No.9.曹操抹書間韓遂。
過程: 對陣雙方壹方是曹操,另壹方是馬超和韓遂。馬超武藝超群,幾次殺得曹軍丟盔棄甲,狼狽不堪。曹操於是使出壹計:他給韓遂寫了封信,將信中的壹些“緊要處”用筆塗掉。韓遂看信時被馬超看見,信中的那些塗抹引起了馬超的懷疑,他認為韓遂與曹操之間有秘密交易。後來曹操又使用其他小手段加深了馬超的疑心,終於造成馬超和韓遂反目成仇,並大打出手,曹操坐收了漁翁之利。
No.8.計殺魏延。
過程: 孔明料到自己死後魏延必反,而“無大將”的蜀國已經沒有人是魏延的對手,於是對馬岱授予密計。孔明死後,魏延果然造反,並且拉馬岱入夥。馬岱假意迎合,騙取了魏延的信任後,等到了壹個機會將魏延斬落。
No.7.孫權遺書退阿瞞。
過城: 曹操起兵進攻東吳,雙方對峙於長江兩岸,互有勝負,僵持不下。此時時令已近開春,江水上漲,曹軍的大營不少已經進了水,兵卒叫苦連天。曹操已經有些退兵的想法,但是正處對峙之中,壹時騎虎難下。這時,孫權給曹操送來了壹封信,信中以不卑不亢的語氣,先是指責了壹番曹操“妄動幹戈,殘虐生靈”,然後“明白地”暗示曹操:現在江水已漲,我沒有趁此機會出兵攻打妳,已經對妳夠意思了。如果妳還不退兵,小心這裏成為妳的另壹個赤壁!曹操讀完大笑,即刻退了兵。
No.6.赤壁之戰中的連環計。
過程: 赤壁之戰是整部“三國”中的精華所在,整個過程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龐統假獻殷勤,向曹操獻上連環計,將曹軍戰船用鐵鎖連在壹起,這樣壹來,不習水性的北方士兵可以在船上奔跑如飛。最後,綁在壹起的戰船被火燒了個壹幹二凈,壹條也沒剩下。
No.5.赤壁之戰中的反間計---蔣幹盜書。
過程: 太著名了,我就不說了罷。
No.4.安居平五路。
過程: 曹操聯合了四路人馬,***同進攻蜀國。孔明只是派出了幾股疑兵,寫了幾封書信,並未與敵軍真正交手,就退去了五路大軍。
No.3.草船借箭。
過程: 我就省了吧。
No.2.空城計
過程:司馬懿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殺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壹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裏。諸葛亮披上鶴氅,戴上的綸巾,領著書童,到城上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彈起琴來。司馬懿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壹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壹個書童。城門裏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司馬懿看後,便來到中軍,下令撤退。他兒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麽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壹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裏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No.1.郭嘉遺計定遼東
過程:曹操兵屯易州,鋒芒直逼遼東。被曹操打敗的袁熙,袁尚投靠了遼東太守公孫康。曹營眾將紛紛勸曹操下令出兵,壹舉攻下遼東,可曹操就是按兵不動,每天思念著剛剛死去的郭嘉。沒想到數日之後,公孫康帶著二袁的首級前來投降,遼東歸曹操所有。原來壹切都在郭嘉的意料之中,他臨死之前在給曹操的信裏說:公孫康壹直害怕會被二袁吞並,二袁前去投靠,他必有疑心。如果此時出兵進攻,公孫康會暫時拋棄對二袁的不信任,聯合二袁***同抗擊;而如果此時不進攻,沒多久他們“必自相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