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商的主要經歷

商的主要經歷

尚梁勇

商,男,漢族,出生於1956。他出生在河南,在Xi長大,擁有研究生學歷和博士學位。武漢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975參加工作,1982畢業於陜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1984、1987攻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生,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95被授予教授,次年擔任博士生導師。曾在北京大學、名古屋大學、京都大學、大阪大學、早稻田大學、德國泰勒大學、巴黎七大、馬來西亞拉曼大學、臺灣省立大學、臺灣省立師範大學、中央大學、銘傳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進行學術訪問和講學。

中文名:尚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1956

職業:教師

畢業學校:陜西師範大學

主要成就:長江學者,武漢大學二級教授。

代表作:《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唐五代貶謫大臣與貶謫文學研究》等。

個人簡介

商,男,漢族,出生於1956。他原籍河南,在Xi安長大。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委員,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語文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柳宗元研究會會長,中國詩詞教學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屈原學會副會長,國內外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從事漢唐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出版《貶謫文化》《貶謫文學》等個人專著、合著、譯著20部,主編多部教材、叢書,在文學批評、文學遺產、文學研究等方面發表學術論文、譯著180余篇,完成多項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0多項成果獲得省部級學術獎勵。曾獲五才、傑出中青年專家等獎項和稱號。

當前位置

現任武漢大學二級教授,珞珈學院特聘教授,武漢大學學位委員會、學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漢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席。他是日本京都大學、德國特裏爾大學、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等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柳宗元研究會會長,中國詩歌教學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屈原學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入選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成就和榮譽

講授《唐代文人的生活與創作》等課程,出版專著十余部,主編叢書、教材若幹部,發表學術論文180余篇,其中數十篇被各類報刊轉載、評論,還多次被國內外學者引用,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承擔多項國家、教育部、陜西省、湖北省及211工程社科基金項目、橫向課題,作品先後獲得陜西省、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壹等獎1、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獎1三等獎,武漢_人文社科優秀獎。由他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獲第六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第五屆國家圖書獎、全國高校優秀教材壹等獎。

主要作品和翻譯

1980-1989的作品

1,人生在西風中激蕩——中國古代文人與自然之秋雙向考察,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十年生離死別——100首古代悼亡詩的翻譯與分析(合著),Xi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李白詩歌賞析(合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990-1999的作品

4.元和五詩人及流散文學考,臺北,金文出版社,1993。

5.《唐詩之觀》(編者),Xi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作品從2000到2010

6.《莊騷傳播與接受史概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

7.《唐代文人精神》(合著),臺北,金文出版社,2000年。

8.《唐代文人的仕途》,臺北,金文出版社,2000年。

9.《唐代詩學》(合著),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李白的居家意識及其詩學思想(合譯),中華書局2001。

11,《司馬相如傳》(合著),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12,《人與自然的對話》(合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13,《柳宗元詩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4,《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15,《唐代詩歌多元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6,《中國文化奇觀傳》(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17,《李東陽的故事》(合著),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18,《唐宋詩詞分類選講》(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19,《唐五代流放大臣與流放文學研究》(主要作者),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20.《柳宗元文集》(合著),鳳凰出版社,2007年。

21,《唐詩藝術講義》,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22.《先秦兩漢魏晉六朝詩選》(主編),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23.《中唐詩歌傳播與接受史的文化考察》(合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主要論文和翻譯

