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條約簽訂後的現場油畫。
對於歐洲的戰勝國來說,戰爭的勝利並沒有給他們帶來任何榮耀,反而給他們留下了極其恥辱和悲慘的記憶。戰前,世界各地的人們用歌聲和鮮花來送他們的士兵上戰場。現在看起來更像是魔鬼的奴隸在為魔鬼準備盛宴。因為他們送上戰場的數百萬年輕生命,毫無意義地死在了潮濕腐臭的戰場上。
此外,戰爭也對各主要參戰國的社會生產和經濟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尷尬的財政狀況也使歐洲各國政府將軍備視為對本國無益的負擔。與此同時,民眾和政府對戰爭極度厭惡,於是盡可能避免戰爭成為了他們的願望,於是就培養出了壹種全新的政策——“綏靖政策”。
而希特勒則充分利用了歐洲社會意識的變化,首先以凡爾賽條約為突破口。
1935 65438+10月13、德國以全民公決的方式宣布收回凡爾賽條約割讓給法國的薩爾地區。1935年3月16日,德國明確宣布實行全國義務兵役制,公開宣布德國不再承認《凡爾賽條約》的軍事條款。
註:凡爾賽條約對德軍的組織和規模有非常嚴格的限制。比如軍隊規定為征兵制,軍隊總人數不能超過10萬。
希特勒有三重目的。首先,德國民眾普遍認為條約是屈辱的、不公平的,單方面廢除可以為希特勒塑造高大威猛的形象,進壹步贏得德國民眾的支持和擁護。
其次,大幅擴大國內軍事需求可以刺激國內工業的發展,從而帶動國內經濟。雖然此舉有壹個明顯的缺陷——政府沒有相應的支付能力。但對希特勒來說,這不是問題。短期靠債券解決,長期靠戰爭掠奪填補。
最後,擴充軍備是其後續計劃的基礎。
英法雖然對德國的廢約有不同意見,但出於避免戰爭的目的,並沒有對德國施加太大的壓力。
英國選擇了諒解,開始與德國就新的軍備規模進行談判。實際上是為了通過新的條約來滿足希特勒的要求。法國雖然因為與德國的地緣關系,不信任德國,但也不認同德國違約。但並未采取實際的反制措施,馬奇諾防線有望保護自身安全。
由於英法的不作為,其他歐洲國家默認了德國違約的事實。德國的軍事實力開始迅速擴張。
解除軍事枷鎖後,希特勒開始了他的第二步計劃——擴張和掠奪。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進行了壹生中最大的壹次冒險——命令軍隊渡過萊茵河,進入《凡爾賽條約》規定的非軍事區。
為什麽這是希特勒壹生中最大的冒險?因為進入“萊茵河地區”是嚴重的違約行為,英法完全有正當的理由進行軍事反擊。此時的德軍,在英法的初級中學裏,不是任何壹個國家的對手。
如果法國采取敵對行動,他們將立即從萊茵河對岸撤退...
我進入萊茵蘭後的48小時是我壹生中最緊張的時刻。如果法國人也進入了萊茵蘭,我們將不得不夾著尾巴撤退...
