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山西右玉縣旅遊景點介紹 右玉旅遊景點大全排名

山西右玉縣旅遊景點介紹 右玉旅遊景點大全排名

右玉縣景點

右玉縣景點有殺虎口、蒼頭河生態走廊、右玉寶寧寺、中陵古城遺址、威遠墓群等。

1、殺虎口:殺虎口兩側高山對峙,地形十分險峻,其東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

2、蒼頭河生態走廊:景區屬高原濕地,天然水系、河岸草地、喬灌木林帶和緩坡狀態的農田,形成了北方黃土高原獨特的田園景觀。

3、右玉寶寧寺:寺內原藏明代以前的水陸畫壹百多幅,據傳此畫是朝廷敕“為生民造福”的,現藏於山西省博物館。

4、中陵古城遺址: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二十五年(49年)所築。古城平面長方形,中有壹墻,將城分為東西二城。

5、威遠墓群:威遠堡古城,原為漢時中陵縣,四周分布有許多漢代墓。威遠漢墓群包括樹兒照、南八裏、進士灣諸墓群。

右玉縣的旅遊

“十壹五”期間,右玉縣累計投入到旅遊開發上的資金達1億元以上,陸續打造出殺虎口歷史文化旅遊區、右玉精神紀念館、蒼頭河濕地公園等壹批精品旅遊景區和景點,先後獲得“了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國魅力小城”、“最值得向全世界推薦的旅遊縣”、“聯合國最佳宜居縣”等榮譽稱號。 右玉縣連續舉辦了五屆“生態健身旅遊節”和兩屆“西口風情生態旅遊文化節”,“中國·右玉西口風情生態旅遊文化節”被授予“全省優秀文化節慶會展”。

右玉哪好玩?

右玉好玩的地方就是右玉殺虎口、

還有小南山 另外右玉的小吃很好吃,多嘗嘗

右玉縣旅遊景點大全

右玉縣旅遊景點大全

1、殺虎口

殺虎口,也稱西口。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境內,緊鄰晉蒙兩省交界處,殺虎口兩側高山對峙,地形十分險峻,其東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兩山之間開闊的蒼頭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經由此地,建於明朝,是明長城北部的關口之壹。古稱參合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殺虎口聞名遐邇,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2、松濤園

松濤園坐落在縣城以北,虎山線東側,景區內以松柏為主四季常青,樟子松、油松、落葉松在山風中,松濤陣陣。革命烈士紀念塔矗立其間,是右玉縣城中小學師生緬懷英烈處。

3、中陵湖

中陵湖位於縣城西南,以中陵湖庫區為主,是集庫區旅遊觀光、休閑為壹體的旅遊景區,景區內種植北京楊1.6萬株,油松1100余株,樟子松3000余株,垂柳210株,仁用杏1500株,建成26畝多的苗圃壹座,觀摩亭兩座,度假村壹座。

4、南山公園

南山位於縣城以南,取“壽比南山”之意,面積40萬畝,園內針闊花混交,喬灌草結合,景區通首20千米,園區內有公仆亭、知春亭等。園內建成占地面積38畝、蓄水量1.5萬立方米的玉林湖,湖內有假山池塘、瀑布橋梁、民俗展館等。

5、大南山

大南山坐落在縣城西北6千米處,最高海拔1592米,山頂上的大墓和明代古碑等記載了北魏孝文帝進平城祭奠先祖的史實。

右玉都有哪些旅遊景點?

從北京、大同進入右玉縣,首先遊覽的是小南山森林公園,接著是縣城西南的中陵湖旅遊區、沿著省道虎山線,依次是賈家窯山松濤園、蒼頭河生態走廊、辛堡梁萬畝林海、殺虎口古文化旅遊區,由殺虎口進入內蒙古草原。

南山森林公園

位於縣城之南、取“壽比南山”之意,面積40萬畝,園內針闊花混交,喬灌草結合,景區通首20公裏,園區內亭、臺、壇、閣、花、灌、路、園,錯落有致,有公仆亭、知春亭等,建成了占地面積38畝,蓄水量1.5萬立方米的玉林湖,湖內有假山池塘、瀑布橋梁,登上小船可瀏覽湖內景色,景區內還建有民俗展館,展出當地各種民俗飾物。

賈家窯山松濤園

坐落在縣城以北,虎山線東側,景區內以松柏為主四季常青,樟子松、油松、落葉松在山風中,松濤陣陣。革命烈士紀念塔就矗立期間,每逢清明、七壹等節日,縣城中小學都要組織師生前來緬懷英烈。