1980-1989的作品

1,論《傷逝》的創作與屈原的流放時代,陜西師範大學學報1980(4)。

2.劉勰對屈原及其辭賦的態度,陜西師範大學學報1982(1)。

3.“人間詞話”真偽辨,江漢論壇1983(2)。人大報刊影印資料《中國古今文學研究》1983(2)。

4.莊子研究三十年,國內哲學動態1983(11—12)。

5.評徐遲《九歌——古代社會階層畫廊》,長江文藝,第1983期,第1期。人大報刊影印資料《中國古今文學研究》1983(3)。

6.孟郊詩歌風格及其成因初探,陜西師範大學學報1985(2)。

7.《莊子的浪漫主義特征及其成因》,中州學術期刊1986(1)。

8.聞壹多對莊子的推崇、解剖與揚棄,江漢論壇1986(11)。

9.天人感應與玄思,陜西師範大學學報1988(增刊)。

10,悲秋意識初探,陜西師範大學學報1988(4)。

11,論屈原的生年(合著),吉林師範學院學報1988(3-4)。

12,黃中澤的心態及其詩歌的深層意蘊,文學評論1988(5)。人大報刊影印資料《中國古今文學研究》1989。

13,中國古代悼亡詩初探,江漢論壇1989(4)。

14,兩種思維的沖突與歷史學家的抑郁(合著),人文學報1989(1)。

15,論古代文人的悲秋生活方式,寶雞師範學院學報1989(3)。

16,《蔣士銓傳》(合著),《中國著名作家傳》,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

1990-1999的作品

17,論悲秋意識與憂患意識的異同,社科1990(2)。

18,論元和貶謫的文藝特征,陜西師範大學學報1990(4)。人大報刊影印資料:中國古今文學研究1991(3)。

19,冷橋:柳宗元審美趣味與悲劇人生的結晶,江漢論壇1990(9)。

20.《論元代及被貶謫詩人的後期心態》,文史哲1991(3)。

21,白居易對自然的態度及其內在矛盾,漳州師範學院學報1991(3)。

22.憤慨:元和被放逐文學的靈魂,固原師範學院學報1991(4)。

23.《剛強:劉禹錫詩歌的風格主題》,《中州學刊》1991(4)。

24.論元和的參政意識與五詩人的政治悲劇,人文雜誌1991(1)。人大報刊影印資料:中國古今文學研究1991(5)。

25、《元和詩人與被放逐的文學》,《文學遺產》1992(2)。

26.《賦(合著)的主要特點和調式作用》,陜西師範大學學報1992(1)。人大報刊影印資料《中國古今文學研究》1992(5)。

27.《論元稹的斷片》,《唐都學報》1992(2)。

28.關於柳宗元與佛教,文獻綜述1992(5)。

29.論白居易對屈原、陶謙的態度及其思想傾向,《中州學刊》1993(2)。

30.論白居易受佛教的影響及超越之路,陜西師範大學學報1993(2)。

31,《論貶謫與貶謫文學》,漳州師範學院學報1993(3)。《貶謫文學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32.《被剝奪詩人的人生頹廢初探》,延安大學學報1994(1)。

33.論元、君王朝與政治興衰,文史哲1995(4)。人大報刊影印資料《中國古代史研究》1995(9)。

34.忠奸之爭與不幸之感——論屈的意識傾向及其在貶謫文化史上的意義,《社會科學戰線》1997(4)。NPC報刊冊《文化研究》1998(1)。

35.《牡丹亭》的情感變化與表達差異,淮陰師專學報1998(2)。

36.《掙真功者,常居西北——近十年陜西史記研究的新進與新特點》,《百年學科沈思》,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37.柳宗元、劉禹錫三貶考,《唐代文學研究》第7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38.現代化進程與自我迷失,日本學報1999(3)。

2000年開始工作

39.《莊子二十年文學》(合著),中州學術期刊2000(1)。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今文學研究》2000年第6期。

40.東漢楚辭解讀與屈原之爭,天府新論2000(3)。

41,隱含山水的個體悲哀與審美追求,文學遺產2000(3)。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今文學研究》2000年第9期。《貶謫文學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42.劉禹錫詠史詩的類型與特點,東南大學學報,2000(3)。

43.論王集團的創新困境及其失敗原因,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0(4)。

44.論柳宗元的人生悲哀與人格變異,文史哲,2000(4)。

45.蟬意象的生命體驗(合著),《江海學術期刊》2000年第6期。

作品2001

46.論魏晉名士邵莊的作品,社會科學學報2001(1)。

47.司馬遷對莊曲的接受與《史記·列傳二》的文學價值,《文學邊疆》第3期,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48.莊子與莊子的悖論,蘇州大學學報,2001(1)。NPC報刊復制資料《邏輯學》2001(4)。

49.莊子在漢代的傳播與接受,文學評論2001(3)。

50.人生困境中的堅持與超越,社會科學前沿2001(4)。

51,論唐代詩學思潮,光明日報,2006年7月25日,5438+0。

52.專制政治壓力下的人生體驗與心態變化,武漢大學學報,2001(5)。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今文學研究》2002年第4期。

53.莊子與名人,古典文學知識,2001(6)。

2002年工作

54.《論莊子的個體關懷與生命思考》,東南大學學報,2002(2)。

55.《從接受屈看唐代詩人心態》,《唐代文學研究》第九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56.評陳友冰先生的《海峽兩岸唐代文學史研究》,《文學評論》,2002年第3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今文學研究》2002年第9期。

57.《唐代詩學論綱》,長江學術第壹輯,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今文學研究》2002年第8期。

58.《魏晉名士筆記對莊的解讀及其誤讀》,《湖南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文學傳播與接受文集》,中華書局,2006年。

59.玄學與魏晉莊學的新變,《中州學刊》,2002年第4期。

60.魏晉人物專名現象的文化分析(合著),《社會科學戰線》,2002年第6期。

2003年工作

61,《圈外:柳宗元被貶後的心靈設計與主客觀矛盾——以楊惠芝《談車》為中心》,《江海學刊》2003年(1)。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今文學研究》2003年第5期。