德國人進入了萊茵河地區。
希特勒本人事後描述了他的緊張。可惜的是,壹直被“綏靖政策”控制的歐洲國家並沒有對此做出任何實質性的回應。3月29日,希特勒通過全民公決廢除了“萊茵河”非軍事化協議,這不僅是對英法的嘲諷,也框定了他在德國人民心中的形象。
“萊茵地區”的成功讓希特勒相信,只要他以戰爭相威脅,英法等國就會屈服。所以他開始了“合並”計劃。
德國壹方面支持奧地利納粹黨在奧地利搞滲透、政變和叛亂;另壹方面,又以保護德國人權益為幌子,迫使奧地利政府簽訂秘密條約,從而控制奧地利內政外交。為了拯救自己,保存奧地利最後的尊嚴,奧地利總理施尼格計劃在3月1938日發起是否同意“合並”的民族自決。
憤怒的希特勒命令德國人進入奧地利,並接管了奧地利政府。隨後在10年4月舉行了包括德國人民在內的“大德意誌公投”,奧地利正式並入德國的壹個省。在這個過程中,英中兩國法律壹直冷眼旁觀,沒有給予奧地利政府實質性的幫助。
與此同時,在1938中,希特勒指出,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德地區的德國人受到捷克人的欺淩和壓迫,德國絕不能坐視不管。希特勒要求給予蘇臺德地區自治權,並置於德國的保護之下。
對於德國的要求,歐洲也意識到壹個問題,是否應該繼續讓步。如果德國對蘇臺德地區問題感到滿意,這不僅意味著將蘇臺德地區“拱手”給德國,也意味著未來德國人走到哪裏、生活到哪裏,希特勒就可以站出來主張權力。
為此,英國首相張伯倫開始了他的外交斡旋。張伯倫目睹了壹戰造成的巨大傷亡,因此避免戰爭、維護和平成為他的執政理念,這也使他成為“綏靖政策”最堅定的支持者。然而,張伯倫忽略了只有當矛盾雙方都有和平的意願時,和平才能真正實現。此時的希特勒堅信只有戰爭才能達到他的目的,這就註定了張伯倫的所有努力都會失敗。
希特勒說,蘇臺德區是他最後的要求,如果不滿足他的要求,他會毫不猶豫地發動戰爭以達到目的。張伯倫退縮了,自欺欺人地認為以少數人的犧牲來避免戰爭會讓更多的人受益。從壹開始,我就從各方面遊說,說服他們同意希特勒的要求。
9月27日,1938,張伯倫在全國廣播中重申了自己的觀點:
我們在這裏挖戰壕,為壹個我們壹無所知的遙遠國度的人之間的爭吵試戴防毒面具,這是多麽可怕,多麽荒謬,多麽不可思議!
在張伯倫的外交斡旋下,英法同意了德國的要求,與德國壹起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將蘇臺德區交給德國。10年10月1日,蘇臺德區正式被德國吞並,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
德國吞並了捷克共和國
在蘇臺德區被吞並後,希特勒接著指出,捷克斯洛伐克其他地區的德國人仍然受到捷克人的壓迫。為了保護這些德國人不受迫害,希特勒認為捷克斯洛伐克需要分成兩個國家,德國應該“保護”他們。
方式方法和奧地利壹樣,對內支持納粹黨和日耳曼組織顛覆破壞,對外通過軍事手段施壓。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壹樣無力反抗,英法也冷眼旁觀。3月1939,德軍全面進入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從地圖上消失了。
至此,“綏靖政策”徹底失敗,成為壹個笑話。但是英法還是心存幻想,依然認為自己有能力阻止戰爭。在抗議德國不承諾的同時,英法還宣布,如果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將給予武裝支援。
但是誰能被這種“下次妳壹定要好看”的威脅嚇住呢?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9月3日,英法正式對德宣戰。名詞定義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正式拉開序幕。
但在宣戰後的前8個月,英法沒有與德國發生任何軍事交戰,這也被稱為“假戰爭”。
因為此時的德國已經不是當年進入萊茵河的那個“弱小”的德國,而是已經擴張成為壹個意圖征服世界的帝國。相反,英法執迷於“綏靖政策”,導致軍備長期停滯,令其感到恐懼和無力。
因此,他們有壹種荒謬的幻想。吞並波蘭後德國會滿意的...吞並波蘭後,德國會怕兩線作戰,講和...馬奇諾和海洋的障礙會讓德國人把目光投向東方。......
幻想之所以叫幻想,是因為它不可能真的發生。縱容並不能真正阻止欲望,歐洲已經錯過了扼殺戰爭的機會。對於支持“綏靖政策”的人來說,最可悲的是,他們盡了最大的努力來阻止戰爭,維護和平,結果卻是親手培育了壹場更可怕的戰爭。