大南山

又叫賀蘭山,當地人稱大南山,坐落在縣城西北,距縣城6公裏路程,大南山山勢挺拔雄奇壯觀,最高海拔1592米,山坡上各色樹種交相輝映,極目遠望,綠浪翻滾,山頂上的大墓和明代古碑向遊人們講述了壹個千古之迷,古碑記載了北魏孝文帝進平城祭奠先祖的事實,據史書記載,魏都今陵就在右玉縣境內。

蒼頭河生態走廊

沿著虎山線向北行進,有壹片“林草茫茫、流水潺潺”的狹長地帶,這便是蒼頭河生態走廊,景區屬高原濕地,天然水系、河岸草地、喬灌木林帶和緩坡狀態的農田,形成了北方黃土高原獨特的田園景觀,景區內雞、兔、鷓鴣、麅子、黃羊、狐貍、獾子時隱時行,是露營、傳統農業生態觀光、生態濕地保護觀光的絕佳去處,也是休閑避暑的好地方。

辛堡梁萬畝林海景區

位於縣城北部,虎山線壹側,總面積為14971畝,景區內建有觀光六角鐵亭,周圍全部硬化、綠化、美化、景區內道路也進行了硬化、綠化、美化,景區內四季有綠、三季有花,夏季置身林海,清風拂面,舉目四望、林濤萬頃,成為高品位的天然林風景旅遊區。

中陵湖景區

地處縣城西南,景區以中陵湖庫區為主,建成集庫區旅遊觀光、休閑為壹體的旅遊景區,景區內種植北京楊1.6萬株,油松1100余株,樟子松3000余株,垂柳210株,仁用杏1500株,建成26畝多的苗圃壹座,觀摩亭兩座,度假村壹座,景區內山、水、林、亭、路相互配套,湖面波光漣灩,乘上遊艇,可覓湖光山色的美景,湖內海產品豐富,遊人可自行垂釣,品嘗新鮮海味,已成為右玉周邊地區旅遊首先之地。

著名景區殺虎口,領略西口文化

殺虎口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境內晉蒙兩省(區)交接處,北倚古長城,西臨蒼頭河。作為壹代雄關,聞名遐邇,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殺虎口地勢險要,東、西兩山之間形成壹條3300米長的狹長走廊,自成天然關口。清《朔平府誌》雲:“殺虎口乃直北之要沖也,扼三關而控五原,自古稱為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殺虎口又是歷史上的重要稅卡,作為中原與蒙古、新疆、俄國貿易的必經之路,清極盛時期,關稅日進“鬥金鬥銀”。清末年解關稅還有13萬兩之多。明清時期,殺虎口還成為晉商的發源地和主通道。曾經盛極壹時的“大盛魁”商號的發祥地就在這裏。另外,“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是殺虎口。所謂“東有張家口,西有殺虎口”。作為古代的軍事要塞和邊貿重鎮,殺虎口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這裏雄偉壯觀的古長城,保存完整的殺虎堡,櫛比鱗次的烽火臺,蒼涼古樸的古戰場,全省罕見的古道敞路坡,工藝精湛的古樂樓等,似壹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殺虎口的大地上。這裏是名符其實的“西口”。“走西口”不僅承載著晉商商幫的光榮與夢想,成長與艱辛,更銘寫了山西人西口移民謀生的血淚悲情。殺虎口是明清山西歷史的縮影,是中國近代金融貿易興衰的實證。

殺虎關古稱參合口,唐朝稱白狼關,宋朝稱牙狼關。明朝為了抵禦蒙古瓦刺南侵,多次從此口出兵征戰,故而起名“殺胡口”。自從明朝隆慶五年,蒙漢“互市”以來,化幹戈為玉帛,殺胡堡、得勝堡、新平堡(天鎮)馬市重新開放。 1925年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進駐“殺胡口”。是年,馮玉祥任命其十三太保之壹的韓多峰為殺胡關鎮守使。 韓為了緩和民族矛盾,促進中原地區與塞外的貿易,遂沿襲自清朝以來的俗稱,正式改名為“殺虎關”。

殺虎口兩側高山對峙,地形十分險峻,其東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兩山之間開闊的蒼頭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經由此地。

