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區域地質調查
與膠東其他類型的金礦不同,發雲夼(宋家溝)金礦床不是產於花崗巖或老變質巖中,而是產於膠萊盆地東北緣北東向崖子斷裂與北西向譚佳—宋交拆離斷裂的交匯處,產於白堊系萊陽組礫巖中。從平面上看,膠萊盆地總體呈長軸為ne向的菱形分布,自下而上分別沈積了下白堊統萊陽組(K1l)、下白堊統青山組(K1q)、上白堊統王石組(K2w)和古近系黃縣組(E1h),為壹套陸相碎屑巖和巖石。基底巖系主要為太古宙膠東群和元古宙京山群變質雜巖-混合巖-花崗巖,是膠東地塊的原始礦源層。區內巖漿巖分布廣泛,西部為鵲山花崗巖,東部為昆侖花崗巖。脈體發育,主要為閃長巖、閃長斑巖、煌斑巖、花崗斑巖。煌斑巖和閃長巖(玢巖)是礦區的主要巖石。區內線性構造發育,其中盆緣拆離斷裂帶沿萊陽組礫巖與元古界京山群之間的不整合面發育,是區內金礦的主要控礦和導礦構造。發雲夼(宋家溝)金礦床的主要金礦體均產於次級拆離斷層中(圖1)。
2礦床的地質特征
2.1礦體特征
在盆地內林寺山組礫巖中發現3條近平行的礦化蝕變帶,長2300~3300m,寬120~240m~240m。該帶巖石較為破碎,黃鐵礦化、絹雲母化、碎裂蝕變強烈的礫巖構成金礦體。已初步控制5個金礦體,分別為I-1、I-2、II-1、II-2、III-1,其中I-1、I-2、II-2規模較大。礦體長330~1250m,厚0.74~11.64m。礦體壹般呈層狀、不規則條帶狀、扁豆狀,走向45° ~ 55°,傾向東南65° ~ 75°。主要工業礦體位於80 ~ 120 m深度,地表礦石品位低或僅礦化至無礦,但普遍絹雲母化、褐鐵礦化。礦體壹般受礦化帶控制,深部礦化較好,呈現隱伏礦體特征。
I-1號礦體產於I號礦化帶,長度400 ~ 1250m,平均厚度4.90m,控制傾角270m。礦體呈透鏡狀,總體走向55°,傾向SE,傾角73°,平均品位6.39×10-6。礦體位於構造角礫巖帶下盤10~30m ~ 30m處,其厚度變異系數為80.71%,品位變異系數為142.94%,表明厚度和品位變化較大。礦石巖性主要為黃鐵礦化絹雲母化碎裂礫巖,其次為黃鐵礦化絹雲母化構造角礫巖,屬蝕變礫巖型礦石。
1-2號礦體產於1號礦化帶,與1-1號礦體斜交產出,長265 ~ 530米,平均真厚7.78米..礦體總體走向45° ~ 55°,傾角65° ~ 75°,平均品位5.16×10-6,最高品位355.08×10-6。厚度變異系數為103.71%,品位變異系數為159.02%,說明厚度和品位變化較大。礦石巖性為黃鐵礦化絹雲母化碎裂礫巖。
ⅱ-1號礦體產於三號礦體中。ⅱ礦化帶,地表出露長約330米,寬0.80米,礦體呈透鏡狀,走向54°,傾向SE,傾角68°。礦體平均品位為3.92×10-6,平均真厚度為0.74米
圖1法雲夼金礦區地質示意圖
(根據老陳等,2002)
q-四元;k2w—-王集團;k2q—-青山集團;k 1l——萊陽組礫巖;pt 1j——京山群變質巖系;——魏德山超單位任家溝單位;-玲瓏超級單元九首單元。1-實測和推測斷裂;2-地質邊界的不整合;3-金礦
2.2礦體的物質組成
2.2.1礦石礦物成分
礦石中的金礦物為銀金礦和自然金。其他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少量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和磁鐵礦。非金屬礦物成分與原巖相同,主要為斜長石和應時,少量鉀長石、白雲母、粘土和碳酸鹽礦物,大部分重結晶為絹雲母和方解石。
礦石的化學成分