62.孤獨情結:蘇軾及其詞新論(合著),《詞屈研究的新拓展——首屆中國詞屈比較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收入《中國蘇軾研究》第二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

63.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五個方面,《光明日報》,2003年7月30日。

64.《錢鐘書對李賀韓愈詩歌的藝術評價》,《中國詩學》,第八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2004年工作

65.柳宗元及其詩歌簡介,《古典文學知識》2004(1)。

66.唐代著名詩人階層分布與世代發展的定量分析(合著),文學遺產,2003(6)。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今文學研究》2004(2)。

67.八代詩歌分布與發展的定量分析(合著),東南大學學報,2003(6)。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今文學研究》2004年第3期。

68.詩畫空間的營造與追求——論蘇的《燈前詩》(合著)的藝術,武漢大學學報2004(1)。

69.《接受視野中的錢鐘書韓愈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今文學研究》2004年第9期。《古典文學研究叢書》第二輯,學苑出版社,2003年。

70.王維與孟浩然隱居之辨(合著),《江漢論壇》,2004年第8期。

71,唐朝的後院——從唐詩中的藥看唐朝的生活與創作(合著),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4(5)。

72.柳宗元研究的百年回顧(合著),文獻綜述,2004(5)。

73.《論“違心”說的內涵、價值和涵蓋範圍》(合著),《文藝研究》2004(6)。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1)。《文學傳播與接受文集》,中華書局,2006年。

74.柳宗元對詩歌主流的接受及其嬗變——從另壹個角度看蘇軾“第壹讀者”的地位和作用(合著),《人文雜誌》,2004(6)。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今文學研究》2005年第3期。

75.《皎然詩學及其新變》,載《唐代文學研究》第十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76.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二十年,《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高層論壇論文集》,中華書局,2004年。

2005年工作

77.《長河》與王維《走上邊疆》中的幾個問題,長江學術第7輯,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1)。

78.田凱、元和兩位詩人交遊詩創作變化的定量分析,《江海學刊》,2005(2)。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今文學研究》2005年第7期。

79.歐美對韓萌的群體接受及其深層原因(合著),四川大學學報,2005(4)。

80.日本漢學研究的若幹特點及其啟示,《中州學刊》,2005年第5期。人大報刊影印資料:中國古今文學研究2005(12)。

81,《楚辭在西漢的傳播區域與接受群體》,《中國詩歌研究》第三輯,中華書局,2005年。

2006年作品

82.“元和體”的原始內涵考辨(合著),文學評論,2006(2)。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今文學研究》2006年第7期。《文學傳播與接受》第二輯,中華書局,2007年。

83.《湖田境界與中晚唐學風的演變》,《東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人大報刊資料影印《中國古代現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8期。

84.湯怡·周信·杜甫的接受,第70卷,中國文學報,日本京都大學,十七年十月。

85.論元和風格的形成與接受研究的關系(合著),《福建論壇》,2006年第6期。《古典文學考釋》,臺灣省學生出版社,2006年。

86.選題與視角:古代文學研究中值得註意的重要問題,ISSUESOFTAREASTERNLITERATURES,SaintPetersburg2006。

87.《唐代送別大臣詩》(合著)中的回歸情結、藝術表現及成因分析,《文學評論叢刊》第9卷(1)。

88.論早期巫山文學對杜甫詩歌的接受與嬗變,《中國文史研究》,2006(4)。《文學傳播與接受》第二輯,中華書局,2007年。

2007年工作

89.《自然與時空——論中國古代時空觀及其文學表達》,《珞珈論壇2》,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90.唐宋貶謫詩的發展、演變及其特征,《山西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91,接受美學視野下的元和詩歌及其研究進路,陜西師範大學學報,2007(5)。

92.唐五代貶謫官員時空分布的定量分析,《上海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K22《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8年第2期。

93.數據庫,定量分析與古代文獻研究的現代化進程,《文獻綜述》,2007年第6期。NPC字帖

預計J2的《中國古代現代文學研究》將於2008年第2期再版。中國文學年鑒(2008)綜述。中國社會研究。

學術文摘,2008年第4期。

94.《唐五代文人分布時期和地域的計量考察》,《東南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大學文學

2008年第25卷第1期《科學文摘》

2008年作品

95.《唐五代罷官的規律及特點研究(上)》,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08。《中國教育報》,2008年第4期

2008年6月65438日第四版簡介

96.論白居易的政治體悟、人生體悟與關懷——以《白的沒落與超越意識》為中心

中國科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97.《論中國詩歌的意義、意象及其表達》,《雲南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2009年作品