殺虎口關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築,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磚包,城周為1公裏,高11.7米。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在殺虎口堡外另築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長、寬、高、厚與舊堡皆同,兩堡之間又於東西築墻相連,成倚角互援之勢。

關於殺虎口及右玉城在明朝時的重要性,由代宗頒賜水陸神禎壹事足可看出。代宗朱祁鈺是英宗被蒙古瓦剌俘去後繼位的,他為祈禱上蒼保英宗安全回來,許願如打敗瓦剌,英宗回來,願將“水陸神禎”禦賜給朔平府右玉縣。後來於謙組織的京都保衛戰取得勝利,英宗被釋,代宗遂派臣將“水陸神禎”頒賜給右玉,以謝神靈。“水陸神禎”就是皇宮中庫藏的120幅稀世珍品,名貴的繪畫。據說這些畫多出自大唐貞觀年間吳道子和閻立本之手。現在殘存的部分珍品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館內。

殺虎口和右玉城做為軍事要塞,自古戰火不斷,特別是在明正統至嘉靖年間,先後多次被蒙古軍隊攻下來。但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的壹場戰爭中,守軍卻在左右無援的情況下,孤軍奮戰,堅守右玉城,長達8個月的時間,這在中國戰爭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這場戰爭起因於“桃松寨事件”。桃松寨是俺答汗之子辛愛的妾,她與辛愛部下的壹個頭目鬼混,被發現後慌忙投奔了明朝,當時的大同總督楊順,為請功邀賞,將其送進京城。辛愛為此率部進攻殺虎口,然後包圍了右玉城。楊順見事情不好,後悔不該收留桃松寨,他向朝廷謊奏,蒙古辛愛部願用白蓮教起義失敗後跑過去的漢人交換桃松寨。皇帝同意了放還桃松寨,但辛愛不但未退兵,反又加強了兵力,在進攻右玉城的同時,又向大同、宣府壹帶長城發起了進攻。

在蒙古兵多次強攻下,右玉城軍民浴血奮戰,右玉守將在作戰中陣亡後,有壹位姓尚名表在家休息的武將,自願擔任了右玉保衛戰的指揮。他在此異常困難的情況下,除打退敵方進攻之外,還多次抓住有利戰機,偷襲敵營。從九月堅持到第二年的四月,右玉城雖未被攻克,但城內軍民幾乎已絕炊斷糧,可充饑的牛馬等牲畜也被吃光了。

在形勢十分危急的時候,明廷派兵部尚書楊博親率大軍來解右玉之圍。蒙古兵見右玉城實難攻下,而明朝援軍將至,便自動解除了對右玉城的包圍,從殺虎口撤出長城。

這場戰爭之後,重新加固修繕了殺虎口和右玉城,及殺虎口壹帶的長城。並增加了守備兵額,大大提高了殺虎口的防禦能力。

歷史上的“走西口”的故事就發生在殺虎口。

清初,長期鎮壓農民起義和抗清的戰爭,造成北方長城以內生產極大破壞,各地田地荒蕪,屋宇殘破,人丁流亡。大批山西、陜西、甘肅和部分河北的破產農民、戰敗的農民起義軍,或“攜男挈女”或孤身壹人,千百成群,背井離鄉,冒禁私越長城,“走西口(指山西省殺虎口。後泛指出長城西部各口去內蒙古西部各地),去歸化”“覓食求生”。當時流民由土默特而西,或向蒙民租地墾種,或入大漠私墾,形成“走西口”的遷徙群體。加之清朝對蒙古采取懷柔政策。推行喇嘛教,大興寺廟,大量招徠山西、陜西、河北工匠和破產農民;明末,遭林丹汗兵禍,丁口銳減的土默特首領小順義王為補充丁口和蘇木(佐),不分民族破例納丁編佐,以補足30個蘇木(150戶丁口為1個蘇木)的缺額,山、陜流民紛紛前來加入蒙籍;隨著清朝對蒙古封禁政策的松弛和歷年遭受嚴重自然災害而破產農民隊伍的不斷流入,“走西口”的人漸由土默特而西至阿拉善、額濟納等旗耕牧就食,至解放前延續不斷。解放後才結束了“走西口”的痛苦歷史。

中央電視臺2009年開年大戲《走西口》,以及電視連續劇《殺虎口》,均根據殺虎口真實史實改編。

  • 上一篇:我對我的朋友感到非常難過和絕望。
  • 下一篇:廣東梅州的興寧有什麽特色和風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