礦石的化學成分見表1。光譜分析的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礦石中Fe2O3、K2O、Na2O、Al2O3含量較高,這與黃鐵礦含量較高以及交代過程中鉀、鈉的引入有關。與彭家夼金礦相比,二氧化矽、三氧化二鐵、K2O+Na2O含量明顯偏高。而FeO、CaO、MgO和燒失量較低,說明彭家夼金礦還原作用較強,大理巖(含京山群地層較多)含碳成分較多,與其原巖成分和條件有關。
從表2可以看出,圍巖中金含量極低,構造角礫巖已礦化,礦體尤其是黃鐵礦脈中金含量高。銀和銅在黃鐵礦脈中含量較高,在礦體中含量較低。I-2礦體的銅含量高於I-1礦體。
表1礦石化學總分析結果w(B)/%
(根據李洪奎等,2002)
表2光譜定量分析礦石平均含量w(B)/10-6
(根據李洪奎等,2002)
註:括號內為樣本數。與圍巖相比,礦體中的砷、銻含量明顯高於圍巖,尤其是黃鐵礦脈中。ⅴ、Co含量略高於圍巖,其他元素含量礦體與圍巖差異不大。
從表3可以看出,礦石中主要伴生元素Ag、Cu、Pb、Zn的含量均較低,大部分硫的品位較低,除部分能達到綜合回收指標外,沒有綜合利用價值。有害組分As含量很少,不會影響礦石的選冶,因此礦石屬於單壹礦物種類。
表3礦石組合分析結果
(根據李洪奎等,2002)
2.2.3金礦物特征及賦存狀態
宋家溝礦區的金礦物主要是自然金,其次是銀金礦。根據24種金礦物的顯微觀察和統計,金礦物分為角礫狀、分支狀、細脈狀、長角礫狀、圓形和片狀,也有顆粒,其聚集分布約為2微米,其中以角礫狀和分支狀為主。金礦物的粒度以中細粒為主,只有壹粒金(100 μm×260μm)。壹般金顆粒在(5 ~ 40) μ m× (24 ~ 100)微米之間,有2μm金顆粒。金礦物的賦存狀態可分為包裹金、粒間金和裂隙金。其中粒間金占38%,主要存在於黃鐵礦的粒間空隙和黃鐵礦與脈石礦物之間;包裹體金占33%,主要含於黃鐵礦中;裂隙金占29%,主要產於黃鐵礦裂隙中。三者比例相差不大,都是金的重要賦存狀態。
從金的礦物組成(表4)可以看出,含金量最高為76.80%,最低為72.25%,平均為74.52%。表格顯示,Au和Ag具有明顯的“互補性”,Fe、Cu、Zn隨Au變化的規律性不強。
表4發雲夼金礦金礦物成分電子探針分析結果w(B)/%
(根據李洪奎等,2002)
2.3礦石組構和礦石類型
礦石結構以粒狀、裂隙狀和間隙狀為主,其次為交代和包裹體。常見構造有致密塊狀、塊狀、脈狀、浸染狀、角礫狀和蜂窩狀。
該金礦礦石按自然類型可分為氧化礦石和原生礦石。氧化礦石主要為褐鐵礦絹雲母化碎裂礫巖,褐黃色碎裂結構,蜂窩狀塊狀構造,由礫巖破碎氧化而成。氧化帶深度壹般在3 ~ 10 m之間,殘留有許多黃鐵礦幻像的孔洞。原生礦石主要為黃鐵礦化絹雲母化碎裂礫巖,灰白色-灰綠色,碎裂結構,塊狀構造。黃鐵礦呈細脈狀、塊狀和浸染狀,主要分布在膠結物和裂隙中。礫石邊緣和裂隙是黃鐵礦易聚集的地方,黃鐵礦細脈含礦性好(最高品位為355.08×10-6)。
2.4成礦階段
根據蝕變礦物及其相互穿插的特征,宋家溝金礦床的成礦作用大致可分為四個成礦階段。
1)應時-黃鐵礦階段:主要礦物為應時和黃鐵礦,為早期礦化,但礦化極其微弱。
2)應時-絹雲母-黃鐵礦階段:主要礦物為應時、絹雲母、黃鐵礦等。該階段礫巖中普遍出現黃鐵礦化和絹雲母化蝕變,導致黃鐵礦化和絹雲母化蝕變,但金礦化較弱。
3)金-應時-多金屬硫化物階段:該階段生成的礦物復雜,以黃鐵礦和應時為主,其次為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銀金礦和自然金,其中應時呈圓形,不規則,多具塑流結構;黃鐵礦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狀、浸染狀,部分聚集成脈;金礦物和多金屬硫化物大多沿黃鐵礦的裂隙或晶隙分布。