98.20世紀以來劉禹錫研究綜述——以其生平、著作及文集(合)、文學考證為中心。

2009年第二期。

99.《清代方言的魅力》,《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第2期。

100,袁壹山與白樂天的詩學關系及其接受背景,《文學遺產》,2009年第4期。NPC抄J2的《在

《中國古代與現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11期再版。

101,《論宋初詩人對白居易的模仿與接受》,《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NPC抄襲J2的《中國

《古代現代文學研究》轉載於2009年第12期。

102,《論王若虛對白居易的接受及其得失》,《社會科學》2009年第9期。

103,《論方回的白詩崇拜及白詩評論》,《北京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羅宗強先生八十壽辰

《紀念文集》,中華書局,2009。

104,《日本漢詩對王維詩歌空靈玄妙之美的接受》(合),《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8期。

作品2010

105,《詩中有畫》之辯——聚焦王維詩及相關誤解,《社會科學研究》,第65438期+0,2010。

106,蘇軾與白居易的文化關聯與差異,《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1期,2010。新華文摘2010

轉載於12期。

109,明代初評人的唐詩觀及其淵源——以陜西師範大學元和詩人選本高《唐詩別集》為中心

範大學學報第2期2010。日本《中唐文學學會會刊》第16期收錄。

110,宋代“白俗”理論的演變及其深層原因,《學術研究》第5期,2010。

111.中唐樂府諷刺詩與白元《王璋》價值判斷的異同——接受學視角下清人相關論述的梳理

和評論,北京大學學報,第4期,2010。

112,20世紀以來劉禹錫思想與文學研究論文集(合),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10。

113,明清之際的論爭與元和詩選——以元和十家(合)社的選詩及其體裁分布為中心

理科9號2010。

114、北宋貶謫文化的演變及其文學影響——以袁為中心_貶謫文人(壹),《中國文學史》

上叢,3號,2010。

115,從否定“淺俗”到多元闡釋——白居易接受先秦詩歌的階段性變化及其原因,復旦研究

報紙,5號,2010。

116,論元和詩在唐宋金元時期的傳播與接受——以元和十家詩人作品入選率及變化為中心。

(Co),《求是學刊》第5期,2010。

117,名著與選書——以元和十家詩人選詩為中心的定量分析(合),《學術論壇》第9期,2010。

句號。

118,論吳梅村對白元小說的接受——兼論梅村體與長慶體的異同,《文史哲》第6期,2010。

119,白居易詩歌在明代中後期的接受與轉化,《人文中國學報》第16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

翻譯

1,白居易與陶淵明(譯),《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87。

2.《民間故事形態與變形論》(已譯),結構主義神話學,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3.《中國古典詩詞春秋》(中譯本),日本學者譯《中國文學研究》(5),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4.《史記》司馬遷因緣思想與命運論(譯),司馬遷與史記,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

5.讀《刺客列傳——主題與變奏》(已譯),司馬遷與史記,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

6.客家住宿的詩學思想——理解李白的基礎(譯),湖北大學學報1999(6)。

7.《李白的長安經歷——對其兩次進京的質疑》(譯文),《漳州師範學院學報》1999(4)。

8.“謫仙”的稱謂及意義(譯文),《荊州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0。人大報刊影印資料,中國古今文學研究2000(10)。

9.《作者的夢和讀者的夢》(譯),《長江學術》第9輯,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

編制

1,《楚辭研究集成——楚辭評論選輯》(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2.《司馬遷與史記集》(編者),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國古典名著精粹》,6卷(編),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版。

4.《少年史》(10卷),未來出版社(1994版)。

5.《明代詩話全集》(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6.《宋詩全集》(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7.中國古典文學叢書,10卷(主編),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版。

8.《唐詩之觀》(主編),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9、《先秦漢語觀》(主編),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0,百家金燕詞典(主編),巴蜀書店,8月1999版。

11,《中國文學史》(主編,撰寫《隋唐文學卷》第六、七、八、九章),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

12,《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魏晉南北朝隋唐卷》(主編),武漢出版社,2003年。

13,高級漢語(已編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14,《中國文化奇觀傳》(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15,《論文學傳播與接受》(編),中華書局,2006年。

16,《唐宋詩詞分類選講》(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17,《先秦兩漢魏晉六朝詩詞選》(主編),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18,男性唐詩三百首(合編),嶽麓書社,2010版。

19,《大學語文》(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版。

20、《大學語文教學參考》(編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九月版。

此外,我還參與了《唐詩鑒賞詞典》、《寫作詞典》、《楚辭鑒賞詞典》等十余本書的寫作工作。

獲獎

1,論《傷逝》與屈原的創作

  • 上一篇:對集團的祝福語四字成語
  • 下一篇:常用的防腐劑有哪幾種?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