4)粗粒黃鐵礦-碳酸鹽階段:為成礦晚期階段,碳酸鹽礦物多呈細脈產出,黃鐵礦多自結晶,呈塊狀、脈狀。
3礦床成因
3.1膠萊盆地演化與成礦的關系
膠萊盆地形成和發展於晚侏羅世晚期至白堊紀,消亡於古近紀早期。盆地內主要沈積了三套大型巖石地層單位,即下白堊統萊陽組、上白堊統青山組和王石組。發雲夼金礦床產於萊陽群林寺山組蝕變礫巖中,蝕變帶受木即斷裂帶控制。資料表明,木-ⅰ斷裂帶對萊陽群有明顯的切割作用,但對青山群的分布和王群的沈積有明顯的控制作用。礦體產於切割萊陽群的斷裂帶中,表明萊陽群形成後的斷裂構造控制了金礦床的形成。
膠萊盆地邊緣,特別是北緣、東北緣、南緣和西南緣,以斷裂構造和火山-巖漿巖帶為特征。火山-巖漿作用形成的火山巖和侵入巖具有位置不同、分布方向相同、成對排列的特點,如諸城-萊陽-穆平火山巖帶和與之平行的青島-海陽巖漿巖帶。穆-ⅰ斷裂帶切割萊陽群,控制青山群的分布,為深部火山巖漿熱液的運移及其有利構造部位的礦床成礦提供了通道。發雲夼金礦床的形成可能是這壹機制的結果。膠萊盆地南緣五蓮七寶山火山巖型金銅礦床與法雲夼金礦床屬同壹火山巖漿成礦系列。
再者,盆地邊緣中生代沈積在空間上與基底巖系相鄰,基底巖系的金活化會優先遷移到低能空間,即在萊陽群林寺山礫巖中沈澱富集形成金礦。
3.2火山-巖漿活動與成礦的關系
膠萊盆地東部是中國中生代火山-巖漿巖帶的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火山-巖漿熱液金銀多金屬礦床成礦帶。該區已發現的與火山-巖漿作用有關的礦床有五蓮七寶山金銅礦、膠南七寶山銀鉛礦、福山王家莊銅礦、邢家山鉬礦、棲霞鄉礦多金屬礦和與威德山超單元有關的銅、銀、鉬、鉛礦。它們屬於同壹成礦系列,成礦時間具有金、銅-銀-鉛、鋅、鉬的時間分帶性。
1)巖漿巖條件。與成礦有關的巖漿巖均為淺成-超淺成火山雜巖,呈枝、枝、舌或大脈狀產出,與白堊紀以來火山噴發和侵入形成的火山巖漿建造有關。次火山雜巖具有多期、多階段、多巖性的特點。火山活動晚期形成的小巖體與成礦關系密切,巖性有花崗斑巖、花崗閃長斑巖、應時閃長斑巖、閃長巖等。化學成分屬鈣堿系列鋁過飽和巖石,是金及多金屬礦的成礦圍巖。宋家溝金礦外圍雖無與礦石有關的巖體,但推測應與早白堊世晚期火山噴發-巖漿侵入有關。
2)結構條件。該區自白堊紀以來的火山活動主要發育在控盆斷層內及周邊,受多組不同方向的斷層控制,形成盆緣火山噴發,經歷了早期噴發為主和晚期次火山侵入為主的不同演化階段。晚期,多相巖性次火山雜巖常形成隱爆角礫巖帶或充填在火山通道、火山角礫巖筒和火山口周圍的環狀和放射狀斷層,是礦床的容礦場所。控礦構造包括斷裂、火山機構、次火山巖接觸帶和層間破碎帶等。,尤其是前三種構造類型最有利於成礦。因此,這類金多金屬礦床實際上受火山機構、斷層和次火山巖接觸帶三種構造控制。
如五蓮七寶山金銅礦床,位於隱爆角礫巖筒中,其側面是主火山口。與金銅礦有關的巖性為應時閃長玢巖和輝石閃長玢巖。
3)形成條件。資料表明,火山-巖漿熱液型金及多金屬礦床與地層沒有壹定的成因聯系,但不同巖性的接觸帶對不同類型的礦床有壹定的制約。宋家溝金礦床產於萊陽群林寺山組礫巖中的破碎蝕變帶內,主要取決於其巨大的容礦空間。
3.3成礦年齡
發雲夼金礦床的形成時代應在萊陽群沈積之後,王石群沈積之前,與早白堊世晚期的火山-巖漿活動相壹致。根據孫豐月(1995),K-Ar法測得礦石中絹雲母的年齡為100.59 1.96 Ma,與基礎地質資料壹致。
4礦床成因
4.1稀土元素的特性
本區礫石的σ REE為232.87×10-6 ~ 250.88×10-6,礦石的σ REE為352.00×10-6,礦石中黃鐵礦的σ REE為64.51×10-6。與基底巖系中的玲瓏花崗巖σREE(32.83×10-6 ~ 16.89×10-6)相比,盆地蓋層礫巖中的稀土有明顯的富集趨勢。
稀土在圍巖、礦石、黃鐵礦和磁鐵礦中的分布模式是明顯的輕稀土富集。σlree/σhree = 1.88 ~ 12.71,δ Ce = 0.8 ~ 0.91,為弱虧型;δEU = 0.41 ~ 0.54,在中等損失以上,表明與原巖風化有關。圍巖、礦石和礦石中單壹礦物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相似且同步,說明礦石和圍巖具有繼承性,即部分物質來源於圍巖。
4.2硫和氧同位素特征
礦石的氧同位素組成為7.7 ‰ ~ 8.8 ‰,平均值為8.52‰,範圍為1.1‰,略高於隕石值(5.6 ‰ ~ 7.6 ‰),表明其來自地殼深部或上地幔,在上湧過程中受到圍巖的汙染。
礦石中黃鐵礦的δ34S值分別為8.6‰、8.9‰、9.4‰,平均為9.0‰,均為正值,具有富重硫、範圍小(65438±0.8‰)的特點,表明硫源來自深部或形成於相對封閉的條件下。
綜上所述,發雲夼金礦床的物質來源主要是深源(地幔源和下地殼中的金),是早白堊世晚期火山-巖漿活動的結果。在沿構造帶侵入過程中,圍巖中的Au元素被提取並被核算,* * *是金礦的物質來源。
4.3引起討論
中國礫巖型金礦主要產於中、新生代陸相砂礫巖地層中,主要受沈積作用控制,多分布於中、新生代斷陷盆地邊緣;含礦巖石成巖程度低,膠結疏松;在幾層含金礫巖中,往往是下部礫巖,尤其是底部礫巖含礦性更好。
由於發雲夼金礦床圍巖以礫巖層為主,地表局部礦石(地表裂隙中的礦石)確實表現出礫巖型金礦的某些地質特征,有人認為是礫巖型金礦。
鄒等(2003)對法雲夼金礦、蘭德金礦等礫巖型金礦床的地質特征研究表明,法雲夼金礦床與典型的礫巖型金礦床有明顯的區別,主要表現在:①法雲夼金礦床的含礦巖石為構造角礫巖,而不是沈積沖積砂礫巖;②發雲夼金礦受斷裂構造控制,礫巖金礦受地層構造控制;③發雲夼金礦床礦石礦物相對簡單,含碳成分少,為深源碳;蘭德金礦的礦物成分極其復雜,富含碳,碳成分來源於遷移的烴類(Parnell,1996)。④發雲夼金礦床屬於熱液成礦,而礫巖型金礦床以機械沈積作用為主。認為發雲夼金礦是與層間滑動斷層有關的熱液金礦,即層間滑動角礫巖型金礦。
參考
李洪奎,楊永波,於,等2002。山東膠萊盆地東北緣宋家溝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前寒武紀研究進展,25 (3 ~ 4): 142 ~ 150。
沈,謝宏遠,,等。山東彭家夼金礦床基本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地質與勘探,34 (5): 3 ~ 7。
、石、馮本智。1995.膠東金礦地質與幔源C-H-O流體成巖成礦分異。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趙玉嶺、沈等。膠東宋家溝金礦床地質特征及礦床類型--膠東層控礦床的新發現。地質與勘探,37 (4): 1 ~ 4。
於,李勇,萬萬全等2002。煙臺市牟平區宋家溝金礦床成因及找礦方向。山東地質,18 (1): 36 ~ 40。
、沈、劉鐵兵等。膠東穆平發雲夼金礦區地球物理綜合找礦研究。湘潭礦業學院學報,16 (4): 17 ~ 19張竹茹,,聶,等。30806.886686866607
鄒,沈,,等。彭家夼金礦床與發雲夼金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對比研究——兼論層間滑動角礫巖型金礦床成礦模式。黃金,22 (3): 1 ~ 7。
鄒,,人。2003.膠東法雲夼金礦床地質特征及金礦類型判別。礦床地質學,22(1),88 ~ 94。
(李、、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